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刻,崇禎的才思如泉湧,猶如打開了這方麵的桎梏,越說越興奮,思維也變得越來越活躍了起來,不知不覺間,言語中已經帶著後世的一些用詞。
“而且,還可以製定相關的政策,進行鼓勵,凡是到偏遠山區等地進行支教的生員或讀書人,開化當地的民風,對於當地的百姓進行啟蒙,教以讀書識字,根據堅持的年限,再錄用為官之時,予以優先的諸多政策。”
“同時,凡是主動到偏遠之地進行支教的生員,亦或者是讀書人,都將享受近乎於朝廷官吏的一些待遇,在衣食住行方麵,一切的生活花銷,朝廷都將會予以一定的生活補貼,最起碼不會有生活過不下去的情況。”
“當然,這種生活的補貼,是有一定的限度的,要根據當地的物價水平,百姓的生活水準,去補貼。”
......
聽其言,觀其義,盡管崇禎使用了一些後世詞語,根據前後之言的大致意思,聯想在一起,略微一推敲,並不影響周道登的理解,也能弄明白那些後世詞語所代表的意思。
此時,在感動與興奮之餘,理性使然,周道登的心裏也在暗歎崇禎的好算計,真得是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盡可能地利用哪怕隻是一絲的剩餘價值,充分利用那些生員的自身資源。
畢竟,在大明的科舉製度之中,有著“廩生”的存在,廩膳生員,顧名思義,這些生員不僅是才學俱佳,還享受著朝廷的生活補助,相應的津貼,皇上現在這樣做,讓所有的生員都參與到教化民眾中去,絕對是在榨取他們的最大剩餘價值,將朝廷的補貼作用最大化。
簡而言之,就是不能讓那廩生坐享其成,白白的領取朝廷的生活補貼,而不隻是做讀書做文章之類的事情。
腦海裏閃過“廩生”的一瞬間,周道登不由地想起了關於科舉製度的前塵過往,所演變的曆史進程,再一聯想到崇禎的意圖,想要動搖儒家的霸主地位,一時間,心裏又有了新的計較。
“皇上,老臣以為,要想撼動儒家的這種超然地位,實現百家爭鳴的景象,不僅要從提升各行各業的社會地位下手,對於現有的科舉製度,也要予以適當性的改變。”
對於周道登的突然轉移話題,崇禎那是聽得津津有味,來了興致,更是產生了好奇,這位內閣首輔,究竟想要做出怎樣的改變,對科舉製度?
“朝廷的取士科舉,所考的內容,以八股文為籃板,通篇靠的幾乎都是儒家經典著作,亦或是有關儒家思想的文章,不僅毫無新意可言,最為關鍵的是,這無一不是在鞏固和加強儒家的地位。”
“因此,老臣覺得,要想改變儒家的統治地位,就必須先從科舉製度下手,就算不能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也可以進行一定的微調,潤物細無聲之中,撼動儒家學派的霸主地位。”
“而且,自隋唐以來,出現科舉之初,所考的內容,並不是隻有儒家一家的學說和觀點,還有法家、墨家等等,也就是常科之中的明法、明算、明書等等。”
經此一提醒,尤其是最後一番話,有著後世曆史學家靈魂印記的崇禎,不禁想起了關於科舉製度這方麵的一些資料,大致意思就是,隋唐的時候,科舉考得不僅有文學功底,還有對律法的熟識程度,以及是否能夠運用一些簡單的術數,還包括那些自然科學。
當然,隋唐時候的自然科學,還很有限,還很粗糙。
與此同時,崇禎感受到了周道登的表忠心,也明白了周道登的意思,要想對科舉製度進行徹底性的改革,那肯定是不現實,將會引起極大的風波,帶來很大的阻力。
微調就不一樣了,依舊是溫和的手段,更加容易實施。
微調的話,恢複明法和明算的考試內容,絕對是師出有名,畢竟,作為官員,絕對有義務,也有責任,必須熟悉朝廷的律法,更應該掌握一些術數。
否則的話,又如何看得懂一些賬目?又如何地做到不知法犯法?
因此,別看隻是恢複了這兩項,算不了什麽決定性的事情,並不能給科舉製度帶來太大的改變,實則卻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動搖了儒家在科考之中的壟斷性地位。那種唯一性。
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有了這兩項作為鋪墊,日後再對科舉製度進行大幅度的改革,也將更加順利得多。
聽著周道登的話語,崇禎滿臉的若有所思之色,不斷地權衡著其中的利弊得失,是否有著急於求成的舉動,沉吟了片刻之後,在周道登那期待的目光之中,終於做出了表態。
“行,周閣老,就按照你說得般。”
此刻,崇禎的神情很是鄭重,低沉的說出這句話之後,進而又補充道:“關於這件事情,就由你們內閣來負責,聯合禮部、刑部和欽天監,起草相關行文的同時,再另行編著相應的書籍,做為微調科考之後的藍本。”
“書籍?藍本?”
周道登滿臉的疑惑之色,喃喃自語般的複述了兩個詞語,而崇禎瞬間就讀懂了他的意思,隨之解釋道:“就是將一些常用到的律法和術數學問,編撰成冊,寫成一本書,可以供那些讀書人參考。”
“哦~這樣啊~”
周道登若有所悟地附和了一句,與此同時,也在輕輕點頭,以強調自己明白了,而崇禎隨之自顧自地說了下去。
“畢竟,微調科舉之初,就算聽說過明法和明算這兩種考試方式的存在,恐怕那些讀書人也是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如何答題?怎樣去考試?”
“是啊~皇上——”
周道登再次附和了一句,此時臉上卻盡是感慨之色,進而繼續說道:“莫說是那些讀書人,就算朝中的重臣,亦或是地方的主政官員,除非是相關人等,鮮有人了解《大明律》的內容,和懂得術數之道。”
“如果沒有那麽一個書籍,供那些讀書人參考,讓他們獨自去鑽研《大明律》和術數,先不說難學與否,將會是費時費力,將會走很多彎路,做很多無用功,將會影響來年的鄉試。”
“有了這麽一個書籍,內容以常用律法和通俗術數為主,以讀書人的學習能力,很快就能夠領悟,來年之時,就能夠推行微調後的科舉製度。”
......
“而且,還可以製定相關的政策,進行鼓勵,凡是到偏遠山區等地進行支教的生員或讀書人,開化當地的民風,對於當地的百姓進行啟蒙,教以讀書識字,根據堅持的年限,再錄用為官之時,予以優先的諸多政策。”
“同時,凡是主動到偏遠之地進行支教的生員,亦或者是讀書人,都將享受近乎於朝廷官吏的一些待遇,在衣食住行方麵,一切的生活花銷,朝廷都將會予以一定的生活補貼,最起碼不會有生活過不下去的情況。”
“當然,這種生活的補貼,是有一定的限度的,要根據當地的物價水平,百姓的生活水準,去補貼。”
......
聽其言,觀其義,盡管崇禎使用了一些後世詞語,根據前後之言的大致意思,聯想在一起,略微一推敲,並不影響周道登的理解,也能弄明白那些後世詞語所代表的意思。
此時,在感動與興奮之餘,理性使然,周道登的心裏也在暗歎崇禎的好算計,真得是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盡可能地利用哪怕隻是一絲的剩餘價值,充分利用那些生員的自身資源。
畢竟,在大明的科舉製度之中,有著“廩生”的存在,廩膳生員,顧名思義,這些生員不僅是才學俱佳,還享受著朝廷的生活補助,相應的津貼,皇上現在這樣做,讓所有的生員都參與到教化民眾中去,絕對是在榨取他們的最大剩餘價值,將朝廷的補貼作用最大化。
簡而言之,就是不能讓那廩生坐享其成,白白的領取朝廷的生活補貼,而不隻是做讀書做文章之類的事情。
腦海裏閃過“廩生”的一瞬間,周道登不由地想起了關於科舉製度的前塵過往,所演變的曆史進程,再一聯想到崇禎的意圖,想要動搖儒家的霸主地位,一時間,心裏又有了新的計較。
“皇上,老臣以為,要想撼動儒家的這種超然地位,實現百家爭鳴的景象,不僅要從提升各行各業的社會地位下手,對於現有的科舉製度,也要予以適當性的改變。”
對於周道登的突然轉移話題,崇禎那是聽得津津有味,來了興致,更是產生了好奇,這位內閣首輔,究竟想要做出怎樣的改變,對科舉製度?
“朝廷的取士科舉,所考的內容,以八股文為籃板,通篇靠的幾乎都是儒家經典著作,亦或是有關儒家思想的文章,不僅毫無新意可言,最為關鍵的是,這無一不是在鞏固和加強儒家的地位。”
“因此,老臣覺得,要想改變儒家的統治地位,就必須先從科舉製度下手,就算不能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也可以進行一定的微調,潤物細無聲之中,撼動儒家學派的霸主地位。”
“而且,自隋唐以來,出現科舉之初,所考的內容,並不是隻有儒家一家的學說和觀點,還有法家、墨家等等,也就是常科之中的明法、明算、明書等等。”
經此一提醒,尤其是最後一番話,有著後世曆史學家靈魂印記的崇禎,不禁想起了關於科舉製度這方麵的一些資料,大致意思就是,隋唐的時候,科舉考得不僅有文學功底,還有對律法的熟識程度,以及是否能夠運用一些簡單的術數,還包括那些自然科學。
當然,隋唐時候的自然科學,還很有限,還很粗糙。
與此同時,崇禎感受到了周道登的表忠心,也明白了周道登的意思,要想對科舉製度進行徹底性的改革,那肯定是不現實,將會引起極大的風波,帶來很大的阻力。
微調就不一樣了,依舊是溫和的手段,更加容易實施。
微調的話,恢複明法和明算的考試內容,絕對是師出有名,畢竟,作為官員,絕對有義務,也有責任,必須熟悉朝廷的律法,更應該掌握一些術數。
否則的話,又如何看得懂一些賬目?又如何地做到不知法犯法?
因此,別看隻是恢複了這兩項,算不了什麽決定性的事情,並不能給科舉製度帶來太大的改變,實則卻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動搖了儒家在科考之中的壟斷性地位。那種唯一性。
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有了這兩項作為鋪墊,日後再對科舉製度進行大幅度的改革,也將更加順利得多。
聽著周道登的話語,崇禎滿臉的若有所思之色,不斷地權衡著其中的利弊得失,是否有著急於求成的舉動,沉吟了片刻之後,在周道登那期待的目光之中,終於做出了表態。
“行,周閣老,就按照你說得般。”
此刻,崇禎的神情很是鄭重,低沉的說出這句話之後,進而又補充道:“關於這件事情,就由你們內閣來負責,聯合禮部、刑部和欽天監,起草相關行文的同時,再另行編著相應的書籍,做為微調科考之後的藍本。”
“書籍?藍本?”
周道登滿臉的疑惑之色,喃喃自語般的複述了兩個詞語,而崇禎瞬間就讀懂了他的意思,隨之解釋道:“就是將一些常用到的律法和術數學問,編撰成冊,寫成一本書,可以供那些讀書人參考。”
“哦~這樣啊~”
周道登若有所悟地附和了一句,與此同時,也在輕輕點頭,以強調自己明白了,而崇禎隨之自顧自地說了下去。
“畢竟,微調科舉之初,就算聽說過明法和明算這兩種考試方式的存在,恐怕那些讀書人也是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如何答題?怎樣去考試?”
“是啊~皇上——”
周道登再次附和了一句,此時臉上卻盡是感慨之色,進而繼續說道:“莫說是那些讀書人,就算朝中的重臣,亦或是地方的主政官員,除非是相關人等,鮮有人了解《大明律》的內容,和懂得術數之道。”
“如果沒有那麽一個書籍,供那些讀書人參考,讓他們獨自去鑽研《大明律》和術數,先不說難學與否,將會是費時費力,將會走很多彎路,做很多無用功,將會影響來年的鄉試。”
“有了這麽一個書籍,內容以常用律法和通俗術數為主,以讀書人的學習能力,很快就能夠領悟,來年之時,就能夠推行微調後的科舉製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