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上,男人們繼續在研究著千島三寶。


    婦人們也在研究著她們眼中的三寶,巨大鼉龍、金礦、金珍珠。


    終於,派去探路的船迴來了,他們順利的找到了馬尼拉灣,然後還派出一隊人從陸上往北走。


    結果是,陸上的人竟然比船隊還快一步先迴來。


    迴來的人帶了一個驚人的消息。


    “報柳駙馬知道,我們在那邊港口見到一塊石碑,按上麵的年代應該是三國時的東吳留下的,因為年代久遠,所以看不清石碑上寫的具體是什麽?”


    “東吳?”柳木真正是沒想到。


    那位船長繼續說道:“還有,我們還找到一些其他的痕跡,最多不超過二十年。其中有些木板上刻了些東西,我們一碰就壞掉,但卻記下了其中的內容。”


    柳木急急的問道:“是什麽?”


    “前隋的時候,有人出海順著海岸一直南下,肯定是到了咱們現在西港舶司去過的地方,然後再往南,按上麵所書,應該是繞了遠的路,然後來到了那個港口。”


    柳木低聲問船長:“你是看過我的海圖,你怎麽看?”


    “我猜測,是這麽繞的……”船長畫了個圓。柳木聽懂了,那船是開到泰國灣,然後再一直繞,繞著南海轉了很大一圈,再繞到了呂宋。那船長沒有六分儀,也分不清太多的方向,隻是沿海岸走。


    所以他隻以為自己一直往某個方向,卻不知道幾乎已經轉了一個整圈。


    柳木再問:“有人嗎?”


    “有,但和沒有一樣。我們見到最大一個部落,很象書中所寫三皇五帝之前的村落,不過三十人左右,連陶器都沒有,也沒有武器,用的是燒硬的木杆,沒有弓。”


    “明白了,你們去休息吧。”柳木示意探路的船隊先去休息。


    是否移到馬尼拉灣,柳木沒想到。


    事實上這裏上下一百裏內肯定能選一處不錯的碼頭來,繞到馬尼拉灣太遠,眼下沒必要過去,甚至於再往北,到呂宋島的最北處找一個合適建碼頭的地方也不錯。


    柳木依蕭靈兒的建議去找那些老狐狸們。


    七家的老狐狸在周邊的山林轉了轉,那怕是被人用滑杆抬著四處轉,對於他們來說也和很辛苦了,畢竟年齡擺在那裏。


    柳木找到他們的時候,二十多個老頭圍在一處巨大的棚子,遠遠就聽到笑聲。


    柳木進去坐下,卻看到七世家的老者,這些可都是貴族而且是大唐的頂尖貴族,他們竟然與許多老匠人坐在一起,就要放在長安估計就連李世民都不敢想像會有這樣的情況。


    可事實就擺在眼前,這些人確實是坐在一起的。


    鄭家的鄭元璹一邊與眾人說笑,手上一邊忙活著,柳木進來的時候鄭元璹將手上的編好的一把扇子扔給了柳木。


    接過這扇子之後,柳木內心充滿了懷念。


    這東西在柳木小時候就已經幾乎沒有了,可柳木非常小的時候,農村還能夠見到。這是用棕櫚葉編的扇子,成本極低,純天然。


    鄭元璹聲音很大,爽朗的笑著:“這東西比劈竹片容易,說話這功夫就能編幾十個。用咱們村裏的話說,這賣個嘴的功夫幾十文錢就掙到了,哈哈哈。”


    老匠人也跟著一起在笑。


    崔鴻示意柳木坐低,然後衝著一位老匠人喊道:“老趙頭,你繼續講你們的事。”


    “小老兒和大夥比對過,這搖著沒水聲的就是小的,輕微水聲就是青的,水聲大就是老的。這榨油最好就是選在青老之間,喝水是青剛過最合適。就咱們最初砍下的那些,到現在最長的一堆已經有十三天,沒壞。”


    十三天,這個時間很重要。


    有這個時間就能夠保證將椰子運到慈溪去,然後立即進工坊開始處理。


    若是時間太短,那麽就必須就近建工坊。


    工坊建在這呂宋島並不是一個好選擇,這裏太遠,背井離鄉的根本就招不到優秀的好工匠,沒手藝的苦力倒能招一些,但這些人根本就作不了重要的事情。


    “老趙頭,第一瓶椰油什麽時候能見到?”


    “這個怕要再等等,咱們過來沒帶榨油的家夥,在這裏找合適的石頭木料現造,估摸至少還要五天才能造好,真正出好油怎麽也要十天之後。”


    既然一直在忙著,誰也不好去催。


    崔鴻一轉頭,又看向了另一個匠人:“福伯。”


    這位是崔家的工匠,家養工匠,紗織坊的大工頭之一,聽到問自己立即從背包拉過一個小藤箱,取出幾塊布遞了過去。


    “三老,您看看。這還能更好,這裏沒有大紗機與大織機,帶來的就是幾架手搖的紗機,這衣料已經超過長安市麵上的上等細麻布。染色如何不知,咱們手上沒染料。倒是發現這裏有些能製作染料的花草果子,隻是這次過來的沒染料匠人。”


    “這是小事,到時候請嶺南那邊幫個手就是了。”


    染料這種確實不重要。


    福伯還是補充了一句:“這沒染料,不知道著色、褪色如何,倒是可惜。”


    “好料子,著色再說。這還能再好幾成。”


    “好一倍不止,這是可以精紡的極細上等白麻料,僅原料就比嶺南的蕉麻好不止一次檔次,完全就是兩種不同的麻料。”


    福伯拉過另一位老工匠,這位是來自趙郡李氏的織紡坊工頭。


    “報各位東家知曉,我們安排人手砍了差不多幾百石蕉麻,就是順著砍的沒挑。而後下手剝麻,差不多有十斤幹麻。這幾百石蕉麻是從一分地裏砍出來的,一畝大小應該能砍出幾千石。”


    這數字驚人,可這裏密集的生長著全是六米以上高度的蕉麻,砍一畝砍出來幾十噸確實不是問題。


    “一畝地大小的蕉麻,曬幹的麻少說也有接近一石往上,若是細剝會更多。”


    柳木聽到這個數據,倒不意外。


    柳木了解過後世的蕉麻產量,每一公頃差不多就是一噸至一點五噸的幹纖維,一公頃就是十五畝,所以這裏每畝一石麻料很正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好舅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晨風天堂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晨風天堂並收藏唐朝好舅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