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盤?”大會議室內的眾人都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
對於陳信所說的基本盤的這個概念,他們都知道。陳信以前就跟他們仔細的講過的。
而且,一直以來王國製定的各種國內政策,基本上都是以維護穩定這個所謂的基本盤為主,所以大家完全能夠理解陳信所說的話。
不過,光是陳信所說的這麽一點東西,還無法完全打消一部分堅決反對這項提案的人對於教材可能引起的學生忠誠度的擔憂。
到了這會兒,依然有人有些遲疑的問道“可是······,君上,在建設大學堂的時候,咱們完全是不論出身,不問來路,唯才是舉。
由您和樞密院核查人員的技能水平,根本就不管什麽忠誠度的問題,所以裏麵弄了太多不同學派、職業、甚至是來自不同國家的人來充當大學堂的教師。
如果就放任他們在大學堂裏麵,在教授完知識以後搞什麽自由之類的玩意,全然不管的話,屬下擔心他們不忠於咱們王國,萬一源頭不忠誠,那教出來的學生,更不知道是個什麽鬼樣子了。”
陳信摸了摸自己的下巴,掃視著大會議室內的一會人員,看樣子,現在大家對於這件事情多少還是有些擔心的。
但是,王國初建不久,人才還沒有形成良好的循環體係,陳信也不可能因為忠誠度的原因,真的直接把那些個好不容易請來當教師的人才給放置不用。
就像是他親自跑去請來的幾位陽明心學的傳人似的。
陳信以前就翻閱過大明心學大宗師王陽明的《傳習錄》,更具那上麵所說的“······隻為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維審查,也隻是個冥行妄作,所以必說個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種人,茫茫蕩蕩懸空去思索,全不肯著實躬行,也隻是個揣摩影響,所以說一個行,方才知得真。”
這一段話所說的,就是個“實踐出真知”的道理。在陳信的思維體係裏麵,實踐和理論是有著相互作用的,這對於陳信這種穿越者來說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因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課從小就必須要學這些東西。
(當然,當初學習的時候還真的不知道,自己所學的居然是真正的“屠龍術”,所以,並沒有太過關注這方麵的東西,現在差不多都忘幹淨了。)
倒是心學當中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等的觀點,很合陳信這個唯物主義教育出來的人的胃口,並且對於此時的王國十分的有益,尤其相對於明清八股取士的空談之風來說更是如此,能夠在未來很好的融合那些靠攏過來的大明儒生。
陳信不會全盤照搬某一個理論體係,陽明心學在明末既然有這麽多受眾,陳新覺得可以從中取出有益的部分,但未必每樣理論都要拿來指導世界觀,陳新覺得來作方法論是不錯的。
陽明心學中知行合一、致良知的論點曾在日本明治維新中起到思想啟蒙的重要作用,光是《傳習錄》的注譯在日本就有三十二種。
聽說,在曆史上老蔣到倭國士官學校留學的時候,曾經在日記裏麵感歎過,日本的學生幾乎人手一冊陽明心學,就連光頭他本人,也是個十足的心學信奉者,後來被趕出了大陸,到了台灣省之後,他就把台北旁邊的一座山改為了陽明山。
由此可見陽明心學的影響力了。
除了陽明心學之外,大學堂裏麵還找來了技能達到王國最高等級的工匠、在和紅毛鬼海戰之中抓獲的隨船技術人員等等強人。
陳信絕對不可能為了區區一個意識形態問題,就放棄這麽多的高手當老師的計劃。
陳信想想後說道“剛才我說的,讓大學堂裏麵的學生們自由的思考,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並不是說幹脆就不去管他們了,咱們也可以想想其他的法子來影響大學堂裏麵的學生啊。”
“其他的法子?影響學生?怎麽弄啊?”大會議室內很多人沒太聽明白,甚至有幾個人產生了想抓腦袋的感覺。
“那些個教師一個個的都是我精心挑選出來的人才,是這個時代的中堅力量,我既然敢招那些教師到大學堂裏麵去,講武堂政治係有那麽多能說會道的工作人員,難道就找不出幾個擁有應聘到大學堂當教師的人才?
選些對王國極其忠誠,能力強大的政工人員出來,我也可以把他們聘為教授的嘛。”
“這個,這個······君上的意思是,讓政委們也進到大學堂裏麵去講課?跟那些從大明、倭國、朝鮮王國、紅毛鬼那些地方找來的人對壘?”
陳信理所當然的點頭說道“當然了,既然招來的那些人能在教授各種技能的同時夾帶私貨,影響到學生的思想,那咱們的政委們,自然也可以對學生們進行思想教育,王國的軍隊多年以來常勝不敗,打下了威名赫赫,自然可以總結出許多的道理來。
另外一方麵嘛,社會是個大熔爐,咱們也是熔爐裏麵的一環啊,對於大學堂裏麵那些思想極端的畢業生,咱們以後隻要不招入軍隊裏麵就好了。
根據他們在學堂裏麵的表現,和思想狀況,完全可以抽出一部分管不住自己思想的家夥,讓他們到那些不那麽重要的地方去。
或者,幹脆就把他們全部都放出去,到我們在海外的新移民點去充當基層工作人員,社會,會幫我們收拾他們的。”
之前一直堅決反對這一議案的內閣成員稍微的思索了一會兒,才點了點頭表示理解和認同。
陳信見到大家都理解了,也是會心的微笑了一下。
高級人才是國家發展不可或缺,隻有給他們一個能夠讓他們充分發展的大舞台,才能看清楚每一個人的本質,初步過濾一下幼稚的或者壞胚子。
也隻有在理清了誰是真正的對於國家有益的人才,才能小心的安排對這些人才的鍛煉,錘煉出下一代的國家接班人。
對於陳信所說的基本盤的這個概念,他們都知道。陳信以前就跟他們仔細的講過的。
而且,一直以來王國製定的各種國內政策,基本上都是以維護穩定這個所謂的基本盤為主,所以大家完全能夠理解陳信所說的話。
不過,光是陳信所說的這麽一點東西,還無法完全打消一部分堅決反對這項提案的人對於教材可能引起的學生忠誠度的擔憂。
到了這會兒,依然有人有些遲疑的問道“可是······,君上,在建設大學堂的時候,咱們完全是不論出身,不問來路,唯才是舉。
由您和樞密院核查人員的技能水平,根本就不管什麽忠誠度的問題,所以裏麵弄了太多不同學派、職業、甚至是來自不同國家的人來充當大學堂的教師。
如果就放任他們在大學堂裏麵,在教授完知識以後搞什麽自由之類的玩意,全然不管的話,屬下擔心他們不忠於咱們王國,萬一源頭不忠誠,那教出來的學生,更不知道是個什麽鬼樣子了。”
陳信摸了摸自己的下巴,掃視著大會議室內的一會人員,看樣子,現在大家對於這件事情多少還是有些擔心的。
但是,王國初建不久,人才還沒有形成良好的循環體係,陳信也不可能因為忠誠度的原因,真的直接把那些個好不容易請來當教師的人才給放置不用。
就像是他親自跑去請來的幾位陽明心學的傳人似的。
陳信以前就翻閱過大明心學大宗師王陽明的《傳習錄》,更具那上麵所說的“······隻為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維審查,也隻是個冥行妄作,所以必說個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種人,茫茫蕩蕩懸空去思索,全不肯著實躬行,也隻是個揣摩影響,所以說一個行,方才知得真。”
這一段話所說的,就是個“實踐出真知”的道理。在陳信的思維體係裏麵,實踐和理論是有著相互作用的,這對於陳信這種穿越者來說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因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課從小就必須要學這些東西。
(當然,當初學習的時候還真的不知道,自己所學的居然是真正的“屠龍術”,所以,並沒有太過關注這方麵的東西,現在差不多都忘幹淨了。)
倒是心學當中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等的觀點,很合陳信這個唯物主義教育出來的人的胃口,並且對於此時的王國十分的有益,尤其相對於明清八股取士的空談之風來說更是如此,能夠在未來很好的融合那些靠攏過來的大明儒生。
陳信不會全盤照搬某一個理論體係,陽明心學在明末既然有這麽多受眾,陳新覺得可以從中取出有益的部分,但未必每樣理論都要拿來指導世界觀,陳新覺得來作方法論是不錯的。
陽明心學中知行合一、致良知的論點曾在日本明治維新中起到思想啟蒙的重要作用,光是《傳習錄》的注譯在日本就有三十二種。
聽說,在曆史上老蔣到倭國士官學校留學的時候,曾經在日記裏麵感歎過,日本的學生幾乎人手一冊陽明心學,就連光頭他本人,也是個十足的心學信奉者,後來被趕出了大陸,到了台灣省之後,他就把台北旁邊的一座山改為了陽明山。
由此可見陽明心學的影響力了。
除了陽明心學之外,大學堂裏麵還找來了技能達到王國最高等級的工匠、在和紅毛鬼海戰之中抓獲的隨船技術人員等等強人。
陳信絕對不可能為了區區一個意識形態問題,就放棄這麽多的高手當老師的計劃。
陳信想想後說道“剛才我說的,讓大學堂裏麵的學生們自由的思考,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並不是說幹脆就不去管他們了,咱們也可以想想其他的法子來影響大學堂裏麵的學生啊。”
“其他的法子?影響學生?怎麽弄啊?”大會議室內很多人沒太聽明白,甚至有幾個人產生了想抓腦袋的感覺。
“那些個教師一個個的都是我精心挑選出來的人才,是這個時代的中堅力量,我既然敢招那些教師到大學堂裏麵去,講武堂政治係有那麽多能說會道的工作人員,難道就找不出幾個擁有應聘到大學堂當教師的人才?
選些對王國極其忠誠,能力強大的政工人員出來,我也可以把他們聘為教授的嘛。”
“這個,這個······君上的意思是,讓政委們也進到大學堂裏麵去講課?跟那些從大明、倭國、朝鮮王國、紅毛鬼那些地方找來的人對壘?”
陳信理所當然的點頭說道“當然了,既然招來的那些人能在教授各種技能的同時夾帶私貨,影響到學生的思想,那咱們的政委們,自然也可以對學生們進行思想教育,王國的軍隊多年以來常勝不敗,打下了威名赫赫,自然可以總結出許多的道理來。
另外一方麵嘛,社會是個大熔爐,咱們也是熔爐裏麵的一環啊,對於大學堂裏麵那些思想極端的畢業生,咱們以後隻要不招入軍隊裏麵就好了。
根據他們在學堂裏麵的表現,和思想狀況,完全可以抽出一部分管不住自己思想的家夥,讓他們到那些不那麽重要的地方去。
或者,幹脆就把他們全部都放出去,到我們在海外的新移民點去充當基層工作人員,社會,會幫我們收拾他們的。”
之前一直堅決反對這一議案的內閣成員稍微的思索了一會兒,才點了點頭表示理解和認同。
陳信見到大家都理解了,也是會心的微笑了一下。
高級人才是國家發展不可或缺,隻有給他們一個能夠讓他們充分發展的大舞台,才能看清楚每一個人的本質,初步過濾一下幼稚的或者壞胚子。
也隻有在理清了誰是真正的對於國家有益的人才,才能小心的安排對這些人才的鍛煉,錘煉出下一代的國家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