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呂漢強看到這一堆破爛兒的時候,還得知自己的大哥盧象升,直接找了自己在京城的掌櫃,要去了10萬兩白銀的時候,簡直就是哭笑不得。在呂漢強看來,十萬兩白銀加上一顆好心,給自己的隻是一堆垃圾和一個不切實際的展望罷了。
倒不是呂漢強非得固執地認為在封建社會的戰爭中,必須是長矛大刀鎧甲盾牌的對陣,他也知道,熱兵器代替冷兵器這是世界大趨勢,要麽怎麽說是一個穿越人士呢?如果連這一點點淺顯的知識都不懂,那作為一個穿越人士,直接就抹脖子上吊算了。
當然呂漢強更知道,在大明軍隊裏,火器已經占了整個軍隊的一半,可以說是走在了世界軍隊熱兵器與冷兵器的前沿,不過大明的工部製造技術的確是讓人堪憂,他們製造出來的火統,那不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而堅決地做到了沒有殺敵自己卻全軍覆沒。
想當初在薩爾滸之戰的時候,大明軍隊前列的火統兵由於缺乏臨敵經驗,也沒有在平時訓練,還沒等敵人進入射程之內,也不知道是誰緊張,胡亂的就放了槍,結果領頭羊效應爆發,就是萬統齊發,打的是硝煙陣陣氣勢雄壯。
結果當時的火統裏根本沒有膛線,子彈還是圓形的,******還是低劣的充滿了水分與其他雜質,威力不說,就一陣排槍過後,煙霧彌漫,將整個軍陣就包圍在了這硝煙迷霧裏,先迷了自己人的眼睛,然後呢?那子彈打到月亮上去比打到對方更多,結果對麵的建奴根本沒有傷亡,轟隆隆就衝了過來。
大家說了,那再放第二批排槍啊!
你拉倒吧!先是士兵平時就沒有火藥鉛子訓練,這時候再臨戰陣心情緊張,手腳僵硬麻木,裝填一次那需要老鼻子的時間了,麵對唿嘯而來的建奴騎兵,根本就沒有第二次裝填的機會,而還有一個關鍵的問題,還就是當時的火統質量和火藥裝填的數量,當時還沒出現定裝藥包,裝填火藥多少,完全依靠士兵的經驗,而恰恰士兵沒有經驗,你要再敢裝上第二排火藥,那絕對不是殺敵,絕對就是自殺,忽然炸膛那是必然的結果,根本沒有第二個出路。這時候,放了一排排槍之後的火統手,簡直就成了一堆廢物,簡直就成了一個被屠殺的對象。
而成為廢物的火統手發揮了一個最要命的第二個作用,那就是不能放第二次槍的火統手們為了活命轉身就跑,直接衝亂了本陣刀盾據馬陣,成為敵人的好幫手,尤其是他們張皇失措的表現,讓本來還有一戰之力的明軍士氣徹底崩潰。
這就是大明當時火器部隊的現狀。
由於以上諸多問題,所以呂漢強堅決不在自己的部隊裏,選擇自殺式的火器營作為編製之一。
他也不是不想將熱兵器發展成自己未來發展的方向,但的確是因為當時的製作工藝製約了自己。
而要想解決這些根本的問題,絕對是一個係統的工程,不是想當然一揮而就的。
作為一個穿越者,對曆史上的軍事發展方向是有明確的了解的,火器取代長矛大刀,戰爭之神大炮走向戰場,這是未來發展的趨勢,但這時候大明朝的製造工藝,卻成了這個發展的瓶頸。
首先一個製約當時軍工發展的東西,那就是鋼鐵。
當時大明朝已經有了鋼,但工藝極其複雜,費工費力,而且量還低的可憐,於是那些低劣的鐵料就成了大明軍中的主要原料,再加上工部那些太監官員們層層盤剝克扣,工匠們偷懶怠工,那還能有什麽樣的好產品?
就比如這次盧象升給呂漢強弄來的這3萬把火統,做工低劣粗糙不說,槍管鏽蝕彎曲,口徑大小不同,放眼望去,這絕對印證了世界上最著名的那句定律——這一堆裏就沒有一個是完全一樣的東西。
鑒於如此狀況,呂漢強當初在平陸的時候,就想建設自己真正意義上的鋼鐵廠,作為自己發展軍工的基礎。
而這具有量產產能的鋼鐵廠,憑借呂漢強現在的狀況,他還不能做到,最少目前不能做到。
即便現在呂漢強有了好的鋼材,但製造好的火器依靠工部那些匠戶也不行。
眾所周知,明朝的工匠采取的都是軍戶製度,幾百年傳承,地位低下窮困不堪,被奴役盤剝壓榨,已經成為常態,即便你有通天的本事,在那些貪官酷吏的眼裏,你不過就是一個卑賤的匠戶,你他們的子女一出生就繼續繼承他們的這些職業,竟然連讀書科舉的資格都沒有,這真能調動起這些工匠們的積極性?
因此上怠工和粗製濫造已經成為常態。製作一把弓箭一個匠戶要是不弄上你個一年兩年,那簡直就對不起所有的同伴,而且製造出來的東西那隻有是看誰更爛。
因此上,在工人技師上麵,還需要自己培養,但人才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培養出來的,那需要時間和機遇。
在這一點上,呂漢強倒是先上了心,那就是交好現在大明最頂尖的科學家——徐光啟和孫元化,尤其是孫元化。
在孫元化的主持下,山東登城鑄炮所裏有一百多西方紅夷工匠,和他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本朝最優秀的技師,而現在這些外國和國內的技師們被孔友德和耿仲明劫掠去了,準備拿他們向皇太極邀功請賞,換個紅頂子。
不過現在情況變了,由於呂漢強幫助吳襄從海路直接增援了登萊水城,讓孔友德和耿仲明打破水城,搶掠戰艦船隻的計劃破產,同時還被吳襄吳三桂父子一下子打的大敗而逃,這些工匠技師還留在孔友德耿仲明的殘兵敗將裏,搶迴來為自己所用已經被呂漢強提上了計劃之中。
拿來主義,到什麽時候都是最簡單最有效的辦法。
要想發展自己強悍的火器軍隊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的垃圾軍種,那就必須實現上麵的目標,如果不能自己製造出精良的火器,那麽自己還是用大刀紮槍和長弓的好。
倒不是呂漢強非得固執地認為在封建社會的戰爭中,必須是長矛大刀鎧甲盾牌的對陣,他也知道,熱兵器代替冷兵器這是世界大趨勢,要麽怎麽說是一個穿越人士呢?如果連這一點點淺顯的知識都不懂,那作為一個穿越人士,直接就抹脖子上吊算了。
當然呂漢強更知道,在大明軍隊裏,火器已經占了整個軍隊的一半,可以說是走在了世界軍隊熱兵器與冷兵器的前沿,不過大明的工部製造技術的確是讓人堪憂,他們製造出來的火統,那不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而堅決地做到了沒有殺敵自己卻全軍覆沒。
想當初在薩爾滸之戰的時候,大明軍隊前列的火統兵由於缺乏臨敵經驗,也沒有在平時訓練,還沒等敵人進入射程之內,也不知道是誰緊張,胡亂的就放了槍,結果領頭羊效應爆發,就是萬統齊發,打的是硝煙陣陣氣勢雄壯。
結果當時的火統裏根本沒有膛線,子彈還是圓形的,******還是低劣的充滿了水分與其他雜質,威力不說,就一陣排槍過後,煙霧彌漫,將整個軍陣就包圍在了這硝煙迷霧裏,先迷了自己人的眼睛,然後呢?那子彈打到月亮上去比打到對方更多,結果對麵的建奴根本沒有傷亡,轟隆隆就衝了過來。
大家說了,那再放第二批排槍啊!
你拉倒吧!先是士兵平時就沒有火藥鉛子訓練,這時候再臨戰陣心情緊張,手腳僵硬麻木,裝填一次那需要老鼻子的時間了,麵對唿嘯而來的建奴騎兵,根本就沒有第二次裝填的機會,而還有一個關鍵的問題,還就是當時的火統質量和火藥裝填的數量,當時還沒出現定裝藥包,裝填火藥多少,完全依靠士兵的經驗,而恰恰士兵沒有經驗,你要再敢裝上第二排火藥,那絕對不是殺敵,絕對就是自殺,忽然炸膛那是必然的結果,根本沒有第二個出路。這時候,放了一排排槍之後的火統手,簡直就成了一堆廢物,簡直就成了一個被屠殺的對象。
而成為廢物的火統手發揮了一個最要命的第二個作用,那就是不能放第二次槍的火統手們為了活命轉身就跑,直接衝亂了本陣刀盾據馬陣,成為敵人的好幫手,尤其是他們張皇失措的表現,讓本來還有一戰之力的明軍士氣徹底崩潰。
這就是大明當時火器部隊的現狀。
由於以上諸多問題,所以呂漢強堅決不在自己的部隊裏,選擇自殺式的火器營作為編製之一。
他也不是不想將熱兵器發展成自己未來發展的方向,但的確是因為當時的製作工藝製約了自己。
而要想解決這些根本的問題,絕對是一個係統的工程,不是想當然一揮而就的。
作為一個穿越者,對曆史上的軍事發展方向是有明確的了解的,火器取代長矛大刀,戰爭之神大炮走向戰場,這是未來發展的趨勢,但這時候大明朝的製造工藝,卻成了這個發展的瓶頸。
首先一個製約當時軍工發展的東西,那就是鋼鐵。
當時大明朝已經有了鋼,但工藝極其複雜,費工費力,而且量還低的可憐,於是那些低劣的鐵料就成了大明軍中的主要原料,再加上工部那些太監官員們層層盤剝克扣,工匠們偷懶怠工,那還能有什麽樣的好產品?
就比如這次盧象升給呂漢強弄來的這3萬把火統,做工低劣粗糙不說,槍管鏽蝕彎曲,口徑大小不同,放眼望去,這絕對印證了世界上最著名的那句定律——這一堆裏就沒有一個是完全一樣的東西。
鑒於如此狀況,呂漢強當初在平陸的時候,就想建設自己真正意義上的鋼鐵廠,作為自己發展軍工的基礎。
而這具有量產產能的鋼鐵廠,憑借呂漢強現在的狀況,他還不能做到,最少目前不能做到。
即便現在呂漢強有了好的鋼材,但製造好的火器依靠工部那些匠戶也不行。
眾所周知,明朝的工匠采取的都是軍戶製度,幾百年傳承,地位低下窮困不堪,被奴役盤剝壓榨,已經成為常態,即便你有通天的本事,在那些貪官酷吏的眼裏,你不過就是一個卑賤的匠戶,你他們的子女一出生就繼續繼承他們的這些職業,竟然連讀書科舉的資格都沒有,這真能調動起這些工匠們的積極性?
因此上怠工和粗製濫造已經成為常態。製作一把弓箭一個匠戶要是不弄上你個一年兩年,那簡直就對不起所有的同伴,而且製造出來的東西那隻有是看誰更爛。
因此上,在工人技師上麵,還需要自己培養,但人才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培養出來的,那需要時間和機遇。
在這一點上,呂漢強倒是先上了心,那就是交好現在大明最頂尖的科學家——徐光啟和孫元化,尤其是孫元化。
在孫元化的主持下,山東登城鑄炮所裏有一百多西方紅夷工匠,和他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本朝最優秀的技師,而現在這些外國和國內的技師們被孔友德和耿仲明劫掠去了,準備拿他們向皇太極邀功請賞,換個紅頂子。
不過現在情況變了,由於呂漢強幫助吳襄從海路直接增援了登萊水城,讓孔友德和耿仲明打破水城,搶掠戰艦船隻的計劃破產,同時還被吳襄吳三桂父子一下子打的大敗而逃,這些工匠技師還留在孔友德耿仲明的殘兵敗將裏,搶迴來為自己所用已經被呂漢強提上了計劃之中。
拿來主義,到什麽時候都是最簡單最有效的辦法。
要想發展自己強悍的火器軍隊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的垃圾軍種,那就必須實現上麵的目標,如果不能自己製造出精良的火器,那麽自己還是用大刀紮槍和長弓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