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第三百一十四章方來還有英傑(二)
“殿下,妾身祝酒一杯。”裴雨荷倒了一杯酒,遞了過來,眼裏閃著興奮喜悅的光彩。
“為何要敬我酒?”
“妾身聽聞了昨天殿下在朝會上的事,妾身身感榮幸,能陪伴殿下左右。”
李威歎了一口氣,問道:“有沒有聽到其他怪異的事?”
裴雨荷遲疑了一下說道:“有人說昨天清晨彩霞滿天,如虹如荼,接著萬裏無雲,碧空千裏。還有人說百鳥集於天津橋上來賀……”
“那你昨天有沒有看到百鳥來賀,霞若長虹?”
“昨天早上妾身真沒有注意,又沒有出宮。”
“休要相信,也沒有傳言的那麽好,不過有一句話孤要對你說。”
“請殿下吩咐。”
“我不喜爭執,更不喜殺戳,特別是一家人為了權利自相殘殺。所以東宮之中,孤納的妻妾不多,也不隨便輕易染於宮女。你性格大約不會,但你有娘家人,韋月也有娘家人。”將上官婉兒與碧兒排除在外,碧兒家世太寒,若自己不支持,在東宮裏很弱勢。上官婉兒卻不可輕視,上官儀當年有許多親近的大臣,未必全部遭貶,其母又出自滎陽鄭家,但母親在世,這種影響力依然很小。若爭,隻會是裴雨荷娘家與韋月娘家爭。兩個門閥力量相差無幾,又皆有許多不甘寂寞之人。
“妾身知道,處世清靜無為而己。”
“幡不欲動風催其動,不是你想清靜就能清靜。不過無為二字記住,隻要不為,就沒有縫隙讓人鑽。若是孤不在東宮之中,韋月與婉兒小,碧兒心思單純,你要替孤照料她們。”
“殿下,你要去哪裏?”
“不知道,孤隻是一個假設。不出遠門則罷,出了遠門後迴來,孤會讓你陪寢。順便說一件事,以前孤一直沒有與你同房,一是你歲數小,碧兒也是過了很久,孤才真正將她納入房下。第二個有的事,孤還看不清,不想害了你,不想害了我。這中間的原因,比你想的要複雜。”
“是,”裴雨荷紅著臉答道。
若論舉止,裴雨荷無可挑剔。所以世家驕傲有驕傲的理由,論舉止論教養,縱然皇室子弟皆不如。
李威沒有再言語,然後翻看地圖,越來越有可能了,砍柴不怕磨刀工,於是將青海,甚至吐蕃、西域、吐穀渾,連尼婆羅、東女羌等等地圖全部命人搬了過來,一一觀看,努力地將它們記在腦海裏。
這才是第一步,第二步還要看犧牲了大量斥候打探來的情報,吐蕃各部的矛盾,生活情況。不知道有用沒有用,也許用上,也許用不上,但看了比不看好,不至於到時候想用卻不知道。
……
但這個三月注定成了多事之秋,接著又有一件事發生了,劉仁軌在青海病重,這可以理解的,青海海撥高,有氣疫,老將軍畢竟六十多歲。這一病臥床不起,已經無法指揮。因此上書懇請朝廷讓他迴朝養病,另外又推薦李敬玄替代。其理由是一旦大軍征伐吐蕃,士兵數量比薛仁貴那一次的軍隊還要多,沒有德高望重之人,沒有辦法統率這些將士。第二李敬玄執掌宰輔多年,頗有才幹,也是出征的最佳統帥。第三李敬玄出身李家,其中隴西李家久在隴右,熟悉青海情況。因此,縱觀朝庭上下,想要大捷,李敬玄是不二人選。
其實憑借李家,已讓李治感到刺眼。
李淵向李家示好,遭到了嘲笑,當然也有原因的,當時李唐基業未穩。李世民雄才大略,沒有計較,而且他象裴行儉所說,意識到身上的鮮卑血脈帶來的好處,甚至還讓胡人替他看守寢宮的大門,但心中還是不悅的,所以氏族誌刻意打壓五姓七家,李治更沒有開口,卻讓李義府重修了氏族誌,說明心中還是不悅的。
早年的李治與李世民,皆是治國之君,不可能因為這一條刻意排擠李家,朝中也用了一些李家的大臣。然而李敬玄舉族去投立收,自己是皇室居然不容,李治十分不快。
不僅僅如此,李敬玄久居吏部,雖然裴行儉也在,可以李敬玄為主。例如杜審言的堂兄杜易簡,九歲就能文,很有才華的,為岑文本器重。後來任殿中侍禦史,在路上遇到李敬玄不避,這也不算什麽的,比起他那個堂弟,杜易簡已經很謙虛了,然後李敬玄不滿,召為考功員外郎屈之。這時裴行儉與李敬玄同掌吏部,與賞識無關,文章寫得好不代表官做得好的,純是對付李敬玄的,於是將此事翻出來言李敬玄罪,李敬玄隻說了一句:“襄陽兒輕薄乃爾。”又奏易簡險躁,李治怒,貶為開州司馬。然後消失了……
因此現在官場上許多官員都沾了李敬玄的恩惠提撥上來的。
這是其一,李敬玄前後三娶,皆山東名門,與李家合族,他自己居於中台要職,為了示恩,多提撥了一些士族子弟為官,以朝恩樹私恩。這又是李治不快活的。
在與太子爭權過程中,李敬玄多次相助兒子,又讓李治十分不滿。
這是李敬玄的缺點,可在職時卻是兢兢業業,對朝廷有很多貢獻,不能因為不快就無故地將他貶職。再說,李敬玄在朝堂上的力量也不小,沒有合適的理由貶職,會引起很大的爭議。李治一直在容忍。
而劉仁軌這封信,正好給了李治機會。
後來許多人不明白了,兵者,軍國大事,為什麽李治會讓李敬玄領兵,再不滿,也不能拿十幾萬唐軍性命陪葬!隻是一個大臣,李治再考慮什麽朝爭,權謀,也不可能搭上十幾萬軍隊的。整個唐朝能有多少軍隊?薛仁貴大非川之敗,已經讓唐朝吃不消了,還沒有消停,李治能昏到這地步?
其實理由很簡單,如裴行儉所說,君王不懂軍事,那麽隻能胡來了,前期有李績在世,調兵遣將不會出漏子,李績一死,薛仁貴一個農民沒有威望,劉仁軌有威望,資曆還淺,裴行儉隻是稍稍展露了一下,文臣,依然不大信。所以李治隻能瞎指揮,就象後來宋朝用文臣為帥,用太監為帥一樣。將李敬玄調出去,與權謀有關,調出後會有什麽結果,李治對軍事不懂,想不出來,這才是李治讓李敬玄為帥的緣由。
再說,劉仁軌說李敬玄行,想來不差的,比如兒子西南一行,所選的幾個人,裴行儉與黑齒常之,皆是適用。
因此,看到了這份詔書後,立即讓劉仁軌迴朝養病,李敬玄代劉仁軌為洮河道大總管兼安撫大使,檢校鄯州都督,又命金吾將軍曹懷舜等分往河南河北募征勇士,實際上很早就在募征,有的整編成冊,也“訓練”了很長時間,再使李神通之子益州大都督府長史李孝逸、嶲州都督拓王奉發劍南兵與山南兵會合,一共十八萬軍隊,分成八道,工部尚書劉審禮、王孝傑、李謹行、契苾明、韋待階、王杲、曹懷舜、黑齒常之、婁師德等人為各道行軍總管、副總管或者將軍。
唐朝戰爭機器在論欽陵數次挑釁下,如願以償地開動。
事實沒有一個資曆淺,有威望的人坐鎮,這麽多的軍隊很難指揮。唐朝立國以來,除了征***外,很少出動過十幾萬軍隊。就算朝廷破格提撥,讓黑齒常之來指揮,用對了人,可劉審禮這些人會不會聽黑齒常之的命令?
場麵上也風光,十八萬大軍的主帥,唐朝立國以來,有過幾迴?
但李敬玄都想放聲大哭,這個劉仁軌王八蛋簡直太壞了,壞透頂了。
立即跑到李治麵前說道:“陛下,臣對軍務大事不懂,臣生死無所謂,可是關係到十幾萬將士的生命安全,我朝與吐蕃未來幾十年的命運。”
“你是畏戰?”
“臣不是,臣隻是一個文官。”
“那麽裴侍郎是武將,太子是武將?”
“……”劉仁軌不能說了,或者說沒有勇將,也錯了,此次勇將比太子那時還要多,黑齒常之在列,李謹行更是勇冠三軍,契苾何力的兒子契苾明同樣不簡單,還有成熟起來的令狐智衝。再從裝備上來說,有炮錘,有投石機,有火藥,吐蕃人嘴中的震天雷。但是不是如此呢?
李治更不悅,道:“薛仁貴敗,是疏忽大意,將帥失和,故此,統帥之人必須德高望。吐蕃西南敗亡如此,有何懼哉?仁軌有病,否則此次大功也不會輪到你。他說須卿,卿自是不二人選,若仁軌須朕,朕亦會前往,卿安得辭!”
李敬玄頭腦都蒙了豬油,你還親自前往,你去還不如我去。
沒有辦法,隻好出宮,拉長著臉,愁腸百結,肝腸寸斷,反正腸子、心髒、五腑六肺一起擰到一塊兒。
想了想,又將論欽陵與薛仁貴交戰的經過拿出來看了一遍,當時薛仁貴有薛仁貴的說法,郭待封有郭待封的說法,因此這份卷宗若不是內行人,根本看不到戰役的真相。
看了半天,看不出所以然來,於是找到了郝處俊,咱都是***,一個黨派嘛,而且郝處俊敢於進諫,央請郝處俊求個情。
郝處俊敢於進諫不假,可對軍事同樣不懂,茫然道:“你不應當找我,去找張相公。”
“可是乾封元年你隨李績征東時,卻是副大總管。”
“不假,可當年副大總管還有龐同善、契苾何力二人,各司其職,我隻掌管軍紀,軍旅指揮,我沒有參與。”
李敬玄再找張文瓘,還是那一年的事,不過出征到了第二年,當時張文瓘以東台舍人隨軍,剛率軍隊到達***城下,未及成列,***軍至,將士大賅,張文瓘從容坐在胡床上,也就是坐在矮椅上,命令將士立即進食幹糧,簡選精銳,大敗來眾,將士皆服其膽略。
這個主真刀實槍打過,於是找到張文瓘,將難處一說。張文瓘將李敬玄拉到角落,悄聲說道:“李相公,你也誤會我了。當年我率軍抵達***,什麽都不懂,***大軍奄至,我內心害怕之極。根本不知道怎麽辦,隻好胡亂發令,大家吃一點東西,精壯之士出擊。這一戰稀裏糊塗打勝了。”
他能爬到這麽高位置,不是沒有城府的,心中很害怕,可表麵上沒有流露,因為將士認為主帥勇敢,軍心乃定。選勇兵也不是他挑選的,於是就這麽贏了。
“……”
張文瓘又說道:“殿下勸過你們幾次,將相和,國家興,可你們不聽,唉!”
直搖頭,對李敬玄反感,對劉仁軌也反感。
李敬玄討了一個沒趣,不過眼睛一亮,唯今之計,隻好找太子。郝處俊不懂,張文瓘不懂,太子卻是懂的。
第三百一十四章方來還有英傑(二)
“殿下,妾身祝酒一杯。”裴雨荷倒了一杯酒,遞了過來,眼裏閃著興奮喜悅的光彩。
“為何要敬我酒?”
“妾身聽聞了昨天殿下在朝會上的事,妾身身感榮幸,能陪伴殿下左右。”
李威歎了一口氣,問道:“有沒有聽到其他怪異的事?”
裴雨荷遲疑了一下說道:“有人說昨天清晨彩霞滿天,如虹如荼,接著萬裏無雲,碧空千裏。還有人說百鳥集於天津橋上來賀……”
“那你昨天有沒有看到百鳥來賀,霞若長虹?”
“昨天早上妾身真沒有注意,又沒有出宮。”
“休要相信,也沒有傳言的那麽好,不過有一句話孤要對你說。”
“請殿下吩咐。”
“我不喜爭執,更不喜殺戳,特別是一家人為了權利自相殘殺。所以東宮之中,孤納的妻妾不多,也不隨便輕易染於宮女。你性格大約不會,但你有娘家人,韋月也有娘家人。”將上官婉兒與碧兒排除在外,碧兒家世太寒,若自己不支持,在東宮裏很弱勢。上官婉兒卻不可輕視,上官儀當年有許多親近的大臣,未必全部遭貶,其母又出自滎陽鄭家,但母親在世,這種影響力依然很小。若爭,隻會是裴雨荷娘家與韋月娘家爭。兩個門閥力量相差無幾,又皆有許多不甘寂寞之人。
“妾身知道,處世清靜無為而己。”
“幡不欲動風催其動,不是你想清靜就能清靜。不過無為二字記住,隻要不為,就沒有縫隙讓人鑽。若是孤不在東宮之中,韋月與婉兒小,碧兒心思單純,你要替孤照料她們。”
“殿下,你要去哪裏?”
“不知道,孤隻是一個假設。不出遠門則罷,出了遠門後迴來,孤會讓你陪寢。順便說一件事,以前孤一直沒有與你同房,一是你歲數小,碧兒也是過了很久,孤才真正將她納入房下。第二個有的事,孤還看不清,不想害了你,不想害了我。這中間的原因,比你想的要複雜。”
“是,”裴雨荷紅著臉答道。
若論舉止,裴雨荷無可挑剔。所以世家驕傲有驕傲的理由,論舉止論教養,縱然皇室子弟皆不如。
李威沒有再言語,然後翻看地圖,越來越有可能了,砍柴不怕磨刀工,於是將青海,甚至吐蕃、西域、吐穀渾,連尼婆羅、東女羌等等地圖全部命人搬了過來,一一觀看,努力地將它們記在腦海裏。
這才是第一步,第二步還要看犧牲了大量斥候打探來的情報,吐蕃各部的矛盾,生活情況。不知道有用沒有用,也許用上,也許用不上,但看了比不看好,不至於到時候想用卻不知道。
……
但這個三月注定成了多事之秋,接著又有一件事發生了,劉仁軌在青海病重,這可以理解的,青海海撥高,有氣疫,老將軍畢竟六十多歲。這一病臥床不起,已經無法指揮。因此上書懇請朝廷讓他迴朝養病,另外又推薦李敬玄替代。其理由是一旦大軍征伐吐蕃,士兵數量比薛仁貴那一次的軍隊還要多,沒有德高望重之人,沒有辦法統率這些將士。第二李敬玄執掌宰輔多年,頗有才幹,也是出征的最佳統帥。第三李敬玄出身李家,其中隴西李家久在隴右,熟悉青海情況。因此,縱觀朝庭上下,想要大捷,李敬玄是不二人選。
其實憑借李家,已讓李治感到刺眼。
李淵向李家示好,遭到了嘲笑,當然也有原因的,當時李唐基業未穩。李世民雄才大略,沒有計較,而且他象裴行儉所說,意識到身上的鮮卑血脈帶來的好處,甚至還讓胡人替他看守寢宮的大門,但心中還是不悅的,所以氏族誌刻意打壓五姓七家,李治更沒有開口,卻讓李義府重修了氏族誌,說明心中還是不悅的。
早年的李治與李世民,皆是治國之君,不可能因為這一條刻意排擠李家,朝中也用了一些李家的大臣。然而李敬玄舉族去投立收,自己是皇室居然不容,李治十分不快。
不僅僅如此,李敬玄久居吏部,雖然裴行儉也在,可以李敬玄為主。例如杜審言的堂兄杜易簡,九歲就能文,很有才華的,為岑文本器重。後來任殿中侍禦史,在路上遇到李敬玄不避,這也不算什麽的,比起他那個堂弟,杜易簡已經很謙虛了,然後李敬玄不滿,召為考功員外郎屈之。這時裴行儉與李敬玄同掌吏部,與賞識無關,文章寫得好不代表官做得好的,純是對付李敬玄的,於是將此事翻出來言李敬玄罪,李敬玄隻說了一句:“襄陽兒輕薄乃爾。”又奏易簡險躁,李治怒,貶為開州司馬。然後消失了……
因此現在官場上許多官員都沾了李敬玄的恩惠提撥上來的。
這是其一,李敬玄前後三娶,皆山東名門,與李家合族,他自己居於中台要職,為了示恩,多提撥了一些士族子弟為官,以朝恩樹私恩。這又是李治不快活的。
在與太子爭權過程中,李敬玄多次相助兒子,又讓李治十分不滿。
這是李敬玄的缺點,可在職時卻是兢兢業業,對朝廷有很多貢獻,不能因為不快就無故地將他貶職。再說,李敬玄在朝堂上的力量也不小,沒有合適的理由貶職,會引起很大的爭議。李治一直在容忍。
而劉仁軌這封信,正好給了李治機會。
後來許多人不明白了,兵者,軍國大事,為什麽李治會讓李敬玄領兵,再不滿,也不能拿十幾萬唐軍性命陪葬!隻是一個大臣,李治再考慮什麽朝爭,權謀,也不可能搭上十幾萬軍隊的。整個唐朝能有多少軍隊?薛仁貴大非川之敗,已經讓唐朝吃不消了,還沒有消停,李治能昏到這地步?
其實理由很簡單,如裴行儉所說,君王不懂軍事,那麽隻能胡來了,前期有李績在世,調兵遣將不會出漏子,李績一死,薛仁貴一個農民沒有威望,劉仁軌有威望,資曆還淺,裴行儉隻是稍稍展露了一下,文臣,依然不大信。所以李治隻能瞎指揮,就象後來宋朝用文臣為帥,用太監為帥一樣。將李敬玄調出去,與權謀有關,調出後會有什麽結果,李治對軍事不懂,想不出來,這才是李治讓李敬玄為帥的緣由。
再說,劉仁軌說李敬玄行,想來不差的,比如兒子西南一行,所選的幾個人,裴行儉與黑齒常之,皆是適用。
因此,看到了這份詔書後,立即讓劉仁軌迴朝養病,李敬玄代劉仁軌為洮河道大總管兼安撫大使,檢校鄯州都督,又命金吾將軍曹懷舜等分往河南河北募征勇士,實際上很早就在募征,有的整編成冊,也“訓練”了很長時間,再使李神通之子益州大都督府長史李孝逸、嶲州都督拓王奉發劍南兵與山南兵會合,一共十八萬軍隊,分成八道,工部尚書劉審禮、王孝傑、李謹行、契苾明、韋待階、王杲、曹懷舜、黑齒常之、婁師德等人為各道行軍總管、副總管或者將軍。
唐朝戰爭機器在論欽陵數次挑釁下,如願以償地開動。
事實沒有一個資曆淺,有威望的人坐鎮,這麽多的軍隊很難指揮。唐朝立國以來,除了征***外,很少出動過十幾萬軍隊。就算朝廷破格提撥,讓黑齒常之來指揮,用對了人,可劉審禮這些人會不會聽黑齒常之的命令?
場麵上也風光,十八萬大軍的主帥,唐朝立國以來,有過幾迴?
但李敬玄都想放聲大哭,這個劉仁軌王八蛋簡直太壞了,壞透頂了。
立即跑到李治麵前說道:“陛下,臣對軍務大事不懂,臣生死無所謂,可是關係到十幾萬將士的生命安全,我朝與吐蕃未來幾十年的命運。”
“你是畏戰?”
“臣不是,臣隻是一個文官。”
“那麽裴侍郎是武將,太子是武將?”
“……”劉仁軌不能說了,或者說沒有勇將,也錯了,此次勇將比太子那時還要多,黑齒常之在列,李謹行更是勇冠三軍,契苾何力的兒子契苾明同樣不簡單,還有成熟起來的令狐智衝。再從裝備上來說,有炮錘,有投石機,有火藥,吐蕃人嘴中的震天雷。但是不是如此呢?
李治更不悅,道:“薛仁貴敗,是疏忽大意,將帥失和,故此,統帥之人必須德高望。吐蕃西南敗亡如此,有何懼哉?仁軌有病,否則此次大功也不會輪到你。他說須卿,卿自是不二人選,若仁軌須朕,朕亦會前往,卿安得辭!”
李敬玄頭腦都蒙了豬油,你還親自前往,你去還不如我去。
沒有辦法,隻好出宮,拉長著臉,愁腸百結,肝腸寸斷,反正腸子、心髒、五腑六肺一起擰到一塊兒。
想了想,又將論欽陵與薛仁貴交戰的經過拿出來看了一遍,當時薛仁貴有薛仁貴的說法,郭待封有郭待封的說法,因此這份卷宗若不是內行人,根本看不到戰役的真相。
看了半天,看不出所以然來,於是找到了郝處俊,咱都是***,一個黨派嘛,而且郝處俊敢於進諫,央請郝處俊求個情。
郝處俊敢於進諫不假,可對軍事同樣不懂,茫然道:“你不應當找我,去找張相公。”
“可是乾封元年你隨李績征東時,卻是副大總管。”
“不假,可當年副大總管還有龐同善、契苾何力二人,各司其職,我隻掌管軍紀,軍旅指揮,我沒有參與。”
李敬玄再找張文瓘,還是那一年的事,不過出征到了第二年,當時張文瓘以東台舍人隨軍,剛率軍隊到達***城下,未及成列,***軍至,將士大賅,張文瓘從容坐在胡床上,也就是坐在矮椅上,命令將士立即進食幹糧,簡選精銳,大敗來眾,將士皆服其膽略。
這個主真刀實槍打過,於是找到張文瓘,將難處一說。張文瓘將李敬玄拉到角落,悄聲說道:“李相公,你也誤會我了。當年我率軍抵達***,什麽都不懂,***大軍奄至,我內心害怕之極。根本不知道怎麽辦,隻好胡亂發令,大家吃一點東西,精壯之士出擊。這一戰稀裏糊塗打勝了。”
他能爬到這麽高位置,不是沒有城府的,心中很害怕,可表麵上沒有流露,因為將士認為主帥勇敢,軍心乃定。選勇兵也不是他挑選的,於是就這麽贏了。
“……”
張文瓘又說道:“殿下勸過你們幾次,將相和,國家興,可你們不聽,唉!”
直搖頭,對李敬玄反感,對劉仁軌也反感。
李敬玄討了一個沒趣,不過眼睛一亮,唯今之計,隻好找太子。郝處俊不懂,張文瓘不懂,太子卻是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