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隻有真正進入到地方上為官,馮紫英才深刻感受到農業時代的不方便和落後。
像大周這樣一個龐大的王朝,哪怕京師城已經有百萬人口居住,在整個世界線上也是第一大城市,但是無論是其城市管理的落後程度,還是經濟發展的滯後狀況,都是讓現代人無法想象和接受的。
這個時代的城市管理似乎隻集中於兩樣,一是治安和人口管理,二是保障基本用度,尤其是保障皇室和官僚、軍隊及其親眷需求,其他都可以忽略不計。
這也是為什麽稍稍有一些異動,無論是水旱災害,還是疫病流行,亦或是漕運堵塞導致的供給不足,都會導致這樣一座大城市的動蕩不安。
順天府的糧食是遠無法自給的,有著京城中百萬人口就食,如果沒有漕運的支應,根本無法支撐起這樣龐大一座城市的生存。
讓馮紫英覺得難以接受的是,即便是到了這個時代,朝廷官員和衛鎮軍官士卒的俸祿依然是以俸糧來發放,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了元熙三十年後,才開始逐漸開始以部分銀錢和部分俸糧來折合發放,從元熙三十年的銀三糧七到永隆八年的銀糧各半,也足以說明糧食的重要性。
之所以還在以一半祿米來發放俸祿一方麵是因為金銀的短缺,但是這種情形隨著海禁的放開,正在得到迅速改善,來自蘇祿、日本和南洋的銀塊、銀錠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湧入大周,這極大緩解了銀荒,同時也對以糧食為基礎的物價帶來了一些衝擊,如果不是大周以絲綢、茶葉、瓷器、布匹、藥材等貨物依然保持著強勁的外銷勢頭,這種衝擊還會更大。
另一方麵還是因為江南糧食產量隨著桑、棉、麻、靛藍等經濟作物的效益更高,使得棄糧種桑的勢頭更猛,“蘇湖熟,天下足”已經正式更名為“湖廣熟,天下足”了,這也使得漕運保障京師糧食的路線更長,糧食的大規模運輸形成了從湖廣經長江到金陵、揚州、蘇州這一線,然後再通過運河北上京師。
這種命運輸線的拉長,也會對整個京師糧食保障構成擾動影響,也是朝廷再三考慮之後仍然保持京通倉相當規模儲糧用於發放官員、兵士的緣故。
麵對馮紫英的質問,傅試隻能無奈地搓手。
石炭事情豈是那麽簡單的?從元熙年間西山開窯變成了不公開的秘密,沒有點兒靠山底蘊,你敢去西山開窯?被人家坑死都不知道為什麽。
而且西山山高路險,礦窯密布,涉及到多少人,又有多少方勢力摻雜其中?這麽些年來早已經形成了一個鬥而不破的現實平衡,誰敢去輕易打破?
從元熙三十五年後,敢去西山開窯的,可以說背後若是沒有四品以上大員做靠山,那純粹就是自找苦吃,哪一個不是碰得鼻青臉腫頭破血流還不敢吭聲?
這些情形,別說府縣了,就算是工部和戶部難道就沒有人知曉?心知肚明,心照不宣罷了。
可以說這順天府兩大挨不得的馬蜂窩,一個是西山窯,一個通州倉,下至州縣,上至六部乃至內閣和皇上,誰人不知道?
這一捅開就是難以收拾,不知道要得罪多少人,要花多少精力才能把這個爛攤子給收拾起來。
見傅試不吭聲,馮紫英還真有些好奇了,揚了揚眉,“秋生,怎麽不說了?”
“大人,這裏邊兒,一言難盡,下官也不知道該從何處下口。”傅試苦笑。
“傅大人,你是哪裏人?”馮紫英上下打量了一下傅試,點點頭,輕聲道。
“下官是金陵府句容人氏,不過早年就寄籍順天府了。”傅試一時間不明白馮紫英問這個幹什麽。
馮紫英微微頜首。
賈史王薛都是金陵望族,傅試和賈政這種舉主門生關係也應該是有鄉黨原因。
在順天府雖然府尹吳道南是江右士人,但是誰都知道這京畿之地藏龍臥虎,如果不是一個足夠分量的士人,你是很難在這裏打開局麵的。
吳道南就是一個典型,自身治政能力不足,性格又偏軟相當老好人,又是江南士人,這就極大地限製了他在順天府施政的手腳,也難怪他隻能寄情於儒學教化,養望盼離了。
馮紫英對整個順天府衙中的官員也做過一番了解,從府尹、府丞、治中、通判、推官再到諸如經曆司、照磨所、儒學、司獄司、稅課司、河泊所、雜造局等官員,除開自己和吳道南外,梅之燁是湖廣士人,五通判中,南三北二,三個南方士人,其中兩個是江南士人,一個是兩廣士人,推官宋憲是山西士人,這也是為什麽自己能和宋憲迅速密切起來的緣故,喬應甲、孫居相這些都是山西士人首領,與自己關係極為密切。
雖然看起來在高層官員中南北均衡,但是在司獄司、稅課司等下邊的司局所等基層官員就基本上都是以北直隸為主的士人了,更不用說吏員更是清一色本地人。
這種情形下,別說你吳道南本來就是江南士人,而且能力不足,就算是你有治政之才,如果沒有足夠內外部支持,恐怕也會舉步維艱。
可以想象得到這西山窯背後的勢力基本上都是京師城裏大人物,牽扯甚廣,吳道南都不敢去碰,傅試自然也不希望馮紫英去捅馬蜂窩,他更願意跟著馮紫英老老實實幹點兒實事,以便於日後自己的升遷。
“傅大人,我理解你的擔心,都說順天府是龍潭虎穴,可若非如此,你以為朝廷諸公為何要將順天府丞之位授予馮某?”
馮紫英知道傅試的顧慮和擔心,吳道南身為府尹亦不敢觸碰這兩大馬蜂窩,上一任府丞更是對兩樁事兒視而不見充耳不聞,自己初來乍到就要去碰這個,難免讓人緊張。
“要說這順天府那一樁事兒不涉及到背後那些個大人物,便是這隨便一樁命案,都能牽扯不出不少瓜葛來,可傅大人你覺得像這種情形能夠持續下去麽?”
傅試默然不語。
“我可以明確告訴你,傅大人,若是馮某也學著前任府丞那般屍位素餐混日子,不出一年,馮某隻把也會被安排到太常寺或者太仆寺這樣的閑官上去喝茶過日子了,若是馮某年過五旬也就罷了,可馮某剛過二十,就這樣畏首畏尾瞻前顧後,前怕狼後怕虎,何如致仕求退?”
傅試長歎,良久方才道:“下官愚昧了,隻是大人可曾知曉這西山窯之事牽扯之光,恐怕超乎大人想象啊,並非哪一人或者某幾人,也非哪一個群體,而是幾乎京中貴人皆有涉及啊。”
“馮某既然有心要厘清這西山窯之事,豈會不作了解?這每年京中薪炭,九成皆歸於石炭,價值何止億萬?”馮紫英笑了笑,“尤其是冬日每天京中百萬居民皆以此取暖做飯,戶均每日借用十餘斤,按照當下石炭價格,塊煤百斤價值二百錢,每斤在二三錢,一個冬季每戶便須花銷銀錢二至三兩,若是加上其他三季煮飯燒水所用,怕不是每年開銷在五六兩?”
馮紫英對當下京中各類物價都做過一番調查,這是汪文言和曹煜協助下完成的,所列物料大概在百餘種,包涵衣食住行,其中關係到食用尤重,這石炭其實也和食用息息相關,也是馮紫英關注重點。
當下石炭價格在每百斤一百五十錢到二百二十錢之間,價格根據質量和季節略有浮動,冬日裏每日從右安門入城的炭車排成長龍。
除了尋常人家所用,高門大戶所用更大,尤其是像榮國府、馮府這些從臥室到花廳再到廂房耳房這些地方,均須成日燒炕燒地龍,其石炭消耗更是巨大。
粗略估算一下,這京中每年的石炭消耗花費起碼在五百萬兩以上,這就意味著西山窯的石炭產值就是這個規模,不知道有多少人會從中謀利?便是少說一些三五十戶,這每戶涉及營生也在十多萬兩以上,而據馮紫英所知,西山窯中真正官辦和具備備案手續的不足一成。
既是如此,按照工部節慎庫要求,這礦稅便是按照每十抽一的數量來算,那也是四五十萬兩銀子收益,朝廷焉能不動心?
以往大家都閉嘴不言,一方麵是無人計算過這裏邊的規模和收益究竟有多大,二來的確是沒有合適人選來操持,但現在馮紫英走馬上任乃是諸公一力舉薦,肯定也就存了這方麵的一些心思。
在馮紫英看來,最大原因還是因為對西山窯的產出規模有多大戶部工部心裏沒多少底,以前也沒有太在意,但現在戶部、工部、商部分列,各管一攤稅課,自然都要行動起來。
隻要真正把這些數據細算下來,呈交於諸公麵前,其他不說單單是戶部尚書黃汝良、工部尚書崔景榮和分管財政的閣老方從哲,馮紫英相信就絕不可能不動心。
隻有真正進入到地方上為官,馮紫英才深刻感受到農業時代的不方便和落後。
像大周這樣一個龐大的王朝,哪怕京師城已經有百萬人口居住,在整個世界線上也是第一大城市,但是無論是其城市管理的落後程度,還是經濟發展的滯後狀況,都是讓現代人無法想象和接受的。
這個時代的城市管理似乎隻集中於兩樣,一是治安和人口管理,二是保障基本用度,尤其是保障皇室和官僚、軍隊及其親眷需求,其他都可以忽略不計。
這也是為什麽稍稍有一些異動,無論是水旱災害,還是疫病流行,亦或是漕運堵塞導致的供給不足,都會導致這樣一座大城市的動蕩不安。
順天府的糧食是遠無法自給的,有著京城中百萬人口就食,如果沒有漕運的支應,根本無法支撐起這樣龐大一座城市的生存。
讓馮紫英覺得難以接受的是,即便是到了這個時代,朝廷官員和衛鎮軍官士卒的俸祿依然是以俸糧來發放,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了元熙三十年後,才開始逐漸開始以部分銀錢和部分俸糧來折合發放,從元熙三十年的銀三糧七到永隆八年的銀糧各半,也足以說明糧食的重要性。
之所以還在以一半祿米來發放俸祿一方麵是因為金銀的短缺,但是這種情形隨著海禁的放開,正在得到迅速改善,來自蘇祿、日本和南洋的銀塊、銀錠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湧入大周,這極大緩解了銀荒,同時也對以糧食為基礎的物價帶來了一些衝擊,如果不是大周以絲綢、茶葉、瓷器、布匹、藥材等貨物依然保持著強勁的外銷勢頭,這種衝擊還會更大。
另一方麵還是因為江南糧食產量隨著桑、棉、麻、靛藍等經濟作物的效益更高,使得棄糧種桑的勢頭更猛,“蘇湖熟,天下足”已經正式更名為“湖廣熟,天下足”了,這也使得漕運保障京師糧食的路線更長,糧食的大規模運輸形成了從湖廣經長江到金陵、揚州、蘇州這一線,然後再通過運河北上京師。
這種命運輸線的拉長,也會對整個京師糧食保障構成擾動影響,也是朝廷再三考慮之後仍然保持京通倉相當規模儲糧用於發放官員、兵士的緣故。
麵對馮紫英的質問,傅試隻能無奈地搓手。
石炭事情豈是那麽簡單的?從元熙年間西山開窯變成了不公開的秘密,沒有點兒靠山底蘊,你敢去西山開窯?被人家坑死都不知道為什麽。
而且西山山高路險,礦窯密布,涉及到多少人,又有多少方勢力摻雜其中?這麽些年來早已經形成了一個鬥而不破的現實平衡,誰敢去輕易打破?
從元熙三十五年後,敢去西山開窯的,可以說背後若是沒有四品以上大員做靠山,那純粹就是自找苦吃,哪一個不是碰得鼻青臉腫頭破血流還不敢吭聲?
這些情形,別說府縣了,就算是工部和戶部難道就沒有人知曉?心知肚明,心照不宣罷了。
可以說這順天府兩大挨不得的馬蜂窩,一個是西山窯,一個通州倉,下至州縣,上至六部乃至內閣和皇上,誰人不知道?
這一捅開就是難以收拾,不知道要得罪多少人,要花多少精力才能把這個爛攤子給收拾起來。
見傅試不吭聲,馮紫英還真有些好奇了,揚了揚眉,“秋生,怎麽不說了?”
“大人,這裏邊兒,一言難盡,下官也不知道該從何處下口。”傅試苦笑。
“傅大人,你是哪裏人?”馮紫英上下打量了一下傅試,點點頭,輕聲道。
“下官是金陵府句容人氏,不過早年就寄籍順天府了。”傅試一時間不明白馮紫英問這個幹什麽。
馮紫英微微頜首。
賈史王薛都是金陵望族,傅試和賈政這種舉主門生關係也應該是有鄉黨原因。
在順天府雖然府尹吳道南是江右士人,但是誰都知道這京畿之地藏龍臥虎,如果不是一個足夠分量的士人,你是很難在這裏打開局麵的。
吳道南就是一個典型,自身治政能力不足,性格又偏軟相當老好人,又是江南士人,這就極大地限製了他在順天府施政的手腳,也難怪他隻能寄情於儒學教化,養望盼離了。
馮紫英對整個順天府衙中的官員也做過一番了解,從府尹、府丞、治中、通判、推官再到諸如經曆司、照磨所、儒學、司獄司、稅課司、河泊所、雜造局等官員,除開自己和吳道南外,梅之燁是湖廣士人,五通判中,南三北二,三個南方士人,其中兩個是江南士人,一個是兩廣士人,推官宋憲是山西士人,這也是為什麽自己能和宋憲迅速密切起來的緣故,喬應甲、孫居相這些都是山西士人首領,與自己關係極為密切。
雖然看起來在高層官員中南北均衡,但是在司獄司、稅課司等下邊的司局所等基層官員就基本上都是以北直隸為主的士人了,更不用說吏員更是清一色本地人。
這種情形下,別說你吳道南本來就是江南士人,而且能力不足,就算是你有治政之才,如果沒有足夠內外部支持,恐怕也會舉步維艱。
可以想象得到這西山窯背後的勢力基本上都是京師城裏大人物,牽扯甚廣,吳道南都不敢去碰,傅試自然也不希望馮紫英去捅馬蜂窩,他更願意跟著馮紫英老老實實幹點兒實事,以便於日後自己的升遷。
“傅大人,我理解你的擔心,都說順天府是龍潭虎穴,可若非如此,你以為朝廷諸公為何要將順天府丞之位授予馮某?”
馮紫英知道傅試的顧慮和擔心,吳道南身為府尹亦不敢觸碰這兩大馬蜂窩,上一任府丞更是對兩樁事兒視而不見充耳不聞,自己初來乍到就要去碰這個,難免讓人緊張。
“要說這順天府那一樁事兒不涉及到背後那些個大人物,便是這隨便一樁命案,都能牽扯不出不少瓜葛來,可傅大人你覺得像這種情形能夠持續下去麽?”
傅試默然不語。
“我可以明確告訴你,傅大人,若是馮某也學著前任府丞那般屍位素餐混日子,不出一年,馮某隻把也會被安排到太常寺或者太仆寺這樣的閑官上去喝茶過日子了,若是馮某年過五旬也就罷了,可馮某剛過二十,就這樣畏首畏尾瞻前顧後,前怕狼後怕虎,何如致仕求退?”
傅試長歎,良久方才道:“下官愚昧了,隻是大人可曾知曉這西山窯之事牽扯之光,恐怕超乎大人想象啊,並非哪一人或者某幾人,也非哪一個群體,而是幾乎京中貴人皆有涉及啊。”
“馮某既然有心要厘清這西山窯之事,豈會不作了解?這每年京中薪炭,九成皆歸於石炭,價值何止億萬?”馮紫英笑了笑,“尤其是冬日每天京中百萬居民皆以此取暖做飯,戶均每日借用十餘斤,按照當下石炭價格,塊煤百斤價值二百錢,每斤在二三錢,一個冬季每戶便須花銷銀錢二至三兩,若是加上其他三季煮飯燒水所用,怕不是每年開銷在五六兩?”
馮紫英對當下京中各類物價都做過一番調查,這是汪文言和曹煜協助下完成的,所列物料大概在百餘種,包涵衣食住行,其中關係到食用尤重,這石炭其實也和食用息息相關,也是馮紫英關注重點。
當下石炭價格在每百斤一百五十錢到二百二十錢之間,價格根據質量和季節略有浮動,冬日裏每日從右安門入城的炭車排成長龍。
除了尋常人家所用,高門大戶所用更大,尤其是像榮國府、馮府這些從臥室到花廳再到廂房耳房這些地方,均須成日燒炕燒地龍,其石炭消耗更是巨大。
粗略估算一下,這京中每年的石炭消耗花費起碼在五百萬兩以上,這就意味著西山窯的石炭產值就是這個規模,不知道有多少人會從中謀利?便是少說一些三五十戶,這每戶涉及營生也在十多萬兩以上,而據馮紫英所知,西山窯中真正官辦和具備備案手續的不足一成。
既是如此,按照工部節慎庫要求,這礦稅便是按照每十抽一的數量來算,那也是四五十萬兩銀子收益,朝廷焉能不動心?
以往大家都閉嘴不言,一方麵是無人計算過這裏邊的規模和收益究竟有多大,二來的確是沒有合適人選來操持,但現在馮紫英走馬上任乃是諸公一力舉薦,肯定也就存了這方麵的一些心思。
在馮紫英看來,最大原因還是因為對西山窯的產出規模有多大戶部工部心裏沒多少底,以前也沒有太在意,但現在戶部、工部、商部分列,各管一攤稅課,自然都要行動起來。
隻要真正把這些數據細算下來,呈交於諸公麵前,其他不說單單是戶部尚書黃汝良、工部尚書崔景榮和分管財政的閣老方從哲,馮紫英相信就絕不可能不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