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關內部隊的各級指揮員,在戰場上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個人能力。而這種情況,指揮單純的步兵作戰還可以。但是指揮一支合成化的,哪怕是半合成化的部隊打一場合成化的戰鬥,就有些吃力了。
而到關內部隊這段時間之內,林誌強也發現關內大部分部隊參謀的總體業務水平,也實際需要差的很多。這些參謀與其說作戰參謀,還不如說是一些部門管理員,甚至是下級部隊的預備指揮員。
除了高級指揮部和個別部隊之外,大部分旅團級別的參謀數量不是不夠,就是水平太差。甚至有的參謀,連一張簡單的地圖都做不好。大部分的部隊,對參謀人員的培養和教育也不夠。除了少數大軍區培養出來的人才之外,大部分的參謀徒有虛名。
這些參謀在很多情況之下,該參謀的不參謀,不該參謀的瞎參謀。尤其是團一級的,更加嚴重。作戰參謀不會看地圖,通訊參謀不會擺弄電台。到了戰場上,還經常代理下級指揮員帶頭衝鋒。這一點與抗聯參謀長權限很大,各級參謀分工明確,該做什麽做什麽的情況,有著天壤之別。
當初部隊自從一出關以來,甚至早在這個旅組建,林誌強被任命為該旅參謀長的以來,與先頭旅的旅長相處的並不融洽。倒不是因為別的原因,隻是雙方對一些軍事理念,以及一些行軍部署方麵的分歧太大。
關內外的作戰環境不一樣,敵情不一樣,周邊的實際情況更是有著天差地別,導致了雙方的軍事理念相差太大。尤其他與關內調到東北工作,本身經曆過關內外兩種戰場差別的那些人不一樣,是抗聯土生土長的幹部,雙方在某些方麵的差距就更大了。
出關部隊的先頭旅長早在紅軍的時候,就擔任過主力團長。到晉察冀軍區之後,又擔任過軍分區司令員。而且其所在的位置,一直都是晉察冀軍區最關鍵的位置。長期的自給自足的軍事鬥爭生活,使得這個先頭旅長不僅有著獨當一麵的能力,實戰經驗也極為豐富。
更重要的是在長期的艱苦鬥爭之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軍事理論。雖然在步炮協同方麵,以及合同戰術方麵,因為本身的視野和關內部隊長期缺乏重裝備所限,可以說基本上沒有。但實戰功底,極為紮實。論起遊擊戰和山地運動戰來說,都可以稱得上專家級別的。
要知道,關內部隊就是按照抗聯部隊一個師編製的軍分區,也沒有幾門迫擊炮。就那麽幾門迫擊炮,炮彈還像金子一樣珍貴,等閑是絕對不舍得使用的。就是想具備這方麵的經驗,也沒有地方去學去。想搞多兵種協同作戰,更沒有那個條件。基本的火炮都缺乏,更別說別的重裝備了。
而且關內外部隊的條件不同,一些步兵基礎戰術運用也有著很大的差別。因為裝備和彈藥的限製,關內部隊更多的是注重白刃戰、伏擊戰、山地運動戰,至於火力壓製主要是依靠神槍手和少量的機槍。
但是一些步兵基礎戰術訓練,以及步兵火力運用,與楊震當初親手抓,一手擬定的抗聯戰術訓練相差太多。沒有辦法,條件不行隻能按照現有條件來。基層幹部正規軍校出來的幾乎沒有,裝備條件奇差。所有的戰術訓練,隻能按照自己的條件來。
這也造成了,全軍各團級作戰單位的作戰風格,戰術運用沒有一個相同的。就是一個旅下轄的三個團,也有三種作戰風格。可謂是百花齊放,各有各的招數。這種一個旅三個團,竟然有三種不同的作戰指揮風格,全世界恐怕這是獨一份。
與後期解放戰爭各部隊陸續編成縱隊、旅一級的合成作戰單位不同。此時的十八集團軍,大多數還是以團一級為基本作戰單位。也就是說在分散遊擊的情況之下,各個部隊實際是以團為基礎獨立作戰單位的。
但也正是這些在一些正規軍眼中的所謂野路子,卻來了一個亂拳打死老師傅。讓受到嚴格訓練的日軍軍官,在華北的山地戰之中受到了極大的損失。雖然因為裝備和訓練無法改變戰局,卻也拖住了大量的日軍無法南下。
關內部隊裝備差,一個團如果能有五挺重機槍,一個排能有上一挺輕機槍,就算是絕對主力團了。要是有那麽一兩門迫擊炮,那就是整個大軍區的王牌了。在機槍少、彈藥奇缺,重火器更少,至於炮想都別去想的情況之下,平時就是想搞一些步機協同訓練或是步炮協同訓練,也搞不起來。
原因很簡單,沒有那個本錢搞。眼下盡管裝備上來了,但是由於時間過於緊迫,部隊訓練水平雖然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各級指揮員的能力,與實際的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就表現在對炮兵運用的不熟練、不掌握,甚至連機槍配置和運用也很難做到運用自如。
大多數的時候,機槍的任務就是那裏人多往那裏打。至於火力壓製和封鎖,沒有那麽多的子彈浪費,也沒有那個必要。而且,沒有受過正規軍事教育的營以下幹部,大部分人也不知道怎麽去部署機槍火力重點。
各級幹部在指揮作戰的時候大多數的情況之下,還是以各自在長期戰爭期間磨練出來的野路子為主。在戰場上指揮,也更多憑借的是各自多年積累的經驗。也就是讓很多人引以自豪的戰爭大學畢業生。
盡管各個部隊的高級首長,也多次想加強對基層幹部,尤其是軍事幹部的培養和教育。各師在東渡黃河的時候,都組建了自己的隨營學校。但受製條件的限製,讓大部分的幹部教育還隻能停留在最初階段。中高級幹部,除了少數進入抗大之外,更多還是在戰場上學習。
這也是在建國之後,中央立即成立了高等軍事學院和大量的步兵學校,對各個部隊從高級指揮員到基層指揮員進行輪訓的原因。甚至這種培訓,就連抗美援朝戰爭打的最激烈,最需要軍事幹部的情況之下,也沒有停下來。
而到關內部隊這段時間之內,林誌強也發現關內大部分部隊參謀的總體業務水平,也實際需要差的很多。這些參謀與其說作戰參謀,還不如說是一些部門管理員,甚至是下級部隊的預備指揮員。
除了高級指揮部和個別部隊之外,大部分旅團級別的參謀數量不是不夠,就是水平太差。甚至有的參謀,連一張簡單的地圖都做不好。大部分的部隊,對參謀人員的培養和教育也不夠。除了少數大軍區培養出來的人才之外,大部分的參謀徒有虛名。
這些參謀在很多情況之下,該參謀的不參謀,不該參謀的瞎參謀。尤其是團一級的,更加嚴重。作戰參謀不會看地圖,通訊參謀不會擺弄電台。到了戰場上,還經常代理下級指揮員帶頭衝鋒。這一點與抗聯參謀長權限很大,各級參謀分工明確,該做什麽做什麽的情況,有著天壤之別。
當初部隊自從一出關以來,甚至早在這個旅組建,林誌強被任命為該旅參謀長的以來,與先頭旅的旅長相處的並不融洽。倒不是因為別的原因,隻是雙方對一些軍事理念,以及一些行軍部署方麵的分歧太大。
關內外的作戰環境不一樣,敵情不一樣,周邊的實際情況更是有著天差地別,導致了雙方的軍事理念相差太大。尤其他與關內調到東北工作,本身經曆過關內外兩種戰場差別的那些人不一樣,是抗聯土生土長的幹部,雙方在某些方麵的差距就更大了。
出關部隊的先頭旅長早在紅軍的時候,就擔任過主力團長。到晉察冀軍區之後,又擔任過軍分區司令員。而且其所在的位置,一直都是晉察冀軍區最關鍵的位置。長期的自給自足的軍事鬥爭生活,使得這個先頭旅長不僅有著獨當一麵的能力,實戰經驗也極為豐富。
更重要的是在長期的艱苦鬥爭之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軍事理論。雖然在步炮協同方麵,以及合同戰術方麵,因為本身的視野和關內部隊長期缺乏重裝備所限,可以說基本上沒有。但實戰功底,極為紮實。論起遊擊戰和山地運動戰來說,都可以稱得上專家級別的。
要知道,關內部隊就是按照抗聯部隊一個師編製的軍分區,也沒有幾門迫擊炮。就那麽幾門迫擊炮,炮彈還像金子一樣珍貴,等閑是絕對不舍得使用的。就是想具備這方麵的經驗,也沒有地方去學去。想搞多兵種協同作戰,更沒有那個條件。基本的火炮都缺乏,更別說別的重裝備了。
而且關內外部隊的條件不同,一些步兵基礎戰術運用也有著很大的差別。因為裝備和彈藥的限製,關內部隊更多的是注重白刃戰、伏擊戰、山地運動戰,至於火力壓製主要是依靠神槍手和少量的機槍。
但是一些步兵基礎戰術訓練,以及步兵火力運用,與楊震當初親手抓,一手擬定的抗聯戰術訓練相差太多。沒有辦法,條件不行隻能按照現有條件來。基層幹部正規軍校出來的幾乎沒有,裝備條件奇差。所有的戰術訓練,隻能按照自己的條件來。
這也造成了,全軍各團級作戰單位的作戰風格,戰術運用沒有一個相同的。就是一個旅下轄的三個團,也有三種作戰風格。可謂是百花齊放,各有各的招數。這種一個旅三個團,竟然有三種不同的作戰指揮風格,全世界恐怕這是獨一份。
與後期解放戰爭各部隊陸續編成縱隊、旅一級的合成作戰單位不同。此時的十八集團軍,大多數還是以團一級為基本作戰單位。也就是說在分散遊擊的情況之下,各個部隊實際是以團為基礎獨立作戰單位的。
但也正是這些在一些正規軍眼中的所謂野路子,卻來了一個亂拳打死老師傅。讓受到嚴格訓練的日軍軍官,在華北的山地戰之中受到了極大的損失。雖然因為裝備和訓練無法改變戰局,卻也拖住了大量的日軍無法南下。
關內部隊裝備差,一個團如果能有五挺重機槍,一個排能有上一挺輕機槍,就算是絕對主力團了。要是有那麽一兩門迫擊炮,那就是整個大軍區的王牌了。在機槍少、彈藥奇缺,重火器更少,至於炮想都別去想的情況之下,平時就是想搞一些步機協同訓練或是步炮協同訓練,也搞不起來。
原因很簡單,沒有那個本錢搞。眼下盡管裝備上來了,但是由於時間過於緊迫,部隊訓練水平雖然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各級指揮員的能力,與實際的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就表現在對炮兵運用的不熟練、不掌握,甚至連機槍配置和運用也很難做到運用自如。
大多數的時候,機槍的任務就是那裏人多往那裏打。至於火力壓製和封鎖,沒有那麽多的子彈浪費,也沒有那個必要。而且,沒有受過正規軍事教育的營以下幹部,大部分人也不知道怎麽去部署機槍火力重點。
各級幹部在指揮作戰的時候大多數的情況之下,還是以各自在長期戰爭期間磨練出來的野路子為主。在戰場上指揮,也更多憑借的是各自多年積累的經驗。也就是讓很多人引以自豪的戰爭大學畢業生。
盡管各個部隊的高級首長,也多次想加強對基層幹部,尤其是軍事幹部的培養和教育。各師在東渡黃河的時候,都組建了自己的隨營學校。但受製條件的限製,讓大部分的幹部教育還隻能停留在最初階段。中高級幹部,除了少數進入抗大之外,更多還是在戰場上學習。
這也是在建國之後,中央立即成立了高等軍事學院和大量的步兵學校,對各個部隊從高級指揮員到基層指揮員進行輪訓的原因。甚至這種培訓,就連抗美援朝戰爭打的最激烈,最需要軍事幹部的情況之下,也沒有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