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建國初始,太祖廢除宰相,文官被勳貴武官打壓。然而一百多年後,文官抱團可以逼迫皇帝不上朝。大明文官韌性十足。


    內閣雖是皇帝任命,但他們代表了整個文官的利益。即便三位內閣閣老和太子關係不錯,也不能輕易向太子低頭。況且,文官最重要的就是話語權。此舉若開,今後誰還敢亂說話。真的要被世人嘲笑官員失去了文人風骨。


    劉健、李東陽、謝遷三人的失敗,證明了用強硬手段是無法對付太子。於是乎,官員們暗中達成一致,太子再也無法繞開內閣下達的政令文書。


    “楊大人,太子命我等安排河套百姓種土豆。一旦北方災情過去,朝廷發放土豆讓北方百姓補種。能緩解災情過後一部分的糧食壓力。”李夢陽一臉糾結地轉述京師來電。


    楊廷和放下手中茶杯,認真地問,“獻吉以為如何?”


    “下官覺得殿下的田賦改革無錯。殿下錯在太過心急。”李夢陽措辭嚴謹地迴道。


    李夢陽21歲中進士入官場,至今也才30歲。他才華橫溢,為前七子之一。但性格嫉惡如仇,當官沒幾年便得罪不少人。因為太子的行事很對他胃口,憤然辭官入河套。他老家甘肅慶陽,過年時迴了趟家,家鄉已今非昔比。


    他從內心讚同太子對大明的改革。可身為官員,也明白不受限製的皇權會弱化臣權。這不管對大明還是天下百姓來說,都不是件好事。他內心真的很糾結!


    楊廷和神情無奈:“翻遍青史,如殿下般的太子唯此一例。為何要用常人的眼光判斷殿下呢?屠公、周公兩人曾與殿下共事,怎麽也看不明白呢?”


    又被殿下說對了,屁股決定腦袋。身在內閣閣老的位置,不得不為如此行事。


    程敏政大人、李公、眼前的李夢陽、唐寅、祝枝山、康海、兒子用修等年少成名的才俊齊聚,仿佛是為了太子殿下而生。老天爺是眷顧大明的。為何很多人想不明白這一點?


    “大人的意思是?”李夢陽不解地問。


    楊廷和苦笑:“本官發發牢騷。獻吉按照閣老的意思行事便是了。”


    楊廷和對‘太子類太祖’這句話有深刻的體會。文化人耍流氓不可怕,可怕的是流氓有文化!太子殿下和太祖一樣,從骨子裏透出一股子流氓腔。


    最了解朱壽的,果然還是楊廷和。


    朱壽收到河套官員的迴複,神色古怪地盯著類似‘需要內閣首肯才可執行’的公文。無法執行的政令就是一紙空文。這是權利被架空的征兆。換做別人不是急得六神無主,就是舉起屠刀殺得人頭滾滾。


    屠滽等人也怕太子把事情鬧大,主動跑到朱壽跟前提及河套中土豆的事情。隻要朱壽說一句,他們立刻票擬,馬上向河套發公文。


    屠滽就差沒說:殿下把他們當成秉筆太監也行。


    內閣隻求朱壽按照正規流程走,別總是繞過內閣、軍機處下令。


    朱壽神色平靜地迴道:“本宮知道了。”


    屠滽臉皮一抽,周經等人開始心慌了。太子不會又搞事吧?


    隻見朱壽拿起書寫筆即興揮墨。很快寫完一篇令內閣以朝廷邸報的形式,送到各地的官府衙門。


    屠滽第一個拜讀這篇言辭懇切的《告天下書》。


    “本宮平生所願有三:一願天下百姓吃得飽、穿的暖;二願大明江山固若金湯;三願父皇長命百歲。曆朝曆代不乏有識之士,留下許多治國之道。本宮幾乎翻閱過所有此類書籍。很多的改革事前收集了大量的信息,參考前人的建議,並不是一拍腦袋決定的。”


    “大明人口接近一萬萬,為曆朝之最。朝廷麵臨前所未有的考驗。沒有前例可循,我們需要摸著石頭過河。這個過程一定很艱難。空談誤國,隻有實踐才能出真知。不行動永遠不知道錯對。”


    “土地兼並,禍國殃民。無論前方有和艱難險阻,本宮勇往直前,絕不後退。”


    “可本宮忘了,本宮年齡尚小,根本無法服眾。或許和本宮一樣年齡的,是在學堂讀書的孩童,而不是在廟堂指點江山;或許和本宮一樣年齡的,是你經常犯錯受罰的孫兒,而不是讓你受罰的掌權者;或許和本宮一樣年齡的,是為了養活家人辛勞工作的青壯,而不是能日進鬥金的巨賈。”


    “因為本宮讓諸位難做了,本宮在此深感遺憾。”


    “可此刻,無數失去親人和家園的百姓需要救助。請諸位萬眾一心,救百姓與水火之中。災情過後,本宮會讓諸位像訓小輩一樣,把本宮教訓個痛快。本宮發誓,無論你們罵什麽,本宮絕不報複。”


    未成年人做錯了事年人,一定是成年人的責任!


    朱壽很無恥提到身體的年齡。實際上,他前後兩輩子加起來比便宜老爹大。


    屠滽不知道同僚們是什麽感想,他感覺到了羞恥。過了六十知天命的年紀,卻在用手段對付一個有魄力、有擔當的小孩子。


    好麵子是華夏人根深蒂固的觀念。當官員們意識到他們抱團對付的太子,還隻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時,內心五味雜陳。


    朝政恢複了正常。仿佛之前隻是稍微卡頓了一下。天知道遠在雲南的弘治帝,有多緊張小小的‘卡頓’。


    太子四兩撥千斤的手段,令宗人府的諸位王爺歎服。


    “太子或許真能辦成田賦改革。屆時我朱家江山可保千年不失啊!”晉王泡著遼王從雲南帶迴的普洱茶感慨萬千。


    朱壽說服宗室的道理簡單粗暴,“隻有朱家王朝屹立不倒,宗室藩王才可跟著一起吃香喝辣”。


    “為了保證我們可以吃香喝辣,少插手朝政。我們還是想著如何把普洱茶推廣到各地。”遼王從頭到腳抗拒朝政。幾任遼王都不是玩政治的料,直到跟隨太子做生意,遼王府的慘狀才得以改善。


    代王敲敲桌子:“怎麽沒人迴答本王朝廷到底缺不缺糧?!本王急忙赴京,一路上都沒能休息好。”


    “電話裏頭不是告訴你了嘛,災情不斷,糧食有備無患,永遠都缺啊!”晉王沒好氣地迴道。


    代王懊惱的敲桌子:“真可惜!韃靼的滿都海太後派使者傳話,想用居延海的土地換一百萬石糧食。”


    “居延海?大明疆域之外。”蜀王挑眉。


    晉王眼神一亮:“宗室可以無所顧忌做生意的地方。”


    “那裏有鹽池。”魯王難掩喜色。


    晉王拽著代王往皇宮走:“你不早說!快進宮告訴太子去。”


    “可,可,太子對居延海勢在必得。”淮王弱弱地道。


    晉王瞪他:“是太子用海外利益做交換,讓我們放棄國內的利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第一禍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俗人喝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俗人喝茶並收藏大明第一禍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