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叔寧的折子在朝堂上引起了新一輪的熱議,之所以不是反對而是熱議,歸根到底在於這兄弟兩個都很狐狸。複製網址訪問
公叔寧為了反對聲小一些,完全保護了官員們的利益,也就是說在朝廷任職的人,土地免稅全都是沒上限的,哪怕隻是閑職,哪怕你的品級很低。
而公叔瑾在抄送的時候,卻將秀才、舉人、進士的遞進式免稅畝數,擴大到了朝廷官員,在進士的基礎上,每個品級都增加兩百畝,到了皇親國戚、勳貴、正二品以上大員時,才全部免稅。
結果沒等到上朝的日子,反對的折子就如同雪片樣的飛到了公叔瑾的案頭。
等到這些人都表現得差不多了,公叔瑾才讓他們討論,幾品的官員不免稅合適,這下子又炸開了鍋,到最後,公叔瑾再次讓步,采用了公叔寧折子裏麵的計劃時,眾位反對的大臣,先是有種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覺,接著便冷汗涔涔了。
要知道,在這個過程中,官員們本著法不責眾的氣勢,可沒少展示自己的自私,萬一皇上等這件事過去了,秋後算賬可怎麽辦呢?!
“其實,按照品級核定免稅畝數,是不可行的,”公叔寧對清露和睿兒解釋,“官職一般每三年評定一次,還有特殊原因提升的,因此不斷地核定田畝數量,實在是太繁瑣了。”
“所以就把這個大大的缺點先展示出來,讓人攻擊,這下子皇上讓步後,就沒人會反對了。”清露說,懶洋洋地打了個哈欠,說實話,她對這些事兒,一點都不感興趣。
睿兒的關注重點則完全不在這個上麵,“那我們的滑稽戲什麽時候開始上演?!”
公叔寧頭痛地捏了捏自己的額角,對這兩個人的這次教導貌似很失敗。
清露發現,公叔寧近來對他們的指點有點變本加厲,很不理解是什麽讓他變得如此焦急,難道是公叔瑾又暗地裏交待給公叔寧什麽差事了?
看起來可不像,清露微微搖了搖頭,迴答睿兒的問題,“應該再改改就可以了吧!”邊排練邊修改,進度還是相當快的,若不是因她要求太高,要求每柱香的時段中,都有衝突或笑點,估計早就弄好了。
睿兒露出無比期待的神情,就連公叔寧也輕輕地笑了,清露忍不住揶揄他們,“難為你們看了那麽多次了。”越發對演出效果充滿信心了。
這出兒被命名為《不差錢》的滑稽戲,講述了一個“偽文人”的故事。
他總是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嘴臉,口口聲聲地說他“不差錢”,而實際上,他比誰都虛偽自私,是真正的唯利是圖者,專門靠哄騙、欺瞞、威脅等下作手段欺壓百姓達到他的目的。
在這個過程中,他有意無意地扭曲了皇上對百姓的恩澤,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直到通過一係列的情節,被百姓們認出他的本質,才成為眾人的嘲笑對象,最後還受到了嚴懲。
整出戲的矛盾衝突,都是圍繞著田賦新政展開的,是不折不扣的“宣傳片”,戲中的語言誇張幽默,大量運用俚語、俗語,包括戲名在內的很多台詞和情節,清露都是直接從前世的東北小品王趙大爺那裏抄襲來的,不僅讓人印象深刻,還特別深入人心。
盡管古代沒有“普通話”,但京城官話是被所有人都承認的高大上語種,基本上人人都能聽懂,這一點隻會按照前身記憶說京城官話的清露,曾親身驗證過,她堅信,戲中的很多台詞會很快成為“流行語”。
戲中沒有以往的唱段,而是全部采用說唱的方式,很容易學會,這一次,公叔寧直接請了十個戲班子,一同在王府中排戲,等到熟練後,他們就可以同時分頭演出。
就連擅長寫劇本的人,都請了十多個,在一起共同研究、修改戲文,務必做到“笑果”強大,清露因此省了不少的力氣,而群策群力的效果的確挺好,往後如果再編戲的話,還可以采取這個方法。
戲中主角之所以用“偽文人”這個身份,是因為清露再三考慮,如果是真正有功名的人,實在是很不妥——都要削減人家的利益了,還這麽抹黑,估計是個人都得發脾氣吧?!
話說,她編戲的目的可不是讓天下的舉子們越發惱怒,而是讓他們的怒火平息,所以劇中的這個“文人”必須是假的。
三人正興高采烈地討論著新戲,下人進來稟報說,西南潘家的人來送年禮了,於是他們不由齊齊發出了一聲歎息,並不是因為潘家這個年禮送得不好,而是因為跟隨潘家到來的還有幾個人,幾個他們都不想見卻不得不見的人。
“他們就給我送這個?”清露輕蔑地看了看壽公公提進來的點心匣子,隨手撕開了,便往口中塞。
公叔寧伸手來攔,“外麵的東西,未必幹淨,”仔細看了看匣子上的字號,“還不是最好的。”這家鋪子,他連聽說都沒聽說過。
清露避開了公叔寧的阻攔,“沒辦法,我最喜歡吃秦家人的東西,花他們家的銀子。”不過好像這一次,她做不到了。
沒錯兒,這次死皮賴臉地跟著潘家車隊進京的人,就是秦大川、殷氏、秦懷仁和他們的兩個下人。
這個消息,他們是早就知道的。
因為欠著壽公公買官的銀子,林勝德和壽公公一直有書信來往,把秦懷仁的一舉一動,源源本本地匯報上來。
開始時,清露還會很有興趣地看看,後來就沒耐心了,全權交給壽公公打理了,有特別重要的動向,壽公公才會報給清露,比如,這次他們打著秦懷恩的旗號,死皮賴臉地去找潘家並和潘家的商隊一道進京。
睿兒也學著清露的樣子,去抓點心吃,邊吃邊搖頭晃腦地哼唧,“不差錢,誒呀,爺我就是不差錢兒——”正是戲文中的唱詞。
而隻要和秦家接觸過的人,就不難發現,《不差錢》這出戲中的主角,正是以秦家人為原型的。
公叔寧為了反對聲小一些,完全保護了官員們的利益,也就是說在朝廷任職的人,土地免稅全都是沒上限的,哪怕隻是閑職,哪怕你的品級很低。
而公叔瑾在抄送的時候,卻將秀才、舉人、進士的遞進式免稅畝數,擴大到了朝廷官員,在進士的基礎上,每個品級都增加兩百畝,到了皇親國戚、勳貴、正二品以上大員時,才全部免稅。
結果沒等到上朝的日子,反對的折子就如同雪片樣的飛到了公叔瑾的案頭。
等到這些人都表現得差不多了,公叔瑾才讓他們討論,幾品的官員不免稅合適,這下子又炸開了鍋,到最後,公叔瑾再次讓步,采用了公叔寧折子裏麵的計劃時,眾位反對的大臣,先是有種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覺,接著便冷汗涔涔了。
要知道,在這個過程中,官員們本著法不責眾的氣勢,可沒少展示自己的自私,萬一皇上等這件事過去了,秋後算賬可怎麽辦呢?!
“其實,按照品級核定免稅畝數,是不可行的,”公叔寧對清露和睿兒解釋,“官職一般每三年評定一次,還有特殊原因提升的,因此不斷地核定田畝數量,實在是太繁瑣了。”
“所以就把這個大大的缺點先展示出來,讓人攻擊,這下子皇上讓步後,就沒人會反對了。”清露說,懶洋洋地打了個哈欠,說實話,她對這些事兒,一點都不感興趣。
睿兒的關注重點則完全不在這個上麵,“那我們的滑稽戲什麽時候開始上演?!”
公叔寧頭痛地捏了捏自己的額角,對這兩個人的這次教導貌似很失敗。
清露發現,公叔寧近來對他們的指點有點變本加厲,很不理解是什麽讓他變得如此焦急,難道是公叔瑾又暗地裏交待給公叔寧什麽差事了?
看起來可不像,清露微微搖了搖頭,迴答睿兒的問題,“應該再改改就可以了吧!”邊排練邊修改,進度還是相當快的,若不是因她要求太高,要求每柱香的時段中,都有衝突或笑點,估計早就弄好了。
睿兒露出無比期待的神情,就連公叔寧也輕輕地笑了,清露忍不住揶揄他們,“難為你們看了那麽多次了。”越發對演出效果充滿信心了。
這出兒被命名為《不差錢》的滑稽戲,講述了一個“偽文人”的故事。
他總是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嘴臉,口口聲聲地說他“不差錢”,而實際上,他比誰都虛偽自私,是真正的唯利是圖者,專門靠哄騙、欺瞞、威脅等下作手段欺壓百姓達到他的目的。
在這個過程中,他有意無意地扭曲了皇上對百姓的恩澤,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直到通過一係列的情節,被百姓們認出他的本質,才成為眾人的嘲笑對象,最後還受到了嚴懲。
整出戲的矛盾衝突,都是圍繞著田賦新政展開的,是不折不扣的“宣傳片”,戲中的語言誇張幽默,大量運用俚語、俗語,包括戲名在內的很多台詞和情節,清露都是直接從前世的東北小品王趙大爺那裏抄襲來的,不僅讓人印象深刻,還特別深入人心。
盡管古代沒有“普通話”,但京城官話是被所有人都承認的高大上語種,基本上人人都能聽懂,這一點隻會按照前身記憶說京城官話的清露,曾親身驗證過,她堅信,戲中的很多台詞會很快成為“流行語”。
戲中沒有以往的唱段,而是全部采用說唱的方式,很容易學會,這一次,公叔寧直接請了十個戲班子,一同在王府中排戲,等到熟練後,他們就可以同時分頭演出。
就連擅長寫劇本的人,都請了十多個,在一起共同研究、修改戲文,務必做到“笑果”強大,清露因此省了不少的力氣,而群策群力的效果的確挺好,往後如果再編戲的話,還可以采取這個方法。
戲中主角之所以用“偽文人”這個身份,是因為清露再三考慮,如果是真正有功名的人,實在是很不妥——都要削減人家的利益了,還這麽抹黑,估計是個人都得發脾氣吧?!
話說,她編戲的目的可不是讓天下的舉子們越發惱怒,而是讓他們的怒火平息,所以劇中的這個“文人”必須是假的。
三人正興高采烈地討論著新戲,下人進來稟報說,西南潘家的人來送年禮了,於是他們不由齊齊發出了一聲歎息,並不是因為潘家這個年禮送得不好,而是因為跟隨潘家到來的還有幾個人,幾個他們都不想見卻不得不見的人。
“他們就給我送這個?”清露輕蔑地看了看壽公公提進來的點心匣子,隨手撕開了,便往口中塞。
公叔寧伸手來攔,“外麵的東西,未必幹淨,”仔細看了看匣子上的字號,“還不是最好的。”這家鋪子,他連聽說都沒聽說過。
清露避開了公叔寧的阻攔,“沒辦法,我最喜歡吃秦家人的東西,花他們家的銀子。”不過好像這一次,她做不到了。
沒錯兒,這次死皮賴臉地跟著潘家車隊進京的人,就是秦大川、殷氏、秦懷仁和他們的兩個下人。
這個消息,他們是早就知道的。
因為欠著壽公公買官的銀子,林勝德和壽公公一直有書信來往,把秦懷仁的一舉一動,源源本本地匯報上來。
開始時,清露還會很有興趣地看看,後來就沒耐心了,全權交給壽公公打理了,有特別重要的動向,壽公公才會報給清露,比如,這次他們打著秦懷恩的旗號,死皮賴臉地去找潘家並和潘家的商隊一道進京。
睿兒也學著清露的樣子,去抓點心吃,邊吃邊搖頭晃腦地哼唧,“不差錢,誒呀,爺我就是不差錢兒——”正是戲文中的唱詞。
而隻要和秦家接觸過的人,就不難發現,《不差錢》這出戲中的主角,正是以秦家人為原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