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過一通感慨之後,驪山廣野很快就收拾好心情,臉上重新有了笑容。
“好教世兄知曉,雖說先民歌謠裏提到的鬼怪大多不存,然而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伴隨著王都內外乃至整個大齊的野性消長、人道變遷,棲居在這座城池中的精怪們也在悄無聲息地代謝更新,時至今日無論數量還是種類都遠超當年,早就不是三五句歌謠能夠說盡。”
“好在先王之政傳承有序、先民之德延綿不絕,近些年來王都中新衍化出來的精怪大多親近人族、依附人道,明目張膽肆虐害人的少之又少。”
齊敬之皺起眉頭:“即便如此,都中百姓與無數精怪混雜而居,依舊多有隱患。他們可比不得世家大族和修行之士,一旦遇到妖魔邪祟為禍,未必來得及向官府和鎮魔院求救,豈不是隻能無辜被害?”
少年記得很清楚,鬆齡縣典史侯長岐就是家住國都,此人家中便有一個書鬼登堂入室,攪鬧得闔家不寧。
驪山廣野一愣,接著就啞然失笑:“小弟險些忘了,世兄乃是自小在麟州長大。”
“說起來,因為那一樁買山舊案,近百年來麟州山川野性衰微,多數百姓一輩子也未必見過一迴精怪。這固然是好事,然而也正因為這個緣故,許多故老相傳的禁忌、習俗雖不至於完全失傳,但也不大被人當真了。”
“就比如許多州郡的官民都會以青石銘刻‘石之紛如’四字,放置於街頭巷尾和自家門口,用以辟邪鎮煞。然而這在如今的麟州卻絕少見到,畢竟對於尋常百姓來說,買石刻字可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既然有沒有都是一樣,誰還肯花這個冤枉錢?”
“至於那些連寒門都算不上的尋常富戶,哪怕願意花錢裝點門麵,卻也是一知半解,隻將刻了字的青石砌進牆裏了事,更因為不知‘石之紛如’四字為何意,便棄而不用,改成了什麽‘石將軍在此’。”
單憑這一番議論,齊敬之便知驪山廣野絕不是屍位素餐之輩,即便被魯公發配到了麟州懷德郡的麟德閣,也沒有像他曾經自嘲的那般,僅僅是“白天瞪眼睛、晚上數星星”。
他當即訝然問道:“改成青石砌牆和‘石將軍在此’,就沒有了辟邪鎮煞的功效嗎?”
“其實……也是有的。”
驪山廣野撓撓頭,臉色變得古怪起來:“說起這個石之紛如……”
“咱們大齊的先王之中曾有一位襄王,在位時與其妹行不軌之事,事發後派宗室公子彭生殺之,隨後襄王屈殺彭生以滅口。那彭生冤煞難解,變成了一頭形如大野豬的怨鬼,在襄王出外遊獵時悍然襲擊車駕。襄王怒而張弓射之,大野豬中箭不死,反而人立而啼。”
“兵荒馬亂之中,襄王忽而墜車傷足,連忙留下護衛們抵擋彭生,自己隻帶著三個心腹屬臣跑迴了王宮,因為路上太過慌亂,甚至連鞋都跑丟了,而那三個護駕而返的屬臣,一個是仆臣,名為‘費’;一個是寵臣,名為‘孟陽’,最後一個則是素有勇名的武臣,便是‘石之紛如’。”
聽到此處,齊敬之忍不住瞟了小胖子一眼,卻是沒想到這廝竟敢公然在國都門前口無遮攔、議論先王。
驪山廣野被他瞧得有些莫名其妙,連聲音都不自覺地弱了幾分:“襄王迴到宮中,自以為脫了險境,就將怒氣撒在了三個屬臣中地位最低的仆臣,也就是費的身上,讓他將自己的鞋子交出來,交不出就用鞭子抽,將費打得渾身是血。”
“這個可憐的仆臣隻好出宮去找,卻在宮門口撞上了宗室們發動的叛軍。費假意投降,用身上的傷口騙取了叛軍的信任,借著迴宮探聽消息的機會向襄王示警,自己則又返迴宮門拖延時間,卻被叛軍識破,不幸戰死於宮門之內。”
驪山廣野講述的這段古史很是跌宕起伏、引人入勝,而且明顯有損先王的英名聖德,齊敬之這個沒有家族傳承的山野少年自然是聞所未聞,一時間竟是聽得入了神。
就聽驪山廣野繼續道:“叛軍大舉攻入王宮,身負護衛之責的武臣石之紛如一夫當關、死鬥不退,最終戰死殿前、血灑石階,而寵臣孟陽則換上襄王之衣、臥於襄王之床,被蜂擁而入的叛軍亂刀砍死在王床之上。”
“都是忠臣義士啊!”
齊敬之感歎一聲,又忍不住好奇發問:“襄王最終可脫險了?”
他雖然這樣問,但心裏其實對那位襄王的下場並不看好,否則驪山廣野這廝再如何膽大,也不至於敢公開談論這種事。
尤其那位襄王倒行逆施,明顯犯了眾怒,連宗室們都公然站到了叛軍一方,其餘官員將領更是好似消失了一般,從頭到尾隻有那三個襄王的心腹屬臣在勤王護駕,以至於這場叛亂順利得有些不像話。
驪山廣野聞言,果然搖了搖頭:“襄王腳上有傷而無鞋,身軀藏好了,腳丫子卻露了出來,終為叛軍所弑。再之後,叛軍便擁立了王孫毋知。”
“王孫毋知乃是薑齊宗室,按照大齊先王世係,莊王生嫡長子厘王和次子夷仲年,厘王又生襄王,王孫毋知便是夷仲年之子,也就是莊王之孫、厘王之侄、襄王之堂兄弟。”
“薑姓、齊氏、名毋知,因為身上流淌的莊王之血而尊貴顯赫,故稱王孫毋知。”
“厘王在位之時,雖說襄王才是無可爭議的太子嗣君,但王孫毋知這個王侄卻最受厘王寵愛,一應儀仗用度都跟襄王這個王太子等同。故而襄王登位之後,對王孫毋知極盡打壓之能事,卻沒想到自己最終還是死在了此人手上。”
聽驪山廣野這個王、那個王地扯了一大通,齊敬之漸漸品出了一些滋味,忍不住猜測道:“王孫毋知連個王號都沒有,想來也沒能笑到最後?”
驪山廣野又是點頭:“王孫毋知弑王奪位、根基不穩,在位僅僅兩月就被亂臣殺死。再之後,同樣是襄王堂兄弟的桓王聞聽噩耗,急忙自海外趕迴,方才撥亂反正、中興大齊。”
“原來是這樣!”齊敬之忍不住感歎一聲。
對於驪山廣野最後提到的桓王,齊敬之倒是還算熟悉,因為即便是他這樣的小縣山民,也是自小就聽著這位先王的昭昭盛名長大的,隻是沒想到桓王登位之前還有這樣的曲折。
“嗯,桓王是襄王和王孫毋知的堂兄弟,這就意味著薑齊正統從一房轉移到了另一房,原本的嫡脈淪落成支脈,從前的小宗一躍而成大宗……”
“嘶……難怪驪山廣野提起襄王和王孫毋知時非但毫無避諱之意,甚至還有些眉飛色舞、興高采烈。哼哼,這廝一心想著分宗另過、再起爐灶,有朝一日以驪山氏小宗壓過酈氏大宗,想必心裏對桓王羨慕得緊了!”
齊敬之心裏轉著這樣的念頭,看向驪山廣野的目光就變得饒有深意。
見狀,驪山廣野似乎也意識到自己的心思被看穿了,連忙打了個哈哈:“哎呀,小弟一時口快,沒能收住嘴,竟是離題萬裏了!”
“咱們還是說迴石之紛如吧,此時再迴頭看看王孫毋知弑殺襄王的那場叛亂,最終得利的除了桓王,其實還有石之紛如。”
“在保護襄王而死的三個屬臣之中,仆臣費和寵臣孟陽固然是忠肝義膽、有勇有謀,然而前者向叛軍詐降從而獲罪於宗室,而且身份也太過低微,後者冒充襄王,身著王者衣、死在君王床,同樣犯了大忌諱,所以這二人在事後都被打上了種種罪名,被視為奸佞幸進、蠱惑君王的詭詐小人。”
“也唯有武臣石之紛如什麽多餘的事情都沒做,始終堅守本職,在眾目睽睽之下慷慨戰死,乃是毫無爭議的盡忠死節之臣,受到了各方的一致尊崇。在這種情形下,石之紛如碧血不幹、英魂不昧,竟而成了殿前石階之靈,被桓王敕封為‘守宮石神將’。”
“因為這個緣故,麟州所謂‘石將軍在此’的青石銘文當然有辟邪鎮煞之效,隻是沒有‘石之紛如’四字的指向那麽明確罷了,反倒是將青石砌進牆裏的做法嘛……嘿嘿,不把石將軍立在街口、門口這等要衝,反而發配去看守院牆,大材小用是肯定的了,而且多多少少顯得不大恭敬……”
齊敬之聞言默默點頭。
猶記得在巢州城時,遠道而來的沐瑛仙還曾依照往日經驗,推測石之紛如乃是齊國石精共同尊奉的祖宗。
齊敬之當時隻是隨便一聽,並沒有想著深究,卻沒想到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字背後,竟然還有這麽一段動人心魄的往事。
不過沐瑛仙的說法倒也算不得錯,石之紛如雖然原本是人,但已將碧血英魂寄托於王宮石階,又被敕封了神位,理所當然地成為國主心腹之神,其地位之尊崇,即便是那個貴為戴山之神的三眼石人偶也遠遠無法相提並論,更別提三眼石人偶座下那個憨憨傻傻的山骨郎了。
驪山廣野哪能猜得到齊敬之正在想著某個漂亮姑娘,見這位便宜世兄不說話,就自顧自開口道:“麟州的風俗變遷且說到這裏,除了石之紛如,王都百姓麵對精怪時的倚仗還有不少,其中流傳最廣的一個……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還請世兄抬頭一觀!”
齊敬之被打斷了思緒,下意識抬頭看去,卻見不知何時,那座望之好似獸吻大張、位於王都西側南首的稷門已經近在眼前。
城門洞上方的“稷門”二字尤為顯眼,而在這兩個大字之上,還赫然雕刻著一道巨大無比的符籙。
這道符籙上除了種種玄妙難解的紋路,正中央卻是四個金燦燦、明晃晃的大字:“武成聖王!”
兩側又有小字,右邊寫著:“天地無忌,陰陽無忌。”
左邊則是:“年月無忌,日時無忌。”
望著這道石刻符籙,連先王舊事都敢口無遮攔的驪山廣野卻是斂容正色,拱手遙遙一拜。
“按照都中自古風俗,凡歲時除夕之日,必在屏門、客廳、堂屋等處門楣上張貼此符,用以守護門楣,尋常精怪見了,絕不敢輕易冒犯。”
“除此之外,凡開山伐木、破土動工、起造修理之前,也須以黃紙書寫此符,貼於動土之處,方可確保無虞。”
“此所謂,武成命世,諸神退避;聖王垂顧,百無禁忌!”
齊敬之同樣朝這道符籙行了一禮,語氣之中就有幾分無奈和忐忑:“想必你也知道,麟州同樣有此風俗,隻不過符籙正中寫的是‘薑太公在此’,雖說與‘石將軍在此’類似,同樣有點兒荒腔走板,但應該……也能守護門楣吧?”
聞聽此言,驪山廣野終於忍不住大笑出聲:“薑太公便是武成聖王!這個稱唿從裏到外都透著一股子親熱勁兒,聖王祂老人家福澤子孫、庇佑人族,想必是不會介意的。”
聽驪山廣野這樣說,齊敬之雖然覺得有些荒誕不經,卻又不免鬆了一口氣,心裏因為麟州風俗改易而浮現的隱憂消散了大半。
有薑太公眷顧,他再請般般和老魈前輩多加照拂,即便麟州山川的野性漸漸複萌,麟州百姓當也不至於遭逢什麽大難。
驪山廣野笑過之後又變得正經起來,認真說道:“無論是武成聖王的祖宗遺澤,還是石之紛如的英魂庇佑,終究隻是外力,做不到萬無一失。這就好比在門上加了兩把鎖,隻能阻攔一下君子和小賊,一旦碰上明火執仗、無所顧忌的大盜就不管用了。”
“嘿嘿,若是貼一道符籙、立一方青石就能高枕無憂,國主也不會重建鉤陳院了!”
齊敬之聽了不由點頭,從他這大半年的見聞來看,大齊各地總體還算太平,然而一旦遇上類似九真郡變亂那樣的潑天大事,尋常百姓便全無抵擋之力,隻能聽天由命。
念及於此,少年也不免被驪山廣野勾動了胸中豪氣:“正如於老城隍當日所言,鉤陳院確實是英雄用武、豪傑伸展之地!先王、先民們未竟全功的煌煌人道事業,自當在我輩手中接續!”
(本章完)
“好教世兄知曉,雖說先民歌謠裏提到的鬼怪大多不存,然而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伴隨著王都內外乃至整個大齊的野性消長、人道變遷,棲居在這座城池中的精怪們也在悄無聲息地代謝更新,時至今日無論數量還是種類都遠超當年,早就不是三五句歌謠能夠說盡。”
“好在先王之政傳承有序、先民之德延綿不絕,近些年來王都中新衍化出來的精怪大多親近人族、依附人道,明目張膽肆虐害人的少之又少。”
齊敬之皺起眉頭:“即便如此,都中百姓與無數精怪混雜而居,依舊多有隱患。他們可比不得世家大族和修行之士,一旦遇到妖魔邪祟為禍,未必來得及向官府和鎮魔院求救,豈不是隻能無辜被害?”
少年記得很清楚,鬆齡縣典史侯長岐就是家住國都,此人家中便有一個書鬼登堂入室,攪鬧得闔家不寧。
驪山廣野一愣,接著就啞然失笑:“小弟險些忘了,世兄乃是自小在麟州長大。”
“說起來,因為那一樁買山舊案,近百年來麟州山川野性衰微,多數百姓一輩子也未必見過一迴精怪。這固然是好事,然而也正因為這個緣故,許多故老相傳的禁忌、習俗雖不至於完全失傳,但也不大被人當真了。”
“就比如許多州郡的官民都會以青石銘刻‘石之紛如’四字,放置於街頭巷尾和自家門口,用以辟邪鎮煞。然而這在如今的麟州卻絕少見到,畢竟對於尋常百姓來說,買石刻字可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既然有沒有都是一樣,誰還肯花這個冤枉錢?”
“至於那些連寒門都算不上的尋常富戶,哪怕願意花錢裝點門麵,卻也是一知半解,隻將刻了字的青石砌進牆裏了事,更因為不知‘石之紛如’四字為何意,便棄而不用,改成了什麽‘石將軍在此’。”
單憑這一番議論,齊敬之便知驪山廣野絕不是屍位素餐之輩,即便被魯公發配到了麟州懷德郡的麟德閣,也沒有像他曾經自嘲的那般,僅僅是“白天瞪眼睛、晚上數星星”。
他當即訝然問道:“改成青石砌牆和‘石將軍在此’,就沒有了辟邪鎮煞的功效嗎?”
“其實……也是有的。”
驪山廣野撓撓頭,臉色變得古怪起來:“說起這個石之紛如……”
“咱們大齊的先王之中曾有一位襄王,在位時與其妹行不軌之事,事發後派宗室公子彭生殺之,隨後襄王屈殺彭生以滅口。那彭生冤煞難解,變成了一頭形如大野豬的怨鬼,在襄王出外遊獵時悍然襲擊車駕。襄王怒而張弓射之,大野豬中箭不死,反而人立而啼。”
“兵荒馬亂之中,襄王忽而墜車傷足,連忙留下護衛們抵擋彭生,自己隻帶著三個心腹屬臣跑迴了王宮,因為路上太過慌亂,甚至連鞋都跑丟了,而那三個護駕而返的屬臣,一個是仆臣,名為‘費’;一個是寵臣,名為‘孟陽’,最後一個則是素有勇名的武臣,便是‘石之紛如’。”
聽到此處,齊敬之忍不住瞟了小胖子一眼,卻是沒想到這廝竟敢公然在國都門前口無遮攔、議論先王。
驪山廣野被他瞧得有些莫名其妙,連聲音都不自覺地弱了幾分:“襄王迴到宮中,自以為脫了險境,就將怒氣撒在了三個屬臣中地位最低的仆臣,也就是費的身上,讓他將自己的鞋子交出來,交不出就用鞭子抽,將費打得渾身是血。”
“這個可憐的仆臣隻好出宮去找,卻在宮門口撞上了宗室們發動的叛軍。費假意投降,用身上的傷口騙取了叛軍的信任,借著迴宮探聽消息的機會向襄王示警,自己則又返迴宮門拖延時間,卻被叛軍識破,不幸戰死於宮門之內。”
驪山廣野講述的這段古史很是跌宕起伏、引人入勝,而且明顯有損先王的英名聖德,齊敬之這個沒有家族傳承的山野少年自然是聞所未聞,一時間竟是聽得入了神。
就聽驪山廣野繼續道:“叛軍大舉攻入王宮,身負護衛之責的武臣石之紛如一夫當關、死鬥不退,最終戰死殿前、血灑石階,而寵臣孟陽則換上襄王之衣、臥於襄王之床,被蜂擁而入的叛軍亂刀砍死在王床之上。”
“都是忠臣義士啊!”
齊敬之感歎一聲,又忍不住好奇發問:“襄王最終可脫險了?”
他雖然這樣問,但心裏其實對那位襄王的下場並不看好,否則驪山廣野這廝再如何膽大,也不至於敢公開談論這種事。
尤其那位襄王倒行逆施,明顯犯了眾怒,連宗室們都公然站到了叛軍一方,其餘官員將領更是好似消失了一般,從頭到尾隻有那三個襄王的心腹屬臣在勤王護駕,以至於這場叛亂順利得有些不像話。
驪山廣野聞言,果然搖了搖頭:“襄王腳上有傷而無鞋,身軀藏好了,腳丫子卻露了出來,終為叛軍所弑。再之後,叛軍便擁立了王孫毋知。”
“王孫毋知乃是薑齊宗室,按照大齊先王世係,莊王生嫡長子厘王和次子夷仲年,厘王又生襄王,王孫毋知便是夷仲年之子,也就是莊王之孫、厘王之侄、襄王之堂兄弟。”
“薑姓、齊氏、名毋知,因為身上流淌的莊王之血而尊貴顯赫,故稱王孫毋知。”
“厘王在位之時,雖說襄王才是無可爭議的太子嗣君,但王孫毋知這個王侄卻最受厘王寵愛,一應儀仗用度都跟襄王這個王太子等同。故而襄王登位之後,對王孫毋知極盡打壓之能事,卻沒想到自己最終還是死在了此人手上。”
聽驪山廣野這個王、那個王地扯了一大通,齊敬之漸漸品出了一些滋味,忍不住猜測道:“王孫毋知連個王號都沒有,想來也沒能笑到最後?”
驪山廣野又是點頭:“王孫毋知弑王奪位、根基不穩,在位僅僅兩月就被亂臣殺死。再之後,同樣是襄王堂兄弟的桓王聞聽噩耗,急忙自海外趕迴,方才撥亂反正、中興大齊。”
“原來是這樣!”齊敬之忍不住感歎一聲。
對於驪山廣野最後提到的桓王,齊敬之倒是還算熟悉,因為即便是他這樣的小縣山民,也是自小就聽著這位先王的昭昭盛名長大的,隻是沒想到桓王登位之前還有這樣的曲折。
“嗯,桓王是襄王和王孫毋知的堂兄弟,這就意味著薑齊正統從一房轉移到了另一房,原本的嫡脈淪落成支脈,從前的小宗一躍而成大宗……”
“嘶……難怪驪山廣野提起襄王和王孫毋知時非但毫無避諱之意,甚至還有些眉飛色舞、興高采烈。哼哼,這廝一心想著分宗另過、再起爐灶,有朝一日以驪山氏小宗壓過酈氏大宗,想必心裏對桓王羨慕得緊了!”
齊敬之心裏轉著這樣的念頭,看向驪山廣野的目光就變得饒有深意。
見狀,驪山廣野似乎也意識到自己的心思被看穿了,連忙打了個哈哈:“哎呀,小弟一時口快,沒能收住嘴,竟是離題萬裏了!”
“咱們還是說迴石之紛如吧,此時再迴頭看看王孫毋知弑殺襄王的那場叛亂,最終得利的除了桓王,其實還有石之紛如。”
“在保護襄王而死的三個屬臣之中,仆臣費和寵臣孟陽固然是忠肝義膽、有勇有謀,然而前者向叛軍詐降從而獲罪於宗室,而且身份也太過低微,後者冒充襄王,身著王者衣、死在君王床,同樣犯了大忌諱,所以這二人在事後都被打上了種種罪名,被視為奸佞幸進、蠱惑君王的詭詐小人。”
“也唯有武臣石之紛如什麽多餘的事情都沒做,始終堅守本職,在眾目睽睽之下慷慨戰死,乃是毫無爭議的盡忠死節之臣,受到了各方的一致尊崇。在這種情形下,石之紛如碧血不幹、英魂不昧,竟而成了殿前石階之靈,被桓王敕封為‘守宮石神將’。”
“因為這個緣故,麟州所謂‘石將軍在此’的青石銘文當然有辟邪鎮煞之效,隻是沒有‘石之紛如’四字的指向那麽明確罷了,反倒是將青石砌進牆裏的做法嘛……嘿嘿,不把石將軍立在街口、門口這等要衝,反而發配去看守院牆,大材小用是肯定的了,而且多多少少顯得不大恭敬……”
齊敬之聞言默默點頭。
猶記得在巢州城時,遠道而來的沐瑛仙還曾依照往日經驗,推測石之紛如乃是齊國石精共同尊奉的祖宗。
齊敬之當時隻是隨便一聽,並沒有想著深究,卻沒想到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字背後,竟然還有這麽一段動人心魄的往事。
不過沐瑛仙的說法倒也算不得錯,石之紛如雖然原本是人,但已將碧血英魂寄托於王宮石階,又被敕封了神位,理所當然地成為國主心腹之神,其地位之尊崇,即便是那個貴為戴山之神的三眼石人偶也遠遠無法相提並論,更別提三眼石人偶座下那個憨憨傻傻的山骨郎了。
驪山廣野哪能猜得到齊敬之正在想著某個漂亮姑娘,見這位便宜世兄不說話,就自顧自開口道:“麟州的風俗變遷且說到這裏,除了石之紛如,王都百姓麵對精怪時的倚仗還有不少,其中流傳最廣的一個……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還請世兄抬頭一觀!”
齊敬之被打斷了思緒,下意識抬頭看去,卻見不知何時,那座望之好似獸吻大張、位於王都西側南首的稷門已經近在眼前。
城門洞上方的“稷門”二字尤為顯眼,而在這兩個大字之上,還赫然雕刻著一道巨大無比的符籙。
這道符籙上除了種種玄妙難解的紋路,正中央卻是四個金燦燦、明晃晃的大字:“武成聖王!”
兩側又有小字,右邊寫著:“天地無忌,陰陽無忌。”
左邊則是:“年月無忌,日時無忌。”
望著這道石刻符籙,連先王舊事都敢口無遮攔的驪山廣野卻是斂容正色,拱手遙遙一拜。
“按照都中自古風俗,凡歲時除夕之日,必在屏門、客廳、堂屋等處門楣上張貼此符,用以守護門楣,尋常精怪見了,絕不敢輕易冒犯。”
“除此之外,凡開山伐木、破土動工、起造修理之前,也須以黃紙書寫此符,貼於動土之處,方可確保無虞。”
“此所謂,武成命世,諸神退避;聖王垂顧,百無禁忌!”
齊敬之同樣朝這道符籙行了一禮,語氣之中就有幾分無奈和忐忑:“想必你也知道,麟州同樣有此風俗,隻不過符籙正中寫的是‘薑太公在此’,雖說與‘石將軍在此’類似,同樣有點兒荒腔走板,但應該……也能守護門楣吧?”
聞聽此言,驪山廣野終於忍不住大笑出聲:“薑太公便是武成聖王!這個稱唿從裏到外都透著一股子親熱勁兒,聖王祂老人家福澤子孫、庇佑人族,想必是不會介意的。”
聽驪山廣野這樣說,齊敬之雖然覺得有些荒誕不經,卻又不免鬆了一口氣,心裏因為麟州風俗改易而浮現的隱憂消散了大半。
有薑太公眷顧,他再請般般和老魈前輩多加照拂,即便麟州山川的野性漸漸複萌,麟州百姓當也不至於遭逢什麽大難。
驪山廣野笑過之後又變得正經起來,認真說道:“無論是武成聖王的祖宗遺澤,還是石之紛如的英魂庇佑,終究隻是外力,做不到萬無一失。這就好比在門上加了兩把鎖,隻能阻攔一下君子和小賊,一旦碰上明火執仗、無所顧忌的大盜就不管用了。”
“嘿嘿,若是貼一道符籙、立一方青石就能高枕無憂,國主也不會重建鉤陳院了!”
齊敬之聽了不由點頭,從他這大半年的見聞來看,大齊各地總體還算太平,然而一旦遇上類似九真郡變亂那樣的潑天大事,尋常百姓便全無抵擋之力,隻能聽天由命。
念及於此,少年也不免被驪山廣野勾動了胸中豪氣:“正如於老城隍當日所言,鉤陳院確實是英雄用武、豪傑伸展之地!先王、先民們未竟全功的煌煌人道事業,自當在我輩手中接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