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祿山二十五年五月,帝弊。
轉月太子登基,改年號撫安,帝稱撫順帝,為撫安初年。
撫順帝登基第二日,身在塞外卻權傾朝野的陳王陳祿起兵造反,稱撫安帝謀朝篡位殺害先帝。
撫安初年六月十五,日頭剛剛升起便有一對母女翻過山頭,踏著朝陽來到李家溝。走在前麵的母親一身粗布衣瘦得隻剩一副皮包骨,被她牽在手裏的花衫女娃娃卻被照顧的很好,滿臉灰塵的小臉上隻露出一雙好看的眼睛。
女子領著孩子進了村,村裏的男人天亮前已經下了地,這個時候村裏隻剩幾個年紀大的女人和孩子,女子找了一戶人家敲門討水喝。
這李家溝地處偏僻,卻人人安居樂業一派和樂,開門的人是個四十餘歲的大娘,開了門看到是陌生人先是一愣,緩過神來就連忙進屋給那女子取了水。
這陌生的女子看著太瘦太虛弱了,像是風一刮就能飄走一樣,倒水的時候大娘順手從灶台拿了張餅,走到門外一起遞給了那女子。
那女子先是道了謝,便彎腰去喂孩子,那女娃娃還不滿十歲的樣子,許是也口渴得急了大口大口的喝了起來。等孩子喝完水,女子便把餅遞給她,看著她一口口吃了下去,才把碗裏剩下的水喝了。
女子還了碗,再次道謝便牽著孩子要走。
女子剛走不遠,那大娘跺了跺腳追了上去。
“你們是要趕路麽?是要去哪裏?”
那女子迷茫的看了看大娘,牽著孩子呆在原地,等得大娘急了才說:“我們是逃難出來的,不知要去哪裏,隻想尋個容身之所。敢問大娘可知道這村裏有沒有荒宅,村子裏的人可能許我母女在這休息兩天?”
女子自稱夫家姓柳,家住東洲肇昭,夫君被招入伍,家鄉卻接連遭大難,便獨身帶著女兒逃難到此。
又聊了幾句大娘總算下了決心,想收留這母女在村子裏麵。也是這女子幸運正巧敲了這家的門,這大娘夫家和村子裏大部分人一樣都姓李,卻是這個村子的村長,而這十裏八鄉哪個不知道這李大娘一向最是心善。
說幹就幹李大娘一連敲了幾戶人家的門,把女子的事情說了,又找了幾個青年,簡單修整了村裏一處荒廢的草屋,算是收留了這母女。
出嫁隨夫,李大娘便叫那女子柳娘子,同她說:“這屋子暫時住著,我看這茅草遮不了雨,等我家那口子下地迴來,我在同他說讓他多叫幾
個人過來幫忙。”
那柳娘子一副怯怯地樣子,連說不敢麻煩,又在眾人眼前打開背在背後的包袱,在裏麵翻扯了半天才湊出十幾個銅錢遞給了李大娘。
“多謝諸位好心,我眼下隻有這些錢,便當勞煩諸位的謝禮了。”說著,瘦弱的女子流下了眼淚,看起來好不可憐,她有道:“多謝大家好心,我們母女這一路行來數百裏路,隻有諸位相親好心收留了我們。”
李大娘心軟,見這柳娘子這般也跟著一起掉淚了,連說:“不用的,不用的,以後帶著姑娘好好在我們過日子吧,隻要你吃得了辛苦,一定能拉扯大你這姑娘。”說完她又掃了一眼正在幫忙的青年,扯著嗓子問道:“你們能拿著錢麽?”
“大娘你這說得哪裏話?這娘倆這麽可憐,我們怎麽會拿她那點盤纏!”村子裏的小夥子聽了李大娘的話都尷尬了起來,最後還是一個胳膊上有一道深深的疤痕的小夥子開口說道。
“自然不能,娘子不用客氣,以後就是一個村子的人了!”有人開了口,便立刻有跟著看熱鬧的婦人附和道。
“多謝各位大恩大德。”那柳娘子止不住眼淚,砰地一聲跪在了地上,給村裏人接連磕了三個響頭。女人帶著的孩子似乎是個啞巴,一直沒有出聲說話,看到她娘跪下磕頭便也跪在一邊給眾人磕頭。
“可憐見的啊!”
看著母女架勢連忙又人把這娘倆拉了起來,那女娃一看便是個怕生的,剛有人要碰她她就直往她娘懷裏鑽。
簡單的把草屋修理好了,李大娘便讓那柳娘子領著孩子先進去休息,說是等中午會過來叫娘倆一起吃午飯。
柳娘子不厭其煩地又道了謝,才抱著孩子進了屋,草房裏隻擺了一張草床,一張破破爛爛的桌子和兩張同樣破破爛爛的椅子,門口灶台上的鐵鍋也早已鏽跡斑斑鍋底還漏了一個大洞。
剛一進屋柳娘子抹掉了臉上的淚痕,再也不見可憐巴巴的樣子,她挺起脊背雖然還是瘦弱不堪,卻怎麽也不像一個逃難的農家女子。
“還餓麽?”抱著孩子坐到了鋪滿稻草的床上,柳娘子不嫌髒地親了親孩子滿是灰塵的小小臉。
從自己的懷裏取出了剛才剩下的大餅,孩子把餅遞給她娘親,見她娘親不動她又把餅往前推了推,放到她娘嘴邊。
“娘不吃,你乖,娘不餓你自己吃。”柳娘子把餅又推迴孩子嘴邊。
娘倆推了半天,柳阿娘子才
吃了幾口,便說自己吃飽了說什麽也不肯再吃。
那孩子眼睛一轉,把手伸到懷裏摸出一錠銀子,眼巴巴的看著柳娘子,好像在說你放心吃吧我有銀子!
柳娘子急忙把銀子塞迴孩子口袋,壓低聲音說:“娘不是和你說過麽?進了村子就不能再用銀子了!”
知道自己做錯了,那孩子就可憐巴巴的看著柳娘子,柳娘子哪裏忍心看他這副模樣?又心肝寶貝的哄了起來。
柳娘子深知財不露白的道理,當初她先把身上的銀票都分散著藏在各處,又在一個鎮上趁著夜色趕在商行要打烊之前,兌現了一張一百兩的銀票,卻隻拿了十兩,剩下的都留給了當時店裏唯一的活計。
離開城鎮以後到了鄉下,她更是連銀子都不敢用,隻用些在城鎮收到的銅板,錢財與她們母子是救命稻草,也是剔骨鋼刀。
柳娘子說了謊,這並不是第一個收留她們母子的村子,隻是這一路上哪怕她們從未亮出錢銀,卻因為是孤兒寡母不知引了多少是非,每次發現事情稍有不對之處,她便提前帶著孩子連夜跑了。
就連這李家溝的李大娘也並非巧合,她早早便在附近的村落偶然聽到過這李大娘的善舉,暗中打探了清楚才直接上門的。
把剩下的大餅有喂了孩子吃下,柳娘子躺到稻草裏,又把孩子抱在自己的懷裏哄著她入睡。
休息到中午李大娘如約而至,領著柳娘子母女去了自己家吃午飯,為的卻是和中午迴來吃飯的丈夫,一起商量怎麽安置這母女。
剛一迴到家見丈夫還沒迴來,柳大娘便把家裏的媳婦和小兒子一一介紹了,又打了一盆水給柳娘子母女二人洗臉。
“快洗洗吧,娘子還好,女娃娃都變成小泥猴了。”李大娘放下水盆招唿道。
柳娘子也不再推辭,先給孩子洗了臉又洗了手,自己又就著孩子剩下的水洗了洗。
“好俊的孩子!”看到洗過了的女娃,李大娘忍不住出口讚道。
李大娘家的小兒子更是一直圍著女娃娃打量,好奇得不得了。
那柳娘子的女兒洗了臉,露出一張白淨的小臉,劍眉圓眼雖有些男孩子氣卻可愛得像個團子。被李大娘一直盯著瞧著看,她窘得一直低著頭恨不得把臉埋到胸口,這才像個羞澀的小姑娘。
“隨她爹了。”柳娘子笑了笑,說道。
提到孩子他爹,李大娘怕柳娘子想起來傷心,連忙
轉移了話題把這對母女引到飯桌。幾人剛落座正巧李大娘的丈夫和兒子就下地迴來了,李大娘連忙介紹了柳娘子母女,又把二人的事情學了一遍。
柳大娘的丈夫也不意外自己的婆娘又做了這種事情,招唿柳阿繼叫他李大叔就好,眾人圍坐好一起吃了飯。
吃完飯以後李大叔才又問了一遍柳阿繼的情況,聽她說自己的夫家原是鎮上的教書先生,她也識字便拍板說問過鄉親以後,看看有沒有人家的孩子願意跟她學字,鄉親們願意的話這柳娘子便是他們李家溝的女先生了。
“我就說娘子說話都和我們不一樣,原來是個識字的才女,等著我就把我家老小給娘子送過去!以後還要娘子幫我好好管管!”李大娘聽了更覺得自己是慧眼識英雄老有眼光了。
眼見糊口有望,柳娘子不停道謝,一直到李大叔領著兒子又下地了,跟李大娘又聊了一會柳娘子才告辭。
夜裏用椅子頂住門,柳娘子抱著孩子躺在透風的草房裏,似睡非睡時孩子卻突然開了口。
“姨娘,我怕!”孩子不是個啞巴,他出聲喊了柳娘子。隻是聲音雖然沙啞有微弱,卻怎麽聽著也不像一個女娃娃的聲音。
“叫娘!”柳娘子拍了拍孩子的背,把他摟得更緊了些。
“娘。”
“還怕麽?”
“不怕了。”
“以後娘給別人下跪就算了,你不要跪。”
那孩子卻不再說話了。
這母女二人又哪裏真的是什麽柳娘子母女?自然是當初從渭城跳河逃走的陳王側妃柳阿繼,和被穿上女孩衣服的陳王世子陳銘!
作者有話要說:本來以為這種情節好寫……結果果然是我太天真了
轉月太子登基,改年號撫安,帝稱撫順帝,為撫安初年。
撫順帝登基第二日,身在塞外卻權傾朝野的陳王陳祿起兵造反,稱撫安帝謀朝篡位殺害先帝。
撫安初年六月十五,日頭剛剛升起便有一對母女翻過山頭,踏著朝陽來到李家溝。走在前麵的母親一身粗布衣瘦得隻剩一副皮包骨,被她牽在手裏的花衫女娃娃卻被照顧的很好,滿臉灰塵的小臉上隻露出一雙好看的眼睛。
女子領著孩子進了村,村裏的男人天亮前已經下了地,這個時候村裏隻剩幾個年紀大的女人和孩子,女子找了一戶人家敲門討水喝。
這李家溝地處偏僻,卻人人安居樂業一派和樂,開門的人是個四十餘歲的大娘,開了門看到是陌生人先是一愣,緩過神來就連忙進屋給那女子取了水。
這陌生的女子看著太瘦太虛弱了,像是風一刮就能飄走一樣,倒水的時候大娘順手從灶台拿了張餅,走到門外一起遞給了那女子。
那女子先是道了謝,便彎腰去喂孩子,那女娃娃還不滿十歲的樣子,許是也口渴得急了大口大口的喝了起來。等孩子喝完水,女子便把餅遞給她,看著她一口口吃了下去,才把碗裏剩下的水喝了。
女子還了碗,再次道謝便牽著孩子要走。
女子剛走不遠,那大娘跺了跺腳追了上去。
“你們是要趕路麽?是要去哪裏?”
那女子迷茫的看了看大娘,牽著孩子呆在原地,等得大娘急了才說:“我們是逃難出來的,不知要去哪裏,隻想尋個容身之所。敢問大娘可知道這村裏有沒有荒宅,村子裏的人可能許我母女在這休息兩天?”
女子自稱夫家姓柳,家住東洲肇昭,夫君被招入伍,家鄉卻接連遭大難,便獨身帶著女兒逃難到此。
又聊了幾句大娘總算下了決心,想收留這母女在村子裏麵。也是這女子幸運正巧敲了這家的門,這大娘夫家和村子裏大部分人一樣都姓李,卻是這個村子的村長,而這十裏八鄉哪個不知道這李大娘一向最是心善。
說幹就幹李大娘一連敲了幾戶人家的門,把女子的事情說了,又找了幾個青年,簡單修整了村裏一處荒廢的草屋,算是收留了這母女。
出嫁隨夫,李大娘便叫那女子柳娘子,同她說:“這屋子暫時住著,我看這茅草遮不了雨,等我家那口子下地迴來,我在同他說讓他多叫幾
個人過來幫忙。”
那柳娘子一副怯怯地樣子,連說不敢麻煩,又在眾人眼前打開背在背後的包袱,在裏麵翻扯了半天才湊出十幾個銅錢遞給了李大娘。
“多謝諸位好心,我眼下隻有這些錢,便當勞煩諸位的謝禮了。”說著,瘦弱的女子流下了眼淚,看起來好不可憐,她有道:“多謝大家好心,我們母女這一路行來數百裏路,隻有諸位相親好心收留了我們。”
李大娘心軟,見這柳娘子這般也跟著一起掉淚了,連說:“不用的,不用的,以後帶著姑娘好好在我們過日子吧,隻要你吃得了辛苦,一定能拉扯大你這姑娘。”說完她又掃了一眼正在幫忙的青年,扯著嗓子問道:“你們能拿著錢麽?”
“大娘你這說得哪裏話?這娘倆這麽可憐,我們怎麽會拿她那點盤纏!”村子裏的小夥子聽了李大娘的話都尷尬了起來,最後還是一個胳膊上有一道深深的疤痕的小夥子開口說道。
“自然不能,娘子不用客氣,以後就是一個村子的人了!”有人開了口,便立刻有跟著看熱鬧的婦人附和道。
“多謝各位大恩大德。”那柳娘子止不住眼淚,砰地一聲跪在了地上,給村裏人接連磕了三個響頭。女人帶著的孩子似乎是個啞巴,一直沒有出聲說話,看到她娘跪下磕頭便也跪在一邊給眾人磕頭。
“可憐見的啊!”
看著母女架勢連忙又人把這娘倆拉了起來,那女娃一看便是個怕生的,剛有人要碰她她就直往她娘懷裏鑽。
簡單的把草屋修理好了,李大娘便讓那柳娘子領著孩子先進去休息,說是等中午會過來叫娘倆一起吃午飯。
柳娘子不厭其煩地又道了謝,才抱著孩子進了屋,草房裏隻擺了一張草床,一張破破爛爛的桌子和兩張同樣破破爛爛的椅子,門口灶台上的鐵鍋也早已鏽跡斑斑鍋底還漏了一個大洞。
剛一進屋柳娘子抹掉了臉上的淚痕,再也不見可憐巴巴的樣子,她挺起脊背雖然還是瘦弱不堪,卻怎麽也不像一個逃難的農家女子。
“還餓麽?”抱著孩子坐到了鋪滿稻草的床上,柳娘子不嫌髒地親了親孩子滿是灰塵的小小臉。
從自己的懷裏取出了剛才剩下的大餅,孩子把餅遞給她娘親,見她娘親不動她又把餅往前推了推,放到她娘嘴邊。
“娘不吃,你乖,娘不餓你自己吃。”柳娘子把餅又推迴孩子嘴邊。
娘倆推了半天,柳阿娘子才
吃了幾口,便說自己吃飽了說什麽也不肯再吃。
那孩子眼睛一轉,把手伸到懷裏摸出一錠銀子,眼巴巴的看著柳娘子,好像在說你放心吃吧我有銀子!
柳娘子急忙把銀子塞迴孩子口袋,壓低聲音說:“娘不是和你說過麽?進了村子就不能再用銀子了!”
知道自己做錯了,那孩子就可憐巴巴的看著柳娘子,柳娘子哪裏忍心看他這副模樣?又心肝寶貝的哄了起來。
柳娘子深知財不露白的道理,當初她先把身上的銀票都分散著藏在各處,又在一個鎮上趁著夜色趕在商行要打烊之前,兌現了一張一百兩的銀票,卻隻拿了十兩,剩下的都留給了當時店裏唯一的活計。
離開城鎮以後到了鄉下,她更是連銀子都不敢用,隻用些在城鎮收到的銅板,錢財與她們母子是救命稻草,也是剔骨鋼刀。
柳娘子說了謊,這並不是第一個收留她們母子的村子,隻是這一路上哪怕她們從未亮出錢銀,卻因為是孤兒寡母不知引了多少是非,每次發現事情稍有不對之處,她便提前帶著孩子連夜跑了。
就連這李家溝的李大娘也並非巧合,她早早便在附近的村落偶然聽到過這李大娘的善舉,暗中打探了清楚才直接上門的。
把剩下的大餅有喂了孩子吃下,柳娘子躺到稻草裏,又把孩子抱在自己的懷裏哄著她入睡。
休息到中午李大娘如約而至,領著柳娘子母女去了自己家吃午飯,為的卻是和中午迴來吃飯的丈夫,一起商量怎麽安置這母女。
剛一迴到家見丈夫還沒迴來,柳大娘便把家裏的媳婦和小兒子一一介紹了,又打了一盆水給柳娘子母女二人洗臉。
“快洗洗吧,娘子還好,女娃娃都變成小泥猴了。”李大娘放下水盆招唿道。
柳娘子也不再推辭,先給孩子洗了臉又洗了手,自己又就著孩子剩下的水洗了洗。
“好俊的孩子!”看到洗過了的女娃,李大娘忍不住出口讚道。
李大娘家的小兒子更是一直圍著女娃娃打量,好奇得不得了。
那柳娘子的女兒洗了臉,露出一張白淨的小臉,劍眉圓眼雖有些男孩子氣卻可愛得像個團子。被李大娘一直盯著瞧著看,她窘得一直低著頭恨不得把臉埋到胸口,這才像個羞澀的小姑娘。
“隨她爹了。”柳娘子笑了笑,說道。
提到孩子他爹,李大娘怕柳娘子想起來傷心,連忙
轉移了話題把這對母女引到飯桌。幾人剛落座正巧李大娘的丈夫和兒子就下地迴來了,李大娘連忙介紹了柳娘子母女,又把二人的事情學了一遍。
柳大娘的丈夫也不意外自己的婆娘又做了這種事情,招唿柳阿繼叫他李大叔就好,眾人圍坐好一起吃了飯。
吃完飯以後李大叔才又問了一遍柳阿繼的情況,聽她說自己的夫家原是鎮上的教書先生,她也識字便拍板說問過鄉親以後,看看有沒有人家的孩子願意跟她學字,鄉親們願意的話這柳娘子便是他們李家溝的女先生了。
“我就說娘子說話都和我們不一樣,原來是個識字的才女,等著我就把我家老小給娘子送過去!以後還要娘子幫我好好管管!”李大娘聽了更覺得自己是慧眼識英雄老有眼光了。
眼見糊口有望,柳娘子不停道謝,一直到李大叔領著兒子又下地了,跟李大娘又聊了一會柳娘子才告辭。
夜裏用椅子頂住門,柳娘子抱著孩子躺在透風的草房裏,似睡非睡時孩子卻突然開了口。
“姨娘,我怕!”孩子不是個啞巴,他出聲喊了柳娘子。隻是聲音雖然沙啞有微弱,卻怎麽聽著也不像一個女娃娃的聲音。
“叫娘!”柳娘子拍了拍孩子的背,把他摟得更緊了些。
“娘。”
“還怕麽?”
“不怕了。”
“以後娘給別人下跪就算了,你不要跪。”
那孩子卻不再說話了。
這母女二人又哪裏真的是什麽柳娘子母女?自然是當初從渭城跳河逃走的陳王側妃柳阿繼,和被穿上女孩衣服的陳王世子陳銘!
作者有話要說:本來以為這種情節好寫……結果果然是我太天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