正是有了這些原因,所以楊震在各個兵工廠真正投產的時候,一直要求穩住。先少量生產解決有無,真正掌握相關的生產技術,並培訓出需要的技術工人。尤其是培訓出大量真正掌握了生產技術的技術工人,這才是他製定的四二年和四三年的最終目標。
而且在培訓工人的時候不是一個工廠,隻培養自己所需的工人。按照楊震的要求,一個工廠至少要培養出兩個,甚至更多同類型工廠的工人。至於真正的量產,他倒是沒有太著急。
至於要求更高的冶金行業和煉油、化工等一些建設周期長產業的投產,則被他推到了四三年,甚至是四四年。而原因基本上都是一樣的,除了這些工廠建設周期長之外,一樣還是對大量的急需技術工人的培訓。
即便是大量德軍戰俘中的工程師,以及德軍之中從汽車、火炮、冶金、化學、飛機產業征集的熟練工人出身的士兵抵達根據地後。楊震也沒有過於著急,而還是要求按部就班的完成培訓。
因為他知道,這些德國人是永遠代替不了本國自己的工人。中國人要想建立真正的自己工業,就必須要有自己大量的掌握現代技術的產業工人。尤其是高級的技術工人和管理人員、設計人員。
更何況有著外來的裝備可以利用,自己的量產也不急於一時。現在的問題,是先打好最關鍵的基礎。基礎不牢,說什麽都沒有用。楊震可不想高射炮的事件,重新在這些更加致命的重武器身上上演。
所以從四二年中開始製造的t三四坦克,連同裝備八五口徑坦克炮的型號,自行生產的所有坦克全部加在一起也不過一千餘輛。裝備八五口徑的新型號,更是隻生產了二百多輛。這個數量幾乎隻及得上二戰各國坦克生產的零頭,甚至連蘇聯的零頭都趕不上。一百毫米以上口徑火炮,全部加在一起生產的數量也差不多。
而美援裝備之中除了卡車、作戰飛機,特別是對日轟炸所需的戰略轟炸機之外,援助的地麵裝備數量始終不充分。直到四三年底,才開始大規模的援助m四中型坦克。之前原本定於轉交給抗聯的m四坦克,都被美國人給了英國人和蘇聯人。
抗聯獲得的坦克,還是以美軍在北非戰場淘汰的m三、m五輕型坦克。以及英軍已經退出一線的馬爾蒂達步兵坦克、十字軍巡洋坦克為主。連同英軍轉交的m三中型坦克在內,整個四二年和四三年,抗聯獲得的美製輕型坦克和中型坦克加在一起,也不到一千輛。
其中還有二百餘輛是性能極其糟糕的,即便是極度缺乏坦克的蘇軍也不愛要,被稱之為七兄弟棺材的m三中型坦克。美製坦克中性能最好的m四中型坦克隻有不到六百輛,而且全部都是最初的型號,甚至其中還有一部分為英軍使用過的二手貨。
直到四三年底,美軍在太平洋戰場連續遭到連續慘重的失敗,始終未能將攻入澳大利亞,並搶占了北部相當一部分土地麵積的日軍驅趕或是殲滅的之後,才開始大幅度的增加對抗聯的坦克援助。
但是數量始終無法滿足需要,連同之前援助的m三、m五輕型坦克數量加在一起不到四千輛的情況之下。在想要打牢自身工業基礎的想法之下,楊震便將目光盯上了美英蘇三國繳獲的德國貨。而這些德國貨的抵達,也極大的緩解了抗聯自身能力不足之下,對重裝備的急需。
不僅僅是武器裝備中大量使用了德製裝備,同時依靠從蘇聯交換迴來的德軍技術維修保障人員,組建了數個火炮、坦克、飛機大修工廠。以及為各個縱隊,裝甲和炮兵部隊,組建了一大批的隊屬野戰修理廠。
還利用這些德軍技術維修保障人員精湛的技藝,嚴謹的工作態度,最關鍵的是超一流的機械維護和製造能力。為抗聯培養了一大批技術精湛,工作認真負責裝備技術保障人員。保證了戰損裝備,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維修。
到四四年,整個抗聯的戰場戰損裝備的搶修,已經達到德軍四二年的標準。後送戰損裝備的搶修率,也從之前的短時間之內連百分之四十都不到,上升到了四四年的百分之七十。這個標準遠遠超過了蘇聯,甚至超過了美軍的標準。
當然超過美軍相當一部分的原因是二戰美軍在身後強大國力的支撐之下,顯得相當的財大氣粗。在戰場上在一定時間之內無法搶修的戰損裝備,大多數都是主動炸毀之後放棄,甚至壓根就是直接的拋棄。
而且麵對著德軍優勢的坦克炮火和反坦克炮火,裝備易燃汽油機的美軍坦克在挨上幾炮之後,也大多數徹底的燒毀和被炸毀,而沒有什麽搶修價值了。所以超過美軍的搶修水平,其實水分是很大的。但是達到了德軍標準,遠遠超過蘇軍的搶修水平,卻是實實在在的。
當然這個戰車搶修率如此之高與日軍的火力,尤其是反坦克火力遠遠無法與德軍相比有相當大的關係。整個二戰之中除了一式四十七毫米反坦克炮之外,日軍唯一能依靠的有效反坦克武器,就是九零式野炮。
雖說日軍在戰時,為了對付抗聯以及美軍坦克,引進並仿製德製五十毫米反坦克炮,但是小氣的日軍隻肯使用老式的鋼芯穿甲彈,拒絕生產昂貴的鎢芯穿甲彈。使得這款在歐洲戰場起到了相當大作用的反坦克炮,在中國戰場的表現並且比日軍一式反坦克火炮好到那裏去。
在整個戰爭期間,日軍給抗聯坦克部隊的最大威脅就是九零式野炮。至於其他的反坦克武器,幾乎起不到什麽作用。隻要沒有被日軍威力最大的九零式野炮,在近距離之內直接命中,戰損的坦克基本上都可以進行維修。
不過盡管有這樣和那樣的原因,但是不管怎麽說,這些德軍戰俘中的技術人員,給抗聯乃至幾年後的整個解放軍的戰場保障與維修能力,都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和相當過硬的基礎,甚至可以說整個底子都是這些德國人給打下的。而這種影響,一直持續了幾十年。
這些帶來了抗聯最需要的高標準工藝和技術的戰俘到來,不僅改善了抗聯之前薄弱的戰損裝備維修和保養能力,同時也為抗聯仿製美製和蘇製汽油、柴油發動機,以及飛機發動機,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
而且在培訓工人的時候不是一個工廠,隻培養自己所需的工人。按照楊震的要求,一個工廠至少要培養出兩個,甚至更多同類型工廠的工人。至於真正的量產,他倒是沒有太著急。
至於要求更高的冶金行業和煉油、化工等一些建設周期長產業的投產,則被他推到了四三年,甚至是四四年。而原因基本上都是一樣的,除了這些工廠建設周期長之外,一樣還是對大量的急需技術工人的培訓。
即便是大量德軍戰俘中的工程師,以及德軍之中從汽車、火炮、冶金、化學、飛機產業征集的熟練工人出身的士兵抵達根據地後。楊震也沒有過於著急,而還是要求按部就班的完成培訓。
因為他知道,這些德國人是永遠代替不了本國自己的工人。中國人要想建立真正的自己工業,就必須要有自己大量的掌握現代技術的產業工人。尤其是高級的技術工人和管理人員、設計人員。
更何況有著外來的裝備可以利用,自己的量產也不急於一時。現在的問題,是先打好最關鍵的基礎。基礎不牢,說什麽都沒有用。楊震可不想高射炮的事件,重新在這些更加致命的重武器身上上演。
所以從四二年中開始製造的t三四坦克,連同裝備八五口徑坦克炮的型號,自行生產的所有坦克全部加在一起也不過一千餘輛。裝備八五口徑的新型號,更是隻生產了二百多輛。這個數量幾乎隻及得上二戰各國坦克生產的零頭,甚至連蘇聯的零頭都趕不上。一百毫米以上口徑火炮,全部加在一起生產的數量也差不多。
而美援裝備之中除了卡車、作戰飛機,特別是對日轟炸所需的戰略轟炸機之外,援助的地麵裝備數量始終不充分。直到四三年底,才開始大規模的援助m四中型坦克。之前原本定於轉交給抗聯的m四坦克,都被美國人給了英國人和蘇聯人。
抗聯獲得的坦克,還是以美軍在北非戰場淘汰的m三、m五輕型坦克。以及英軍已經退出一線的馬爾蒂達步兵坦克、十字軍巡洋坦克為主。連同英軍轉交的m三中型坦克在內,整個四二年和四三年,抗聯獲得的美製輕型坦克和中型坦克加在一起,也不到一千輛。
其中還有二百餘輛是性能極其糟糕的,即便是極度缺乏坦克的蘇軍也不愛要,被稱之為七兄弟棺材的m三中型坦克。美製坦克中性能最好的m四中型坦克隻有不到六百輛,而且全部都是最初的型號,甚至其中還有一部分為英軍使用過的二手貨。
直到四三年底,美軍在太平洋戰場連續遭到連續慘重的失敗,始終未能將攻入澳大利亞,並搶占了北部相當一部分土地麵積的日軍驅趕或是殲滅的之後,才開始大幅度的增加對抗聯的坦克援助。
但是數量始終無法滿足需要,連同之前援助的m三、m五輕型坦克數量加在一起不到四千輛的情況之下。在想要打牢自身工業基礎的想法之下,楊震便將目光盯上了美英蘇三國繳獲的德國貨。而這些德國貨的抵達,也極大的緩解了抗聯自身能力不足之下,對重裝備的急需。
不僅僅是武器裝備中大量使用了德製裝備,同時依靠從蘇聯交換迴來的德軍技術維修保障人員,組建了數個火炮、坦克、飛機大修工廠。以及為各個縱隊,裝甲和炮兵部隊,組建了一大批的隊屬野戰修理廠。
還利用這些德軍技術維修保障人員精湛的技藝,嚴謹的工作態度,最關鍵的是超一流的機械維護和製造能力。為抗聯培養了一大批技術精湛,工作認真負責裝備技術保障人員。保證了戰損裝備,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維修。
到四四年,整個抗聯的戰場戰損裝備的搶修,已經達到德軍四二年的標準。後送戰損裝備的搶修率,也從之前的短時間之內連百分之四十都不到,上升到了四四年的百分之七十。這個標準遠遠超過了蘇聯,甚至超過了美軍的標準。
當然超過美軍相當一部分的原因是二戰美軍在身後強大國力的支撐之下,顯得相當的財大氣粗。在戰場上在一定時間之內無法搶修的戰損裝備,大多數都是主動炸毀之後放棄,甚至壓根就是直接的拋棄。
而且麵對著德軍優勢的坦克炮火和反坦克炮火,裝備易燃汽油機的美軍坦克在挨上幾炮之後,也大多數徹底的燒毀和被炸毀,而沒有什麽搶修價值了。所以超過美軍的搶修水平,其實水分是很大的。但是達到了德軍標準,遠遠超過蘇軍的搶修水平,卻是實實在在的。
當然這個戰車搶修率如此之高與日軍的火力,尤其是反坦克火力遠遠無法與德軍相比有相當大的關係。整個二戰之中除了一式四十七毫米反坦克炮之外,日軍唯一能依靠的有效反坦克武器,就是九零式野炮。
雖說日軍在戰時,為了對付抗聯以及美軍坦克,引進並仿製德製五十毫米反坦克炮,但是小氣的日軍隻肯使用老式的鋼芯穿甲彈,拒絕生產昂貴的鎢芯穿甲彈。使得這款在歐洲戰場起到了相當大作用的反坦克炮,在中國戰場的表現並且比日軍一式反坦克火炮好到那裏去。
在整個戰爭期間,日軍給抗聯坦克部隊的最大威脅就是九零式野炮。至於其他的反坦克武器,幾乎起不到什麽作用。隻要沒有被日軍威力最大的九零式野炮,在近距離之內直接命中,戰損的坦克基本上都可以進行維修。
不過盡管有這樣和那樣的原因,但是不管怎麽說,這些德軍戰俘中的技術人員,給抗聯乃至幾年後的整個解放軍的戰場保障與維修能力,都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和相當過硬的基礎,甚至可以說整個底子都是這些德國人給打下的。而這種影響,一直持續了幾十年。
這些帶來了抗聯最需要的高標準工藝和技術的戰俘到來,不僅改善了抗聯之前薄弱的戰損裝備維修和保養能力,同時也為抗聯仿製美製和蘇製汽油、柴油發動機,以及飛機發動機,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