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內容開始-->說來說去,就是公叔瑾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秦懷恩對清露到底能言聽計從到什麽程度。
當第二天,清露的親筆家書,乘著隻有戰報才能享受的快馬,應著朝陽往西北飛奔時,塞坎城的總兵府議事廳內,氣氛一片沉凝。
“秦懷恩,”公叔烈的大胖臉上汗水密布,紅通通的,像一隻烤得快要爆開的爛番瓜,“我告訴你,我已經答應了你那個不靠譜的作戰計劃,絕不會再同意駐守在塞坎的,要麽你就讓我去露城,不,還得給我帶上十萬,不,十五萬人,要麽,我現在就迴京城,親自稟報皇上,你是如何不遵將令,一意孤行的!”他聲嘶力竭,雙目赤紅,狀如瘋癲,沒人懷疑,下一刻,他就有可能像潑婦般躺在地上撒潑打滾,絲毫不顧及他身為總兵的職責和身份。
別說秦懷恩了,就連潘淩峰都被氣得眉毛胡子突突亂顫,但還是忍了又忍,一言不發地看向了秦懷恩。
秦懷恩倒是比潘淩峰好得多,因為他知道公叔烈此人的德行,最重要的是,在他立即辭官的重壓之下,公叔烈已答應了他“圍剿”的作戰計劃,他倒是不怎麽在乎公叔烈到底去哪個城池,帶多少步卒的!
秦懷恩和潘淩峰對視了一眼後說,“你別看我,該問的是那幫即將去駐守露城的兄弟們!”
大家早就分析出來了,這次狄人根本就不會攻打露城,按照秦懷恩的說法,此戰中,已修建好的露城隻留下一萬人守城就行了,潘淩峰出於穩妥起見,原本打算留下兩萬人的,剩下三萬露城守軍,將平均分配到黑土城和塞坎城去。
對此,不光秦懷恩,就連其他的將士們,也是沒有異議的,畢竟,總要有人守城,況且是露城如此重要的城池,身為露城軍嫡係,大家這點子風度還是有的,平日裏他們在露城得到的積分也足夠添補這一仗的損失了。
可是現在,公叔烈如此胡攪蠻纏,就意味著西北所有的十五萬步卒,都將在接下來的這一仗中寸功難立,怎麽能不讓將士們義憤填膺?!
還有,所有人都去守那座不可破的露城去了,黑土和塞坎怎麽辦?!
要知道,公叔烈治下八城,為了減少損失,秦懷恩和潘淩峰早在月初就通令除黑土、塞坎、露城之外的五城民眾搬遷,分散到了以上的三個城中。
可是現在,假如將十五萬步卒全都弄到露城去,那麽黑土城和塞坎城誰來守?黑土城還好一點,盡管經過了這三年多來的建設,但因曾經失陷過,又不在塞坎到露城的商路上,所以並不怎麽繁華,是可以像其他五城那樣清空的。
最難辦的是塞坎,繁華的塞坎啊,那麽多的店鋪和住戶,根本就搬不完,也沒有地方能容納得下這麽多的人口!
眼看著群情激憤,就要發生軍中嘩變了,秦懷恩不得已之下,再度開口了,“清空黑土城,我在城外駐軍迎戰,留下三萬人駐守塞坎,我立下軍令狀,必保塞坎不失!”準備了這麽久,這一仗他是一定要打的,為了西北今後的安寧,為了他能再不離開清露。
秦懷恩剛說完,“不行!”數個聲音便同時響了起來。
潘淩峰說,“秦將軍,你用來正麵迎敵的騎兵,本來就隻有二十萬,再不據城而守,這仗到底要怎麽打?”他們早已得到戰報,這次狄人集結近六十萬大軍,可以說是傾舉國之力,要和大楚決一死戰。
秦懷恩的“圍剿”之計,盡管精妙,卻十分冒險,按照慣例來說,大楚與狄人正麵激戰,若不是兵力是狄人的三倍以上,就是毫無勝算的,可現在整個西北,或者說整個大楚的騎兵隻有五十餘萬,比狄人還少,哪裏適合什麽“圍剿”?連正麵抗敵都是不合適的。
幸好,秦懷恩神勇無敵、用兵如神,又提前做了很多的準備,再加上,近幾年來,各個城池,尤其是露城、塞坎、黑土三城修得堅固無比,箭支糧草齊備,這才好不容易先說服了眾位將士,又脅迫了公叔烈,施行了圍剿計劃。
現在秦懷恩要放棄黑土出城用大楚的二十萬騎兵,迎戰狄人六十萬人馬,這簡直是與送死無異,就算是露城想要救援都來不及,況且,秦懷恩還有兼顧著塞坎,這根本就是無法完成的任務!
而公叔烈則說,“潘淩峰要隨我去露城,不能留在塞坎!”他已經失去了三萬守軍了,就再不能失去潘淩峰這個大殺器!
又經過了一番唇槍舌劍,打壓和勸解,最後終於訂了下來,清空黑土城,潘淩峰駐守露城,其餘五城守將,全都到塞坎,協助塞坎城副將守城,用高級將領的人數,添補守城軍士的不足,好吧,其實三萬人駐守塞坎,這原本就是標準配置來著,再說,還有秦懷恩的騎兵在前麵擋著,也不算什麽過於危險的任務了。
可以說,所有的困難,都讓秦懷恩一人獨抗了,還有那份,十分不公平的軍令狀!
吵鬧了大半日,這場算不上議事的議事,終於結束了,這也是大戰來臨之前,西北駐軍的最後一次議事,公叔烈率先衝出門去,帶著他的財寶和親兵,不管不顧,瘋子一樣地往露城衝去,哪管身後罵聲一片。
潘淩峰可沒那麽好命了,狄人隨時迴來,他們本已提前做好了五城民眾的遷徙安排,提前差不多一個月,就貼出了告示,可是現在,滿是人的黑土城,又要清空了,可以想見平民百姓們將會如何怨聲載道了。
但是又有什麽辦法呢?
大家扶老攜幼地從黑土城出發,紛紛湧向了塞坎和露城兩城,就算這兩座城池再大,一下子要容納這麽多人,也是相當吃力的。
尤其是露城,不僅要容納百姓,還要增加多出來的兩萬駐守兵士,潘淩峰黑著臉,日夜忙碌、安排著,實在忍不住了,就和民眾、兵士們,一道大罵一通怕死的公叔烈。
當第二天,清露的親筆家書,乘著隻有戰報才能享受的快馬,應著朝陽往西北飛奔時,塞坎城的總兵府議事廳內,氣氛一片沉凝。
“秦懷恩,”公叔烈的大胖臉上汗水密布,紅通通的,像一隻烤得快要爆開的爛番瓜,“我告訴你,我已經答應了你那個不靠譜的作戰計劃,絕不會再同意駐守在塞坎的,要麽你就讓我去露城,不,還得給我帶上十萬,不,十五萬人,要麽,我現在就迴京城,親自稟報皇上,你是如何不遵將令,一意孤行的!”他聲嘶力竭,雙目赤紅,狀如瘋癲,沒人懷疑,下一刻,他就有可能像潑婦般躺在地上撒潑打滾,絲毫不顧及他身為總兵的職責和身份。
別說秦懷恩了,就連潘淩峰都被氣得眉毛胡子突突亂顫,但還是忍了又忍,一言不發地看向了秦懷恩。
秦懷恩倒是比潘淩峰好得多,因為他知道公叔烈此人的德行,最重要的是,在他立即辭官的重壓之下,公叔烈已答應了他“圍剿”的作戰計劃,他倒是不怎麽在乎公叔烈到底去哪個城池,帶多少步卒的!
秦懷恩和潘淩峰對視了一眼後說,“你別看我,該問的是那幫即將去駐守露城的兄弟們!”
大家早就分析出來了,這次狄人根本就不會攻打露城,按照秦懷恩的說法,此戰中,已修建好的露城隻留下一萬人守城就行了,潘淩峰出於穩妥起見,原本打算留下兩萬人的,剩下三萬露城守軍,將平均分配到黑土城和塞坎城去。
對此,不光秦懷恩,就連其他的將士們,也是沒有異議的,畢竟,總要有人守城,況且是露城如此重要的城池,身為露城軍嫡係,大家這點子風度還是有的,平日裏他們在露城得到的積分也足夠添補這一仗的損失了。
可是現在,公叔烈如此胡攪蠻纏,就意味著西北所有的十五萬步卒,都將在接下來的這一仗中寸功難立,怎麽能不讓將士們義憤填膺?!
還有,所有人都去守那座不可破的露城去了,黑土和塞坎怎麽辦?!
要知道,公叔烈治下八城,為了減少損失,秦懷恩和潘淩峰早在月初就通令除黑土、塞坎、露城之外的五城民眾搬遷,分散到了以上的三個城中。
可是現在,假如將十五萬步卒全都弄到露城去,那麽黑土城和塞坎城誰來守?黑土城還好一點,盡管經過了這三年多來的建設,但因曾經失陷過,又不在塞坎到露城的商路上,所以並不怎麽繁華,是可以像其他五城那樣清空的。
最難辦的是塞坎,繁華的塞坎啊,那麽多的店鋪和住戶,根本就搬不完,也沒有地方能容納得下這麽多的人口!
眼看著群情激憤,就要發生軍中嘩變了,秦懷恩不得已之下,再度開口了,“清空黑土城,我在城外駐軍迎戰,留下三萬人駐守塞坎,我立下軍令狀,必保塞坎不失!”準備了這麽久,這一仗他是一定要打的,為了西北今後的安寧,為了他能再不離開清露。
秦懷恩剛說完,“不行!”數個聲音便同時響了起來。
潘淩峰說,“秦將軍,你用來正麵迎敵的騎兵,本來就隻有二十萬,再不據城而守,這仗到底要怎麽打?”他們早已得到戰報,這次狄人集結近六十萬大軍,可以說是傾舉國之力,要和大楚決一死戰。
秦懷恩的“圍剿”之計,盡管精妙,卻十分冒險,按照慣例來說,大楚與狄人正麵激戰,若不是兵力是狄人的三倍以上,就是毫無勝算的,可現在整個西北,或者說整個大楚的騎兵隻有五十餘萬,比狄人還少,哪裏適合什麽“圍剿”?連正麵抗敵都是不合適的。
幸好,秦懷恩神勇無敵、用兵如神,又提前做了很多的準備,再加上,近幾年來,各個城池,尤其是露城、塞坎、黑土三城修得堅固無比,箭支糧草齊備,這才好不容易先說服了眾位將士,又脅迫了公叔烈,施行了圍剿計劃。
現在秦懷恩要放棄黑土出城用大楚的二十萬騎兵,迎戰狄人六十萬人馬,這簡直是與送死無異,就算是露城想要救援都來不及,況且,秦懷恩還有兼顧著塞坎,這根本就是無法完成的任務!
而公叔烈則說,“潘淩峰要隨我去露城,不能留在塞坎!”他已經失去了三萬守軍了,就再不能失去潘淩峰這個大殺器!
又經過了一番唇槍舌劍,打壓和勸解,最後終於訂了下來,清空黑土城,潘淩峰駐守露城,其餘五城守將,全都到塞坎,協助塞坎城副將守城,用高級將領的人數,添補守城軍士的不足,好吧,其實三萬人駐守塞坎,這原本就是標準配置來著,再說,還有秦懷恩的騎兵在前麵擋著,也不算什麽過於危險的任務了。
可以說,所有的困難,都讓秦懷恩一人獨抗了,還有那份,十分不公平的軍令狀!
吵鬧了大半日,這場算不上議事的議事,終於結束了,這也是大戰來臨之前,西北駐軍的最後一次議事,公叔烈率先衝出門去,帶著他的財寶和親兵,不管不顧,瘋子一樣地往露城衝去,哪管身後罵聲一片。
潘淩峰可沒那麽好命了,狄人隨時迴來,他們本已提前做好了五城民眾的遷徙安排,提前差不多一個月,就貼出了告示,可是現在,滿是人的黑土城,又要清空了,可以想見平民百姓們將會如何怨聲載道了。
但是又有什麽辦法呢?
大家扶老攜幼地從黑土城出發,紛紛湧向了塞坎和露城兩城,就算這兩座城池再大,一下子要容納這麽多人,也是相當吃力的。
尤其是露城,不僅要容納百姓,還要增加多出來的兩萬駐守兵士,潘淩峰黑著臉,日夜忙碌、安排著,實在忍不住了,就和民眾、兵士們,一道大罵一通怕死的公叔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