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部族,千年世家。”
這是墨環在宗族學堂裏學到的第一句話,也是學宗給每一代墨家子弟上的第一堂課,自識字以來,這句話便牢牢刻在墨環心中。
天燈之下,縱是最強大最繁盛的部族,也隻有百年壽命,即便是始創符文文明的天環部族,也隻不過存在了百餘年,便在最為鼎盛的巔峰時期突然消失。
由於理念的不同,天環部族分裂成大大小小近百部族或世家,其中所有部族,無一例外,都在百年之內或消融或消失,而世家,則遊離在各個部族之間,從不曾成為世界的中心,亦不曾退出世界的舞台。
縱觀曆史長河,自天環部族以後,再沒有出現過一個踏過百年大限的長壽部族。
世間萬物皆有一死,部族如此,世家同樣如此。隻不過部族的壽命往往在百年之內,而在這個複雜的世界裏,世家的生命力更加旺盛,所以人們總將“百年部族,千年世家”掛在嘴邊,久而久之,這句話仿佛成為世界的法則,擁有超越符文的神秘力量,使得所有部族與世家都遵守著它的界限。
但墨家三位大宗師之一,學宗大人,對這句話做出了另一番解釋。
“以人壽之理度量部族,並不正確。部族的確僅存百年,但百年過後,有些部族並未死亡,隻是換了一種形式繼續存在。有的部族轉變成了世家,有的部族則在力量與理念的碰撞中融入到其他部族之中,成為新生部族的血肉。
所以,並非部族的壽命隻有百年,隻是部族的形態隻應持續百年,在這一百個春秋冬夏的交替中,組成部族的每一個成員都會思考,會轉變,最終聚沙成塔,導致了整個部族的轉變。當這份轉變體現在對內的團結時,部族轉變為世家;當這份轉變體現在占有的欲望時,部族之間發生戰爭,弱者融入於強者,或是就此淘汰;當這份轉變體現在理念的分歧時,部族分裂成新的部族或世家。
同理,並非世家的壽命隻有千年,而是世家宗族所需要的轉變周期遠遠長於部族。迴顧萬千部族與世家的興衰曆史,凡拒絕變化者,必將與古物一同腐朽,唯有接受變化且敢於思變,方能長存於世。”
這是學宗大人的解釋,他的觀點沒有得到墨家另外兩位大宗師的認同,也沒有多少墨家子弟聽懂,但卻對幼年時期的墨環產生了巨大影響。
那時墨環心想:假如學宗大人是正確的,那麽即便是頂尖的大世家,也不過隻有千年時間尋求變化,而墨家,已有千年曆史了,依舊還是那個墨家。
是的,墨家還是那個墨家,仍然顯赫強盛,仍然屹立在符文大道的最頂端,仍然是世人需要仰望的龐然大物。
因此,沒有哪位墨家子弟把學宗大人的話當真,更沒有哪個墨家子弟會去“尋求變化”,所有人都隻想著如何在符文大道上更進一步。
墨環也是一樣,隨著年歲增長,幼年時的擔憂不複存在,他一心鑽研符文,五年如一日,終於在十二歲時成了墨家千年以來最年輕的少年宗師。
墨環成就宗師時,墨家舉族大慶,三日三夜歌酒不斷,所有墨家子弟都為墨家誕生一位舉世無雙的天才而感到驕傲,人們用最歡快的慶祝方式表示心裏的喜悅,每張臉上都堆滿了笑容,隻有學宗大人除外。
在墨宗、學宗與符宗三位大宗師為墨環授符的儀式上,墨環看到學宗大人臉上陰雲密布,他告訴墨環:把你自己的腳步停一停,先去鑽研墨家的傳承,承先人智慧以為己用,更能開拓腳下的道路。
墨環從學宗大人眼中看出了濃濃的憂慮與恐懼,但那時墨環仍然不以為意。
作為族內既定的下一任墨宗,墨環聽從了學宗的建議,開始鑽研墨家在千年時間裏積累沉澱的寶貴傳承。
學習的過程對於墨環而言是一種享受,進入墨家符閣後墨環便以符經為被,以符具為枕,除非墨宗與符宗召喚,否則絕不踏出符閣半步。
六年時光一晃而過,直到戰火燒到墨家,墨宗才踏出符閣,也才知道這六年來發生的劇變。
“渾天說”與“蓋天說”兩派理念之爭持續六十年之久,終於在墨環入閣不久後,引發一起血案。隨即,一場宗族世家之間的驚世之戰就此拉開序幕。
然而所有世家都沒有料到,在席卷大陸的混戰中,一支古怪且殘忍的勢力正以前所未見的勢態迅速擴張。
明家,一個不起眼的二流世家,二十年前也曾出過一位少年宗師,引去各大世家的關注。在拒絕各大世家拋出的橄欖枝後,這位少年因“意外”而失明。
所有人都知道所謂的“意外”並非意外,因為“明家天才失明”不僅意味著少年宗師的隕落,還象征著一個用心險惡的喻義。
但明家與真正的大世家相比隻不過是隨手可以碾死的螞蟻,所以明家隻有忍氣吞聲,韜光養晦,而曾經擁有無上榮耀的少年宗師,就此銷聲匿跡。
二十年前一樁舊事,在許多人心中埋下了不滿與仇視的種子,沒有人注意到它是如何生根發芽,直到二十年後它再出現時,各大世家才發現原來它已長成了難以撼動的擎天巨樹。
在世家因“渾天說”與“蓋天說”的理念紛爭而大動幹戈時,那位曾經隕落、已近中年的天才帶著明家在戰火中汲取營養,無聲無息地崛起,短短一年時間便已吞並二十六個部族。
但明家那位天才並沒有用二十六個部族的人丁來興旺明家,恰恰相反,他親手終結了明家作為一個世家的生命,他以強硬手段鎮壓反對聲音,強行將明家與二十六個部族結合成立一個超大部族,他還為這個部族取了個奇怪的名字:大明。
大明的組成結構很奇特,既不像世家宗族,也不同於任何一個部族,它的建立者給它取了個奇怪的名字:國家。
在大明,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家,並非世家,而是由有著親密血緣關係的少數幾人組成一個“小家”,並由千千萬萬個小家組成一個“大家”,即“國家”。
國家摒棄世家宗族一切規矩——用大明的話說,叫陳規陋習——並對國家所承認的每一個小家提供保護和必要的施舍,而每一個小家的每一位成員都要為國家做出迴報,並且每一個小家所做出的迴報,都會清楚分明地記錄下來,等到小家遭遇困難時,國家便會根據小家曾做過的貢獻而迴饋幫助。
更為重要的是,在國家中,血統不再是衡量個人價值的標準,一切因血統而存在的阻礙統統被掃除,但凡為國家做出貢獻者,便能擁有更高的地位,更好的生活,無論血統尊卑貴賤,都能憑借努力擺脫困境。
三年時間,不知多少部族被征服而後成為這個“國家”的一部分,還有數不清的世家子弟冒著被本家追殺的風險,私自逃離世家,逃亡大明。
隻要進入大明邊境,便受國家保護,即便是頂尖世家,也無法擊敗大明在長年戰爭中訓練出的,專用於戰爭的軍隊——除了新生的大明,任何一個世家或部族都沒有想到也沒有能力供養一支專門用於作戰的大型軍隊。
逃亡的人越來越多,發覺情況不妙後各大世家終於停戰,各自派出死士前往大明,可打探消息的死士往往都會被策反,或是被輕易識破。
被大明策反的死士留在了大明成為了大明的國民,而被識破的死士則被送迴了世家,並帶迴消息:大明無意與世家交手,隻想讓諸多落後愚昧的部族成為大明的一部分,集中部族的力量開疆辟土,為國民創造更加宜居的環境。
多麽經不起推敲的謊言,但仍然有人願意相信。
和平僅僅維持了兩年,日益強大也逐漸貪婪的大明便將掠奪的手伸向世家。
高高在上的世家們以為,所謂的國家隻不過是一個更大的部族,而大明隻不過是作為一個強大部族,在傾軋其他部族並獲取利益而已,這種事情司空見慣。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每一個被大明征服的部族都成為大明的一部分,就像墨家學宗所說的那樣,以另一種方式獲得新生,繼續存在。
而這些繼續存在的部族都有同樣一點共性:貪婪。
大明最提倡的貢獻方式便是建立功勳,所以大明能夠擁有一批悍不畏死的軍隊,所以大明能夠持續六年戰爭從不停歇,所以當部族不再能夠滿足大明的胃口時,貪婪的目光投向了世家。
“渾蓋之戰”開啟後的第六年,大明正式建國,它的建立者舉行了名為“登基”的儀式,自稱“皇帝”,統禦天下。
到那一天世人方知,這位踏著萬千屍骨走向王座的明帝,就是二十多年前那位失明的少年天才。
同年,大明宣布整片大陸都是大明的國境,境內一切事務由明帝與其臣子管轄定奪,而那些因戰功而分封各地的“王”則分別管轄分封地域內的事務。
世家同樣處於國境之中,但沒有人來管世家,就在各大世家以為世家能夠與國家和平相處,就像世家能夠與部族和平相處的時候,明帝下旨,國境之內,所有國民必須尊信蓋天說,摒棄渾天說。
戰爭,又開始了。
千年未變的世家遭遇這番大變,竟呈大廈將傾之勢。
腥風血雨中,有一人力挽狂瀾。
墨家學宗合縱連橫,不僅說服以墨家為首的支持渾天說的各大世家團結一致,還說服其他支持蓋天說的世家不要妄動。
打一派拉一派的手法誰都看得出,支持蓋天說的各大世家沒有蠢到立刻動手,趁著這喘息之機,墨家學宗秘密遊說分封各地的“秦王”“梁王”“周王”“武王”,告知他們:明帝“尋求變化”的思路始終是對外擴張,對內收緊,分封領地隻不過是讓你們代為管理,用最快的速度消化既得的戰爭成果,等到世家覆滅,那麽分封各地的諸侯便是唇亡齒寒,同樣要走向末路,因為明帝的野望絕不局限在區區中土,等到世家傾覆,明帝自然要迴收權力,走向中央集權的道路,否則為何要“集天下之銀以鑄天環”呢?這隻不過是控製兵器的手段而已。
獲得各大世家與諸侯的認同後,墨家學宗為對抗明帝,提出了一個他尋思多年的“變化”:以世家、諸侯與部族乃至個人結成時效永存的同盟。
這或許是一條可行的道路,或許不是,沒有人知道結果,因為所有人都低估了明帝的魄力。
墨家學宗迴返族內的第二天,明帝率軍親征墨家。
是役,墨家孤立無援,三大宗師戰死,千年世家毀於一旦。
墨環臨危繼任,帶著墨家的火種,從學宗大人籌備多年的密道逃離,但天下之大,已無容身之所,其他世家自顧不暇,更不可能對墨環伸出援手。
就在踏平墨家的那一天,明帝對所有世家說了一句話:“百家爭鳴的時代到此為止,從今往後,我不開口,哪隻蟲兒敢作聲?”
這就是墨環所知道的一切,至於在那之後,世家與諸侯將走向什麽結局,一概與他無關,因為如今他就要與這個世界告別。
穿過裂縫的那一刻,墨環很想迴頭,但他不敢迴頭,他心想,如果我能像學宗大人一樣,對人心與世界的變化規律有更深刻的認識,或許墨家不會走到如今這般地步。
但這一切都是空談,明帝已落筆寫下墨家的結局,至少在符文眷顧的世界裏,墨家成為了曆史。
銀馬車架穿過通往另一方世界的門徑,墨環在令人煩躁的哭泣聲中緊繃著臉,四處觀察眼前光怪陸離的世界一景,目光所及之處,盡是墨環不能理解的事物,看得越多,他的表情就越凝重。
周圍區區魔物不足掛齒,真正讓墨環感到震撼的是這方世界裏那些高聳入雲的建築,即便是墨家在千年時光裏不斷加建的符閣,也不過如此,而這樣的建築,竟然比比皆是,一眼望去,數之不盡。
這到底……是個什麽樣的地方?
墨環癡癡望著高樓,卻見一道幻影掠過半空,轉瞬之間來到自己身前。
二十八麵銀鏡在那之前便已從寬大的袖袍中飛出,擋在墨環身前。
那身影停在銀鏡前方,來者身著一襲白衣,踏著一柄飛劍,臉上寫滿震驚之色。
墨環看清他的臉後,同樣大驚失色。
二十八麵銀鏡中,映出二十八張與墨環一模一樣的麵容。
這是墨環在宗族學堂裏學到的第一句話,也是學宗給每一代墨家子弟上的第一堂課,自識字以來,這句話便牢牢刻在墨環心中。
天燈之下,縱是最強大最繁盛的部族,也隻有百年壽命,即便是始創符文文明的天環部族,也隻不過存在了百餘年,便在最為鼎盛的巔峰時期突然消失。
由於理念的不同,天環部族分裂成大大小小近百部族或世家,其中所有部族,無一例外,都在百年之內或消融或消失,而世家,則遊離在各個部族之間,從不曾成為世界的中心,亦不曾退出世界的舞台。
縱觀曆史長河,自天環部族以後,再沒有出現過一個踏過百年大限的長壽部族。
世間萬物皆有一死,部族如此,世家同樣如此。隻不過部族的壽命往往在百年之內,而在這個複雜的世界裏,世家的生命力更加旺盛,所以人們總將“百年部族,千年世家”掛在嘴邊,久而久之,這句話仿佛成為世界的法則,擁有超越符文的神秘力量,使得所有部族與世家都遵守著它的界限。
但墨家三位大宗師之一,學宗大人,對這句話做出了另一番解釋。
“以人壽之理度量部族,並不正確。部族的確僅存百年,但百年過後,有些部族並未死亡,隻是換了一種形式繼續存在。有的部族轉變成了世家,有的部族則在力量與理念的碰撞中融入到其他部族之中,成為新生部族的血肉。
所以,並非部族的壽命隻有百年,隻是部族的形態隻應持續百年,在這一百個春秋冬夏的交替中,組成部族的每一個成員都會思考,會轉變,最終聚沙成塔,導致了整個部族的轉變。當這份轉變體現在對內的團結時,部族轉變為世家;當這份轉變體現在占有的欲望時,部族之間發生戰爭,弱者融入於強者,或是就此淘汰;當這份轉變體現在理念的分歧時,部族分裂成新的部族或世家。
同理,並非世家的壽命隻有千年,而是世家宗族所需要的轉變周期遠遠長於部族。迴顧萬千部族與世家的興衰曆史,凡拒絕變化者,必將與古物一同腐朽,唯有接受變化且敢於思變,方能長存於世。”
這是學宗大人的解釋,他的觀點沒有得到墨家另外兩位大宗師的認同,也沒有多少墨家子弟聽懂,但卻對幼年時期的墨環產生了巨大影響。
那時墨環心想:假如學宗大人是正確的,那麽即便是頂尖的大世家,也不過隻有千年時間尋求變化,而墨家,已有千年曆史了,依舊還是那個墨家。
是的,墨家還是那個墨家,仍然顯赫強盛,仍然屹立在符文大道的最頂端,仍然是世人需要仰望的龐然大物。
因此,沒有哪位墨家子弟把學宗大人的話當真,更沒有哪個墨家子弟會去“尋求變化”,所有人都隻想著如何在符文大道上更進一步。
墨環也是一樣,隨著年歲增長,幼年時的擔憂不複存在,他一心鑽研符文,五年如一日,終於在十二歲時成了墨家千年以來最年輕的少年宗師。
墨環成就宗師時,墨家舉族大慶,三日三夜歌酒不斷,所有墨家子弟都為墨家誕生一位舉世無雙的天才而感到驕傲,人們用最歡快的慶祝方式表示心裏的喜悅,每張臉上都堆滿了笑容,隻有學宗大人除外。
在墨宗、學宗與符宗三位大宗師為墨環授符的儀式上,墨環看到學宗大人臉上陰雲密布,他告訴墨環:把你自己的腳步停一停,先去鑽研墨家的傳承,承先人智慧以為己用,更能開拓腳下的道路。
墨環從學宗大人眼中看出了濃濃的憂慮與恐懼,但那時墨環仍然不以為意。
作為族內既定的下一任墨宗,墨環聽從了學宗的建議,開始鑽研墨家在千年時間裏積累沉澱的寶貴傳承。
學習的過程對於墨環而言是一種享受,進入墨家符閣後墨環便以符經為被,以符具為枕,除非墨宗與符宗召喚,否則絕不踏出符閣半步。
六年時光一晃而過,直到戰火燒到墨家,墨宗才踏出符閣,也才知道這六年來發生的劇變。
“渾天說”與“蓋天說”兩派理念之爭持續六十年之久,終於在墨環入閣不久後,引發一起血案。隨即,一場宗族世家之間的驚世之戰就此拉開序幕。
然而所有世家都沒有料到,在席卷大陸的混戰中,一支古怪且殘忍的勢力正以前所未見的勢態迅速擴張。
明家,一個不起眼的二流世家,二十年前也曾出過一位少年宗師,引去各大世家的關注。在拒絕各大世家拋出的橄欖枝後,這位少年因“意外”而失明。
所有人都知道所謂的“意外”並非意外,因為“明家天才失明”不僅意味著少年宗師的隕落,還象征著一個用心險惡的喻義。
但明家與真正的大世家相比隻不過是隨手可以碾死的螞蟻,所以明家隻有忍氣吞聲,韜光養晦,而曾經擁有無上榮耀的少年宗師,就此銷聲匿跡。
二十年前一樁舊事,在許多人心中埋下了不滿與仇視的種子,沒有人注意到它是如何生根發芽,直到二十年後它再出現時,各大世家才發現原來它已長成了難以撼動的擎天巨樹。
在世家因“渾天說”與“蓋天說”的理念紛爭而大動幹戈時,那位曾經隕落、已近中年的天才帶著明家在戰火中汲取營養,無聲無息地崛起,短短一年時間便已吞並二十六個部族。
但明家那位天才並沒有用二十六個部族的人丁來興旺明家,恰恰相反,他親手終結了明家作為一個世家的生命,他以強硬手段鎮壓反對聲音,強行將明家與二十六個部族結合成立一個超大部族,他還為這個部族取了個奇怪的名字:大明。
大明的組成結構很奇特,既不像世家宗族,也不同於任何一個部族,它的建立者給它取了個奇怪的名字:國家。
在大明,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家,並非世家,而是由有著親密血緣關係的少數幾人組成一個“小家”,並由千千萬萬個小家組成一個“大家”,即“國家”。
國家摒棄世家宗族一切規矩——用大明的話說,叫陳規陋習——並對國家所承認的每一個小家提供保護和必要的施舍,而每一個小家的每一位成員都要為國家做出迴報,並且每一個小家所做出的迴報,都會清楚分明地記錄下來,等到小家遭遇困難時,國家便會根據小家曾做過的貢獻而迴饋幫助。
更為重要的是,在國家中,血統不再是衡量個人價值的標準,一切因血統而存在的阻礙統統被掃除,但凡為國家做出貢獻者,便能擁有更高的地位,更好的生活,無論血統尊卑貴賤,都能憑借努力擺脫困境。
三年時間,不知多少部族被征服而後成為這個“國家”的一部分,還有數不清的世家子弟冒著被本家追殺的風險,私自逃離世家,逃亡大明。
隻要進入大明邊境,便受國家保護,即便是頂尖世家,也無法擊敗大明在長年戰爭中訓練出的,專用於戰爭的軍隊——除了新生的大明,任何一個世家或部族都沒有想到也沒有能力供養一支專門用於作戰的大型軍隊。
逃亡的人越來越多,發覺情況不妙後各大世家終於停戰,各自派出死士前往大明,可打探消息的死士往往都會被策反,或是被輕易識破。
被大明策反的死士留在了大明成為了大明的國民,而被識破的死士則被送迴了世家,並帶迴消息:大明無意與世家交手,隻想讓諸多落後愚昧的部族成為大明的一部分,集中部族的力量開疆辟土,為國民創造更加宜居的環境。
多麽經不起推敲的謊言,但仍然有人願意相信。
和平僅僅維持了兩年,日益強大也逐漸貪婪的大明便將掠奪的手伸向世家。
高高在上的世家們以為,所謂的國家隻不過是一個更大的部族,而大明隻不過是作為一個強大部族,在傾軋其他部族並獲取利益而已,這種事情司空見慣。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每一個被大明征服的部族都成為大明的一部分,就像墨家學宗所說的那樣,以另一種方式獲得新生,繼續存在。
而這些繼續存在的部族都有同樣一點共性:貪婪。
大明最提倡的貢獻方式便是建立功勳,所以大明能夠擁有一批悍不畏死的軍隊,所以大明能夠持續六年戰爭從不停歇,所以當部族不再能夠滿足大明的胃口時,貪婪的目光投向了世家。
“渾蓋之戰”開啟後的第六年,大明正式建國,它的建立者舉行了名為“登基”的儀式,自稱“皇帝”,統禦天下。
到那一天世人方知,這位踏著萬千屍骨走向王座的明帝,就是二十多年前那位失明的少年天才。
同年,大明宣布整片大陸都是大明的國境,境內一切事務由明帝與其臣子管轄定奪,而那些因戰功而分封各地的“王”則分別管轄分封地域內的事務。
世家同樣處於國境之中,但沒有人來管世家,就在各大世家以為世家能夠與國家和平相處,就像世家能夠與部族和平相處的時候,明帝下旨,國境之內,所有國民必須尊信蓋天說,摒棄渾天說。
戰爭,又開始了。
千年未變的世家遭遇這番大變,竟呈大廈將傾之勢。
腥風血雨中,有一人力挽狂瀾。
墨家學宗合縱連橫,不僅說服以墨家為首的支持渾天說的各大世家團結一致,還說服其他支持蓋天說的世家不要妄動。
打一派拉一派的手法誰都看得出,支持蓋天說的各大世家沒有蠢到立刻動手,趁著這喘息之機,墨家學宗秘密遊說分封各地的“秦王”“梁王”“周王”“武王”,告知他們:明帝“尋求變化”的思路始終是對外擴張,對內收緊,分封領地隻不過是讓你們代為管理,用最快的速度消化既得的戰爭成果,等到世家覆滅,那麽分封各地的諸侯便是唇亡齒寒,同樣要走向末路,因為明帝的野望絕不局限在區區中土,等到世家傾覆,明帝自然要迴收權力,走向中央集權的道路,否則為何要“集天下之銀以鑄天環”呢?這隻不過是控製兵器的手段而已。
獲得各大世家與諸侯的認同後,墨家學宗為對抗明帝,提出了一個他尋思多年的“變化”:以世家、諸侯與部族乃至個人結成時效永存的同盟。
這或許是一條可行的道路,或許不是,沒有人知道結果,因為所有人都低估了明帝的魄力。
墨家學宗迴返族內的第二天,明帝率軍親征墨家。
是役,墨家孤立無援,三大宗師戰死,千年世家毀於一旦。
墨環臨危繼任,帶著墨家的火種,從學宗大人籌備多年的密道逃離,但天下之大,已無容身之所,其他世家自顧不暇,更不可能對墨環伸出援手。
就在踏平墨家的那一天,明帝對所有世家說了一句話:“百家爭鳴的時代到此為止,從今往後,我不開口,哪隻蟲兒敢作聲?”
這就是墨環所知道的一切,至於在那之後,世家與諸侯將走向什麽結局,一概與他無關,因為如今他就要與這個世界告別。
穿過裂縫的那一刻,墨環很想迴頭,但他不敢迴頭,他心想,如果我能像學宗大人一樣,對人心與世界的變化規律有更深刻的認識,或許墨家不會走到如今這般地步。
但這一切都是空談,明帝已落筆寫下墨家的結局,至少在符文眷顧的世界裏,墨家成為了曆史。
銀馬車架穿過通往另一方世界的門徑,墨環在令人煩躁的哭泣聲中緊繃著臉,四處觀察眼前光怪陸離的世界一景,目光所及之處,盡是墨環不能理解的事物,看得越多,他的表情就越凝重。
周圍區區魔物不足掛齒,真正讓墨環感到震撼的是這方世界裏那些高聳入雲的建築,即便是墨家在千年時光裏不斷加建的符閣,也不過如此,而這樣的建築,竟然比比皆是,一眼望去,數之不盡。
這到底……是個什麽樣的地方?
墨環癡癡望著高樓,卻見一道幻影掠過半空,轉瞬之間來到自己身前。
二十八麵銀鏡在那之前便已從寬大的袖袍中飛出,擋在墨環身前。
那身影停在銀鏡前方,來者身著一襲白衣,踏著一柄飛劍,臉上寫滿震驚之色。
墨環看清他的臉後,同樣大驚失色。
二十八麵銀鏡中,映出二十八張與墨環一模一樣的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