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長橋彎彎抵海鯨,河水不濺永崢嶸。遠雞處,聲燈火杳殘蟾猶映長庚月。
道上征車鐸聲急,霜花如錢馬鬃濕;忽驚沙際影搖金,白鷗飛下黃蘆立。
這是陳孚筆下燕京八景之一的《盧溝曉月》。古時,這裏澗水如練,西山似黛,每當黎明斜月西沉之時,月色倒影水中,更顯明媚皎潔。
1937年7月7日夜間,日本人集中一個旅團五千多人,進行挑釁性軍事演習,晚22時左右,在盧溝橋旁邊的宛平縣城的東北方向,突然響起槍聲。
24時,日本駐北平特務機關長鬆井太郎,稱日本第一中隊夜間在盧溝橋演習時,好像聽見了宛平縣城裏傳出槍聲,導致演習部隊一片混亂,並有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搜查。
日軍的挑釁性的要求,遭到中國軍隊的拒絕,日軍便向盧溝橋一帶開火,向城內的中國守軍發動了進攻,中國守軍第二十九軍三十七師二一九團被迫還擊,盧溝橋事件爆發。
因為幾聲劃破天際的槍炮聲,從此這裏變得與眾不同了,盧溝曉月又開始了曆史的一個新紀元。
這次事件被稱為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對我國全麵侵略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全麵抗戰的起點。
然而此時的北平已陷入日軍的三麵包圍之中,北麵偽滿洲國的國界已經劃到離天安門不到一百公裏的霧靈山,東麵殷汝耕成立了冀東防共自治政府,二十二個縣脫離中華民國的統治。
西麵的內蒙古前清一個王爺德王,成立了一個偽政權(傀儡)蒙古聯盟自治政府受日本控製。
軍事的北麵是部署於熱河和察(察哈爾)東的關東軍一部,西北麵,有傀儡政權蒙古自治聯盟政府的軍隊,偽蒙軍八個師約四萬人,東麵是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及其所轄部隊保安隊,約有一萬七千餘人南麵,日軍已強占豐台,逼迫中國軍隊撤走。
唯一與外界聯係的通道就是平漢鐵路,而平漢鐵路又必須通過盧溝橋。
盧溝橋就成為了北平對外的唯一通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盧溝橋事變發生後,引起全國各地的強烈反響。
第二天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就通電全國,唿籲
“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隻有全民族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不僅如此,還提出
“不讓日本敵國主義占領中國寸土!”
“為保衛國土流最後最後一滴血”的響亮口號。蔣介石提出了
“不屈服,不擴大”和
“不求戰,必抗戰”的方針。並致電宋哲元(二十九軍軍長),秦德純(第二十九軍副軍長兼北平市長)等人
“宛平城應固守勿退”
“盧溝橋,長辛店萬不可失守”1937年7月17日在廬山發表了著名的廬山著名的
“最後關頭”演說。下麵摘錄其經典原話。中國正在外求和平,內求統一的時候,突然發生了盧溝橋事變,不但我舉國民眾悲憤不置,世界輿論也都異常震驚。
此事發展結果,不僅是中國存亡的問題,而將是人類禍福之所係。諸位關心國難,對此事件,當然是特別關切,茲將關於此事件幾點要義,為諸君坦白說明之。
第一,中國民族本是酷愛和平,國民政府的外交政策,向來主張對內求自存,對外求共存。
和平未到根本絕望時期,絕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決不輕言犧牲。
對於
“最後關頭”的解釋,充分表示我們對和平的愛護。我們既是一個弱國,如果臨到最後關頭,便隻有拚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國家生存;那時節再不容許我們中途妥協,須知中途妥協的條件,便是整個投降、整個滅亡的條件。
全國國民最要認清,所謂最後關頭的意義,最後關頭一至,我們隻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
“唯有犧牲到底”的決心,才能博得最後的勝利。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會陷民族於萬劫不複之地!
萬一真到了無可避免的最後關頭,我們當然隻有犧牲,隻有抗戰!但我們態度隻是應戰,而不是求戰;應戰,是應付最後關頭,因為我們是弱國,又因為擁護和平是我們的國策,所以不可求戰;我們固然是一個弱國,但不能不保持我們民族的生命,不能不負起祖宗先民所遺留給我們曆史上的責任,所以,到了必不得已時,我們不能不應戰。
至於戰爭既無之後,則因為我們是弱國,再沒有妥協的機會,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那時便隻有拚全民族的生命,求我們最後的勝利。總之,政府對於盧溝橋事件,已確定始終一貫的方針和立場,且必以全力固守這個立場,我們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準備應戰,而決不求戰。
我們知道全國應戰以後之局勢,就隻有犧牲到底,無絲毫僥幸求免之理。
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所以政府必特別謹慎,以臨此大事,全國國民必須嚴肅沉著,準備自衛。
在此安危絕續之交,唯賴舉國一致,服從紀律,嚴守秩序。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廬山講話的具體內容但都是記得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敵之責,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這是弱國為維護自己的民族尊嚴發出的呐喊,也是一個弱國無奈之舉,隻有全民族抗戰與之抗衡。
下麵就來說說那個改變中日兩國曆史重要人物,日軍所謂丟失的士兵。
此人名叫誌明菊次郎,是日軍挑釁部隊第八中隊的新兵,原是日本駐華軍隊的士兵。
事後日本方麵也承認誌明菊次郎誌是因為剛剛入伍缺乏經驗而走丟,但這個導致戰爭的小人物,諷刺的是居然沒有受到任何懲罰。
從此便可知日本對於侵華是早有準備的,隻是缺乏個借口而已。這個盧溝橋事變中日方最為重要人物,與一九四四年十月再度入役的誌明菊次郎在緬甸被新編第一軍孫立人部打死。
當時守衛宛平城和盧溝橋的是二一九團,團長吉星文。一個抗日名將率部打響對日作戰的第一槍,擊碎日本盧溝橋陰謀。
但是吉星文將軍在一九五八年的金門炮戰中,解放軍的一門炮擊集中他的司令部。
當年的抗日英雄,竟以這樣的方式永別人寰。對於中華民族來說,不能不說是個悲劇,讓人扼腕歎息,也是一個中華民族的悲劇。
日本見占領盧溝橋的企圖實現不了,便無賴的提出
“現地談判”,實際目的就是想占領盧溝橋。這時我也要說這裏麵還有一個有趣的事情,也是當時中國的悲哀吧。
在盧溝橋事變戰事激烈時,孫連仲等部北上增援刻不容緩,可宋哲元害怕中央大軍壓境,是來奪他地盤,由秦德純出麵婉拒。
說是
“此間形勢已趨和緩,倘中央大戰準備尚未完成,或恐影響,反致擴大,可否轉請暫令準備北上各部,在原防集結待命,以後果有所需,再為電請之處,務乞察酌為禱。”11日,宋離開樂陵,但他既沒迴北平,也沒到保定,而是去了天津。
在他到達天津約兩個小時之後,張自忠與日方代表鬆井等人草簽了《盧溝橋事件現地協定》,接受了道歉;處分責任者;37師撤出盧溝橋,改由保安隊維持治安;取締抗日團體等要求。
宋哲元作出了最大的妥協和讓步,但絲毫不能使日本停止侵略的步伐宋哲元曾經也是抗日的先鋒,但是一旦有了地盤,有了自己的利益的時候就變了。
他們的心中沒有國家,沒有理想,他們隻想最大限度的守住自己的東西,對於宋哲元來說,日本是敵人,中央軍絕對不比日本人強那去。
很快宋哲元就為自己的想法做法,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差點毀了他的一時英名。
二十六日,日軍集結在平津地區六萬兵力,相繼製造了廊坊事件和廣安門事件,下午便向二十九軍發布最後通牒,要求中國守軍與二十八日前全部撤出平津地區,否則將采取行動。
宋哲元嚴詞拒絕。並於二十七日向全國發表自衛守土通電,堅決守土抗戰。
同日,日本參謀部經天皇批準,命令日本華北駐屯軍向二十九軍發動進攻。
二十八日上午日本按照計劃對北平發動總攻。同日夜,宋哲元撤離北平,二十九日北平淪陷。
三十日,天津失守。盧溝橋事變結束,但中國的全民族抗戰才剛剛開始。
長橋彎彎抵海鯨,河水不濺永崢嶸。遠雞處,聲燈火杳殘蟾猶映長庚月。
道上征車鐸聲急,霜花如錢馬鬃濕;忽驚沙際影搖金,白鷗飛下黃蘆立。
這是陳孚筆下燕京八景之一的《盧溝曉月》。古時,這裏澗水如練,西山似黛,每當黎明斜月西沉之時,月色倒影水中,更顯明媚皎潔。
1937年7月7日夜間,日本人集中一個旅團五千多人,進行挑釁性軍事演習,晚22時左右,在盧溝橋旁邊的宛平縣城的東北方向,突然響起槍聲。
24時,日本駐北平特務機關長鬆井太郎,稱日本第一中隊夜間在盧溝橋演習時,好像聽見了宛平縣城裏傳出槍聲,導致演習部隊一片混亂,並有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搜查。
日軍的挑釁性的要求,遭到中國軍隊的拒絕,日軍便向盧溝橋一帶開火,向城內的中國守軍發動了進攻,中國守軍第二十九軍三十七師二一九團被迫還擊,盧溝橋事件爆發。
因為幾聲劃破天際的槍炮聲,從此這裏變得與眾不同了,盧溝曉月又開始了曆史的一個新紀元。
這次事件被稱為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對我國全麵侵略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全麵抗戰的起點。
然而此時的北平已陷入日軍的三麵包圍之中,北麵偽滿洲國的國界已經劃到離天安門不到一百公裏的霧靈山,東麵殷汝耕成立了冀東防共自治政府,二十二個縣脫離中華民國的統治。
西麵的內蒙古前清一個王爺德王,成立了一個偽政權(傀儡)蒙古聯盟自治政府受日本控製。
軍事的北麵是部署於熱河和察(察哈爾)東的關東軍一部,西北麵,有傀儡政權蒙古自治聯盟政府的軍隊,偽蒙軍八個師約四萬人,東麵是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及其所轄部隊保安隊,約有一萬七千餘人南麵,日軍已強占豐台,逼迫中國軍隊撤走。
唯一與外界聯係的通道就是平漢鐵路,而平漢鐵路又必須通過盧溝橋。
盧溝橋就成為了北平對外的唯一通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盧溝橋事變發生後,引起全國各地的強烈反響。
第二天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就通電全國,唿籲
“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隻有全民族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不僅如此,還提出
“不讓日本敵國主義占領中國寸土!”
“為保衛國土流最後最後一滴血”的響亮口號。蔣介石提出了
“不屈服,不擴大”和
“不求戰,必抗戰”的方針。並致電宋哲元(二十九軍軍長),秦德純(第二十九軍副軍長兼北平市長)等人
“宛平城應固守勿退”
“盧溝橋,長辛店萬不可失守”1937年7月17日在廬山發表了著名的廬山著名的
“最後關頭”演說。下麵摘錄其經典原話。中國正在外求和平,內求統一的時候,突然發生了盧溝橋事變,不但我舉國民眾悲憤不置,世界輿論也都異常震驚。
此事發展結果,不僅是中國存亡的問題,而將是人類禍福之所係。諸位關心國難,對此事件,當然是特別關切,茲將關於此事件幾點要義,為諸君坦白說明之。
第一,中國民族本是酷愛和平,國民政府的外交政策,向來主張對內求自存,對外求共存。
和平未到根本絕望時期,絕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決不輕言犧牲。
對於
“最後關頭”的解釋,充分表示我們對和平的愛護。我們既是一個弱國,如果臨到最後關頭,便隻有拚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國家生存;那時節再不容許我們中途妥協,須知中途妥協的條件,便是整個投降、整個滅亡的條件。
全國國民最要認清,所謂最後關頭的意義,最後關頭一至,我們隻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
“唯有犧牲到底”的決心,才能博得最後的勝利。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會陷民族於萬劫不複之地!
萬一真到了無可避免的最後關頭,我們當然隻有犧牲,隻有抗戰!但我們態度隻是應戰,而不是求戰;應戰,是應付最後關頭,因為我們是弱國,又因為擁護和平是我們的國策,所以不可求戰;我們固然是一個弱國,但不能不保持我們民族的生命,不能不負起祖宗先民所遺留給我們曆史上的責任,所以,到了必不得已時,我們不能不應戰。
至於戰爭既無之後,則因為我們是弱國,再沒有妥協的機會,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那時便隻有拚全民族的生命,求我們最後的勝利。總之,政府對於盧溝橋事件,已確定始終一貫的方針和立場,且必以全力固守這個立場,我們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準備應戰,而決不求戰。
我們知道全國應戰以後之局勢,就隻有犧牲到底,無絲毫僥幸求免之理。
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所以政府必特別謹慎,以臨此大事,全國國民必須嚴肅沉著,準備自衛。
在此安危絕續之交,唯賴舉國一致,服從紀律,嚴守秩序。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廬山講話的具體內容但都是記得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敵之責,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這是弱國為維護自己的民族尊嚴發出的呐喊,也是一個弱國無奈之舉,隻有全民族抗戰與之抗衡。
下麵就來說說那個改變中日兩國曆史重要人物,日軍所謂丟失的士兵。
此人名叫誌明菊次郎,是日軍挑釁部隊第八中隊的新兵,原是日本駐華軍隊的士兵。
事後日本方麵也承認誌明菊次郎誌是因為剛剛入伍缺乏經驗而走丟,但這個導致戰爭的小人物,諷刺的是居然沒有受到任何懲罰。
從此便可知日本對於侵華是早有準備的,隻是缺乏個借口而已。這個盧溝橋事變中日方最為重要人物,與一九四四年十月再度入役的誌明菊次郎在緬甸被新編第一軍孫立人部打死。
當時守衛宛平城和盧溝橋的是二一九團,團長吉星文。一個抗日名將率部打響對日作戰的第一槍,擊碎日本盧溝橋陰謀。
但是吉星文將軍在一九五八年的金門炮戰中,解放軍的一門炮擊集中他的司令部。
當年的抗日英雄,竟以這樣的方式永別人寰。對於中華民族來說,不能不說是個悲劇,讓人扼腕歎息,也是一個中華民族的悲劇。
日本見占領盧溝橋的企圖實現不了,便無賴的提出
“現地談判”,實際目的就是想占領盧溝橋。這時我也要說這裏麵還有一個有趣的事情,也是當時中國的悲哀吧。
在盧溝橋事變戰事激烈時,孫連仲等部北上增援刻不容緩,可宋哲元害怕中央大軍壓境,是來奪他地盤,由秦德純出麵婉拒。
說是
“此間形勢已趨和緩,倘中央大戰準備尚未完成,或恐影響,反致擴大,可否轉請暫令準備北上各部,在原防集結待命,以後果有所需,再為電請之處,務乞察酌為禱。”11日,宋離開樂陵,但他既沒迴北平,也沒到保定,而是去了天津。
在他到達天津約兩個小時之後,張自忠與日方代表鬆井等人草簽了《盧溝橋事件現地協定》,接受了道歉;處分責任者;37師撤出盧溝橋,改由保安隊維持治安;取締抗日團體等要求。
宋哲元作出了最大的妥協和讓步,但絲毫不能使日本停止侵略的步伐宋哲元曾經也是抗日的先鋒,但是一旦有了地盤,有了自己的利益的時候就變了。
他們的心中沒有國家,沒有理想,他們隻想最大限度的守住自己的東西,對於宋哲元來說,日本是敵人,中央軍絕對不比日本人強那去。
很快宋哲元就為自己的想法做法,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差點毀了他的一時英名。
二十六日,日軍集結在平津地區六萬兵力,相繼製造了廊坊事件和廣安門事件,下午便向二十九軍發布最後通牒,要求中國守軍與二十八日前全部撤出平津地區,否則將采取行動。
宋哲元嚴詞拒絕。並於二十七日向全國發表自衛守土通電,堅決守土抗戰。
同日,日本參謀部經天皇批準,命令日本華北駐屯軍向二十九軍發動進攻。
二十八日上午日本按照計劃對北平發動總攻。同日夜,宋哲元撤離北平,二十九日北平淪陷。
三十日,天津失守。盧溝橋事變結束,但中國的全民族抗戰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