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32125873、麗敏兒、雲水輕、六月別哭、夢~~飄、來自大海的石頭、小草的驕傲、ie60、luoke000、望雲山人、世間少見鬼才、


    閑雲野道、虛幻之海、べ無念ぺ、微小寶、混沌時宇、№…ご傷…鈊


    書友的打賞。


    --


    隨著一步一步走來,方天對於修行,已是有了相當深刻的了解。


    在開始的時候,方天認為修行是修行,人生是人生,而現在,在方天看來,已經是,修行即是人生,人生就是修行。


    修行,是很普通的事,並不是專門的修行者,才叫修行。


    廣義地講,其實世間每一個人,都在修行,甚至於“修行”這個詞本身,不過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而這種事,——誰沒在做呢?


    所以人人都是修行者。


    隻是有的專業、有的業餘,有的用心、有的漫不經心罷了,而且方向也並不一致。


    人與人之間不一致,同一個人生命中的不同階段,很可能也不一致。


    單以身心這一方向而論。


    修行,用一句話來說,就是讓身心改善並提高。


    像前世的那些老頭老太,早上起來,在公園或其它地方,跑跑步,吊吊嗓子,打打太極拳,或練練節律操什麽的,其實都可以算是修行。


    隻是這種修行,層次當然很淺,“止於娛樂”罷了。


    但娛樂歸娛樂,對身和心的維持與改善,效果其實還是相當不小的。別看都是老年人,有不少人的身心狀況。相當不錯的,遠超那些懶洋洋、沒病,但整天就是沒精神的年輕人。


    前世的世界,修行,在身的提高方麵,似乎並不太明顯。


    是以,古往今來,太多的英雄豪傑,都是“心修行”的大師。或者“身修行”也有獲大成就的,隻是方天不知道而已。


    這其實也很正常。——如果不大聲地嚷嚷。又不怎麽表露出去,外人,誰知道呢?


    其實就算表露出去也沒什麽,別說後世了,哪怕就是當世。沒親身見證過的人,估計也多半會以為那隻是謠言。而在華夏曆史上。真實地記載著神異的例子。其實並不是沒有。


    別的就不說了,還說那個宋朝的大學士蘇東坡,其《贈上天竺辯才師》一詩中有句道:


    “我有長頭兒,角頰峙犀玉。四歲不知行,抱負煩背腹。師來為摩頂,起走趁奔鹿。”


    蘇東坡有個兒子蘇迨。這孩子屬於先天不全者,就像詩裏說的,“四歲不知行”,四歲還不能走路。綜合其它一些記載看,大抵是小兒麻痹症之類的病患,並且,是娘胎裏帶來的。


    別說那個時代了,就是後世,方天來的那個時代,這也是麻煩事,麻煩一輩子。


    然後,經那位天竺也就是印度的僧人給治療之後,這孩子,就可以“起走趁奔鹿”了。——活蹦亂跳的,像小鹿一樣。


    被蘇軾記載下的這位高人,可能是天生異稟,即後世民間所謂的“特異功能者”,也可能是“身修行”有成的一位修行者,後者的可能更大一些。——但這兩者其實是一迴事,不過一個是先天,一個是後天而已。


    而不論是這兩者中的哪一種,在前世的那個世界,這樣的人,終究是少數的。


    甚至可以說是少數中的少數,絕少數。


    這也說明,一個人的身心兩個方麵,想在“身”上有所提高,比在“心”上有所提高要困難得多!


    據說禪宗六祖,也就是後來作下“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那位,大字不識,以砍柴為生,一次極偶然的機會聽人念《金剛經》,結果立馬就悟了。


    悟到什麽且不說,但其“心”,應該是與聞經之前,絕絕對對的不一樣了。而其“身”,當還是常人一個,不然,後來也不會有避禍嶺南之舉。


    這就是“身”與“心”之間的關係。——心可一步登天,身卻寸步難行。


    不過,一個人的身與心,畢竟是一體的,而身與心的作用,也是可以相互促進的。


    “於情感悲喜不係為空,於塵世一念不掛為離,此是空寂離塵境。”


    “空寂離塵,造化自運,漸至心空身滿,步入初陽雪消境。這一境,是以心轉身,心為先導,身為後隨。心由自我,身隨造化。”


    這是“我道六境”的第一境,也可以說是入門境,“空寂離塵境”。


    這一境的主旨,是“以心轉身”。


    其實就是從身心兩個方麵中,比較容易調整和改變的“心”入手而已。就像一個人欲與上司或某攻關對象拉關係,其本人不好攀,難啃,結果就轉從其身邊的人攀起一樣。


    所謂“夫人攻關”、“兒女攻關”等,就是這麽來的。


    再難說話的人,被其夫人枕邊風一吹,或被其兒女一糾纏,結果就往往變得好說話了。


    這叫“砍樹先從邊上砍”,或者“柿子先撿軟的捏”。


    反正都一個意思。


    總的來說,就是正麵走不通、不好走,就換個方向,從側麵走。


    “我道六境”中的這個“空寂離塵境”,就是這麽玩的。——“身”不好修,於是換個方向,從“心”開始修起。


    因為有著前世的基礎,最主要的是兩世為人又出生入死的經曆,所以方天的“心”很容易就靜定下來,然後自自然、活潑潑,不需任何勉強,自然而然地就進入了所謂的空寂離塵境之中。


    哪怕是用方天現在的眼光來看,這也確實是最適合他的入門修行手段。


    其實直接從“身”上修也是可以的,但那需要按部就班和切實指導,換言之,也就是需要一個負責的且是高明的老師。——可是他哪有?


    所以,那個路不能走。


    隻能走間接的,以心轉身之路。


    當用心牽引著,讓身盈滿之後,就要再倒過來了,以身轉心。


    為什麽要倒過來?


    或者說,之前的“心”,不行?


    答案是,是!


    就是不行!


    之前的“心”,不過就是一個清清靜靜罷了,還是刻意保持的。


    在“身”不怎麽樣的時候,這“心”還算是先進,能起到示範和引導作用,就像在一群不識字的人當中,哪怕是小學生,也算有文化,也能得到眾人的仰慕一樣。


    但當原先這些不識字的人全部成為大學生之後,原本“有文化”的小學生,就不夠看了。


    修行中,在“身”有了成果之後,“心”也是這樣,需要重新進修。


    所以就有了“我道六境”的第二境。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身有漏,識有染,為塵世之身心。”


    “造化之下,缺憾得彌補,此是初陽雪消境,謂身之漏、識之染為雪,陽出得以雪消。”


    “心”,究竟是以“身”為基礎的。


    這一點,沒有任何疑問。且不說“想要抓住男人的心,就要抓住男人的胃。”什麽什麽的,就說讓一個人,一個普通人,三天不吃飯,三天不睡覺,然後會怎麽樣?


    其實很好猜測。


    不管其原先的“心”是怎麽樣的,這個時候,大多都會一塌糊塗。


    反之,如果“身”的方麵通達呢?健健康康,無疾無病,吃飽睡好,又無雜事亂事煩事纏身,那麽其“心”會怎麽樣?——應該說,就算差,也差不到哪裏去。


    更多的情況,是微微一笑很傾城,哦不,是微微一笑天地寬。


    是以,“我道六境”的這第二境,“初陽雪消境”,“身”在進步,更多的,卻是“心”在進步。


    以前,方天對此境中的“身之漏、識之染”有所想象,但不夠透徹。


    而現在,走過了這一境,自是清清楚楚。


    他識海中的那個太陽的存在,讓他的身體永遠處於最佳的狀態,誇張點說,哪怕身體中的一個細胞,都不會受到委屈,現在看來,用“陽出得以雪消”這個話來描述,實在是再貼切不過了。


    這不是什麽形容,而根本就是實打實的描述!


    這是“身之漏”。


    而至於“識之染”,在明悟了“為天地之心”的義旨之後,方天難以言述他具體獲得了什麽,隻能說,許多東西,許許多多東西,在其看來,都和以前再也不一樣了而已。


    尤其是對於生命的認識。


    但具體如何,方天還需要一段時間,來慢慢體會。


    而不管怎麽說,當下,“身無漏”,“識無染”,陽出遍雪消,身心方麵,算是初步步入一個“圓滿”境界吧。(未完待續。。)t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異界生活助理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仲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仲道並收藏異界生活助理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