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沒有讓陳信等待太久,他所熟知的曆史,雖然在他這個巨大蝴蝶的煽動下,有了些許的偏差,但是,畢竟陳信本人大部分的精力並沒有放在大明內部。
陳信主要折騰的是外國曆史,所以,大明和後金之間的曆史還是順著巨大的慣性在前進。
比曆史稍微的晚了幾天,在十一月初九,高山觀測部隊的指揮官田建武激動的來到了陳信的麵前,親自向陳信匯報“大淩河城守軍,向後金投降了。”
陳信一時間,思緒百轉千迴,他此時的心思頗為複雜。
一方麵,大淩河城中的大明守軍已經盡力了,他們履行了自己的職責,隻是糧草斷絕無力突圍而被迫投降。
可是,另一方麵,陳信作為一個古典的華夏人,心中對軍人這個職業,有一種天然神聖的向往,在他心目當中,軍人,特別是華夏的軍人,不應該出現投降之人。
雖然他知道這不過是個幻想,但是,畢竟這是他心底最後一絲的淨土,他不願意看到有人玷汙華夏軍人這個榮譽。
“好在,這不過是封建時代的一支封建軍隊,並不是後世的解放軍。”心中別扭之下,陳信隻好這麽安慰著自己。
乘著陳信糾結的這段時間,秘書處迅速把田建武送來的最後一份文檔給補齊了,綜合成為了一份《大淩河戰役》的厚實資料,然後,遞送給陳信觀看。
陳信翻閱著資料,同時在老白的幫助下,他也慢慢的迴憶起了當初看書時候的點點滴滴,兩相對照之下,頗有趣味。
大淩河之戰,是一次極為重要的,在史書上留下了濃墨重彩一筆的一次戰役。
在第一次入寇大明,從北方草原上千裏奔襲京畿地區之後,在後金眾多年輕軍官當中取得了崇高地位的黃太吉,便以兄長身體不好,需要多加休息的名義,取消了努爾哈赤時期製定的四位大勒按月輪流執政的作法。
而且,黃太吉為了進一步加強自己的權力,在大淩河之戰打響之前,他便模仿明朝的製度,組建了六部,即吏、禮、戶、兵、刑、工等六部。
六部的負責人,全部都是女真當中的皇親國戚,全部被封為貝勒爵位。這些個所謂的貝勒全都是女真當中的年輕一代,他們均直接接受黃太吉的領導。
這是封建性質高度集權的政治體製,黃太吉在鞏固權力的道路上不斷的穩步推進,代善和莽古爾泰的權力則被進一步虛化和削弱。
對大明京畿地區奔襲的成功,使得女真人們從錦寧戰敗,努爾哈赤死去的陰影中徹底的解脫了出來。
從這一次行動當中,他們看到了大明軍隊的懦弱和無能,看到了大明王朝正在逐步的走向虛弱,更是進一步堅定了和大明鬥下去的信心。
在那一次奔襲作戰當中,後金掠奪了大批人口和財物,國力大為增強。
總之,千裏奔襲之戰使皇太極擺脫了政治危機、軍事危機和經濟危機,後金政權由此開始走上正常發展的軌道。
另外一邊,原本已經準備頤養天年的老臣孫承宗,在後金第一次入寇之戰時臨危受命,總督軍事。
他不負崇禎之托,很快收複了永平四城,然後對關內軍事防務作了認真的調整。
接著在崇禎四年正月的時候,孫承宗又以古稀之年再次掛帥,總領關外軍務,並按照當初他定下來的方針,再次開始執行他本人的策略,也就是第三次搶築大淩河城。
大淩河城是屏蔽錦州的重要防線。如果大小淩河能夠修得像寧遠一樣,那就等於在山海關前又多了一道雄關。
明軍若要固遼,就必修此城,而後金要想攻明,也就必拆此城。
從袁崇煥時起,雙方對大小淩河二城爭奪就非常激烈,已是兩建兩拆。這次搶修大淩河的任務,落在了他的頭上。
麵對明朝軍隊對大淩河城的重築工作,黃太吉當然不能坐視不理。
要知道,一旦大淩河城修築完成,那就是讓大明軍隊再次拿到先手,後金花費了幾十年好不容易取得的攻勢地位,將很可能會攻守易位。
於是,黃太吉立即征調大軍,包括蒙古兵在內,七月二十七日,從沈陽出發,第二天便渡過遼河,拉開了淩河之戰的序幕。
此次戰役,黃太吉分兵兩路,一路由貝勒德格類、嶽托、阿濟格率兵兩萬,經義州屯住於錦州和大淩河之間,切斷錦州與大淩河的聯係。
想到這裏,陳信有些卡頓住了,因為他想起來了,這阿濟格已經和曆史上有了不一樣的結局,此人在朝鮮的時候,就被拉克申給活捉了,現在還關押在王國當中,此時的阿濟格可領不了後金軍。
想到這裏,陳信會心一笑,參與到改變曆史進程的行動中來,總讓他有種時空錯亂的感覺,甩甩腦袋,把這些有的沒的統統甩出去,陳信繼續迴憶曆史。
另外一路大軍由黃太吉本人親自率領,經黑山、廣寧從正麵壓向大淩河城。
按照曆史書上的說法,大淩河之戰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做圍城
大淩河城雖被金兵多次摧毀,但原有牆基還在,因此修城進度較快。如果黃太吉動作稍慢一些的話,大淩河城就有可能峻工了。
但是黃太吉沒有給祖大壽足夠的時間,在他修了不到半個月時,便帶領這大軍兵臨大淩河城下了。
而這時,城牆雉堞還沒修完,祖大壽隻好關閉城門,倉促應戰。
這次大淩河之戰,黃太吉吸取了在攻取大明內陸城池時候的教訓,不敢再像從前那樣硬攻,要知道,他們之前,在大明腹地,可是狠狠的吃了幾個攻城的虧。
於是這一次,黃太吉改成了圍困。他命令後金軍繞著大淩河城挖了四道壕溝,並築起一道一丈多高的牆,將個小小大淩河城圍得如鐵桶一般。
兵法雲十則圍之,這次戰役當中,皇太極至少出動了五萬大軍,加上四道壕溝一道牆,祖大壽的一萬多人馬想突圍已絕對不可能!
大明的軍隊沒想到後金韃子會改變戰術,弄出這種狠招,而城中糧草僅夠幾天之用,圍不了幾天,大淩河城中就斷糧了。
城中將士無不驚恐萬狀,祖大壽作過幾次試探性的突圍,都被金兵殺了迴去。無奈之下,隻好坐困愁城,盼著援兵。
接下來,就是第二階段了,這一階段被稱為是打援。
祖大壽的這支隊伍是關外軍最有戰鬥力的,以騎兵為主,是關外一支鐵騎。祖大壽這人和毛文龍有些類似,很是善於攏絡人心,這一點從他們兩個不約而同的認了許多義子的事情上就可以看出來。
祖大壽的部下在關鍵時刻都是能夠為他付出生命代價的生死弟兄。尤其是這支隊伍又經過了袁崇煥的嚴格訓練。曆史上有記載說是明之精兵盡在此。
對這樣一支隊伍,大明朝廷自然是不會坐視不救的。
陳信主要折騰的是外國曆史,所以,大明和後金之間的曆史還是順著巨大的慣性在前進。
比曆史稍微的晚了幾天,在十一月初九,高山觀測部隊的指揮官田建武激動的來到了陳信的麵前,親自向陳信匯報“大淩河城守軍,向後金投降了。”
陳信一時間,思緒百轉千迴,他此時的心思頗為複雜。
一方麵,大淩河城中的大明守軍已經盡力了,他們履行了自己的職責,隻是糧草斷絕無力突圍而被迫投降。
可是,另一方麵,陳信作為一個古典的華夏人,心中對軍人這個職業,有一種天然神聖的向往,在他心目當中,軍人,特別是華夏的軍人,不應該出現投降之人。
雖然他知道這不過是個幻想,但是,畢竟這是他心底最後一絲的淨土,他不願意看到有人玷汙華夏軍人這個榮譽。
“好在,這不過是封建時代的一支封建軍隊,並不是後世的解放軍。”心中別扭之下,陳信隻好這麽安慰著自己。
乘著陳信糾結的這段時間,秘書處迅速把田建武送來的最後一份文檔給補齊了,綜合成為了一份《大淩河戰役》的厚實資料,然後,遞送給陳信觀看。
陳信翻閱著資料,同時在老白的幫助下,他也慢慢的迴憶起了當初看書時候的點點滴滴,兩相對照之下,頗有趣味。
大淩河之戰,是一次極為重要的,在史書上留下了濃墨重彩一筆的一次戰役。
在第一次入寇大明,從北方草原上千裏奔襲京畿地區之後,在後金眾多年輕軍官當中取得了崇高地位的黃太吉,便以兄長身體不好,需要多加休息的名義,取消了努爾哈赤時期製定的四位大勒按月輪流執政的作法。
而且,黃太吉為了進一步加強自己的權力,在大淩河之戰打響之前,他便模仿明朝的製度,組建了六部,即吏、禮、戶、兵、刑、工等六部。
六部的負責人,全部都是女真當中的皇親國戚,全部被封為貝勒爵位。這些個所謂的貝勒全都是女真當中的年輕一代,他們均直接接受黃太吉的領導。
這是封建性質高度集權的政治體製,黃太吉在鞏固權力的道路上不斷的穩步推進,代善和莽古爾泰的權力則被進一步虛化和削弱。
對大明京畿地區奔襲的成功,使得女真人們從錦寧戰敗,努爾哈赤死去的陰影中徹底的解脫了出來。
從這一次行動當中,他們看到了大明軍隊的懦弱和無能,看到了大明王朝正在逐步的走向虛弱,更是進一步堅定了和大明鬥下去的信心。
在那一次奔襲作戰當中,後金掠奪了大批人口和財物,國力大為增強。
總之,千裏奔襲之戰使皇太極擺脫了政治危機、軍事危機和經濟危機,後金政權由此開始走上正常發展的軌道。
另外一邊,原本已經準備頤養天年的老臣孫承宗,在後金第一次入寇之戰時臨危受命,總督軍事。
他不負崇禎之托,很快收複了永平四城,然後對關內軍事防務作了認真的調整。
接著在崇禎四年正月的時候,孫承宗又以古稀之年再次掛帥,總領關外軍務,並按照當初他定下來的方針,再次開始執行他本人的策略,也就是第三次搶築大淩河城。
大淩河城是屏蔽錦州的重要防線。如果大小淩河能夠修得像寧遠一樣,那就等於在山海關前又多了一道雄關。
明軍若要固遼,就必修此城,而後金要想攻明,也就必拆此城。
從袁崇煥時起,雙方對大小淩河二城爭奪就非常激烈,已是兩建兩拆。這次搶修大淩河的任務,落在了他的頭上。
麵對明朝軍隊對大淩河城的重築工作,黃太吉當然不能坐視不理。
要知道,一旦大淩河城修築完成,那就是讓大明軍隊再次拿到先手,後金花費了幾十年好不容易取得的攻勢地位,將很可能會攻守易位。
於是,黃太吉立即征調大軍,包括蒙古兵在內,七月二十七日,從沈陽出發,第二天便渡過遼河,拉開了淩河之戰的序幕。
此次戰役,黃太吉分兵兩路,一路由貝勒德格類、嶽托、阿濟格率兵兩萬,經義州屯住於錦州和大淩河之間,切斷錦州與大淩河的聯係。
想到這裏,陳信有些卡頓住了,因為他想起來了,這阿濟格已經和曆史上有了不一樣的結局,此人在朝鮮的時候,就被拉克申給活捉了,現在還關押在王國當中,此時的阿濟格可領不了後金軍。
想到這裏,陳信會心一笑,參與到改變曆史進程的行動中來,總讓他有種時空錯亂的感覺,甩甩腦袋,把這些有的沒的統統甩出去,陳信繼續迴憶曆史。
另外一路大軍由黃太吉本人親自率領,經黑山、廣寧從正麵壓向大淩河城。
按照曆史書上的說法,大淩河之戰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做圍城
大淩河城雖被金兵多次摧毀,但原有牆基還在,因此修城進度較快。如果黃太吉動作稍慢一些的話,大淩河城就有可能峻工了。
但是黃太吉沒有給祖大壽足夠的時間,在他修了不到半個月時,便帶領這大軍兵臨大淩河城下了。
而這時,城牆雉堞還沒修完,祖大壽隻好關閉城門,倉促應戰。
這次大淩河之戰,黃太吉吸取了在攻取大明內陸城池時候的教訓,不敢再像從前那樣硬攻,要知道,他們之前,在大明腹地,可是狠狠的吃了幾個攻城的虧。
於是這一次,黃太吉改成了圍困。他命令後金軍繞著大淩河城挖了四道壕溝,並築起一道一丈多高的牆,將個小小大淩河城圍得如鐵桶一般。
兵法雲十則圍之,這次戰役當中,皇太極至少出動了五萬大軍,加上四道壕溝一道牆,祖大壽的一萬多人馬想突圍已絕對不可能!
大明的軍隊沒想到後金韃子會改變戰術,弄出這種狠招,而城中糧草僅夠幾天之用,圍不了幾天,大淩河城中就斷糧了。
城中將士無不驚恐萬狀,祖大壽作過幾次試探性的突圍,都被金兵殺了迴去。無奈之下,隻好坐困愁城,盼著援兵。
接下來,就是第二階段了,這一階段被稱為是打援。
祖大壽的這支隊伍是關外軍最有戰鬥力的,以騎兵為主,是關外一支鐵騎。祖大壽這人和毛文龍有些類似,很是善於攏絡人心,這一點從他們兩個不約而同的認了許多義子的事情上就可以看出來。
祖大壽的部下在關鍵時刻都是能夠為他付出生命代價的生死弟兄。尤其是這支隊伍又經過了袁崇煥的嚴格訓練。曆史上有記載說是明之精兵盡在此。
對這樣一支隊伍,大明朝廷自然是不會坐視不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