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徐光啟離去的身影,賈亦韜單手負於背後,另一隻手旋轉著燧發槍,在空中晃動,腦海裏浮現出大明王朝的兩個機構,軍器局和欽天監,嘴裏更是發出呢喃之音,自語道:“嗯..是去軍器局,讓人仿製燧發槍?還是前往欽天監,讓那裏官員造出望遠鏡呢?”
兩天之後....
翻開曆史,不難發現,明末時期的時候,中國雖然處於內憂外患的困境之中,小冰河時期帶來的各種天災,連年不斷,旱災,雪災,瘟疫,地震......
即便如此,盡管中國這個古老國家正在經受著各種磨難,各地的烽煙不斷,然而,就是在這麽一個硝煙四起、不穩帶的年代,明朝的科技、火器、醫學等等,都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
尤其是人口數量,更是達到了兩億!
作為明朝的三大兵器製造機構,軍器局沒有了往日的喧囂與熱鬧,此刻卻是靜悄悄的,處處彌漫著一股緊張地氣氛,到處都都是身穿飛魚服、要掛繡春刀的錦衣衛,站崗放哨。
軍器局處於戒嚴的狀態,五步一崗,十步一哨,戒嚴之程度,不外如此!
賈亦韜身著龍袍,在軍器局的走廊上漫步而行,不時地打量著路過的屋子,滿臉的好奇之意,身旁跟著軍器局的主管官員畢懋康。
“畢懋康啊,目前為止,我朝所能製造的火器有多少種啊?都有哪些啊?你大概說一下,朕想聽聽。”
“啟稟皇上,目前為止,兵器局能夠製造出的火器有一百八十餘種,其中又可以籠統地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手持點放的火銃與鳥銃,另一類是火炮。”
“若是以爆炸性質劃分,也可以分為兩大類,其一是地雷,種類繁多,諸如石頭雷、陶瓷類、生鐵雷,多達數十種;其二是水雷,有水地雷、水底龍王炮和混江龍等火器。”
盡管早就有了心理準備,對明朝時期的火器發展和種類有過了解、研究,賈亦韜還是被震撼到了,沒想到明末時期的火器研發這麽發達,已經有地雷和水雷的存在。
轉瞬間,賈亦韜反而迷糊了,即便明軍的戰鬥力非常不弱,僅靠冷兵器打不過建奴的鐵騎,但是,據賈亦韜了解,明軍的火器普及率非常高,在百分之五十以上。
就算隻是扔萬人敵這樣的炸彈,還有紅衣大炮、火銃和鳥銃這樣的火器,耗也能耗死建奴,怎麽就打不過呢?
這個時候,賈亦韜轉頭看向另一側的茅元儀,這個曾經與建奴交過手的將領,詢問道:“茅元儀,既然朝廷能夠製造出種類如此繁多、威力驚人的火器,我軍怎麽可能打不過建奴呢?怎麽可能平複不了遼東之患呢?”
“別得不說,暫且不提地雷這等爆炸性的火器,單單是火銃、鳥銃、三眼銃、迅雷銃這樣的火器,隻要有一支兩萬人裝備的軍隊,就能碾壓韃子的騎兵,根本就不給敵人衝入陣營的機會。”
“即便韃子的騎兵再如何的厲害,奔跑起來的速度有多快,弓箭的射程最多也就數十步,我軍如此多的火器,隻要一組一組地輪流射擊,就等於兩萬顆子彈相繼射出,足夠火器營裝填子彈、再次射擊的時間了。”
“何況,建奴的能戰之人也就數萬,滿打滿算也就十幾萬,怎麽就讓他發展的越來越大,直到現在一發而不可收,形勢難以控製了呢?”
茅元儀一陣苦笑,麵有感慨之色,似乎有什麽難言之隱,不便明言之語,最後隻能幽幽地說道:“皇上,你有所不知,我朝軍隊的火器普及雖廣,但質量卻極差,也就守城用的紅衣大炮還算合格。”
“而且,由於軍紀混亂的原因,打起仗來,毫無章法可言,更談不上火器上的配合。如此一來,就給了韃子可乘之機,憑著戰馬的衝鋒速度,隻要挨過了最開始的第一波火器射擊,他們就能衝入陣營之中,衝散陣型,使得火器毫無用武之地,無法發揮最大威力。”
“還有最為關鍵的一點,火器營的戰法已經持續了百年有餘,並未有多少革新,那種打法早已不能適應現在的作戰需求,隻能整肅軍紀,改良火器營的戰法,方能使得我朝的軍隊立於不敗之地。”
遼東擁有數十萬的駐軍,又配備有最先進、威力巨大的火器,居然還打不過總人口不到百萬的後金,想想都讓人生氣,讓人覺得丟臉。
漸漸地,賈亦韜的這口惡氣消了大半,作為一個曆史學家,賈亦韜當然知道茅元儀說得這些是事實,但也知道這並不是全部的事實。
女真不滿,滿萬不可敵。
賈亦韜對這句話嗤之以鼻,一個擁有兩億人口的大明王朝,就算是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淹死女真族,之所以使得後者做大,越來越難以控製,也是茅元儀沒有盡述的一部分事實。
遼東的那些將領故意放水,並不想一舉滅了努爾哈赤,直至最後的養虎為患。
原因很簡單,對於一些武將而言,還有一些官員,唯有戰爭,唯有不斷地邊境威脅,才能最大限度的體現他們的價值,才能以最快速度的升遷,以及提拔自己的心腹子弟。
正如一句話,最了解你的人是你的對手。
同樣的道理,最能成就自己的人也是你的敵人,而不是身後的朝廷。
畢竟,任何一個官員的提拔與高升,或者武將在軍中身居要職,除了世襲的原因以外,隻有戰功,唯有如此,才會無可非議!
所以,說遼東是一個戰場,是危機的最前線,不如形容為“將軍的搖籃”來得更貼切。
賈亦韜的心裏非常的很重,揮去了腦海裏的這些信息,沒有再在這個問題上糾纏,而是從袖子裏掏出了燧發槍,遞給畢懋康的同時,淡淡地問道:“以你們的製造工藝,能不能仿製出這把燧發槍?”
畢懋康沒有立即迴答,麵帶好奇之意,雙手接過了燧發槍,翻來覆去的不斷打量,臉上慢慢現出驚喜之意,仿佛忘記了賈亦韜等人的存在圖版,情不自禁地讚歎道:“妙...真是妙極了,設計的真是巧妙,如此一來,就打破了火器在雨雪天不能使用的魔咒,將會大幅度改進火器的性能。”
緊接著,伴隨著臉上越來越熾烈的興奮光芒,畢懋康一手托著燧發槍,一手指著槍管,激動地說道:“皇上你看,隻要再增加這支槍的比例,加長槍管的長度,就能使得它的射程大大提高。”
雖未得到明確地迴答,但賈亦韜已然知道,畢懋康能夠仿製出燧發槍。
兩天之後....
翻開曆史,不難發現,明末時期的時候,中國雖然處於內憂外患的困境之中,小冰河時期帶來的各種天災,連年不斷,旱災,雪災,瘟疫,地震......
即便如此,盡管中國這個古老國家正在經受著各種磨難,各地的烽煙不斷,然而,就是在這麽一個硝煙四起、不穩帶的年代,明朝的科技、火器、醫學等等,都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
尤其是人口數量,更是達到了兩億!
作為明朝的三大兵器製造機構,軍器局沒有了往日的喧囂與熱鬧,此刻卻是靜悄悄的,處處彌漫著一股緊張地氣氛,到處都都是身穿飛魚服、要掛繡春刀的錦衣衛,站崗放哨。
軍器局處於戒嚴的狀態,五步一崗,十步一哨,戒嚴之程度,不外如此!
賈亦韜身著龍袍,在軍器局的走廊上漫步而行,不時地打量著路過的屋子,滿臉的好奇之意,身旁跟著軍器局的主管官員畢懋康。
“畢懋康啊,目前為止,我朝所能製造的火器有多少種啊?都有哪些啊?你大概說一下,朕想聽聽。”
“啟稟皇上,目前為止,兵器局能夠製造出的火器有一百八十餘種,其中又可以籠統地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手持點放的火銃與鳥銃,另一類是火炮。”
“若是以爆炸性質劃分,也可以分為兩大類,其一是地雷,種類繁多,諸如石頭雷、陶瓷類、生鐵雷,多達數十種;其二是水雷,有水地雷、水底龍王炮和混江龍等火器。”
盡管早就有了心理準備,對明朝時期的火器發展和種類有過了解、研究,賈亦韜還是被震撼到了,沒想到明末時期的火器研發這麽發達,已經有地雷和水雷的存在。
轉瞬間,賈亦韜反而迷糊了,即便明軍的戰鬥力非常不弱,僅靠冷兵器打不過建奴的鐵騎,但是,據賈亦韜了解,明軍的火器普及率非常高,在百分之五十以上。
就算隻是扔萬人敵這樣的炸彈,還有紅衣大炮、火銃和鳥銃這樣的火器,耗也能耗死建奴,怎麽就打不過呢?
這個時候,賈亦韜轉頭看向另一側的茅元儀,這個曾經與建奴交過手的將領,詢問道:“茅元儀,既然朝廷能夠製造出種類如此繁多、威力驚人的火器,我軍怎麽可能打不過建奴呢?怎麽可能平複不了遼東之患呢?”
“別得不說,暫且不提地雷這等爆炸性的火器,單單是火銃、鳥銃、三眼銃、迅雷銃這樣的火器,隻要有一支兩萬人裝備的軍隊,就能碾壓韃子的騎兵,根本就不給敵人衝入陣營的機會。”
“即便韃子的騎兵再如何的厲害,奔跑起來的速度有多快,弓箭的射程最多也就數十步,我軍如此多的火器,隻要一組一組地輪流射擊,就等於兩萬顆子彈相繼射出,足夠火器營裝填子彈、再次射擊的時間了。”
“何況,建奴的能戰之人也就數萬,滿打滿算也就十幾萬,怎麽就讓他發展的越來越大,直到現在一發而不可收,形勢難以控製了呢?”
茅元儀一陣苦笑,麵有感慨之色,似乎有什麽難言之隱,不便明言之語,最後隻能幽幽地說道:“皇上,你有所不知,我朝軍隊的火器普及雖廣,但質量卻極差,也就守城用的紅衣大炮還算合格。”
“而且,由於軍紀混亂的原因,打起仗來,毫無章法可言,更談不上火器上的配合。如此一來,就給了韃子可乘之機,憑著戰馬的衝鋒速度,隻要挨過了最開始的第一波火器射擊,他們就能衝入陣營之中,衝散陣型,使得火器毫無用武之地,無法發揮最大威力。”
“還有最為關鍵的一點,火器營的戰法已經持續了百年有餘,並未有多少革新,那種打法早已不能適應現在的作戰需求,隻能整肅軍紀,改良火器營的戰法,方能使得我朝的軍隊立於不敗之地。”
遼東擁有數十萬的駐軍,又配備有最先進、威力巨大的火器,居然還打不過總人口不到百萬的後金,想想都讓人生氣,讓人覺得丟臉。
漸漸地,賈亦韜的這口惡氣消了大半,作為一個曆史學家,賈亦韜當然知道茅元儀說得這些是事實,但也知道這並不是全部的事實。
女真不滿,滿萬不可敵。
賈亦韜對這句話嗤之以鼻,一個擁有兩億人口的大明王朝,就算是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淹死女真族,之所以使得後者做大,越來越難以控製,也是茅元儀沒有盡述的一部分事實。
遼東的那些將領故意放水,並不想一舉滅了努爾哈赤,直至最後的養虎為患。
原因很簡單,對於一些武將而言,還有一些官員,唯有戰爭,唯有不斷地邊境威脅,才能最大限度的體現他們的價值,才能以最快速度的升遷,以及提拔自己的心腹子弟。
正如一句話,最了解你的人是你的對手。
同樣的道理,最能成就自己的人也是你的敵人,而不是身後的朝廷。
畢竟,任何一個官員的提拔與高升,或者武將在軍中身居要職,除了世襲的原因以外,隻有戰功,唯有如此,才會無可非議!
所以,說遼東是一個戰場,是危機的最前線,不如形容為“將軍的搖籃”來得更貼切。
賈亦韜的心裏非常的很重,揮去了腦海裏的這些信息,沒有再在這個問題上糾纏,而是從袖子裏掏出了燧發槍,遞給畢懋康的同時,淡淡地問道:“以你們的製造工藝,能不能仿製出這把燧發槍?”
畢懋康沒有立即迴答,麵帶好奇之意,雙手接過了燧發槍,翻來覆去的不斷打量,臉上慢慢現出驚喜之意,仿佛忘記了賈亦韜等人的存在圖版,情不自禁地讚歎道:“妙...真是妙極了,設計的真是巧妙,如此一來,就打破了火器在雨雪天不能使用的魔咒,將會大幅度改進火器的性能。”
緊接著,伴隨著臉上越來越熾烈的興奮光芒,畢懋康一手托著燧發槍,一手指著槍管,激動地說道:“皇上你看,隻要再增加這支槍的比例,加長槍管的長度,就能使得它的射程大大提高。”
雖未得到明確地迴答,但賈亦韜已然知道,畢懋康能夠仿製出燧發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