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黑夫猜的差不多,此時此刻,被秦始皇一腳踹出窩的扶蘇,正忐忑地走在前往燕地的路上。
這次滄海之役,秦始皇決定出動一萬五千兵卒,外加一萬五千燕地民夫。兵卒是一站一站補充進來的,所以從鹹陽出發時,扶蘇手下,隻有五千關中精銳。
但哪怕是五千人,想管好也不容易,扶蘇雖然當過監軍,還讀了不少兵書,但也清楚自己有幾斤幾兩,所以在接過虎符後,便虛心地向自己的副將,駟車庶長楊端和作揖道:
“扶蘇長於深宮,不識軍旅之事,士兵並未親附,黔首也無信任,資望既淺,缺乏權威,還望楊老將軍多多指教。”
須發斑白的楊端和連忙還禮:“公子謙遜了,伐匈奴時,公子曾為監軍,愛兵如子,在士卒民夫中,頗有賢名,此乃仁也。臨陣之際,也為李、尉二將軍壓陣,麵無懼意,此乃勇也。如今以公子之尊,代陛下遠征異域,懲處謀刺叛逆,此乃忠信也。”
“為將五德,智、信、仁、勇、嚴,公子已有三德,老夫雖不才,但也打了三十年仗。或能輔助公子,這治軍以嚴,用兵以智,公子若信得過老夫,大可交給我來做……”
楊端和很清楚,秦始皇挑中自己來做公子扶蘇副手,看中的,是他的多年履曆,以及用兵嚴謹。
總之,行軍打仗的事,他老楊能完全代勞,扶蘇嘛,好好做一個“信、仁、勇”的象征性主帥即可。
但扶蘇卻不滿足隻做一個傀儡統帥,離開關中後,一路上,他都會抽空請教楊端和:安營紮寨的竅門,每日行軍最合適的距離,以及底下各率長、五百主的賢愚。
眼看扶蘇虛心請教,楊端和也知無不言,在他看來,這次遠征,是皇帝陛下在為長公子“鋪路”,若能成功,他有望越級封侯,對家族子孫也大有裨益。
雖然有會錯意的風險,但楊端和也沒辦法呀,皇帝一張口,就將他和扶蘇綁到一起,今後恐怕要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了。
但扶蘇看似乖順,卻也並非事事都聽楊端和的,比如在對待普通士卒上,這位公子固執己見,非要與最下層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覺時用簡陋的席子。行軍時,也時不時從車輦中下來,一邊步行,一邊與軍吏兵卒們攀談。
而每到一處,大軍安營紮寨時,扶蘇也會去巡營以示關懷,對士卒的打井砌灶,飲水吃飯,看病抓藥,皆親自過問。
楊端和看不慣,勸扶蘇不必如此時,扶蘇卻道:
“扶蘇深知自己並非將才,沒什麽用兵之能,但既然得了君命,作為主將,就必須將此事辦好。雖然行軍作戰,有揚老將軍為我籌劃,但若想讓士卒親附用命,還得親力親為,便隻能用這笨辦法了。”
扶蘇還說,這卻是在塞北時,見尉黑夫亦是如此,那尉將軍屯田時,甚至會親自下田,與士卒同勞作,扛麥子。
“原來是學的黑夫?”
楊端和無奈地說道:“此司馬穰苴、吳起治兵之術也,倒也不是笨辦法,隻是以公子之尊,有些作踐自己了……”
但也恰恰是扶蘇的高貴地位,讓這種法子效果出奇的好。
對普通關中士卒而言,皇帝的長公子,那可是與天齊高的存在,如今卻和藹地行走在他們中間,與士卒同甘共苦。秦人樸厚,不少軍漢都感動不已。
不過,扶蘇雖仁慈,卻沒有出現幾年前做監軍時,因憐憫士卒民夫勞苦,讓大隊人馬多次休息的事了,每天需要走完的三四十裏路程,就算倒下百人,也必須完成!
他隻是傳令下去,使那些中暑、勞累的重症者就地紮營休息,專門有小吏收撿這些人,組成後軍。輕度暈厥者載於車,勞累者可扶車輿同行,這樣,既不會有人倒斃道旁,也不會耽誤行程。
不用說,這也是從黑夫處學的。
於是,幾天時間內,扶蘇“為人仁,信人而奮士”的好名聲,遂傳遍軍中,等三月中旬,大軍抵達邯鄲時,五千關中兵,已經認可了這位公子將軍。
但扶蘇接下來做的事,卻引起了軒然大波!
……
“邯鄲,父皇出生的城市。”
三月十五這天,公子扶蘇站在邯鄲城東的叢台上,西眺這座“漳、河之間一都會”的大城市。
邯鄲城邑,肇起於殷商,到了春秋時,經過幾番轉手,成了趙氏領地,三家分晉後,趙國遷都於邯鄲,此地為趙國都城長達158年之久,有富冠海內之稱,亦是天下名都,工商業發達,人口眾多,最盛時,曾擁有不下四萬戶,二十萬人口。
正因為是大都市,所以才會有燕國壽陵人特地來邯鄲學步的故事,這就是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這裏的衣食住行,都代表了時代的流行前沿。
扶蘇能夠想象,自己的父親,昔日在邯鄲為質子的那些年,見到的就是這般情形,繁華的市容,開放的學術,甚至還有街上傲然橫行的輕俠。
可現如今,邯鄲卻顯得有些凋敝,不複昔日繁華。
因為邯鄲經曆了秦軍數次圍困,尤其是滅亡前夕,王翦、楊端和等幾路大軍合圍邯鄲,趙雖注定滅亡,城內也已絕糧,卻抵抗得極其堅決,畢竟兩代人前,投降的長平趙卒,被秦人統統殺死,趙國家家戶戶皆與秦有仇,於是折骨為炊,易子而食,數月乃下。
那場攻防讓邯鄲損失慘重,死傷餓死者數萬,當時還流傳一首童謠:
“趙為號,秦為笑。以為不信,視地之生毛。”
秦始皇再來邯鄲,將與母家有仇的數百人坑殺,他得意的笑容下,卻是趙人的哀嚎。
邯鄲歸秦不久後,一場地震突如其來,房屋倒塌數百間,又有數千人死去,事後,果然地生白毛。
又是天災又是人禍,不同於和平統一的臨淄,十多年過去了,邯鄲仍未能完全恢複過來,市場裏生民凋敝,加上前段時間巨鹿郡有人響應齊亂,邯鄲戒嚴,士吏關係依舊緊張。
而扶蘇他們腳下的叢台,本是趙武靈王大興土木所建,因其樓榭台閣眾多而“連聚非一”,故名叢台。據說最初有天橋、雪洞、妝閣、花苑諸景,結構奇特,裝飾美妙,故揚名於列國。但經過戰爭和地震後,如今卻隻剩下了些殘垣斷壁,荒草叢生。
扶蘇登台眺望一番後,隻覺得滿心無奈,他年幼時,也曾對父皇橫掃六合心馳神往,不理解舅父昌平君為何要反叛。
可隨著年紀漸長,遊曆得多了,才發現,統一,似乎並沒有給六國生民帶來什麽好處。
他有點明白,在父皇多次說了大一統的美妙未來後,舅父昌平君為何越來越絕望,為何會殊死一搏。
“也許,舅父為的,真不止是楚王之位吧……”
他在叢台上久久站立,風拂動公子的鬢發,扶蘇搖了搖頭,帶著親隨迴到了大營。
……
相比於剛從鹹陽出發時,遠征軍的大營已經擴張了一倍,在邯鄲,五千趙地諸郡的征召兵加入了進來,人數已至一萬。
扶蘇照舊在擴大了一倍的軍營裏巡視,關中秦卒已經對扶蘇十分熟悉,他們都很愛戴這位笑容和藹的英武公子。
一堆營火前,三名弩兵邀他共享在叢台下逮住的野兔,雖然大軍統一就食,但若兵卒有本事在去打柴時搞點野味打牙祭,軍官也睜隻眼閉隻眼。
扶蘇欣然答應,嚐了一塊烤得有些焦,隻撒了點鹽的烤兔腿,然後大讚,說比宮中珍饈還要美味!這讓三名弩兵滿臉漲紅,昂首挺胸。
但巡視到一道壕溝相隔的趙地兵卒營地時,扶蘇卻被攔住了。
親衛和軍吏勸他不要去裏麵巡視,因為“不安全”。
“主將在自己的大營中都不安全?這是本公子從軍以來,聽到的最大笑話。”
扶蘇固執,不顧勸阻,帶人走了進去。
與隔壁關中兵的井然有序不同,扶蘇看到,破舊的氈帳歪歪斜斜,溝壑挖得十分草率,穿著各色各式衣服的趙人,也在張羅飯食,圍著冒熱氣的大釜,領取食物。
聽說“公子來了”,他們也不似關中兵那般興奮,隻是冷冷地迴頭看了一眼,看到扶蘇明晃晃的甲胄,優雅的步伐,然後垂下了頭。
這群人,眼中沒有興奮和信心,隻有無奈和悲觀。
從他們的眼神裏,扶蘇能看得出來,和渴望在邊地建功立業的秦卒不同,趙地征召的兵卒,壓根不想打這場仗,不想離開家園,遠赴千裏之外的遼東、朝鮮,與從沒聽說過名字的敵人作戰。
尤其,還是替曾殺害過他們家人朋友,毀掉他們城市村莊的秦人作戰!
扶蘇在這些冰冷甚至包含敵意的目光中走上前去,看到了兵卒們領取的飯食。
是粥,且十分淡寡,分到每個人木碗裏,恐怕四分之一鬥都不到,而且還有不少沒有舂完的穀殼,乃是糲米(糙米)……
對於每日行軍數十裏,還要肩挑手扛兵器、席子、被褥,消耗大量體力的兵卒而言,根本無法充饑!
吃著這樣的食物,士兵如何行軍打仗?
扶蘇有些惱怒地看向跑來拜見的都尉——這都尉倒是關中人。
“傳食律有言,刑徒、隸臣妾食糲米少半鬥(三分之一),民夫食糲米半鬥,士伍食粺米(精米)半鬥,醬四分升一(四分之一)!這些兵卒多為士伍,為何隻食稀粥?”
隔壁的秦人兵卒,吃的是標準的軍隊夥***米半鬥,還有醬。雖然對公子而言,臭烘烘的,而且很鹹,但起碼能下飯,沒那麽難咽,秦卒一般都是有爵位的,所以還有葵、韭等菜蔬供應。
可為何一牆之隔的趙地兵卒,卻吃的這麽差?
邯鄲都尉滿頭大汗地解釋說,邯鄲地薄,民眾也不喜歡從事農業,存糧本就不多,一般是靠鄰郡運來補充。
但去歲齊地叛亂,濟北臨淄一片糜爛,隔壁巨鹿郡也有動蕩,太原郡欠收遭災,邯鄲北部幾個縣也鬧了蝗,全靠河東、河內接濟,才能勉強維持。如今大軍抵達,多了一萬張嘴,邯鄲郡已經將最好一點餘糧拿出來了。
“這青黃不接的時節,隻能指望六月麥熟了,還望公子多多擔待。”
扶蘇的憤怒消失了,隻剩下滿心無奈。
這些事情,他非但知道,還用它們來勸過秦始皇。說太原、陳郡等地連續鬧災,齊地亂相初平,百姓生計還沒恢複,這時候本該讓人民休養生息。
可在這節骨眼上,秦始皇卻一意孤行,發動了兩場征伐,還讓扶蘇來做主將……
扶蘇隻能仰天長歎:“父皇那麽聰明睿智,為何就是看不出來呢?這天下,已經不太平了啊!而用頻繁戰爭來求太平,亦是南轅北轍!”
歎歸歎,可既然得了任命,他還是得硬著頭皮做下去。
大軍一路吃喝,從鹹陽、敖倉攜帶的糧食,已經吃完,隻能靠沿途倉稟補充。每到一處,便讓那地方的狀況雪上加霜,就不奇怪了。
而這種缺糧的狀況下,關中人和邯鄲人的差距就出來了,關中的秦人**米,邯鄲的趙人吃糙米喝粥,在官府、軍吏看來,難道不是理所應當的麽?
治國者,不患貧而患不安,不患寡而患不均!
“趙為哭,秦為笑……”
刺耳的童謠再度在扶蘇耳邊迴蕩,趙卒冷漠的目光打在他身上,這讓扶蘇覺得,自己該做點什麽。
讓關中兵卒和邯鄲兵平均一下,早上吃米,下午喝粥?換了幾年前,扶蘇還真就這麽做了。
可近年來他的所見所聞告訴扶蘇,這不現實,在一路上,和關中士卒的攀談中,扶蘇能感受到,他們淩駕於六國故地、遺民之上的驕傲。
秦人是征服者,是人上人,六國是亡國奴,是下賤種,地域的優越感,這不是一天兩天能改變的想法。
於是,扶蘇讓人拿來一個木碗,捧在手中,邁步上前,將它遞給圍著麻布的夥頭兵,露出了笑。
“給我也來一碗。”
夥頭兵目瞪口呆,看了看都尉,但還是照做了。
扶蘇轉身看向眾兵卒,讓旁人用邯鄲方言,重複自己的話。
“邯鄲倉稟缺食,故朝食夕饗淡薄,委屈眾士卒了!扶蘇身為主帥,有過!“
言罷,高貴的公子,竟朝低賤的趙卒長拜作揖。
這一揖,讓趙人們麵麵相覷,這個秦將小公子,這是要做什麽?但依舊無人還禮。
扶蘇阻止親隨暴怒,又大聲道:“但請相信扶蘇,等大軍抵達恆山,抵達廣陽郡後,必令當地官府將軍糧補齊,讓士卒皆能飽食,不受凍餓之苦!”
說著,他接過端起盛滿稀粥的木碗,在所有人詫異的目光下,一飲而盡!
“從今天起,直到軍中每個士卒都能吃飽飯為止,扶蘇每日飯食,便是一碗薄粥,皆與二三子相同!”
這次滄海之役,秦始皇決定出動一萬五千兵卒,外加一萬五千燕地民夫。兵卒是一站一站補充進來的,所以從鹹陽出發時,扶蘇手下,隻有五千關中精銳。
但哪怕是五千人,想管好也不容易,扶蘇雖然當過監軍,還讀了不少兵書,但也清楚自己有幾斤幾兩,所以在接過虎符後,便虛心地向自己的副將,駟車庶長楊端和作揖道:
“扶蘇長於深宮,不識軍旅之事,士兵並未親附,黔首也無信任,資望既淺,缺乏權威,還望楊老將軍多多指教。”
須發斑白的楊端和連忙還禮:“公子謙遜了,伐匈奴時,公子曾為監軍,愛兵如子,在士卒民夫中,頗有賢名,此乃仁也。臨陣之際,也為李、尉二將軍壓陣,麵無懼意,此乃勇也。如今以公子之尊,代陛下遠征異域,懲處謀刺叛逆,此乃忠信也。”
“為將五德,智、信、仁、勇、嚴,公子已有三德,老夫雖不才,但也打了三十年仗。或能輔助公子,這治軍以嚴,用兵以智,公子若信得過老夫,大可交給我來做……”
楊端和很清楚,秦始皇挑中自己來做公子扶蘇副手,看中的,是他的多年履曆,以及用兵嚴謹。
總之,行軍打仗的事,他老楊能完全代勞,扶蘇嘛,好好做一個“信、仁、勇”的象征性主帥即可。
但扶蘇卻不滿足隻做一個傀儡統帥,離開關中後,一路上,他都會抽空請教楊端和:安營紮寨的竅門,每日行軍最合適的距離,以及底下各率長、五百主的賢愚。
眼看扶蘇虛心請教,楊端和也知無不言,在他看來,這次遠征,是皇帝陛下在為長公子“鋪路”,若能成功,他有望越級封侯,對家族子孫也大有裨益。
雖然有會錯意的風險,但楊端和也沒辦法呀,皇帝一張口,就將他和扶蘇綁到一起,今後恐怕要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了。
但扶蘇看似乖順,卻也並非事事都聽楊端和的,比如在對待普通士卒上,這位公子固執己見,非要與最下層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覺時用簡陋的席子。行軍時,也時不時從車輦中下來,一邊步行,一邊與軍吏兵卒們攀談。
而每到一處,大軍安營紮寨時,扶蘇也會去巡營以示關懷,對士卒的打井砌灶,飲水吃飯,看病抓藥,皆親自過問。
楊端和看不慣,勸扶蘇不必如此時,扶蘇卻道:
“扶蘇深知自己並非將才,沒什麽用兵之能,但既然得了君命,作為主將,就必須將此事辦好。雖然行軍作戰,有揚老將軍為我籌劃,但若想讓士卒親附用命,還得親力親為,便隻能用這笨辦法了。”
扶蘇還說,這卻是在塞北時,見尉黑夫亦是如此,那尉將軍屯田時,甚至會親自下田,與士卒同勞作,扛麥子。
“原來是學的黑夫?”
楊端和無奈地說道:“此司馬穰苴、吳起治兵之術也,倒也不是笨辦法,隻是以公子之尊,有些作踐自己了……”
但也恰恰是扶蘇的高貴地位,讓這種法子效果出奇的好。
對普通關中士卒而言,皇帝的長公子,那可是與天齊高的存在,如今卻和藹地行走在他們中間,與士卒同甘共苦。秦人樸厚,不少軍漢都感動不已。
不過,扶蘇雖仁慈,卻沒有出現幾年前做監軍時,因憐憫士卒民夫勞苦,讓大隊人馬多次休息的事了,每天需要走完的三四十裏路程,就算倒下百人,也必須完成!
他隻是傳令下去,使那些中暑、勞累的重症者就地紮營休息,專門有小吏收撿這些人,組成後軍。輕度暈厥者載於車,勞累者可扶車輿同行,這樣,既不會有人倒斃道旁,也不會耽誤行程。
不用說,這也是從黑夫處學的。
於是,幾天時間內,扶蘇“為人仁,信人而奮士”的好名聲,遂傳遍軍中,等三月中旬,大軍抵達邯鄲時,五千關中兵,已經認可了這位公子將軍。
但扶蘇接下來做的事,卻引起了軒然大波!
……
“邯鄲,父皇出生的城市。”
三月十五這天,公子扶蘇站在邯鄲城東的叢台上,西眺這座“漳、河之間一都會”的大城市。
邯鄲城邑,肇起於殷商,到了春秋時,經過幾番轉手,成了趙氏領地,三家分晉後,趙國遷都於邯鄲,此地為趙國都城長達158年之久,有富冠海內之稱,亦是天下名都,工商業發達,人口眾多,最盛時,曾擁有不下四萬戶,二十萬人口。
正因為是大都市,所以才會有燕國壽陵人特地來邯鄲學步的故事,這就是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這裏的衣食住行,都代表了時代的流行前沿。
扶蘇能夠想象,自己的父親,昔日在邯鄲為質子的那些年,見到的就是這般情形,繁華的市容,開放的學術,甚至還有街上傲然橫行的輕俠。
可現如今,邯鄲卻顯得有些凋敝,不複昔日繁華。
因為邯鄲經曆了秦軍數次圍困,尤其是滅亡前夕,王翦、楊端和等幾路大軍合圍邯鄲,趙雖注定滅亡,城內也已絕糧,卻抵抗得極其堅決,畢竟兩代人前,投降的長平趙卒,被秦人統統殺死,趙國家家戶戶皆與秦有仇,於是折骨為炊,易子而食,數月乃下。
那場攻防讓邯鄲損失慘重,死傷餓死者數萬,當時還流傳一首童謠:
“趙為號,秦為笑。以為不信,視地之生毛。”
秦始皇再來邯鄲,將與母家有仇的數百人坑殺,他得意的笑容下,卻是趙人的哀嚎。
邯鄲歸秦不久後,一場地震突如其來,房屋倒塌數百間,又有數千人死去,事後,果然地生白毛。
又是天災又是人禍,不同於和平統一的臨淄,十多年過去了,邯鄲仍未能完全恢複過來,市場裏生民凋敝,加上前段時間巨鹿郡有人響應齊亂,邯鄲戒嚴,士吏關係依舊緊張。
而扶蘇他們腳下的叢台,本是趙武靈王大興土木所建,因其樓榭台閣眾多而“連聚非一”,故名叢台。據說最初有天橋、雪洞、妝閣、花苑諸景,結構奇特,裝飾美妙,故揚名於列國。但經過戰爭和地震後,如今卻隻剩下了些殘垣斷壁,荒草叢生。
扶蘇登台眺望一番後,隻覺得滿心無奈,他年幼時,也曾對父皇橫掃六合心馳神往,不理解舅父昌平君為何要反叛。
可隨著年紀漸長,遊曆得多了,才發現,統一,似乎並沒有給六國生民帶來什麽好處。
他有點明白,在父皇多次說了大一統的美妙未來後,舅父昌平君為何越來越絕望,為何會殊死一搏。
“也許,舅父為的,真不止是楚王之位吧……”
他在叢台上久久站立,風拂動公子的鬢發,扶蘇搖了搖頭,帶著親隨迴到了大營。
……
相比於剛從鹹陽出發時,遠征軍的大營已經擴張了一倍,在邯鄲,五千趙地諸郡的征召兵加入了進來,人數已至一萬。
扶蘇照舊在擴大了一倍的軍營裏巡視,關中秦卒已經對扶蘇十分熟悉,他們都很愛戴這位笑容和藹的英武公子。
一堆營火前,三名弩兵邀他共享在叢台下逮住的野兔,雖然大軍統一就食,但若兵卒有本事在去打柴時搞點野味打牙祭,軍官也睜隻眼閉隻眼。
扶蘇欣然答應,嚐了一塊烤得有些焦,隻撒了點鹽的烤兔腿,然後大讚,說比宮中珍饈還要美味!這讓三名弩兵滿臉漲紅,昂首挺胸。
但巡視到一道壕溝相隔的趙地兵卒營地時,扶蘇卻被攔住了。
親衛和軍吏勸他不要去裏麵巡視,因為“不安全”。
“主將在自己的大營中都不安全?這是本公子從軍以來,聽到的最大笑話。”
扶蘇固執,不顧勸阻,帶人走了進去。
與隔壁關中兵的井然有序不同,扶蘇看到,破舊的氈帳歪歪斜斜,溝壑挖得十分草率,穿著各色各式衣服的趙人,也在張羅飯食,圍著冒熱氣的大釜,領取食物。
聽說“公子來了”,他們也不似關中兵那般興奮,隻是冷冷地迴頭看了一眼,看到扶蘇明晃晃的甲胄,優雅的步伐,然後垂下了頭。
這群人,眼中沒有興奮和信心,隻有無奈和悲觀。
從他們的眼神裏,扶蘇能看得出來,和渴望在邊地建功立業的秦卒不同,趙地征召的兵卒,壓根不想打這場仗,不想離開家園,遠赴千裏之外的遼東、朝鮮,與從沒聽說過名字的敵人作戰。
尤其,還是替曾殺害過他們家人朋友,毀掉他們城市村莊的秦人作戰!
扶蘇在這些冰冷甚至包含敵意的目光中走上前去,看到了兵卒們領取的飯食。
是粥,且十分淡寡,分到每個人木碗裏,恐怕四分之一鬥都不到,而且還有不少沒有舂完的穀殼,乃是糲米(糙米)……
對於每日行軍數十裏,還要肩挑手扛兵器、席子、被褥,消耗大量體力的兵卒而言,根本無法充饑!
吃著這樣的食物,士兵如何行軍打仗?
扶蘇有些惱怒地看向跑來拜見的都尉——這都尉倒是關中人。
“傳食律有言,刑徒、隸臣妾食糲米少半鬥(三分之一),民夫食糲米半鬥,士伍食粺米(精米)半鬥,醬四分升一(四分之一)!這些兵卒多為士伍,為何隻食稀粥?”
隔壁的秦人兵卒,吃的是標準的軍隊夥***米半鬥,還有醬。雖然對公子而言,臭烘烘的,而且很鹹,但起碼能下飯,沒那麽難咽,秦卒一般都是有爵位的,所以還有葵、韭等菜蔬供應。
可為何一牆之隔的趙地兵卒,卻吃的這麽差?
邯鄲都尉滿頭大汗地解釋說,邯鄲地薄,民眾也不喜歡從事農業,存糧本就不多,一般是靠鄰郡運來補充。
但去歲齊地叛亂,濟北臨淄一片糜爛,隔壁巨鹿郡也有動蕩,太原郡欠收遭災,邯鄲北部幾個縣也鬧了蝗,全靠河東、河內接濟,才能勉強維持。如今大軍抵達,多了一萬張嘴,邯鄲郡已經將最好一點餘糧拿出來了。
“這青黃不接的時節,隻能指望六月麥熟了,還望公子多多擔待。”
扶蘇的憤怒消失了,隻剩下滿心無奈。
這些事情,他非但知道,還用它們來勸過秦始皇。說太原、陳郡等地連續鬧災,齊地亂相初平,百姓生計還沒恢複,這時候本該讓人民休養生息。
可在這節骨眼上,秦始皇卻一意孤行,發動了兩場征伐,還讓扶蘇來做主將……
扶蘇隻能仰天長歎:“父皇那麽聰明睿智,為何就是看不出來呢?這天下,已經不太平了啊!而用頻繁戰爭來求太平,亦是南轅北轍!”
歎歸歎,可既然得了任命,他還是得硬著頭皮做下去。
大軍一路吃喝,從鹹陽、敖倉攜帶的糧食,已經吃完,隻能靠沿途倉稟補充。每到一處,便讓那地方的狀況雪上加霜,就不奇怪了。
而這種缺糧的狀況下,關中人和邯鄲人的差距就出來了,關中的秦人**米,邯鄲的趙人吃糙米喝粥,在官府、軍吏看來,難道不是理所應當的麽?
治國者,不患貧而患不安,不患寡而患不均!
“趙為哭,秦為笑……”
刺耳的童謠再度在扶蘇耳邊迴蕩,趙卒冷漠的目光打在他身上,這讓扶蘇覺得,自己該做點什麽。
讓關中兵卒和邯鄲兵平均一下,早上吃米,下午喝粥?換了幾年前,扶蘇還真就這麽做了。
可近年來他的所見所聞告訴扶蘇,這不現實,在一路上,和關中士卒的攀談中,扶蘇能感受到,他們淩駕於六國故地、遺民之上的驕傲。
秦人是征服者,是人上人,六國是亡國奴,是下賤種,地域的優越感,這不是一天兩天能改變的想法。
於是,扶蘇讓人拿來一個木碗,捧在手中,邁步上前,將它遞給圍著麻布的夥頭兵,露出了笑。
“給我也來一碗。”
夥頭兵目瞪口呆,看了看都尉,但還是照做了。
扶蘇轉身看向眾兵卒,讓旁人用邯鄲方言,重複自己的話。
“邯鄲倉稟缺食,故朝食夕饗淡薄,委屈眾士卒了!扶蘇身為主帥,有過!“
言罷,高貴的公子,竟朝低賤的趙卒長拜作揖。
這一揖,讓趙人們麵麵相覷,這個秦將小公子,這是要做什麽?但依舊無人還禮。
扶蘇阻止親隨暴怒,又大聲道:“但請相信扶蘇,等大軍抵達恆山,抵達廣陽郡後,必令當地官府將軍糧補齊,讓士卒皆能飽食,不受凍餓之苦!”
說著,他接過端起盛滿稀粥的木碗,在所有人詫異的目光下,一飲而盡!
“從今天起,直到軍中每個士卒都能吃飽飯為止,扶蘇每日飯食,便是一碗薄粥,皆與二三子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