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聽了嶽杏兒的話後,秦大川忍不住大笑出聲兒,再沒有方才因秦懷義帶來的不快,他哄騙嶽杏兒已經很多天了,眼看就要哄不下去了,更重要的是,嶽杏兒對他越來越抵觸,他始終無法更近一步,他簡直頭痛得不得了。
借著這陣子東風,當天晚上秦大川就把嶽杏兒從少女變成了真正的婦人,說實話,過程並不愉快,秦大川的身體狀況讓他做這種事兒本身就吃力,況且是初識人事難免掙紮的嶽杏兒,好不容易才完成了,不僅沒啥樂趣,還累得通身是汗,結束後,讓嶽杏兒給他揉了好久的腿。
而嶽杏兒不僅緊張羞澀,還要忍著破瓜之後的種種不適侍候秦大川,更是遭罪。此外,嶽杏兒心中還有隱隱的悔恨,到了這時,她才明白,婦人和女孩兒之間真正的區別,對最終邁出這一步,絕對是喜憂參半。
其實劉婆子是不知道秦大川和嶽杏兒兩人之間的具體情況的,若不然,也不能給嶽杏兒出這個要孩子的“餿主意”,直到後來嶽杏兒因此受到了更大的傷害,劉婆子才懊惱無比。
不過,人的際遇就是這麽奇怪,就因為劉婆子這次的好心辦壞事兒,才讓她時不時地在清露麵前念叨嶽杏兒,最終,清露還是在對付秦家時,出於善良幫了嶽杏兒一把,就是這小小的幫助,最終徹底改變了嶽杏兒的人生。
如果說,秦懷義這次的到來給秦大川來了意外之喜,那麽三天後,秦懷義的第二次到來,過程就不那麽愉快了。
秦懷義最終還是同意了秦大川可謂苛刻的糧價,並用近乎搶的速度,一次性買走了秦家包括口糧在內的全部糧食。
麥子這種糧食和米不一樣,需要經過一定時間的貯藏,口感和營養才更好,這個叫做“小麥粉的後熟”,是有科學依據的。對這其中的道理,無論清露還是這個時代的人都不是很清楚,但有經驗的農民都知道,去年的麥子比較好吃,因此有“新米陳麥”的說法兒,所以隻要條件允許的人家,都會吃陳麥子,新麥子打下來,並不立刻吃,就是在買賣時,也會提前說明或是檢驗一下,各有各的價格。
清露這次收糧,在貯存時都是按照年份從外往裏放的,陳糧全都放在外麵,不管吃還是賣都可著陳的先來,這也是通常的做法兒。
前年秋收時,秦懷義和薑氏的親事還沒訂下來,更沒想到秦懷義會經營自家鋪子,秦家就沒存太多的糧。
好在,殷氏習慣克扣和從家用中拿好處,自幼在鄉下長大的秦大川也是餓過肚子的,所以多存些糧食是秦家的習慣。
就是這樣,去年那一年的糧食買賣,秦懷義做得也是十分辛苦的,因為陳麥不夠賣,損失了不少的利潤,去年秋收時秦家接受了這個教訓,家裏收上來的糧一粒都沒賣,但經過秦懷義這一年來的出售和家裏食用,剩下的也不是很多了。
這就是秦大川在價格上咬得那麽死的原因——秦家其實沒多少糧可買了,秦懷義買還不買,秦大川都不著急。
今年秋收因為清露收糧,所以秦大川是沒有糧食收入的,隻收上來了銀子,秦家的糧都是去年的,是實打實的高價陳麥。
等看到秦懷義毫不手軟地搬空了秦家的糧倉時,秦大川忍不住叫了起來,“哎哎,老三呐,你怎麽能把家裏的口糧都拿走了?”
秦懷義先是假裝沒聽見,等到夥計們都趕著車走了,才將一小包銀子塞進了秦大川的懷裏,“爹還是看看數量對不對吧?左右不過幾袋麥粒子,您住在鄉下,哪裏弄不來啊?新麥子還便宜,放到年下,也算陳麥了。您手頭又不是沒有銀子,還不是想吃什麽就吃什麽?!”
秦大川低頭數銀子,秦懷義已打了個招唿邁步出門了,就像身後有人追他似的。
秦懷義給的銀錢倒是一個銅板都不少,秦大川猶豫再三,還是沒喊住秦懷義。
秦大川想,秦懷義說的是對的,就打清露把村子裏的糧都收完了,旁的村子裏還有啊,怎麽都要比縣城和鎮上賣的便宜些,更別說他還是小鬥賣的,不管怎麽算他都是賺了一筆,再說,家裏為啥非得吃陳麥啊,那新麥子不是一樣吃?!不對,像殷氏母女和於氏那樣的,就該和下人一樣吃粗糧!
嶽杏兒的到來占用了秦大川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以至於他對清露的大手筆和今年的糧食狀況一無所知,更別說縣城裏的糧食的新價格了。
俗話說,“買的沒有賣的精”,可今天秦大川和秦懷義這筆父子間的交易,卻正好反了過來——若不是糧價已經上漲了,秦懷義覺得有利可圖,又怎麽可能再迴頭答應秦大川如此苛刻的條件?!
秦大川去磨房和灶房裏看了一圈兒,發現家裏的糧還夠吃上一個來月的,就抱著銀子迴了屋子。
去內室裏將銀子放好,他在外間的躺椅上坐了下來,一個人悶悶地抽了兩袋煙,心裏卻更不舒服了,雖說他給自己找了很多的理由,可一想到那空蕩蕩的糧倉,這心裏就七上八下的。
“家裏沒有隔夜糧”是赤貧的另外一種說法兒,自從二十多年前,秦大川發達起來後,還從來沒過過家無餘糧的日子,現在可倒是好,不僅是沒餘糧了,連口糧都沒有了,心裏又怎麽可能穩當?!
但不管怎麽說,事情已經發生了,後悔是沒用的。
反正也不是什麽大事,大不了,明天就讓老許出門買糧去,秦大川這麽對自己說。
心裏安穩下來後,秦大川磕了磕煙袋鍋,向坐在窗前專心做針線的嶽杏兒看了過去。
因為上次秦懷義來時,秦大川教導了嶽杏兒,現在嶽杏兒對和她無關的事,都是熟視無睹的,顯得非常安分守己,這不,秦大川忙碌了大半天,又賣糧又收銀子的,她都像隱形人樣地做著自己的事兒,一聲不出,一眼不看。
借著這陣子東風,當天晚上秦大川就把嶽杏兒從少女變成了真正的婦人,說實話,過程並不愉快,秦大川的身體狀況讓他做這種事兒本身就吃力,況且是初識人事難免掙紮的嶽杏兒,好不容易才完成了,不僅沒啥樂趣,還累得通身是汗,結束後,讓嶽杏兒給他揉了好久的腿。
而嶽杏兒不僅緊張羞澀,還要忍著破瓜之後的種種不適侍候秦大川,更是遭罪。此外,嶽杏兒心中還有隱隱的悔恨,到了這時,她才明白,婦人和女孩兒之間真正的區別,對最終邁出這一步,絕對是喜憂參半。
其實劉婆子是不知道秦大川和嶽杏兒兩人之間的具體情況的,若不然,也不能給嶽杏兒出這個要孩子的“餿主意”,直到後來嶽杏兒因此受到了更大的傷害,劉婆子才懊惱無比。
不過,人的際遇就是這麽奇怪,就因為劉婆子這次的好心辦壞事兒,才讓她時不時地在清露麵前念叨嶽杏兒,最終,清露還是在對付秦家時,出於善良幫了嶽杏兒一把,就是這小小的幫助,最終徹底改變了嶽杏兒的人生。
如果說,秦懷義這次的到來給秦大川來了意外之喜,那麽三天後,秦懷義的第二次到來,過程就不那麽愉快了。
秦懷義最終還是同意了秦大川可謂苛刻的糧價,並用近乎搶的速度,一次性買走了秦家包括口糧在內的全部糧食。
麥子這種糧食和米不一樣,需要經過一定時間的貯藏,口感和營養才更好,這個叫做“小麥粉的後熟”,是有科學依據的。對這其中的道理,無論清露還是這個時代的人都不是很清楚,但有經驗的農民都知道,去年的麥子比較好吃,因此有“新米陳麥”的說法兒,所以隻要條件允許的人家,都會吃陳麥子,新麥子打下來,並不立刻吃,就是在買賣時,也會提前說明或是檢驗一下,各有各的價格。
清露這次收糧,在貯存時都是按照年份從外往裏放的,陳糧全都放在外麵,不管吃還是賣都可著陳的先來,這也是通常的做法兒。
前年秋收時,秦懷義和薑氏的親事還沒訂下來,更沒想到秦懷義會經營自家鋪子,秦家就沒存太多的糧。
好在,殷氏習慣克扣和從家用中拿好處,自幼在鄉下長大的秦大川也是餓過肚子的,所以多存些糧食是秦家的習慣。
就是這樣,去年那一年的糧食買賣,秦懷義做得也是十分辛苦的,因為陳麥不夠賣,損失了不少的利潤,去年秋收時秦家接受了這個教訓,家裏收上來的糧一粒都沒賣,但經過秦懷義這一年來的出售和家裏食用,剩下的也不是很多了。
這就是秦大川在價格上咬得那麽死的原因——秦家其實沒多少糧可買了,秦懷義買還不買,秦大川都不著急。
今年秋收因為清露收糧,所以秦大川是沒有糧食收入的,隻收上來了銀子,秦家的糧都是去年的,是實打實的高價陳麥。
等看到秦懷義毫不手軟地搬空了秦家的糧倉時,秦大川忍不住叫了起來,“哎哎,老三呐,你怎麽能把家裏的口糧都拿走了?”
秦懷義先是假裝沒聽見,等到夥計們都趕著車走了,才將一小包銀子塞進了秦大川的懷裏,“爹還是看看數量對不對吧?左右不過幾袋麥粒子,您住在鄉下,哪裏弄不來啊?新麥子還便宜,放到年下,也算陳麥了。您手頭又不是沒有銀子,還不是想吃什麽就吃什麽?!”
秦大川低頭數銀子,秦懷義已打了個招唿邁步出門了,就像身後有人追他似的。
秦懷義給的銀錢倒是一個銅板都不少,秦大川猶豫再三,還是沒喊住秦懷義。
秦大川想,秦懷義說的是對的,就打清露把村子裏的糧都收完了,旁的村子裏還有啊,怎麽都要比縣城和鎮上賣的便宜些,更別說他還是小鬥賣的,不管怎麽算他都是賺了一筆,再說,家裏為啥非得吃陳麥啊,那新麥子不是一樣吃?!不對,像殷氏母女和於氏那樣的,就該和下人一樣吃粗糧!
嶽杏兒的到來占用了秦大川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以至於他對清露的大手筆和今年的糧食狀況一無所知,更別說縣城裏的糧食的新價格了。
俗話說,“買的沒有賣的精”,可今天秦大川和秦懷義這筆父子間的交易,卻正好反了過來——若不是糧價已經上漲了,秦懷義覺得有利可圖,又怎麽可能再迴頭答應秦大川如此苛刻的條件?!
秦大川去磨房和灶房裏看了一圈兒,發現家裏的糧還夠吃上一個來月的,就抱著銀子迴了屋子。
去內室裏將銀子放好,他在外間的躺椅上坐了下來,一個人悶悶地抽了兩袋煙,心裏卻更不舒服了,雖說他給自己找了很多的理由,可一想到那空蕩蕩的糧倉,這心裏就七上八下的。
“家裏沒有隔夜糧”是赤貧的另外一種說法兒,自從二十多年前,秦大川發達起來後,還從來沒過過家無餘糧的日子,現在可倒是好,不僅是沒餘糧了,連口糧都沒有了,心裏又怎麽可能穩當?!
但不管怎麽說,事情已經發生了,後悔是沒用的。
反正也不是什麽大事,大不了,明天就讓老許出門買糧去,秦大川這麽對自己說。
心裏安穩下來後,秦大川磕了磕煙袋鍋,向坐在窗前專心做針線的嶽杏兒看了過去。
因為上次秦懷義來時,秦大川教導了嶽杏兒,現在嶽杏兒對和她無關的事,都是熟視無睹的,顯得非常安分守己,這不,秦大川忙碌了大半天,又賣糧又收銀子的,她都像隱形人樣地做著自己的事兒,一聲不出,一眼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