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第二百五十三章背水


    “殿下,三思啊,這一治得花多少錢?”韋弘機立即阻止。能給李威帶來什麽影響,他是沒有本事想到的,可能想到錢。


    唐朝不能說不富,但與明朝一樣,富的是大戶人家與商賈,不象宋朝民也富國也富。總之,一種不良的富裕。明朝有錢,商人曾借國債上千萬貫給朝廷,唐朝也有錢,鄒鳳熾錢多得要買終南山的樹。可朝廷並沒有多少錢,加上這幾年折騰,國庫空了。不是糖與鹽,加上裴炎的斂財之道,以及去年到今年豐收,國庫依然很空空如也。


    就是這樣,抽出幾十萬緡錢,是最大的底限了,算想出一個辦法,能徹底的根除三門之險。估計朝廷也抽不出一百萬緡錢。要麽隻能學楊廣胡來,強征百姓為役,不給一分錢,甚至還讓他們自備幹糧,前來服役。不要說李威是太子,連皇上也不敢這麽做的。


    開挖廣通渠,再從人門半島上挖一條新河,似乎還要興修丹水,整個朝廷一年不發官餉軍餉,估計也變不出這麽多錢來。


    然後又說道:“而且殿下,你也看到了,此法是臣想出來的,可臣也沒有想到經河水千萬年來的衝涮,石頭變得如此堅硬。僅是這條新開河,就會花費無數。”


    然後連連搖頭。也想在太子麵前立功的,畢竟自己家族的女子在東宮為良娣。似乎太子因為裴炎之事,對裴家女冷淡,韋玄貞的女兒何嚐不是一個機會。或者聽聞了一些,太子很寵東宮那個小丫頭碧兒,再寵有什麽作用。一個普通人家的女子,難道還能飛上枝頭變鳳凰不成。可這個功得能實現。


    李威答道:“錢的事,孤來想辦法,你隻要想出一條好的辦法,能使石頭迅速開采即可。”


    這個冷熱法大約不成的。即使能成,不知耗費多少,在東宮裏靈機一動,想出一個斂財的妙招,也不大可能斂來四百萬五百萬緡錢。


    韋弘機聽了一呆。


    開采石頭,想省錢,隻有一斧一鑿硬來。想要快,隻有采取火烤冷水相激。可是工具要錢的,民夫就不給錢,也得給夥食,火烤法又要用大量的木炭。除了這兩種方法,自己能想出什麽妙計?


    正說著,船一步步地被纖夫拉了過來,到了人門裏麵。


    本來河水就十分洶湧,遇船受阻,立即發出一聲聲浪頭擊打船舷的巨響。有的浪頭從船頭撲上去,一直撲到甲板上。這艘船不算小,大約在近百噸,上麵有十幾個水手。看到這種情形,除了操舟的水手外,其餘人一個個伏在甲板上祈禱。


    李威走了過去,雖然稱人門水流最緩,然而也能用肉眼看到一個個漩渦,向下迅速奔騰。這艘船在急流裏麵,搖搖欲墜,似乎隨時能沉沒似的。因為吃力,通向棧道的纖繩被繃得緊緊的。這時代的大海沒有去過,可看這情形,似乎是在看大片裏船隻在驚濤駭浪大海裏掙紮的場麵。站在岸邊,李威都替這艘船舶捏了一把汗。


    劉刺史道:“殿下,這種船舶航駛三門,最是危險。”


    “何解?”


    “是江淮的船。”


    “江淮的船?”


    韋弘機在一邊替劉刺史答道:“殿下,船舶有海船與內河之船分別。”


    李威點了一下頭,海船造價更高,也更結實,放在內河是浪費。內河之船也不能出海,不然海浪抖幾下,就抖散了。


    韋弘機又說道:“內河之船全國各地又有所不同,比如沙船、福船、蘭舟、揚州貨船等。到京城的漕運大多有三種。第一種長江船舶,長江平闊,所以船體寬短,結構強,穩定好,裝載貨物多。有的船隻能裝載上萬石貨。因為船大,隻能倚賴風帆,借信風航行。另外就是速度偏慢。這種船型到達西京的很少,大多數在揚州轉泊。第二種船就是運河船,船型肥闊,底平艙淺,吃水淺,船舷內收,便於加蓋篾席。有的艙上還裝有合艙板。船隻略小,多以一千石為主,少數能裝載兩千石甚至更多。除了風帆外,又設有舷伸甲板,方便人站在甲板上撐篙,或者搖櫓。因為風帆用得很少,還有橋梁阻隔,桅杆不高,風帆也不大,主要是撐篙或者搖櫓航行。這種船舶常見於大運河,或者汴水,洛水。東都多是這種船隻。第三種船就是用在三門峽與渭水航運的,因為水流湍急,暗礁居多,所以配備最為齊整。在淺河裏撐篙,在深水中搖櫓,逆水時還配有高大的風帆借助風力。為了防止急浪衝打,船底製作堅實笨重,兩頭皆高高翹起,船身又裝有護舷板。同時船艙分成五到八個貨艙,每一艙都相隔起來,觸礁時可以及時補漏。這種船舶造價很高,可也最結實。但是商人逐利而行,為了節約成本,不肯調換船舶,時常有運河船入渭。不但在三門,在其他地方,也容易出事。每年因為漕運,枉死了許多船夫百姓。”


    李威再次點了一下頭,就象後來的超載一樣。明知道超載容易出事故,船主與司機還經常為了利潤去超載。當然了,有法律,可不是製止,而是處罰,成了某些公務員謀利的重要手段。甚至有的地方還下達了罰款的指標,所以大家不服。想到這裏,十分好笑,貪墨這件事,古今一樣的。在後世如此,在唐朝,同樣少不了。難道這也是國人的一種美德?當了官就一定會貪墨?


    忽然靈機一動,問道:“如果詔令江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所有江船在揚州轉卸。然後在三門下遊尋一平緩之地,勒令所有河船轉卸於渭船。再修一條道路,設置幾個小倉,貴重物貨繞過三門,從上遊重新裝載。入倉交納一些稅務,其他的任商賈自理。朝廷管理輕便,又沒有太大的負擔。你認為如何?”


    “這個主意妙。”韋弘機讚道。沒有解決三門根本,象糧鹽粗笨之物,依然必須從三門而過。但是某種意義上,選用合理的船舶,會少出許多事故。或者一開始施行時,有商賈反對。可全部施行下去,商賈也無可奈何。畢竟他們是弱勢群體,而各大世家與地主,奶酷是在土地與作坊之上,通過販運謀財的卻是很少。


    劉刺史也欽佩地看了李威一眼。九成宮氣球放飛,全部知道是太子想出來的。於是有百姓說太子有七竅之心,後來想到比幹命運,傳言又改成九竅之心。此條方法國家沒有多少負擔,陝州也沒有徭役,因為裝卸搬運,以及陸地車馬運輸,許多老百姓還能靠它吃一口飯。對陝州也有益。


    都有些高估李威,不然閻立本直接在他府上否定或者阻止李威前來了。


    正說著,傳來一陣歡唿聲,那艘船象蝸牛一樣,爬出了人門。船上的水手終於站在甲板上大聲歡唿起來。很不容易,李威站在岸邊,都有些冷汗涔涔的。看到船隻駛出人門口,輕輕地拍了幾下巴掌。


    李威又向韋弘機問道:“那麽海船呢?”


    韋弘機有些吞吞吐吐,遲疑地說道:“我朝有海船,皆是為了出征***所造。顯慶五年,劉相公造舟出海征***,遇風舟大多覆沒。雖說事出有因,可船舶技術皆是從隋朝而來,不是很好。***日本也有船舶,技術更不及我朝,日本來使,一半在海上遇難。倒是大食的船舶稍微好一些。不過近兩年,看到大食船舶,廣州與泉州有商賈仿造,有的用來私自出海,有的出售給大食商人。並且結合了我朝船舶的一些技術,漸漸趕了上來。(注)”


    說得很小心翼翼的,畢竟行商,或者私自出國,一個是律法不許,一個是朝廷所鄙。不是好事兒,有些說不出口。


    剛說完,又有一船駛了過來,是往下遊去的,速度倒是快。從眾人麵前一眨眼就過去了,駛出了人門,徑直向砥柱衝去。船上的水手不停在大叫著,拚命地控製著槳舵。眼看就要撞到砥柱上,但在水手努力下,將船舵扳了過來。幾乎是擦著砥柱,迅捷地駛了過去。


    讓李威又驚起一把冷汗,這不是在航行,是在玩命了。無論來去,每過一次,都玩了一次命。自嘲地說道:“很偉大的石頭,能讓一個國家為之折腰。”


    不是真折腰,是牛氣。牛氣到黃河衝不垮它,隋唐兩個若大的國家都拿它沒有辦法。


    全部苦笑。


    李威忽然大聲對身邊的一個侍衛說道:“你立即迴長安,替孤傳一道命令,用邸報向全國各地通報,如有人用便利之法,迅捷開采石頭者,不論是大臣儒者,或者販夫走卒匠人,孤賞一萬緡錢。有適當之法者,賞一千緡錢。”


    也不要興修廣通渠了,站在這裏看兩艘船舶駛過,都有些兩腿戰戰。三門峽不解決,關中漕運隻能成為一紙空談。想解決,必須能在人門半島上開挖一條新河。想挖新河,原來的開石辦法有些行不通了,看能不能集思廣成,畢竟這一次自己懸賞很巨。如果真得了一萬緡錢,立即可以擠入富翁行列。


    韋弘機說道:“殿下不可,一旦懸賞,等於公告天下。若是不成,會讓人以為笑柄,不如等迴到京城,再做商議不遲。”


    李威沒有理睬,說道:“傳!”


    自己的性格自己知道,很溫吞,公告天下,也是讓自己背水一戰,逼迫自己有作為。


    侍衛領命而去。


    韋弘機有些愁眉苦臉,李威安慰道:“關中人口日益增多,今天不舉,明天依然還要擺上議程。再說,孤也不求一日之功,在延英殿孤就說過,一年不成兩年,兩年不成三年。”


    韋弘機還是苦著臉,說得容易的,可錢從哪裏來?太子說想辦法,但不是一萬兩萬,動輒以百萬緡計算,到哪裏想辦法?難不成他找到了南詔的那個寶藏?


    心中在胡思亂想。


    李威又在說道:“而且河水湍急,也是河水到達三門,變得狹窄所至。開了一河,等於分去一水。韋少卿,你看,如果在神門道上再開一道新河,鬼門島上開兩道新河,三門峽之險會化解一大半。”


    想法是很好的,有四道新河一分,水流沒有那麽急,船舶行駛會變得更安全。纖夫還是必須的,可水流變得平緩,纖夫拉起來不會那麽吃力。需的纖夫數量減少,出事率也降低。陝州負擔立輕。但韋弘機更是苦笑。在人門半島上開挖一條新河,以肚子裏的知識,都覺得難於登天。再上神鬼島與鬼門島鑿出三條新河?


    這個工程不知會花費多少,就能變出錢來,不知道會有多少百姓因此而死亡。再說,如果簡單,當年宇文愷早就動手了。


    就連劉刺史也認為李威在空中畫餅,紙上談兵。


    ***:唐初海船大食最好,師子國其次,再到南海。但到了後來,看到大食人航海,唐人結合了唐朝工藝技術,技術飛躍發展。與其他國家船舶相比,是水密艙結構,增強抗風浪性。用榫釘接合與油灰撚技術,加大船舶噸位,天寶時泉州安海船可貯物二至四萬石,也就是一千噸到兩千噸,接近木質結構船舶的底限。船舷置防浪板,有效阻擋了海浪擊打甲板。船舷安裝四根長粗木,稱大臘,強化船體。因此後來大食人反而偏愛中國船了。因為唐船大安全,裝貨多,印度故臨國征稅時,唐朝交一千銀幣,其他國家船舶隻交二十幾個到兩百幾十個銀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興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午後方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午後方晴並收藏興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