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很小就成了孤兒,家境也很貧寒,《三國誌·先主傳》說他“與母販履織席為業”。


    而三巨頭中的曹操出生於一個顯赫的宦官家庭,孫權出身於地方豪族,又承父兄之業。與他們相比,劉備的基礎就顯得薄弱了許多。


    漢熹平五年,劉備十五歲的時候,母親讓他去遊學,拜當時的儒學大師盧植為師。《三國誌·先主傳》說劉備“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可見是個不肯好好學習的問題學生。


    這次遊學對於劉備來說,最大的收獲應該就是結識了同窗公孫瓚,《三國誌·先主傳》載“瓚深與先主相友。瓚年長,先主以兄事之”,這一點對劉備日後的起步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遊學歸來後,劉備開始交結豪俠,陰蓄部眾。關羽和張飛應該就是在這時歸附劉備的。這裏有一個疑點,所謂交結豪俠是一種很費錢的行為,而劉備一貧如洗,連遊學的費用都是叔父讚助的,他哪裏來的這許多錢呢?


    而這時兩個中山大商的突然出現就顯得更微妙了,《三國誌·先主傳》說“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貲累千金,販馬周旋於涿郡,見而異之,乃多與之金財。先主由是得用合徒眾。”這兩個人是販馬大商,與劉備一不沾親二不帶故,隻是因為沒見過長得這麽詭異的人,就提供讚助,這筆生意未免太虧本了。


    如果說是為了保障商路的安全,那麽找保鏢找官府不是更合理一些嗎?為什麽要讚助一窮二白的劉備呢?如果把這筆錢財理解為保護費,倒是合理了許多。如果是的話,那麽劉備當時的行為就很值得研究了。


    劉備正式進入官途是在漢光和七年,黃巾起義爆發後,朝廷見黃巾勢大,於是從各州郡招募義兵,共同討伐黃巾軍。劉備時年二十二歲,由於協同討伐黃巾軍有功,被授為安喜縣尉。演義中怒鞭督郵的情節就發生在這時,不過主角並不是張飛,而是劉備。《三國誌·先主傳》中載:“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二百,解綬係其頸著馬枊,棄官亡命。”當時的具體情況如何,現在已經不得而知。單以這段材料來看,隻因為上司不肯見他,便破門而入,視上司之命如草芥,打了他二百大板,然後就丟官落跑,這種粗暴行為哪裏有半點仁愛之心。演義中把這個黑鍋背在張飛身上,可真是冤枉啊。


    在這以後,劉備又當過下密縣丞,從高唐縣尉作到高唐縣令。他當然不甘心老當這些基層幹部,於是投奔到同窗好友公孫瓚的麾下。


    劉備的第一次人生轉機出現在漢獻帝興平元年即公元194年,曹操征討徐州,徐州牧陶謙向田楷求救,劉備也一同到了徐州。《三國誌·先主傳》記載:“時先主自有兵千餘人及幽州烏丸雜胡騎,又略得饑民數千人。既到,謙以丹楊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歸謙。謙表先主為豫州刺史,屯小沛。”從這一段看來,劉備在公孫瓚手下兵不過千餘人,官不過一郡之相,似乎並沒有受到重用。陶謙又給兵又給官,劉備哪受得了這種引誘,與公孫瓚的交情也隻好不顧了,迅速與田楷斷絕關係,改投陶謙。


    接下來就是所謂的“讓徐州”了,《三國誌·先主傳》記載“謙病篤,謂別駕麋竺曰:“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謙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遂領徐州。”演義中“陶公祖三讓徐州”的情節在史書中並無所載,陶謙如果真心想讓徐州給劉備,為何要等到死後才讓?對陶謙讓徐州的記載,隻有在重病中對糜竺說的這句話,真正行動的人其實是麋竺。而糜竺與劉備的關係可以說是非常親密的,獻上妹妹不說,還賠上萬貫家財。即使是在劉備最困難的時期,糜竺也始終不離其左右。《三國誌·許麋孫簡伊秦傳》記載:“竺雍容敦雅,而幹翮非所長。是以待之以上賓之禮,未嚐有所統禦。然賞賜優寵,無與為比。”劉備對糜竺的待遇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所以劉備領徐州牧這件事,糜竺、陳登等人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恐怕比陶謙本人要大的多。所謂的“讓徐州”可以說是劉備拉攏人心的傑作,是一次政治方麵的重大勝利。演義中為了塑造劉備的正麵形象,故意讓劉備對一心想要讓掉徐州的陶謙推托再三,好象一點野心沒有的樣子,反而顯得有些虛偽了。


    被呂布奪了徐州後,劉備又投奔了曹操,借曹操之兵滅了呂布。在對待呂布的問題上,劉備的妻子家小二次落入呂布手中,呂布都沒有加害,而劉備一句話就要了呂布的命,雖說呂布是個忘恩負義的典型,但劉備的做法著實有些“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味道。


    曹操對劉備可以說是禮遇隆重,《三國誌·先主傳》記載:“表先主為左將軍,禮之愈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然而劉備就是對曹操看不順眼,借機出奔後,殺了曹操的徐州刺史車胄,又占了徐州。被曹操打敗後,劉備投奔了曹操的對頭袁紹。袁紹被曹操擊敗後,劉備又投奔了劉表。細算起來,劉備的前半生東奔西投,比之呂布可以說是毫不遜色。


    再有就是曹操南征荊州之時,劉備倉惶出逃。卻帶了十餘萬荊州老百姓。《三國誌·先主傳》記載“比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餘裏”,這不能不說是劉備的政治宣傳工作做得好,但是最後導致的結果卻是這十餘萬民眾作了炮灰,劉備眾人卻趁亂安全地落跑了。


    《三國誌·先主傳》記載“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劉備曆來標榜自己“以人為本”,然而此時卻棄十餘萬民眾不顧,其仁德之心何在?


    赤壁之戰後,劉備占了荊州四郡,又向孫權借了南郡之地,總算有了安身立命之所。然而借的東西始終都是要還的,劉備卻偏偏不想還,甚至不惜與東吳兵戎相見。


    《三國誌·先主傳》記載:“孫權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報欲得荊州。先主言: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權忿之,乃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


    要不是曹操進攻漢中,孫劉聯盟恐怕早就保不住了。在這一點上可以看出,劉備的信用度也很成問題。至於劉備奪益州的手段更是顯得有些卑鄙。


    劉璋請劉備來是為了抵抗曹操,而且待劉備不薄,《三國誌·先主傳》記載劉璋:“遣法正將四千人迎先主,前後賂遺以巨億計……璋增先主兵,使擊張魯,又令督白水軍。先主並軍三萬餘人,車甲器械資貨甚盛。”


    而劉備本來就存心不良,怎麽會真心幫劉璋禦敵,“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討魯,厚樹恩德,以收眾心。”什麽都不幹,隻管恣意地花著劉璋的錢財來收買人心,還借口迴兵救援東吳,“乃從璋求萬兵及資寶,欲以東行。璋但許兵四千,其餘皆給半。”簡直是貪得無厭,欺負劉璋老實人嘛。


    最後陰謀敗露,還趁著消息沒傳過來斬了劉璋的大將楊懷。劉璋就這樣在劉備的算計之中,最終被迫投降了。


    劉備占了荊益兩州之地,又在漢中打敗了曹操,奪了漢中,終於三分天下有其一了。他覺得自己的地盤和身份不相等了,曹操那邊都稱魏王了,自己還隻是益州牧,幹脆自立個漢中王。


    更耐人尋味地是,曹丕篡漢以後,劉備立刻就稱帝了,《三國誌·先主傳》記載“或傳聞漢帝見害,先主乃發喪製服,追諡曰孝湣皇帝。”漢帝被害隻是傳聞而已,而劉備迫不及待地為漢帝發喪追諡號,其稱帝之心恐怕早已有之了。


    劉備稱帝以後,又率大軍伐吳,為前此關羽的荊州覆滅戰報仇,在形勢占優的情況下指揮失當,被陸遜在猇亭打得大敗。蜀漢精銳折損大半。劉備不久後也病死在白帝城,時年六十三歲。


    陳壽評劉備:“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讬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說劉備知人下士,為人寬厚,這一點從劉備拔魏延為漢中督,以及對黃權降魏的處理上和觀馬謖之才這些事中可以得到明證。然而劉備才能謀略不及曹操,所以地盤也小。這個應該算是比較公允的評價了。


    最後要提及的是,我們這裏寫劉備,並不是要揭劉備的短,說他如何的壞。而是在還劉備一代梟雄的本來麵目。象演義中的劉備,動不動就哭,簡直就是個軟弱的受氣包,這樣的人根本不可能成大事的。而曆史上的劉備是不會哭的,他才真正“喜怒不形於色”,一副流氓相,和老祖宗劉邦差相仿佛。


    再說,所謂的男子漢大丈夫處世,難道真的要一輩子都必須問心無愧,光明磊落?這樣的人也許有,但這樣的人絕對成不了大事,試問三國中有哪一位成了大事的英雄,能問心無愧!真漢子就該像劉備那樣,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隻要自己一旦下定決心去做了,就絕不會心軟或後悔,更不會半途而廢。成大事者,做事不在乎過程,隻注重結果,為了達到目的,無論付出怎樣的代價都在所不惜!成大事者,絕不會對任何人忠誠,不管此人多麽有恩於他,因為寄人籬下的滋味絕不舒服,隻要堅信自己是最好的,定能成就一番大事,那就該自立門戶,就是搶也也要搶過來,一句話四個字:成王敗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最強天帝係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帝王將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帝王將相並收藏最強天帝係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