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我等將會去那裏?”有位縣令問道。


    “吏部聽調。”


    十五個縣令,十六份調令。


    華州府尹這時問道:“柳駙馬,最後一份莫非是給我的。”


    “答對,不過您的事情還有些小變故,一會我與您細談。”


    柳木說完,四個人從屋外入內。


    這四人可以說長安關中的縣令沒不認識的,他們是柳木管轄四縣的三位縣令一位縣丞。縣丞是華原縣縣丞,別看是縣丞卻是正六品下。


    大唐最高級別的縣令從六品上,上上縣縣令,比如長安縣。


    另三位,清一色的從六品上縣令。


    華原縣縣令拿是中州府尹級別的李弼,號稱大唐第一縣令。


    “我等告退。”十五位縣令縱然內心有一萬個不滿,此時也不好說什麽,吏部的調令已經擺在這裏,他們須在七日內前往吏部報道,聽調。


    “那麽,我開始講一講新合並的四縣之地。”柳木的大黑板與地圖拉了出來。


    縣令調走了,縣丞、吏員等依然還在。


    至於四縣怎麽合並都不需要柳木去操心,吏部已經作出了安排。


    比昨天給謝星兒講的那些更加的詳細的,柳木要趁著這次天災,田地受災,大部分顆粒無收的時候重整田地,重新規劃水渠、道路、村莊。


    人員有的是,受災縣的壯勞力這會還餓著呢,隻要給糧食就會有無數人前來作工。


    詳細的講完規劃之後,柳木將接下來的細節工作將給了新任的四位縣令。


    這四位,清一色的名門子弟,學識、才幹、能力皆出眾。否則也不可能打柳木管轄的四縣打造的那麽好,靠的就是真本事。


    裴、崔、韋、杜。四位縣令,同時也代表名門對柳木的認可與支持。


    四位縣令開始負責具體的細節性會議,柳木請了華州府尹去了旁邊小廳。


    “柳府尹,您是我堂叔。”


    “柳駙馬不是來認親的,絕對不是。”柳府尹笑著一拱手。


    按柳氏大族的族譜排,兩位確實是沒出五福的叔侄。


    柳木繼續說道:“那我就簡單點說,長孫國舅向我推薦了您,說您曾經隨軍出征過,作為行軍司馬,身上見過傷。”


    “是。”


    “長孫國舅還說,您挺狠的。”


    “這如何說?”柳府尹笑著搖了搖頭。


    “打劉武周的時候,有亂民縣城空虛要搶糧,您手持利刃砍死了煽動作亂的人,一人擋在糧倉前堅持到了援兵至。”


    柳府尹大笑:“這誇大其詞,是我砍了匪首,但身上也被砍了一刀。然後就暈倒在地,這時援兵已經到了。說不是大功,隻是盡責罷了。”


    “謙虛。”


    “事實。”


    “好吧,說正事。”柳木神情突然變的嚴肅起來:“劉仁軌將軍是一員好戰將,但他政務的才能在萊州的時候就是勉強支撐。眼下他要管總數超過十六萬戶,麵積有近千萬畝桑林,數萬畝菜園。他扛不住了。”


    “倭島?”


    “正事倭島,我答應江南大總管明年給他提供至少兩萬擔生絲。國舅身為東港舶司使,眼下舶司什麽事都不了,他以及他的部下幹的知府與縣令的活,而且他的部下幹的很差。那些人當初選擇就不是為縣令選的人。這是我的失誤,大失誤。”


    柳木很大方的承認了自己的巨大失誤。


    原本想著有大唐這邊支援的盡兩萬戶過去就能把大唐的管理體係帶過去。


    但很遺憾,民就是民,這些人根本就不會管人,他們隻知道賣力幹活,帶人賣力幹活。桑林的種植速度倒是不慢,但再沒有縣鄉裏級政府,這事就要亂。


    這也是柳木要長安正規平民的原因,這裏是去充當裏、村這一級基礎管理體製。


    然後還需要鄉、縣、州這樣的高層管理衙門。


    更重要的是,柳木需要一個夠狠辣的州官。因為這個州官管的地方差不多相當於大唐一個刺使所管的範圍。


    沒點才能的人過去,會壞事。


    “田地何來?”


    “租的。向倭人租來的,一畝田連同配套的佃戶一年二石稻米。是稻米不是精米。”柳木特別強調了稻米與精米,這就是有殼與沒殼的區別。


    “租了多少?”柳府尹再問。


    柳木伸出一根手指:“一千萬畝田,因為其中有許多山地、林地、坡地等等,實際的麵積超過三千萬畝,長孫國舅去查看過,能成為桑林的占一半以上,水田有一百萬畝,良田不多,最多十五萬畝,其餘的都是很差的亂石荒草的田地。”


    “最後一問。聖人要什麽結果?”柳府尹問出最關鍵的問題。


    “當地人的頂尖貴族將來會賜姓李,那麽田地是不是也應該姓李呢?”柳木沒說李世民是什麽意思,隻說了一個可能出現的未來的結果。


    柳府尹重重一拍桌子:“一千五百萬畝林地,一畝小桑可出鮮絲約二十斤,一畝老桑最多可出鮮絲一百斤。”


    柳府尹說的鮮絲就是帶著蠶蛹的收獲,小桑就是新種植的桑林,這新林子桑葉的產量肯定是比不上成熟的老桑林。


    大唐最高的產量是鮮蠶一百二十斤,僅在江南一些縣有這樣的高產。


    “百斤鮮絲最終變成熟絲是三十七斤上下,那麽兩萬擔生絲,隻要人手足夠不難。但一千五百萬畝林地,不可能全部種成桑,原有的樹也不能全砍了,實際能有七百萬畝桑林兩年後就是高產,年產二十萬擔生絲不是問題。”


    大唐已經有了一些環境保護的案例。


    比如江南有些地方將山坡的樹全毀,然後種成茶,結果次年大雨就造成了滑坡。茶林全毀之後,大唐人已經懂了林中間隙種茶,種桑樹的法子。


    “二十萬擔真心太少,百萬擔才是起步。”柳木在旁補充了一句。


    七百萬畝應該有百萬擔的收成,這是柳木的理想數字,當然如果桑林不夠的話可以再去租倭人的土地。


    “百萬擔,怕至少要五年時間細心經營,那麽還需要再擴大桑林,桑樹種得太密也不會有好收成。”


    這時柳木淡淡的說了一句:“我簽的是百年租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好舅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晨風天堂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晨風天堂並收藏唐朝好舅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