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霄的生辰是九月初,過完中秋沒多久就到他行冠禮,與前世曆史上年至二十,二月加冠不同,這個時代的大秦男子到了十八歲生辰便要舉行冠禮。
冠禮是“五禮”中嘉禮的一種,《禮記·冠義》:冠者,禮之始也。冠禮是從古時氏族製時的“成丁禮”演化而來,是禮的根源。《禮記·冠義》: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加冠賜字之後,標誌這位男子已入成年,可以結婚生子,肩負起應當承擔的責任。
不過冠禮一般隻在達官貴人世家大族中舉行,貧窮百姓對此則不加以重視,畢竟都是些沒有什麽實際意義的東西。
蒙家軍非戰時實行的就是一月休沐兩日的製度,虧得之前眾人還以為是蒙恬大發慈悲,對他感恩戴德。
八月三十傍晚結束訓練不消一刻,整座軍營立時變得空蕩蕩,外麵的馳道上全是戰馬嘶鳴的聲響。
唐霄九月初二實行冠禮,正好處在休沐期間,提前和新兵營的人都講了,讓他們屆時都來府上赴宴。
初一夜裏唐霄把馮去疾和蒙恬都邀來府上商議冠禮的具體事宜,原本主持冠禮儀式的應當是加冠者的父親,隻是唐震已不在人世,便由蒙恬替代。馮去疾作為唐霄的老師,則負責宣讀冠詞。
原先唐霄還沒發現,等到老爺子和蒙恬都聚在一起,他才想起來,他是老爺子的弟子,而蒙恬是老爺子的世侄,這麽說的話,他和蒙恬豈不是平輩。
似乎是看穿了唐霄的心思,蒙恬一巴掌拍在他腦袋上,惡狠狠地說道:“你小子別給我想那些亂七八糟的,以後咱倆各論各的,要是敢跟我沒大沒小的,抽不死你。”
奶奶的,這就是個不講理的人精,自己隻是在心裏暗爽,什麽話都還沒說呢,就平白無故挨了一巴掌。可想而知,要是把方才心裏想的說出來會有怎樣的後果。
商量完加冠之事,送走蒙恬這尊瘟神,唐霄接下來要麵對的就是來自馮去疾的考校。
馮去疾手捧一盞清茶,淡淡問道:“對於《中庸》這篇文章你有何理解?”
“《中庸》為《禮記》第三十一篇,由孔子嫡孫子思所作,其提出的‘五達道’、‘三達德’、‘慎獨自修’、‘至誠盡性’等內容,對為人處事,人性修養有重要影響……”
唐霄的確在讀書方麵下了苦功夫,每天結束訓練後基本就陷入到書海當中。從起初隻要周圍有一點聲音就煩躁不安,到後來營帳裏有人敲鑼打鼓依舊可以充耳不聞,這一個月來他的定力提升可不止一點半點。
隨著唐霄將自己心中對於《中庸》的理解緩緩道出,馮去疾不停地點頭,臉上地笑容也變得越發燦爛。
“中庸,以“過猶不及”為核心,做人處事追求適中、守度、得當,不偏不倚為宜,不到位和越位、缺位都不合適。
中庸之道的主旨是教導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待唐霄說完,馮去疾喝了口茶緩緩開口:“對於中庸之道,你已理解得十分透徹,不過中庸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是相當困難。中庸不是渾渾噩噩無所事事,而是執兩段而取中用,對每種存在事物的感知都有極致追求,並非是說等同於平庸。中庸不平庸,既是今日所考校的內容,也是為師對你日後人生的期盼。”
馮去疾話說的很白,唐霄聽得一清二楚,知道老爺子這是在教自己為人處世之道,聞言整衣正冠,對著老爺子俯首拜下:“弟子受教。”
馮去疾笑著捋了捋胡須,輕吐一字:“善。”
第二天一早,全府上下就開始忙碌起來,沒有一個敢偷懶的,福伯正拿著一根竹條在府裏四處巡視,碰見不幹活的,不管三七二十一,上去就是一下。
今天來的賓客很多,有衝著馮去疾來的,有衝著蒙恬來的,而自從上次的風頭過後,真正衝著唐霄本人來的反倒沒多少,基本都是新兵營的人。
由於蒙恬要準備冠禮的具體事宜,接待賓客的任務就交給了蒙毅。脫下鎧甲,換上素袍的他顯得風度翩翩,言談舉止都彬彬有禮,不像是個身經百戰的將軍,更像是個腹有詩書的文人。
“隴西周家,贈玉如意一對,黃金百兩。”
“太原李家,贈上等綢緞十匹,黃金百兩。”
“通武侯府,贈黑珍珠一串,紅珊瑚一座,黃金五百兩。”
……
每有一位賓客帶著禮物進門,門房就扯開嗓子喊上一聲,脖子上青筋暴起,怕是吃奶的勁都使上了。蒙管家發過話,今天是少爺的大日子,誰若是再像平時一樣憊懶,這個月的月錢就別想領了。若是做的好,少爺還有賞。
“公子扶蘇,贈白玉獅子一對,琉璃酒具一套,夜明珠一顆,黃金五百兩。”
全場嘩然!
昨日始皇開始東巡,扶蘇暫代帝位處理國內大小事務,今日想來必定是忙得脫不開身,即便如此還差人前來參加唐霄的冠禮,果真像傳聞中那般,唐霄與大公子私交甚篤情同手足。
有了這個小插曲,之前那些四處尋找結識對象的人紛紛將目光轉移到唐霄身上,不過無論如何都尋不到唐霄的身影。
其實在自家門房喊出“公子扶蘇”這四個字的時候,唐霄就知道事情不妙,提前藏了起來,看到外麵那群人像無頭蒼蠅似的亂撞,他就慶幸自己有先見之明。
“鄭家兄弟,贈虎皮兩張,鹿皮兩張,熊掌一對,鞭酒一壇。”
鄭家兄弟每次送的東西都出人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聽到自家門房喊最後一樣禮品時顫抖的語氣,唐霄就能想象得出那家夥一副憋著笑的模樣,他突然覺得某人這個月的月錢是不是該取消發放。
從鄭家兄弟過後,新兵營的人就陸陸續續地上了門,除了個別因事無法到場的,基本都來了,即便如此那些人也托人帶了禮物。
新兵營中平民占的成分遠大於貴族,送的禮物或許都不是太貴重,但唐霄收的心安理得,比那些趨炎附勢之人送的貴重禮品好上太多。
冠禮是“五禮”中嘉禮的一種,《禮記·冠義》:冠者,禮之始也。冠禮是從古時氏族製時的“成丁禮”演化而來,是禮的根源。《禮記·冠義》: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加冠賜字之後,標誌這位男子已入成年,可以結婚生子,肩負起應當承擔的責任。
不過冠禮一般隻在達官貴人世家大族中舉行,貧窮百姓對此則不加以重視,畢竟都是些沒有什麽實際意義的東西。
蒙家軍非戰時實行的就是一月休沐兩日的製度,虧得之前眾人還以為是蒙恬大發慈悲,對他感恩戴德。
八月三十傍晚結束訓練不消一刻,整座軍營立時變得空蕩蕩,外麵的馳道上全是戰馬嘶鳴的聲響。
唐霄九月初二實行冠禮,正好處在休沐期間,提前和新兵營的人都講了,讓他們屆時都來府上赴宴。
初一夜裏唐霄把馮去疾和蒙恬都邀來府上商議冠禮的具體事宜,原本主持冠禮儀式的應當是加冠者的父親,隻是唐震已不在人世,便由蒙恬替代。馮去疾作為唐霄的老師,則負責宣讀冠詞。
原先唐霄還沒發現,等到老爺子和蒙恬都聚在一起,他才想起來,他是老爺子的弟子,而蒙恬是老爺子的世侄,這麽說的話,他和蒙恬豈不是平輩。
似乎是看穿了唐霄的心思,蒙恬一巴掌拍在他腦袋上,惡狠狠地說道:“你小子別給我想那些亂七八糟的,以後咱倆各論各的,要是敢跟我沒大沒小的,抽不死你。”
奶奶的,這就是個不講理的人精,自己隻是在心裏暗爽,什麽話都還沒說呢,就平白無故挨了一巴掌。可想而知,要是把方才心裏想的說出來會有怎樣的後果。
商量完加冠之事,送走蒙恬這尊瘟神,唐霄接下來要麵對的就是來自馮去疾的考校。
馮去疾手捧一盞清茶,淡淡問道:“對於《中庸》這篇文章你有何理解?”
“《中庸》為《禮記》第三十一篇,由孔子嫡孫子思所作,其提出的‘五達道’、‘三達德’、‘慎獨自修’、‘至誠盡性’等內容,對為人處事,人性修養有重要影響……”
唐霄的確在讀書方麵下了苦功夫,每天結束訓練後基本就陷入到書海當中。從起初隻要周圍有一點聲音就煩躁不安,到後來營帳裏有人敲鑼打鼓依舊可以充耳不聞,這一個月來他的定力提升可不止一點半點。
隨著唐霄將自己心中對於《中庸》的理解緩緩道出,馮去疾不停地點頭,臉上地笑容也變得越發燦爛。
“中庸,以“過猶不及”為核心,做人處事追求適中、守度、得當,不偏不倚為宜,不到位和越位、缺位都不合適。
中庸之道的主旨是教導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待唐霄說完,馮去疾喝了口茶緩緩開口:“對於中庸之道,你已理解得十分透徹,不過中庸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是相當困難。中庸不是渾渾噩噩無所事事,而是執兩段而取中用,對每種存在事物的感知都有極致追求,並非是說等同於平庸。中庸不平庸,既是今日所考校的內容,也是為師對你日後人生的期盼。”
馮去疾話說的很白,唐霄聽得一清二楚,知道老爺子這是在教自己為人處世之道,聞言整衣正冠,對著老爺子俯首拜下:“弟子受教。”
馮去疾笑著捋了捋胡須,輕吐一字:“善。”
第二天一早,全府上下就開始忙碌起來,沒有一個敢偷懶的,福伯正拿著一根竹條在府裏四處巡視,碰見不幹活的,不管三七二十一,上去就是一下。
今天來的賓客很多,有衝著馮去疾來的,有衝著蒙恬來的,而自從上次的風頭過後,真正衝著唐霄本人來的反倒沒多少,基本都是新兵營的人。
由於蒙恬要準備冠禮的具體事宜,接待賓客的任務就交給了蒙毅。脫下鎧甲,換上素袍的他顯得風度翩翩,言談舉止都彬彬有禮,不像是個身經百戰的將軍,更像是個腹有詩書的文人。
“隴西周家,贈玉如意一對,黃金百兩。”
“太原李家,贈上等綢緞十匹,黃金百兩。”
“通武侯府,贈黑珍珠一串,紅珊瑚一座,黃金五百兩。”
……
每有一位賓客帶著禮物進門,門房就扯開嗓子喊上一聲,脖子上青筋暴起,怕是吃奶的勁都使上了。蒙管家發過話,今天是少爺的大日子,誰若是再像平時一樣憊懶,這個月的月錢就別想領了。若是做的好,少爺還有賞。
“公子扶蘇,贈白玉獅子一對,琉璃酒具一套,夜明珠一顆,黃金五百兩。”
全場嘩然!
昨日始皇開始東巡,扶蘇暫代帝位處理國內大小事務,今日想來必定是忙得脫不開身,即便如此還差人前來參加唐霄的冠禮,果真像傳聞中那般,唐霄與大公子私交甚篤情同手足。
有了這個小插曲,之前那些四處尋找結識對象的人紛紛將目光轉移到唐霄身上,不過無論如何都尋不到唐霄的身影。
其實在自家門房喊出“公子扶蘇”這四個字的時候,唐霄就知道事情不妙,提前藏了起來,看到外麵那群人像無頭蒼蠅似的亂撞,他就慶幸自己有先見之明。
“鄭家兄弟,贈虎皮兩張,鹿皮兩張,熊掌一對,鞭酒一壇。”
鄭家兄弟每次送的東西都出人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聽到自家門房喊最後一樣禮品時顫抖的語氣,唐霄就能想象得出那家夥一副憋著笑的模樣,他突然覺得某人這個月的月錢是不是該取消發放。
從鄭家兄弟過後,新兵營的人就陸陸續續地上了門,除了個別因事無法到場的,基本都來了,即便如此那些人也托人帶了禮物。
新兵營中平民占的成分遠大於貴族,送的禮物或許都不是太貴重,但唐霄收的心安理得,比那些趨炎附勢之人送的貴重禮品好上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