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氣灌下半酒囊“培元十二藏”的慧成子,才體會出此酒的藥力和酒力是何等霸道,精氣迴複同時,也有了七八成的醉意。
自執掌秋廬觀以後老道士很少喝醉過,偶然一醉,竟思緒萬千了。
猶記得當時他在秋廬觀出家,觀主師傅便言此子俊逸神秀,日後青出於藍勝於藍,與易理卜算都會大有成就,甚至有參悟仙道的機緣。
慧成子一直不解何謂仙道機緣,直到二十歲那年外出掛單,在廬州城遇到一位大宗門的修士,那人足蹬雲氣,氣象萬千,風采如蒼山背雪,他遺留了一本《參同寶籙》給慧成子,說若三十歲慧成子能入靈陽境,便引他到宗門內修行,這便是他的仙緣了。
那時慧成子正當年少,躊躇滿誌,然而修了十年又十年,才發覺著自己的資質終究邁不過靈陽境的坎兒,也就心灰意懶了。
靖城之外天高海闊,可他慧成子除了靖城地域也就是最底層的修士,哪有現在這般殊榮?還守著秋廬觀、聽百姓稱之為仙長活得愜意,做井底之蛙也未嚐不好。
老道士醉醺醺地晃著腦袋,等葛牧拍了拍肩膀說到了,才迴過神,渾濁的眼睛已經有了幾分清明。
寧武村。
村子背後是橫亙三百裏的鄭山,一道明豔溪流從山澗發源繞村而過,溪水清澈,溪底堆疊著各色鵝卵石,通往村子的石橋跨溪而過,橋欄滿是青苔,還爬了幾隻花開正好的喇叭花。
村裏房屋大多是壘石而築,高低錯落,宛如漂浮在從鄭山翻騰下來的煙氣之中,遠處偶爾傳來牛鈴聲,將村子襯得越發靜謐。
葛牧跟慧成子下車觀望,不由讚歎了一聲好山水,想必撈夠了銀子的官宦所說的“願歸隱山野,桑麻躬耕”,就是這種地方。
寧魁拉住馬韁繩,牽馬過橋,對麵枝葉扶疏的大皂角樹下寧武村百姓都在翹首以盼,聽他喊了聲請來了,立即簇擁過來,跪伏於石橋對岸,老人、村婦、臉蛋紅撲撲的孩童皆是如此,還有那幾家孩子喪命的不禁放聲痛哭。
“仙長,請為我孩兒報仇。”
“一定要除了那妖!”
“我的孩兒……”
慧成子伸手請寧武村百姓起身,肅容道:“諸位且放心,貧道此來定除了那禍患,還諸位一個公道。且請起,請起,降妖伏魔本是修道者本分,諸位行此大禮折煞貧道也。”
慧成子攙扶起兩位老叟,用目光詩意葛牧也別光站著,後者慫了慫肩,也伸手攙扶寧武村百姓,後麵的人才漸漸跟著站起來,因時間已到晌午,村民們便先請了二人到家中吃飯。
……
過了晌午,葛牧跟慧成子一前一後到了溪邊,本來寧武村的二十幾名輕壯年還想過來幫助,但除妖兇險異常,尋常人跟著反而會讓人投鼠忌器,因而便婉言謝絕,此時合村百姓正站在一塊巨石上等著。
八名孩童出事的地點水麵寬闊,岸上滿身層疊的鵝卵石,溪邊還有未及收走的木盆石杵,一件帶血的小兒衣衫撕成了步縷掛在溪岸石頭上。
已經過去四五天,妖氣和血腥氣都已山風吹淡。
葛牧拎起帶血的小兒衣衫嗅了嗅,僅能嗅到依稀血腥味兒,然後隨手拋給慧成子,低頭在溪岸上翻撿,“也沒留下什麽鱗片血液之類,無法判斷這是個什麽妖怪,也不好其藏身何處。”
“貧道吃飯時候問過,溪流下遊的村子並沒出事,所以很大可能此妖是在上遊,咱們沿溪而是看看。”
“萬一藏在水裏?”
“此溪清澈見底,真若是藏在水裏也能看到。”
說著沿溪而上,越往鄭山方向走溪雲便越發濃鬱,悠然飄過,帶著初春的山花和草木的天然之氣。溪水兩岸零星地坐落著爬滿褐色藤蔓的石屋,春枝尚未萌發,顯得蒼蒼鬱鬱,葛牧挨著到石屋中查探了一番,也未任何異常。
“應該采藥人的房子,不過都已經廢了。”葛牧撿了幾塊鵝卵石,一顆一顆拋入溪中。
慧成子目光在喝水上掃掠,迴看他一眼道:“繼續找吧,不過葛師侄最好謹慎些,此地應該是那妖的老巢,他占了地勢,縱然才剛成妖,施展的妖法卻也絕不容小覷,尤其是水裏的妖,若是借著水勢掀起波浪可不好對付。”
這些話葛牧先祖的降妖手劄都有記載,耳熟能詳,也不必提醒,伸手試清涼山風,“老道士,咱們這樣走不是辦法,你不是還有望氣的本事,大概確定一下妖的位置啊。”
“此地位於山北,陽氣難至而地氣升騰,又有溪流隔斷,貧道那擱下了十幾年的望氣之術隻能看見一片混沌,哪兒分得清妖氣何在?”
“不是哄我吧?”
葛牧盯著慧成子的雙眼,後者淡然一笑,“不至於。”
“那咱們配合一下把妖引出來,據村民描述的特征那妖成妖不久,而剛化形的妖必須以陽氣穩固形態,咱們就投其所好,我出點血用本身陽氣引他,隻是這裏是下風向,需要你用祈風符借場南風。”
“這腦袋瓜兒真是機靈。”
妖不但需要陽氣穩固形態,還需以陽氣修行,但太陽星的陽氣太烈,敢直接承受的妖在靖城周邊隻是鳳毛麟角,人體陽氣則溫和的多,而修士的陽氣更是他們的鍾愛之物,不然“山魅”雲嬌也不會設計謀害葛牧。
計定後慧成子取出祈風符,手指拈著符紙,腳踏罡步,按九宮八卦之形立定於“巽位”,喝了一聲敕,那祈風符上蘊涵的靈氣如水波般擴散出去,漸漸漫入山野竹林。
葛牧看得眉頭直皺,祈風符和引火符都是入門級別的符籙,使用時壓根兒不用踏罡步循九宮這麽麻煩,直接用氣機激發便可。
“老道士,這迴又不是耍把式糊弄老百姓的銀子,用的著這麽繁瑣?妖又不看你的行符之法是否標準,這是要拚命的,你這樣極有可能拖累我。”
“祈風符乃是貧道所學的第一道符籙,必須鄭重其事。”慧成子淡然道。
……
自執掌秋廬觀以後老道士很少喝醉過,偶然一醉,竟思緒萬千了。
猶記得當時他在秋廬觀出家,觀主師傅便言此子俊逸神秀,日後青出於藍勝於藍,與易理卜算都會大有成就,甚至有參悟仙道的機緣。
慧成子一直不解何謂仙道機緣,直到二十歲那年外出掛單,在廬州城遇到一位大宗門的修士,那人足蹬雲氣,氣象萬千,風采如蒼山背雪,他遺留了一本《參同寶籙》給慧成子,說若三十歲慧成子能入靈陽境,便引他到宗門內修行,這便是他的仙緣了。
那時慧成子正當年少,躊躇滿誌,然而修了十年又十年,才發覺著自己的資質終究邁不過靈陽境的坎兒,也就心灰意懶了。
靖城之外天高海闊,可他慧成子除了靖城地域也就是最底層的修士,哪有現在這般殊榮?還守著秋廬觀、聽百姓稱之為仙長活得愜意,做井底之蛙也未嚐不好。
老道士醉醺醺地晃著腦袋,等葛牧拍了拍肩膀說到了,才迴過神,渾濁的眼睛已經有了幾分清明。
寧武村。
村子背後是橫亙三百裏的鄭山,一道明豔溪流從山澗發源繞村而過,溪水清澈,溪底堆疊著各色鵝卵石,通往村子的石橋跨溪而過,橋欄滿是青苔,還爬了幾隻花開正好的喇叭花。
村裏房屋大多是壘石而築,高低錯落,宛如漂浮在從鄭山翻騰下來的煙氣之中,遠處偶爾傳來牛鈴聲,將村子襯得越發靜謐。
葛牧跟慧成子下車觀望,不由讚歎了一聲好山水,想必撈夠了銀子的官宦所說的“願歸隱山野,桑麻躬耕”,就是這種地方。
寧魁拉住馬韁繩,牽馬過橋,對麵枝葉扶疏的大皂角樹下寧武村百姓都在翹首以盼,聽他喊了聲請來了,立即簇擁過來,跪伏於石橋對岸,老人、村婦、臉蛋紅撲撲的孩童皆是如此,還有那幾家孩子喪命的不禁放聲痛哭。
“仙長,請為我孩兒報仇。”
“一定要除了那妖!”
“我的孩兒……”
慧成子伸手請寧武村百姓起身,肅容道:“諸位且放心,貧道此來定除了那禍患,還諸位一個公道。且請起,請起,降妖伏魔本是修道者本分,諸位行此大禮折煞貧道也。”
慧成子攙扶起兩位老叟,用目光詩意葛牧也別光站著,後者慫了慫肩,也伸手攙扶寧武村百姓,後麵的人才漸漸跟著站起來,因時間已到晌午,村民們便先請了二人到家中吃飯。
……
過了晌午,葛牧跟慧成子一前一後到了溪邊,本來寧武村的二十幾名輕壯年還想過來幫助,但除妖兇險異常,尋常人跟著反而會讓人投鼠忌器,因而便婉言謝絕,此時合村百姓正站在一塊巨石上等著。
八名孩童出事的地點水麵寬闊,岸上滿身層疊的鵝卵石,溪邊還有未及收走的木盆石杵,一件帶血的小兒衣衫撕成了步縷掛在溪岸石頭上。
已經過去四五天,妖氣和血腥氣都已山風吹淡。
葛牧拎起帶血的小兒衣衫嗅了嗅,僅能嗅到依稀血腥味兒,然後隨手拋給慧成子,低頭在溪岸上翻撿,“也沒留下什麽鱗片血液之類,無法判斷這是個什麽妖怪,也不好其藏身何處。”
“貧道吃飯時候問過,溪流下遊的村子並沒出事,所以很大可能此妖是在上遊,咱們沿溪而是看看。”
“萬一藏在水裏?”
“此溪清澈見底,真若是藏在水裏也能看到。”
說著沿溪而上,越往鄭山方向走溪雲便越發濃鬱,悠然飄過,帶著初春的山花和草木的天然之氣。溪水兩岸零星地坐落著爬滿褐色藤蔓的石屋,春枝尚未萌發,顯得蒼蒼鬱鬱,葛牧挨著到石屋中查探了一番,也未任何異常。
“應該采藥人的房子,不過都已經廢了。”葛牧撿了幾塊鵝卵石,一顆一顆拋入溪中。
慧成子目光在喝水上掃掠,迴看他一眼道:“繼續找吧,不過葛師侄最好謹慎些,此地應該是那妖的老巢,他占了地勢,縱然才剛成妖,施展的妖法卻也絕不容小覷,尤其是水裏的妖,若是借著水勢掀起波浪可不好對付。”
這些話葛牧先祖的降妖手劄都有記載,耳熟能詳,也不必提醒,伸手試清涼山風,“老道士,咱們這樣走不是辦法,你不是還有望氣的本事,大概確定一下妖的位置啊。”
“此地位於山北,陽氣難至而地氣升騰,又有溪流隔斷,貧道那擱下了十幾年的望氣之術隻能看見一片混沌,哪兒分得清妖氣何在?”
“不是哄我吧?”
葛牧盯著慧成子的雙眼,後者淡然一笑,“不至於。”
“那咱們配合一下把妖引出來,據村民描述的特征那妖成妖不久,而剛化形的妖必須以陽氣穩固形態,咱們就投其所好,我出點血用本身陽氣引他,隻是這裏是下風向,需要你用祈風符借場南風。”
“這腦袋瓜兒真是機靈。”
妖不但需要陽氣穩固形態,還需以陽氣修行,但太陽星的陽氣太烈,敢直接承受的妖在靖城周邊隻是鳳毛麟角,人體陽氣則溫和的多,而修士的陽氣更是他們的鍾愛之物,不然“山魅”雲嬌也不會設計謀害葛牧。
計定後慧成子取出祈風符,手指拈著符紙,腳踏罡步,按九宮八卦之形立定於“巽位”,喝了一聲敕,那祈風符上蘊涵的靈氣如水波般擴散出去,漸漸漫入山野竹林。
葛牧看得眉頭直皺,祈風符和引火符都是入門級別的符籙,使用時壓根兒不用踏罡步循九宮這麽麻煩,直接用氣機激發便可。
“老道士,這迴又不是耍把式糊弄老百姓的銀子,用的著這麽繁瑣?妖又不看你的行符之法是否標準,這是要拚命的,你這樣極有可能拖累我。”
“祈風符乃是貧道所學的第一道符籙,必須鄭重其事。”慧成子淡然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