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武一家在南門樓住了下來。
鄭武雖然脾氣暴躁,但卻是江湖仗義,樂善好施,從不先與人為敵。加上他的老婆賢淑善良,誰家有事都樂於幫忙,慢慢和鄰居們越處越好,王姓的南門樓人也就慢慢從心理上接受了他們。
鄭武來到南門樓又生一子。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鄭武的兩個兒子長大後已經和南門樓人一樣安份守已。老大後來生了一個兒子,兩個閨女。老二卻一口氣連生了六個兒子,名字也起得好,前哥五個分別叫仁、義、禮、智、信,老六叫誠,而且中間都加了一個“學”字。因此鄭三貓的大名應該是鄭學禮。但除了戶口簿上或正式表格上鄭重其事寫著這三個字之外,口頭上是沒有人這麽叫的。人們習慣叫法是鄭老大、鄭老二依次下排。後來見老三下頭子饞,常常偷著瞞著找女人,就像偷吃腥的饞貓,就有人給他取了綽號叫三貓。因了他的緣故,也有人私下裏稱鄭家六貓,依次地叫。當然,知名度最大的還是鄭三貓。不光是認識他的大人孩子這樣叫他,就連上級領導比如鎮上的書記、鎮長也這麽叫的。每當鎮上開會,書記,鎮就先喊鄭三貓來了沒有,於是惹來一陣轟笑。算是成了多年不變的開場白。
等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鄭姓人口已漸漸與土著王姓的人口差不多了。於是南門樓成了鄭王兩姓共同的村子,平分秋色,倒也相安無事。七十代初,各地村莊紛紛改名,以適應革命形勢的需要。來南門樓住隊的宣傳隊員中,有一個姓陳的知識分子,說鄭王正好是百家姓中兩個相連的姓,住在一起肯定能和睦相處,生活幸福,不妨就叫鄭王和吧!因此,南門樓也曾一度叫過鄭王和。但這名字叫了幾年後,隻有附近的人知道,遠一點卻始終搞不清楚。文革結束後,又將村名恢複成知名度相對較高的南門樓。
鄭姓人雖多,卻是一脈相承,一窩一塊的自然親近。而王姓人經過多年的生老病死,逐漸形成了好幾個分支,雖仍同族同宗,但這幾個分支彼此之間已沒了服孝。隨著鄭姓人的不斷增多,南門樓的形勢也開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合作社之後,南門樓村的隊委會一直由王姓人擔綱,其委員席位也一直是王姓人多,鄭姓人少。後來為了達到一種權力的平衡,隊委的席位就隻能由鄭王兩姓平分秋色了。
然而有一點卻是王家跟鄭家不能比的:王姓人都是兩腿插到地溝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地地道道的農民。而鄭家從第三代開始,就有了拿工資的人。老二鄭學義因兄弟多,在家找不上老婆,就在一次招工中當了煤礦工人。老四鄭學智當兵提了幹,後來轉業到縣裏的一家廠子任黨委書記。兄弟倆成了南門樓第一批公家人——南門人稱這樣的人家叫做來錢戶。老三鄭三貓也就從十八歲就當上小隊長,七十年代未又擔任了南門樓的大隊支書。人民公社改成鎮後,他仍是支書兼村長。一幹就是幾十年。這還真應了王老漢當初的預言——南門樓早晚得是鄭家的。
兩姓之間雖然免不了有些小小的磨擦,但表麵上依然是相安無事,並未影響南門樓的抓革命促生產。總的來說,南門的形勢還是一片大好。特別是從鄭三貓當了支書後,南門樓一直是公社的先進大隊。後來也一直是鎮裏的先進村。
鄭武雖然脾氣暴躁,但卻是江湖仗義,樂善好施,從不先與人為敵。加上他的老婆賢淑善良,誰家有事都樂於幫忙,慢慢和鄰居們越處越好,王姓的南門樓人也就慢慢從心理上接受了他們。
鄭武來到南門樓又生一子。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鄭武的兩個兒子長大後已經和南門樓人一樣安份守已。老大後來生了一個兒子,兩個閨女。老二卻一口氣連生了六個兒子,名字也起得好,前哥五個分別叫仁、義、禮、智、信,老六叫誠,而且中間都加了一個“學”字。因此鄭三貓的大名應該是鄭學禮。但除了戶口簿上或正式表格上鄭重其事寫著這三個字之外,口頭上是沒有人這麽叫的。人們習慣叫法是鄭老大、鄭老二依次下排。後來見老三下頭子饞,常常偷著瞞著找女人,就像偷吃腥的饞貓,就有人給他取了綽號叫三貓。因了他的緣故,也有人私下裏稱鄭家六貓,依次地叫。當然,知名度最大的還是鄭三貓。不光是認識他的大人孩子這樣叫他,就連上級領導比如鎮上的書記、鎮長也這麽叫的。每當鎮上開會,書記,鎮就先喊鄭三貓來了沒有,於是惹來一陣轟笑。算是成了多年不變的開場白。
等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鄭姓人口已漸漸與土著王姓的人口差不多了。於是南門樓成了鄭王兩姓共同的村子,平分秋色,倒也相安無事。七十代初,各地村莊紛紛改名,以適應革命形勢的需要。來南門樓住隊的宣傳隊員中,有一個姓陳的知識分子,說鄭王正好是百家姓中兩個相連的姓,住在一起肯定能和睦相處,生活幸福,不妨就叫鄭王和吧!因此,南門樓也曾一度叫過鄭王和。但這名字叫了幾年後,隻有附近的人知道,遠一點卻始終搞不清楚。文革結束後,又將村名恢複成知名度相對較高的南門樓。
鄭姓人雖多,卻是一脈相承,一窩一塊的自然親近。而王姓人經過多年的生老病死,逐漸形成了好幾個分支,雖仍同族同宗,但這幾個分支彼此之間已沒了服孝。隨著鄭姓人的不斷增多,南門樓的形勢也開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合作社之後,南門樓村的隊委會一直由王姓人擔綱,其委員席位也一直是王姓人多,鄭姓人少。後來為了達到一種權力的平衡,隊委的席位就隻能由鄭王兩姓平分秋色了。
然而有一點卻是王家跟鄭家不能比的:王姓人都是兩腿插到地溝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地地道道的農民。而鄭家從第三代開始,就有了拿工資的人。老二鄭學義因兄弟多,在家找不上老婆,就在一次招工中當了煤礦工人。老四鄭學智當兵提了幹,後來轉業到縣裏的一家廠子任黨委書記。兄弟倆成了南門樓第一批公家人——南門人稱這樣的人家叫做來錢戶。老三鄭三貓也就從十八歲就當上小隊長,七十年代未又擔任了南門樓的大隊支書。人民公社改成鎮後,他仍是支書兼村長。一幹就是幾十年。這還真應了王老漢當初的預言——南門樓早晚得是鄭家的。
兩姓之間雖然免不了有些小小的磨擦,但表麵上依然是相安無事,並未影響南門樓的抓革命促生產。總的來說,南門的形勢還是一片大好。特別是從鄭三貓當了支書後,南門樓一直是公社的先進大隊。後來也一直是鎮裏的先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