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自嚴並未立即迴答,而是麵有思索之色,就那麽默然了,似乎是在組織語言,又想在思考,而崇禎也沒有繼續追問,隻是那麽的看著對方,極有耐心地等待著迴應。
他知道,畢自嚴不會讓自己失望。
這個時候,看完了戶部的那份邸報,關於互市的運行情況,大明北方的財政收入,霍維華也沒有說什麽,很識趣地保持了沉默,靜靜地站立在一旁,旁觀著這一切,心中也在暗暗盤算,思考著解決之策。
作為兵部尚書,霍維華當然知道“同化之策”的重要性,意味著什麽,一旦成功,將會一勞永逸地解決北方邊患,意義極為深遠,可謂開創了一種邊防的先河。
以更加柔和的政策,鞏固邊疆,潛移默化地影響那些蒙古人。
崇禎並未等得太久,畢自嚴也沒有讓他失望,很快就給予了相應的建議,引得崇禎和霍維華深思了起來。
“皇上,朝廷的同化之策,之所以存在著這樣的隱患,無非是因為,蒙古人以遊牧為生,主要是靠放牧過活,如果咱們能夠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以農業為主,放牧為輔,即便在互市的貿易逆差再大,蒙古人的生活也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自然而然地,他們也就不會鋌而走險。”
“而且,隻要蒙古人改變了生活方式,以務農為生,那麽,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也就等於將蒙古人和土地捆綁在了一起,也就意味朝廷的同化之策起到了實質化的作用,管理那些蒙古人的話,也就容易得多。”
“以往之時,蒙古人之所以難以控製,就是因為他們的行蹤飄忽不定,以遊牧為生,襲擾和入侵大明的邊境,代價極低,如果打不過的話,完全可以從容而退,朝廷的軍隊奈何不了他們。”
說話之間,畢自嚴的神情是那麽的自信而淡然,不管是崇禎,還是始終緘默的霍維華,都是聽得頻頻點頭,一副深以為然的樣子,並不覺得這個建議是在異想天開。
原因很簡單,先不說別得蒙古族,單單是土默川一帶的蒙古各部落,在三娘子時期的時候,就開始了半遊牧半耕種的生活的方式,已經漸漸調整了生活方式,部分人開始務農。
也就是說,畢自嚴的這一提議,有極大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並不是沒有前例可循。
在這個時候,腦海裏閃過念頭之時,聽著畢自嚴的講述,崇禎不僅想起了陝西的老百姓,好像也是這樣的生活方式,半遊牧半耕種,既有放羊的遊牧,亦有辛勤勞作的務農,種植農作物。
“還有就是,皇上,蒙古人雖然處於極北之地,相比於關內,冬天來得很早,關外的氣候,卻也適合種植小麥、高粱、大豆等農作物,一般情況下,產量並不輸於關內等中原之地的糧食產量......”
即便畢自嚴不說,有著後世記憶的崇禎,當然也知道這些信息,甚至於還更加的詳細。
在大興安嶺和陰山山脈以東和以南,以及河套、土默川、嫩江西岸平原等地,存在著大量的農業區和半農半畜牧業區,到了後世之時,乃是北方重要的糧倉之一。
畢自嚴的話音剛落,神色鄭重的霍維華終於開口了。
“皇上,英國公馬上就要將萬能都司的防區向北方延伸,宣大總督府也要由陽和衛移駐到關外的興和,正好借助這個機會,朝廷遷移一些百姓到關外,讓他們教授那些蒙古人種植農作物......”
潛移默化,漸漸改變那些地位低下的蒙古人的生活方式。
這是崇禎對霍維華的總結,這番言詞的大概意思,先是遷移一部分百姓到關外駐軍營地的周圍,開墾荒地,種植糧食,從而影響那些地位低下的貧窮老百姓,讓他們跟著學務農。
尤其是那些沒有牲畜或者牛羊很少的蒙古人,更是“幫扶”的重點,從而讓他們過上自給自足、能夠吃飽喝足的日子,進而影響到周圍的蒙古人、
以此類推,最終達到調整整個蒙古族生活方式的目的。
北方邊境互市的存在,並不是單純地買賣,一種做生意的場所,而是盤活當地的民生與經濟,互通有無,以己之長,換取自己所需,更是加強漢人和蒙古人的聯係與交流,從而建立某種感情。
簡單來講,不管什麽時候,蒙古人並不缺吃食,但他們依舊有著極大的糧食需求,迫切地想要從漢人那裏購買糧食,並不是他們不具備種植糧食的條件,而是因為,早就習慣了遊牧生活,更願意用自己的牛羊等價換取糧食。
以前的時候,互市一年才有一次,持續時間隻有一個月,大明對相應地管製又極嚴,並不是想買賣什麽東西、想買賣多少,就能如願的。
因此,在三娘子時期的時候,為了緩和這種矛盾,為了彌補自己部落對糧食的需求,就劃出一部分區域,讓一些牧民務農,進行另一種形式的“分工合作”,提高土默特部的自給自足能力。
“可是,霍尚書,如果向關外遷移部分的百姓,開墾荒地,教授那些蒙古人務農,這些都沒有問題,但他們的安全能有保障嗎?”
顯然,擔心霍維華誤會,思索了了良久,畢自嚴這才說出這番話,進而又補充道:“而且,這中間還有語言不通的問題,又如何傳授那些蒙古人務農呢?”
“嗬嗬...畢尚書,所以本官才講,趁著英國公他們延伸萬能都司的防區,將宣府總督府移駐到興和之時,遷移百姓啊。”
聽到霍維華的這番話,畢自嚴心中一動,不禁有了某種猜測,而霍維華的接下來之言,正好驗證了他的這種想法。
“皇上,畢大人,英國公移防到興和的時候,勢必會有一些營地,駐紮在城外,而遷移的那些老百姓,他們開墾荒地的地方,完全可以放在營地的附近,自然而然地,安全就沒有問題了。”
“至於語言不通的問題,那就更簡單了,在邊民之中,先不說有許多的老百姓通曉蒙古語,還有一些百姓原本就是蒙古人,完全可以從這些人裏麵挑選一些。”
他知道,畢自嚴不會讓自己失望。
這個時候,看完了戶部的那份邸報,關於互市的運行情況,大明北方的財政收入,霍維華也沒有說什麽,很識趣地保持了沉默,靜靜地站立在一旁,旁觀著這一切,心中也在暗暗盤算,思考著解決之策。
作為兵部尚書,霍維華當然知道“同化之策”的重要性,意味著什麽,一旦成功,將會一勞永逸地解決北方邊患,意義極為深遠,可謂開創了一種邊防的先河。
以更加柔和的政策,鞏固邊疆,潛移默化地影響那些蒙古人。
崇禎並未等得太久,畢自嚴也沒有讓他失望,很快就給予了相應的建議,引得崇禎和霍維華深思了起來。
“皇上,朝廷的同化之策,之所以存在著這樣的隱患,無非是因為,蒙古人以遊牧為生,主要是靠放牧過活,如果咱們能夠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以農業為主,放牧為輔,即便在互市的貿易逆差再大,蒙古人的生活也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自然而然地,他們也就不會鋌而走險。”
“而且,隻要蒙古人改變了生活方式,以務農為生,那麽,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也就等於將蒙古人和土地捆綁在了一起,也就意味朝廷的同化之策起到了實質化的作用,管理那些蒙古人的話,也就容易得多。”
“以往之時,蒙古人之所以難以控製,就是因為他們的行蹤飄忽不定,以遊牧為生,襲擾和入侵大明的邊境,代價極低,如果打不過的話,完全可以從容而退,朝廷的軍隊奈何不了他們。”
說話之間,畢自嚴的神情是那麽的自信而淡然,不管是崇禎,還是始終緘默的霍維華,都是聽得頻頻點頭,一副深以為然的樣子,並不覺得這個建議是在異想天開。
原因很簡單,先不說別得蒙古族,單單是土默川一帶的蒙古各部落,在三娘子時期的時候,就開始了半遊牧半耕種的生活的方式,已經漸漸調整了生活方式,部分人開始務農。
也就是說,畢自嚴的這一提議,有極大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並不是沒有前例可循。
在這個時候,腦海裏閃過念頭之時,聽著畢自嚴的講述,崇禎不僅想起了陝西的老百姓,好像也是這樣的生活方式,半遊牧半耕種,既有放羊的遊牧,亦有辛勤勞作的務農,種植農作物。
“還有就是,皇上,蒙古人雖然處於極北之地,相比於關內,冬天來得很早,關外的氣候,卻也適合種植小麥、高粱、大豆等農作物,一般情況下,產量並不輸於關內等中原之地的糧食產量......”
即便畢自嚴不說,有著後世記憶的崇禎,當然也知道這些信息,甚至於還更加的詳細。
在大興安嶺和陰山山脈以東和以南,以及河套、土默川、嫩江西岸平原等地,存在著大量的農業區和半農半畜牧業區,到了後世之時,乃是北方重要的糧倉之一。
畢自嚴的話音剛落,神色鄭重的霍維華終於開口了。
“皇上,英國公馬上就要將萬能都司的防區向北方延伸,宣大總督府也要由陽和衛移駐到關外的興和,正好借助這個機會,朝廷遷移一些百姓到關外,讓他們教授那些蒙古人種植農作物......”
潛移默化,漸漸改變那些地位低下的蒙古人的生活方式。
這是崇禎對霍維華的總結,這番言詞的大概意思,先是遷移一部分百姓到關外駐軍營地的周圍,開墾荒地,種植糧食,從而影響那些地位低下的貧窮老百姓,讓他們跟著學務農。
尤其是那些沒有牲畜或者牛羊很少的蒙古人,更是“幫扶”的重點,從而讓他們過上自給自足、能夠吃飽喝足的日子,進而影響到周圍的蒙古人、
以此類推,最終達到調整整個蒙古族生活方式的目的。
北方邊境互市的存在,並不是單純地買賣,一種做生意的場所,而是盤活當地的民生與經濟,互通有無,以己之長,換取自己所需,更是加強漢人和蒙古人的聯係與交流,從而建立某種感情。
簡單來講,不管什麽時候,蒙古人並不缺吃食,但他們依舊有著極大的糧食需求,迫切地想要從漢人那裏購買糧食,並不是他們不具備種植糧食的條件,而是因為,早就習慣了遊牧生活,更願意用自己的牛羊等價換取糧食。
以前的時候,互市一年才有一次,持續時間隻有一個月,大明對相應地管製又極嚴,並不是想買賣什麽東西、想買賣多少,就能如願的。
因此,在三娘子時期的時候,為了緩和這種矛盾,為了彌補自己部落對糧食的需求,就劃出一部分區域,讓一些牧民務農,進行另一種形式的“分工合作”,提高土默特部的自給自足能力。
“可是,霍尚書,如果向關外遷移部分的百姓,開墾荒地,教授那些蒙古人務農,這些都沒有問題,但他們的安全能有保障嗎?”
顯然,擔心霍維華誤會,思索了了良久,畢自嚴這才說出這番話,進而又補充道:“而且,這中間還有語言不通的問題,又如何傳授那些蒙古人務農呢?”
“嗬嗬...畢尚書,所以本官才講,趁著英國公他們延伸萬能都司的防區,將宣府總督府移駐到興和之時,遷移百姓啊。”
聽到霍維華的這番話,畢自嚴心中一動,不禁有了某種猜測,而霍維華的接下來之言,正好驗證了他的這種想法。
“皇上,畢大人,英國公移防到興和的時候,勢必會有一些營地,駐紮在城外,而遷移的那些老百姓,他們開墾荒地的地方,完全可以放在營地的附近,自然而然地,安全就沒有問題了。”
“至於語言不通的問題,那就更簡單了,在邊民之中,先不說有許多的老百姓通曉蒙古語,還有一些百姓原本就是蒙古人,完全可以從這些人裏麵挑選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