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吳鄞得皇帝首肯,急忙碰起那份奏折,剛看了一眼,禁不住道:“是徐珵的上書?”


    皇帝點頭:“正是他,這份折子到朕手頭時,朕一時竟沒想起有這麽個人。想了半天,就問於謙,此議南遷徐珵邪?”


    吳鄞也想起這人,內心中頓生鄙夷之意。在他看來這就是個糊塗人兒,當初萬歲爺剛監國,主持國政,調集各路兵馬進京城勤王。誅心而言,若是守住京城擊退也先部敵軍,那才是眾望所歸,登基為帝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可這姓徐的卻建議遷都南京,如果皇帝采納他的建議,丟了北京不要緊,威信必然受到嚴重打擊,要想登基卻是再也不可能了。


    也因為,徐珵不但被京城官民唾罵,也失去了朝廷的信任,被趕去出京城打發去陝西招兵了事。


    “是,萬歲爺,奴婢先看看這徐大人折子究竟說的是啥。”吳鄞將目光落在上麵,一目十行看下去,頓時嚇了一跳。忍不住抽了一口冷氣:“徐珵封了陝西布政使司衙門,抓捕官員,彈劾高淩漢貪贓枉法……好大動靜。”


    是的,這個動靜大了,那才是驚天動地啊!


    徐珵折子上說,他在陝西招募兵勇的這一年中因為要征收戰馬組建騎兵,發現各地馬場軍馬存欄和上報朝廷的數字不合。就暗中調查,發現各地都有虛報數目騙取朝廷馬政補貼和免稅優惠的問題。


    積年下來,陝西馬政已經徹底糜爛,從省布政使到地方州、府、縣各級官員都貪墨了巨量馬政補貼款子,中飽私囊。


    奏章上還說,他已經錄了相關罪官的口供,一並送到京城。


    ……


    原來,那日徐珵攻下糧倉,將西安商賈借給高淩漢的白銀封存之後。


    各大商號眼見著自己就要承受巨大損失,說不好還會破接滅門,也顧不了那許多,紛紛拿出借條告發高淩漢,請徐珵法外開恩,將借給布政使司的銀子發還自己。


    如此一來,水落石出,陝西各級官員貪汙曆年朝廷馬政補貼銀子一事大白於天下。


    徐珵大喜,錄了口供之後,將銀子還給各大商家。當然,因為所有的銀子都已經化了鑄成五十兩一錠的官銀,需要扣除一成火耗。


    商賈們能夠拿迴借出的銀子已經萬幸,些許損耗也可以接受,不再糾纏。


    沿著這個突破口,徐珵雷厲風行,立即將陝西上上下下查了個底掉。一口氣捉拿了四十多名大大小小的官員。另外,高淩漢和三個官員還在考場中出不了,要等到本年桂榜出來之後,才好捉拿歸案。


    做好這一切之後,徐珵不敢耽擱,立即用八百裏加急,換馬不換人將相關證據送來京城。


    如今,人證物證俱在,已經做成鐵案了。


    徐編修做事也是穩妥,這份奏折在交到通政司之後,還另外給都察院謄了一份。原因很簡單,就是想盡快將奏折放在皇帝禦案上。


    按照明朝的政治製度,官員的奏折和公文先要送去通政司,經過審核之後才能遞到內閣,然後是司禮間,最後在是皇帝那裏。經手的環節實在太多,耽誤事不說,知道的人多了,說不好又起波瀾。高淩漢畢竟做了將近十年封疆大吏,朝野中座師同門同年門生不知道有多少。而且,此案還牽涉到太仆寺,怕就怕那些人一攪,將事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而都察院的言官們幹的就是彈劾官員的事情,沒事都想找些事來,雞蛋裏必須挑出骨頭。不如此,如何顯得出他們都是品行高潔的正人君,不如此,如何顯得出他們的本事?


    所以,這份折子一到禦吏台,清流一片大嘩,直接遞到景泰帝這裏來。可以想象,明日早朝,他們那邊不知道有多少彈劾高淩漢的折子如雪片一般飛過來。


    於謙乃是兵部尚書,可他還兼任著都察院子左都禦使一職,這也是他在這裏的緣故。


    景泰帝:“吳鄞,你是司禮監首席秉筆,此案你怎麽看?”


    聽到皇帝問吳鄞精神大振:“萬歲,奴婢覺得,此案還需斟酌。”


    是的,案情重大,可以說整個陝西官場大大小小的官員都牽涉其中,需要斟酌拿捏好了。如果案子辦得一個不好,搞不好就牽扯到其他北方省份和太仆寺,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被拿下官帽,甚至人頭。是的,正如申桂方才所說,表麵上看來馬政一案似乎隻關係到陝西一地。可萬歲爺登基不過一年,這朝裏朝外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心向太上皇,未必跟今上一條心。


    怕就怕他們把這樁案子來個擴大化,攪出大風大浪來。


    到時候,這邪風兒一大,浪頭說不好就撲向萬歲爺了。


    對的,說不好陛下就有這個心思。


    否則,鐵證如山,他老人家直接下旨拿人,還用得著和於謙和申桂討論?


    於尚書如今最得皇帝信任,可以說,萬歲爺能夠登基,全憑他的一己之力。北京保衛戰大捷之後,他的威望也是極高。


    但凡有奏折遞上去,無不準了。


    可今日皇帝卻一直保持沉默,並沒有表態。而司禮監掌印太監申桂卻一直說此案不能太操切。他貼身侍侯天子,自然知道皇帝心思,這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


    於謙是一個剛強正直的人,聽到吳鄞這麽說,立即喝道:“吳鄞你這說的是混帳話,什麽是斟酌,如何斟酌?老夫卻想不明白,國法如山。有法必依,違法必究,治法必嚴。依老夫看來,陛下可立即下旨,令徐珵將相關人犯解送朝廷,交三法司會審,將此案查個清白。”


    “隻陝西一地就有三十四名大大小小正印官牽涉馬政弊案,國朝七十年這還是頭一朝。陝西一地有問題,山西、北直隸、遼東呢?必須徹查,休叫一個蠹蟲逃出恢恢天網!該抓的抓,該判的判,該殺的殺。否則,百官不服,天下人不服!”


    這話說得已是殺氣騰騰了,於尚書一臉鐵青,怒視吳鄞。


    所謂三法司,就是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乃是明朝中央三個司法機關的合稱。


    三個機關在辦案的時候也扮演不同的角色,刑部掌管案件審判,大理寺是慎刑接機關負責複核。而都察院不僅可以對審判機關進行監督,還擁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斷”的權利。


    三法司各司其職,又相互監督牽製,以保證案件的公平公開公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相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衣山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衣山盡並收藏相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