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華清宮十分龐大。該宮依驪山而建,曲欄宮觀直通驪山之頂!
僅僅繚牆以內的宮殿就有二十多座,至於繚牆以外的宮殿、道觀,更是數以百計,一直通到驪山西繡嶺之頂!青鬆翠柏園、荔枝園、芙蓉園、梨園、椒園、東花園整齊有序。整個布局豪華壯麗,無可匹敵!就是與長安城的幾個宮城相比,規模也是大大超過!
這裏就是一座小的京城!
當時天下無事,盡管有“常參官”製度,不過皇帝忙於看戲、遊玩、泡溫泉,卻把每日聽政改為三日一朝。(常參官:唐文官五品以上及中書、門下兩省供奉官、監察禦史、員外郎、太常博士,每日參見皇帝,稱常參官)
楊遊等人住在繚城外逍遙殿附近的莊園,這裏有一大片專門修建來供官員居住的小院。當然品級不同,住的地方大小各不相同,平日裏有朝廷的官員進行管理。
楊遊開始以為不能帶家屬前往,後來知道五品以上官員和常參官是可以帶家屬的,便把四娘等人一同帶了過去。至於京城那所皇帝賜予的大宅,隻有等春季迴城後再裝修了。華清宮離京城也不過七八十裏地,一天就到,對小孩和四娘身體影響不大!
他分到單獨的一座有十幾個房間的院子,院內鬆柏、假山、花園一應俱全,環境倒還不錯!當然,他這個房屋是臨時居住。那楊貴妃的姐妹、三位國夫人卻不同,她們在繚城外西北,各分了一套由朝廷修建的大莊園,極為豪華大氣!每套花了將近兩萬貫!聽說皇帝也有意給楊釗也分一套!
......
明天是這是楊遊第一次上早朝。
規定是五更天上早朝。
他次日四更就起來,洗漱完畢並用完早點。便騎馬道繚城外,將馬交與仆人,然後步行進入北繚門,再入宮城開陽門,往飛霜殿而來。
早朝在飛霜殿,這也是李隆基的寢殿。冬日天寒地凍,卯時(五點)就要召見大臣,皇帝也不想走得太遠。反正早朝的人也不多,來這裏的常參官不過一百多人,因為很多人要留守京城和出外辦差。自然是在寢宮召見常參官最為方便。
入殿參見前,要由殿中侍禦史按照官員的品級排好隊形。這品級是按照職事官,職事相同,要按照姓名排序。
楊遊是四品殿中少監,卻還排在身為五品給事中、禦史中丞的楊釗前麵。
時辰已到,有人高唿:“入殿!”
眾人便開始依次雙手執笏,靜靜地跟著殿中侍禦史的引導,上殿而來。
大殿以內,燈燭照得一片通明。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眾人行禮。
“眾愛卿平身!”皇帝道。
“有事啟奏,無事退朝!”有宦官高聲道。
人們開始上奏。
排在楊遊前麵的有幾位官員說了些政事。輪到楊遊,他當然也有本要奏,便出班道:“中大夫守殿中少監行戶部郎中兼侍禦史臣楊遊有本奏!”
“奏!”有宦官道。說完,他便上來取件。這有本奏和有事奏當然不同!有事無奏表,直接說事即可!
他便拿出奏章遞給上來取本的宦官。
接著,他把自己把要奏的內容簡要說了一下。那些東西都簡要寫在雙手執的笏上麵,以防自己忘記:“臣懇請增加戶口色役使推官兩名、巡官十五名,以清理逃戶流民......”
他把自己要用流民來開銅礦、辦鹽業等等事情講了!
最後來了一句皇帝最愛聽的話:“臣估計此事如若辦成,將每年增加稅收五百萬貫!臣懇請恩準此事!”
李隆基還沒有看完奏章,一聽他這句話,立即收攏了奏章,麵帶喜色:“好!準奏!朝會以後愛卿與二位宰相、禦史中丞楊釗一同再詳議此事!”
“臣遵旨!”
......
上午,飛霜殿偏殿。皇帝與宰相要聽楊遊的詳細計劃。
他又進一步向皇帝匯報了自己的想法,個別重要的產銅、鐵、鹽的地方,幹脆由朝廷自己派判官管理,建立礦場,由監察禦史監督。李隆基點頭表示同意:“如今邊郡連年用兵,倉稟不足!難得楊愛卿有此想法!你等幾位再議一下細節!”
眾人一聽,都知道皇帝愛財,哪裏敢不同意!
楊釗心裏卻是有些妒忌,畢竟這個出身平民、隻有二十多歲的年輕明經舉子,居然幾年時間做到四品高職!雖然目前地位還無法與自己相比,但是誰知道將來如何呢?
於是他想了想,說道:“陛下,微臣以為楊少監此議雖然很好!不過鹽鐵事大,關乎國本,按照楊少監的計劃,怕是全國增加七八百萬貫收入也有可能!這恐怕非其一人可辦,因為他還要管戶部、禦史台事務!不如將天下各道分南北,楊少監管一部,另外再擇人管一部!”
楊遊一聽,勃然大怒,老子的提議,你難道要強搶功勞去?
這時楊慎矜道:“陛下,楊少監此議卻是百年大計!不過如今隻是提議,還未實施。臣以為目前還未到分南北的時候,不如暫將此事全權交由楊少監執行,似乎更為穩妥!單說這使職,其是楊少監才僅僅兼任四個使職而已,並不多!就是微臣,也還兼著十多個使職呢!”
楊慎矜倒沒說楊釗,這楊釗一年不到就有十五的使職,如今更是身兼二十個使職,一個月單是雜錢就是一千多貫!還不說其他莫名的灰色收入!
後麵章仇兼瓊、高力士都沒有反對,隻說此事關乎國本,不是小事,要謹慎從事。
“很好!你初次此擔任戶部郎中,就大膽提出如此好的建議,敢於擔當,朕很高興!朕想來為你辦事方便,就再給你加一使職,擔任鹽鐵使!”李隆基笑道。
“臣謝主隆恩!不過微臣還有一個請求,望聖上恩準!”
“說來聽聽!”
“微臣懇請殿中侍禦史劉晏兼任鹽鐵使判官、協助微臣處理此事!”
“哦?看來你倒是會挑人!這劉晏可是神童,人也很精明!就依你所請!”李隆基道。
楊遊暗想,這劉晏就是後來“三字經”裏麵的人物,自己如何不識?
“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說的就是他,此人七歲中神童舉,就被皇帝加封為正九品下階的正字!
他可是唐代中期著名宰相、理財專家!自己不把他抓住,怎麽行?這具體的工作還得多依靠他和元載!
僅僅繚牆以內的宮殿就有二十多座,至於繚牆以外的宮殿、道觀,更是數以百計,一直通到驪山西繡嶺之頂!青鬆翠柏園、荔枝園、芙蓉園、梨園、椒園、東花園整齊有序。整個布局豪華壯麗,無可匹敵!就是與長安城的幾個宮城相比,規模也是大大超過!
這裏就是一座小的京城!
當時天下無事,盡管有“常參官”製度,不過皇帝忙於看戲、遊玩、泡溫泉,卻把每日聽政改為三日一朝。(常參官:唐文官五品以上及中書、門下兩省供奉官、監察禦史、員外郎、太常博士,每日參見皇帝,稱常參官)
楊遊等人住在繚城外逍遙殿附近的莊園,這裏有一大片專門修建來供官員居住的小院。當然品級不同,住的地方大小各不相同,平日裏有朝廷的官員進行管理。
楊遊開始以為不能帶家屬前往,後來知道五品以上官員和常參官是可以帶家屬的,便把四娘等人一同帶了過去。至於京城那所皇帝賜予的大宅,隻有等春季迴城後再裝修了。華清宮離京城也不過七八十裏地,一天就到,對小孩和四娘身體影響不大!
他分到單獨的一座有十幾個房間的院子,院內鬆柏、假山、花園一應俱全,環境倒還不錯!當然,他這個房屋是臨時居住。那楊貴妃的姐妹、三位國夫人卻不同,她們在繚城外西北,各分了一套由朝廷修建的大莊園,極為豪華大氣!每套花了將近兩萬貫!聽說皇帝也有意給楊釗也分一套!
......
明天是這是楊遊第一次上早朝。
規定是五更天上早朝。
他次日四更就起來,洗漱完畢並用完早點。便騎馬道繚城外,將馬交與仆人,然後步行進入北繚門,再入宮城開陽門,往飛霜殿而來。
早朝在飛霜殿,這也是李隆基的寢殿。冬日天寒地凍,卯時(五點)就要召見大臣,皇帝也不想走得太遠。反正早朝的人也不多,來這裏的常參官不過一百多人,因為很多人要留守京城和出外辦差。自然是在寢宮召見常參官最為方便。
入殿參見前,要由殿中侍禦史按照官員的品級排好隊形。這品級是按照職事官,職事相同,要按照姓名排序。
楊遊是四品殿中少監,卻還排在身為五品給事中、禦史中丞的楊釗前麵。
時辰已到,有人高唿:“入殿!”
眾人便開始依次雙手執笏,靜靜地跟著殿中侍禦史的引導,上殿而來。
大殿以內,燈燭照得一片通明。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眾人行禮。
“眾愛卿平身!”皇帝道。
“有事啟奏,無事退朝!”有宦官高聲道。
人們開始上奏。
排在楊遊前麵的有幾位官員說了些政事。輪到楊遊,他當然也有本要奏,便出班道:“中大夫守殿中少監行戶部郎中兼侍禦史臣楊遊有本奏!”
“奏!”有宦官道。說完,他便上來取件。這有本奏和有事奏當然不同!有事無奏表,直接說事即可!
他便拿出奏章遞給上來取本的宦官。
接著,他把自己把要奏的內容簡要說了一下。那些東西都簡要寫在雙手執的笏上麵,以防自己忘記:“臣懇請增加戶口色役使推官兩名、巡官十五名,以清理逃戶流民......”
他把自己要用流民來開銅礦、辦鹽業等等事情講了!
最後來了一句皇帝最愛聽的話:“臣估計此事如若辦成,將每年增加稅收五百萬貫!臣懇請恩準此事!”
李隆基還沒有看完奏章,一聽他這句話,立即收攏了奏章,麵帶喜色:“好!準奏!朝會以後愛卿與二位宰相、禦史中丞楊釗一同再詳議此事!”
“臣遵旨!”
......
上午,飛霜殿偏殿。皇帝與宰相要聽楊遊的詳細計劃。
他又進一步向皇帝匯報了自己的想法,個別重要的產銅、鐵、鹽的地方,幹脆由朝廷自己派判官管理,建立礦場,由監察禦史監督。李隆基點頭表示同意:“如今邊郡連年用兵,倉稟不足!難得楊愛卿有此想法!你等幾位再議一下細節!”
眾人一聽,都知道皇帝愛財,哪裏敢不同意!
楊釗心裏卻是有些妒忌,畢竟這個出身平民、隻有二十多歲的年輕明經舉子,居然幾年時間做到四品高職!雖然目前地位還無法與自己相比,但是誰知道將來如何呢?
於是他想了想,說道:“陛下,微臣以為楊少監此議雖然很好!不過鹽鐵事大,關乎國本,按照楊少監的計劃,怕是全國增加七八百萬貫收入也有可能!這恐怕非其一人可辦,因為他還要管戶部、禦史台事務!不如將天下各道分南北,楊少監管一部,另外再擇人管一部!”
楊遊一聽,勃然大怒,老子的提議,你難道要強搶功勞去?
這時楊慎矜道:“陛下,楊少監此議卻是百年大計!不過如今隻是提議,還未實施。臣以為目前還未到分南北的時候,不如暫將此事全權交由楊少監執行,似乎更為穩妥!單說這使職,其是楊少監才僅僅兼任四個使職而已,並不多!就是微臣,也還兼著十多個使職呢!”
楊慎矜倒沒說楊釗,這楊釗一年不到就有十五的使職,如今更是身兼二十個使職,一個月單是雜錢就是一千多貫!還不說其他莫名的灰色收入!
後麵章仇兼瓊、高力士都沒有反對,隻說此事關乎國本,不是小事,要謹慎從事。
“很好!你初次此擔任戶部郎中,就大膽提出如此好的建議,敢於擔當,朕很高興!朕想來為你辦事方便,就再給你加一使職,擔任鹽鐵使!”李隆基笑道。
“臣謝主隆恩!不過微臣還有一個請求,望聖上恩準!”
“說來聽聽!”
“微臣懇請殿中侍禦史劉晏兼任鹽鐵使判官、協助微臣處理此事!”
“哦?看來你倒是會挑人!這劉晏可是神童,人也很精明!就依你所請!”李隆基道。
楊遊暗想,這劉晏就是後來“三字經”裏麵的人物,自己如何不識?
“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說的就是他,此人七歲中神童舉,就被皇帝加封為正九品下階的正字!
他可是唐代中期著名宰相、理財專家!自己不把他抓住,怎麽行?這具體的工作還得多依靠他和元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