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我才知道,原來十四後來買了藥送迴來,卻看到我昏倒在屋內,忙通知了八阿哥,一氣之下把我帶迴了皇宮。就當做是他在宮外找的藝人。
在十四的細心照料之下,我的身體恢複的很快。在宮裏,我開始擔任起教習音樂的生活。由十四請示康熙,才讓我留在宮內。這一待就是兩三個月。這期間,大阿哥、十三阿哥、八阿哥都來探視過我,我隻見了十三阿哥。他是曆史上有名的好王爺,至於另外那兩個,不見也罷。
和十四的情感,越來越濃。隻是我明白的,他始終不能給我一個名分。帝王之家,對於出身,名望什麽的看得很重。可惜我什麽也沒有。
安分守己、循規蹈矩的在宮中過了兩年多時光,倒也清閑。一直到康熙四十七年,我終於感覺到了戰爭的到來。
九子奪嫡 ,終於要明朗化了。
注:九子奪嫡
康熙四十七年,胤礽首次被廢太子之後,引起了眾位阿哥對太子位置的覬覦。此時在世的十二位成年阿哥都有謀求儲位的願望(這其中包括已被廢黜的胤礽)。隻不過有些人野心大,有些人野心小而已,還有的一掂量自己的勢力和在康熙心中的地位,就覺得自己沒戲,早早就打消了這個念頭其實,真正要爭奪皇位的隻有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八和老十四:老九、老十是老八同黨,是助老八爭位的,他們自己並無野心;老十三是助老四的,他自己也無意爭位。至於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十二阿哥胤祹情知皇位輪不到自己,加上他們也無此奢望,於是安安穩穩地當著自己的親王,跟誰也不攙和。
後來,老大因野心太過暴露,遭康熙帝終生圈禁;原太子老二被康熙帝兩次廢黜,其中第二次廢黜後將其終生圈禁並昭告天下,說再不會立他了,也不許任何人再舉薦他為太子;老三胤祉看到老大老二的前車之鑒,不敢再攪這塘渾水,主動早早退出了競爭行列。這樣,實際的競爭者隻剩下老四、老八和老十四。最後,老四胤禛勝出,即雍正皇帝是也。
各黨派簡介
康熙四十七年,胤礽首次被廢之後,引起了眾位阿哥對太子位置的覬覦。此時在世的十二位成年阿哥都有謀求儲位的願望(這其中包括已被廢黜的胤礽)。隻不過有些人野心大,有些人野心小而已,還有的一掂量自己的勢力和在康熙心中的地位,就覺得自己沒戲,早早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因此,隻有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雍正皇帝)、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礻我、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九個人真正為奪取皇位而費盡心機。至於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佑、十二哥胤祹而情知皇位輪不到自己,加上他們也無此奢望,於是安安穩穩地當著自己的親王,跟誰也不摻和。
這九位阿哥,形成了五大"朋黨"。下麵,我就各個"朋黨"簡要講一講他們之間的奪嫡風波。
(一)"大千歲黨"
"大千歲黨"以皇長子胤禔為首,為首黨人就是大學士明珠,此人還是胤禔的親舅舅。其它黨人有大學士餘國柱、戶部尚書佛倫等人。
(二)"太子黨"
顧名思義,"太子黨"以皇太子胤礽為首。
(三)"三爺"
為什麽是"三爺",而不是"三爺黨",這是由於三皇子胤祉根本沒有形成什麽明顯的朋黨之勢。他本身喜歡舞文弄墨,周圍都是些文人。他們受康熙之命,負責編書,還負責重修壇廟、宮殿、樂器,編製曆法等。他們的最大成就是編輯了我國第二部大類書《古今圖書集成》。所以,胤祉即使有當皇帝的心,但較之別的阿哥,動作可小得多了。
(四)"八爺黨"
"八爺黨"是所有朋黨之中勢力最強的一支。以八阿哥胤禩為首,還包括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礻我、十四阿哥胤禎以及侍衛鄂倫岱、內大臣阿靈阿等人。
愛新覺羅胤禩,係清朝聖祖仁皇帝康熙第八子,生於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日(1681年3月29日)末時[1],卒於雍正四年九月初十日(1726年10月5日),享年45歲。
近年來,胤禩名屢見於諸曆史小說、古裝戲劇中,多為反角,皆以結黨謀私、暴戾悖逆、不忠不孝、奸險陰刻之言冠之,餘竊為之不平。數月間,尋得清代史料多部,潛心研讀,小有所得,故撰文一篇,以正胤禩之名。
胤禩"樂善好施",人稱"八賢王"。因生母良妃衛氏原係辛者庫罪籍,因此並非子憑母貴,出生便被送到惠妃納蘭氏處撫養。低微的出身、溫和的性格讓他在小時候受盡兄弟嘲笑、看低。然而其天資聰穎,德才兼備,17歲便被封為貝勒,在朝中、江南一帶都有極好的聲望。據聞胤禩自幼聰慧,且甚曉世故,從小養成了親切隨和的待人之風。康熙帝之兄裕親王福全(卒於康熙四十二年)生前也曾在康熙麵前讚揚胤禩不務矜誇,聰明能幹,品行端正,宜為儲君。
一廢太子時,諸多對儲君之位有所覬覦的各黨開始活躍,尤以八爺黨最甚。當時康熙問朝中百官,這個儲君之位誰來當最好,他便立誰。誰知百官大部都舉薦了八阿哥,這引起康熙極度不滿。二阿哥雖然忤逆乖張,卻是從小就帶在身邊親自撫養的,父子之情尚未了結。因此康熙心裏是希望眾大臣複立二阿哥為太子。
康熙生平最痛恨結黨營私,並且當時他尚算壯年,看著朝中百官及八爺黨的勢力豈能不擔憂自己的皇位,因此 這一切都被康熙看在眼裏,心中大為不滿。他曾說:"二阿哥悖逆,屢失人心;胤禩則屢結人心,此人之險,百倍於二阿哥也"。所以在眾人舉薦胤禩為皇位繼承人之後,康熙不僅大怒,還下令圈禁胤禩,借此打擊"八爺黨"。不過,沒過多久,他就被釋放出來了。
後來,康熙又多番找機會打擊八爺黨。
複立太子次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康熙帝在前往熱河巡視途中,經由密雲縣、花峪溝等地,胤禩原該隨侍在旁,但因當時恰是其母良妃去世二周年的祭日,所以他前去祭奠母親,未赴行在請安,隻派了太監去康熙處說明緣由,表示將在湯泉處等候皇父一同迴京。後來胤禩挑選了兩隻上等的海東青派人送予康熙,卻不想等到了康熙手裏時卻變成了兩隻奄奄一息的死鷹。這令他極為憤怒,認為這是胤禩對自己的詛咒,當即召諸皇子至,責胤禩“係辛者庫賤婦所生,自幼心高陰險。聽相麵人張明德之言,遂大背臣道,覓人謀殺二阿哥,舉國皆知。伊殺害二阿哥,未必念及朕躬也。朕前患病,諸大臣保奏八阿哥,朕甚無奈,將不可冊立之胤礽放出,數載之內,極其鬱悶。胤禩仍望遂其初念,與亂臣賊子結成黨羽,密行險奸,謂朕年已老邁,歲月無多,及至不諱,伊曾為人所保,誰敢爭執?遂自謂可保無虞矣。”康熙終於承認了胤礽的廢而複立是其出無奈之舉,敗招敗招!爾後,康熙說出了更絕情的話:“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次年正月二十九日,康熙諭胤禩“行止卑汙,凡應行走處俱懶惰不赴”,停本人及屬官俸銀俸米、執事人等銀米。
五十五年九月十一日由胤祉上奏滿文奏折中可得知,胤禩於八月底染患傷寒,病勢日益加重,康熙隻批得“勉力醫治”四字[34],殊是無情。九月十七日,再於禦醫奏報胤禩病情的折子上朱批:“本人有生以來好信醫巫,被無賴小人哄騙,吃藥太多,積毒太甚,此一舉發,若幸得病全,乃有造化,倘毒氣不淨再用補劑,似難調治。”口氣更近於譏刺。更有甚者,為避免途經胤禩養病之所,在康熙帝的授意下,諸皇子在皇父及祖母於九月二十八日結束塞外之行迴駐暢春園的前一日,全不顧胤禩已近垂危,將其由鄰近暢春園的別墅移至城內家中。當時隻有九阿哥胤禟予以堅決反對,說“八阿哥今如此病重,若移往家,萬一不測,誰即承當。”而康熙反倒推卸責任的說:“八阿哥病極其沉重,不省人事,若欲移迴,斷不可推諉朕躬令其迴家。”
但即便如此,胤禩在朝臣中仍有較高威信,如深受康熙帝倚信的大學士李光地,在康熙五十六年仍然認為“目下諸王,八王最賢”,可見他仍是大臣中聲譽最高的皇子。卻始終沒再受康熙重用。
新君登位後,更是將他改名“阿其那”,將九阿哥改名“塞思黑”,將十阿哥,十四阿哥調往偏僻處不得返京。八阿哥及九阿哥先後在牢獄中被折磨死。其嫡福晉郭絡羅氏亦被雍正下令被休歸家,逼其自殺,其後被挫骨揚灰。將胤禩開除宗籍。
(五)"四爺黨"
下麵該看一下本文中的重要人物----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禛的情況了。
應該說,胤禛對儲位的渴望是有一個轉變過程的。這個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在康熙四十七年胤礽首次被廢黜前。這時的他還是"太子黨"的人,而且對儲位一點也不熱衷。他隻是想輔佐好太子,盡為臣之道。
第二階段是在康熙四十八年胤礽被複立前後到康熙五十年二次被廢黜之間。這一時期,諸阿哥之間掀起了一個扳倒太子,爭奪儲位的時期。像前文提到的"八爺黨"就是在這個時期內逐漸形成的。這時的胤禛地位很不穩固,也無甚威信。他自知就算太子換人,也輪不到自己。前有胤祉比他年長,後有胤禩比他勢強,而且胤礽能一次被複立,就有可能兩次、三次……被複立。他覺得太子寶座離他太過遙遠,倘若刻意謀取,成功則罷;失敗了的話,那就連親王也做不成了,還會像胤礽一樣被永行圈禁。所以此時的胤禛仍舊處處維護太子,在太子首次被廢後,隻有他敢於為胤礽說好話。與此同時,他還和胤禩等人和平共處,不把關係搞僵。
第三階段是胤礽二度被廢之後。這迴眾阿哥深刻認識到胤礽此次被廢,絕無複立之可能,於是儲位之爭漸呈白熱化。胤禛看到這一點,也蠢蠢欲動,結黨營私,為窺視儲位開始活動起來。隨著胤禔早被圈禁;胤礽的二度被廢;胤祉因勢力太小,羽翼未豐,遂主動退出;這次的儲位之爭,逐漸演變為胤禛與胤禩的"四爺黨"和"八爺黨"之間的較量(至於胤禎,空有兵權,一無門人,二無威望,故不在對儲位的有力爭奪者之列)。
胤禛為了擴大勢力,四處安插家奴,補外省官缺。雖然人數不多,但個個都身居要職。例如:軍事上有年羹堯,他於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任四川巡撫;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任四川總督;六十年(公元1721年)任川陝總督。身為封疆大吏,手握軍政大權,集四川、陝西等地重權於一身。為官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西可扼製胤大軍,東可攜重兵進京逼宮。又如:地方上有戴鐸,曆任福建知府、道員、四川布政使,與年羹堯一文一武,不愧為胤的左膀右臂。再如:另一個胤禛奪儲過程中的重要人物----隆科多,康熙末年時任九門提督。他隻要令京師九門一關,京城內包括康熙誰也甭想出去。除了他們,還有一個人不能不提,這就是十三阿哥胤祥。他早年在古北口練兵,所率部下,後多升任京城防衛部隊中各級指揮官,諸如豐台大營、綠營等京師衛戍部隊皆在他的掌握之中。雖然他在胤礽第一次被廢時受到牽連,一直被囚禁到康熙去世,(現在也有證據表明,他沒有被囚禁。)但其威望尚在,那些老部下也都對他和胤禛忠心耿耿。由此不難看出,胤禛不愧是一名深藏謀略的政治噥,他所委派、安插之人皆出身於家奴,對他絕對忠貞不二。而胤禩呢,他的黨羽中以內閣大臣為主,一無實權,二無兵權,在軍事上他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胤禎的西北大軍上。可胤禎也有當儲君的野心,怎會領著十幾萬大軍為胤禩賣命。再者說了,他若真能在京城生變時領軍進京擒王,年羹堯那關是能那麽容易過的嗎?所以說,胤禩與胤禛相比,已經處在劣勢,對胤禛構不成威脅。
另一方麵,胤禩在早期的儲位之爭中,鋒芒過露,已引起康熙的反感和警惕。而胤禛深得韜晦之邃,加上在康熙年間,幾件大案辦得不錯,深得康熙賞識。因此在取悅聖心這點上,胤禩自然又處在下風。
胤禛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善於處處掩飾自己對儲位的希冀,外弛內張。這一點可以從他龍潛時在雍邸所作《悅心集》一書中看出彌端。該書收錄了胤禛早期的絕大多數詩詞,我有幸見過幾首。詩詞中的確流露出一種恬淡出世的思想。表麵上借此告訴世人,自己隻想做一個與世無爭的皇子,不願過問政事,其實不過以此掩蓋內心的真實想法罷了。
隨著日期的推移,康熙對胤禛的好感與日俱增。在日常政務活動中,常委派他調查皇族案件;或代天子行祭祀大禮。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九,康熙駕崩的前四天,皇上還委派胤禛代自己到天壇行冬至祭天大禮。據筆者分析,大概康熙情知自己時日無多,已決定傳位給胤禛,故派他祭天,好讓上蒼看看這位未來之君罷。
皇子眾多,帝位僅有一個。幾十年的明爭暗鬥,終究和有曲落人散之時。到底康熙本人對皇儲是個什麽態度呢?不難看出,他根本就不想再立太子。他深知,再立太子,眾阿哥的爾詐我虞無時了!唯一的辦法,就隻有在自己彌留之際再行昭示天下了。康熙五十六年冬天,康熙曾經頒布過遺昭,詔書中對繼位者是誰,隻字不提。可以肯定。康熙通過幾年的觀察,已經成竹在胸,剩下的就是時間問題了。
在十四的細心照料之下,我的身體恢複的很快。在宮裏,我開始擔任起教習音樂的生活。由十四請示康熙,才讓我留在宮內。這一待就是兩三個月。這期間,大阿哥、十三阿哥、八阿哥都來探視過我,我隻見了十三阿哥。他是曆史上有名的好王爺,至於另外那兩個,不見也罷。
和十四的情感,越來越濃。隻是我明白的,他始終不能給我一個名分。帝王之家,對於出身,名望什麽的看得很重。可惜我什麽也沒有。
安分守己、循規蹈矩的在宮中過了兩年多時光,倒也清閑。一直到康熙四十七年,我終於感覺到了戰爭的到來。
九子奪嫡 ,終於要明朗化了。
注:九子奪嫡
康熙四十七年,胤礽首次被廢太子之後,引起了眾位阿哥對太子位置的覬覦。此時在世的十二位成年阿哥都有謀求儲位的願望(這其中包括已被廢黜的胤礽)。隻不過有些人野心大,有些人野心小而已,還有的一掂量自己的勢力和在康熙心中的地位,就覺得自己沒戲,早早就打消了這個念頭其實,真正要爭奪皇位的隻有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八和老十四:老九、老十是老八同黨,是助老八爭位的,他們自己並無野心;老十三是助老四的,他自己也無意爭位。至於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十二阿哥胤祹情知皇位輪不到自己,加上他們也無此奢望,於是安安穩穩地當著自己的親王,跟誰也不攙和。
後來,老大因野心太過暴露,遭康熙帝終生圈禁;原太子老二被康熙帝兩次廢黜,其中第二次廢黜後將其終生圈禁並昭告天下,說再不會立他了,也不許任何人再舉薦他為太子;老三胤祉看到老大老二的前車之鑒,不敢再攪這塘渾水,主動早早退出了競爭行列。這樣,實際的競爭者隻剩下老四、老八和老十四。最後,老四胤禛勝出,即雍正皇帝是也。
各黨派簡介
康熙四十七年,胤礽首次被廢之後,引起了眾位阿哥對太子位置的覬覦。此時在世的十二位成年阿哥都有謀求儲位的願望(這其中包括已被廢黜的胤礽)。隻不過有些人野心大,有些人野心小而已,還有的一掂量自己的勢力和在康熙心中的地位,就覺得自己沒戲,早早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因此,隻有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雍正皇帝)、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礻我、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九個人真正為奪取皇位而費盡心機。至於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佑、十二哥胤祹而情知皇位輪不到自己,加上他們也無此奢望,於是安安穩穩地當著自己的親王,跟誰也不摻和。
這九位阿哥,形成了五大"朋黨"。下麵,我就各個"朋黨"簡要講一講他們之間的奪嫡風波。
(一)"大千歲黨"
"大千歲黨"以皇長子胤禔為首,為首黨人就是大學士明珠,此人還是胤禔的親舅舅。其它黨人有大學士餘國柱、戶部尚書佛倫等人。
(二)"太子黨"
顧名思義,"太子黨"以皇太子胤礽為首。
(三)"三爺"
為什麽是"三爺",而不是"三爺黨",這是由於三皇子胤祉根本沒有形成什麽明顯的朋黨之勢。他本身喜歡舞文弄墨,周圍都是些文人。他們受康熙之命,負責編書,還負責重修壇廟、宮殿、樂器,編製曆法等。他們的最大成就是編輯了我國第二部大類書《古今圖書集成》。所以,胤祉即使有當皇帝的心,但較之別的阿哥,動作可小得多了。
(四)"八爺黨"
"八爺黨"是所有朋黨之中勢力最強的一支。以八阿哥胤禩為首,還包括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礻我、十四阿哥胤禎以及侍衛鄂倫岱、內大臣阿靈阿等人。
愛新覺羅胤禩,係清朝聖祖仁皇帝康熙第八子,生於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日(1681年3月29日)末時[1],卒於雍正四年九月初十日(1726年10月5日),享年45歲。
近年來,胤禩名屢見於諸曆史小說、古裝戲劇中,多為反角,皆以結黨謀私、暴戾悖逆、不忠不孝、奸險陰刻之言冠之,餘竊為之不平。數月間,尋得清代史料多部,潛心研讀,小有所得,故撰文一篇,以正胤禩之名。
胤禩"樂善好施",人稱"八賢王"。因生母良妃衛氏原係辛者庫罪籍,因此並非子憑母貴,出生便被送到惠妃納蘭氏處撫養。低微的出身、溫和的性格讓他在小時候受盡兄弟嘲笑、看低。然而其天資聰穎,德才兼備,17歲便被封為貝勒,在朝中、江南一帶都有極好的聲望。據聞胤禩自幼聰慧,且甚曉世故,從小養成了親切隨和的待人之風。康熙帝之兄裕親王福全(卒於康熙四十二年)生前也曾在康熙麵前讚揚胤禩不務矜誇,聰明能幹,品行端正,宜為儲君。
一廢太子時,諸多對儲君之位有所覬覦的各黨開始活躍,尤以八爺黨最甚。當時康熙問朝中百官,這個儲君之位誰來當最好,他便立誰。誰知百官大部都舉薦了八阿哥,這引起康熙極度不滿。二阿哥雖然忤逆乖張,卻是從小就帶在身邊親自撫養的,父子之情尚未了結。因此康熙心裏是希望眾大臣複立二阿哥為太子。
康熙生平最痛恨結黨營私,並且當時他尚算壯年,看著朝中百官及八爺黨的勢力豈能不擔憂自己的皇位,因此 這一切都被康熙看在眼裏,心中大為不滿。他曾說:"二阿哥悖逆,屢失人心;胤禩則屢結人心,此人之險,百倍於二阿哥也"。所以在眾人舉薦胤禩為皇位繼承人之後,康熙不僅大怒,還下令圈禁胤禩,借此打擊"八爺黨"。不過,沒過多久,他就被釋放出來了。
後來,康熙又多番找機會打擊八爺黨。
複立太子次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康熙帝在前往熱河巡視途中,經由密雲縣、花峪溝等地,胤禩原該隨侍在旁,但因當時恰是其母良妃去世二周年的祭日,所以他前去祭奠母親,未赴行在請安,隻派了太監去康熙處說明緣由,表示將在湯泉處等候皇父一同迴京。後來胤禩挑選了兩隻上等的海東青派人送予康熙,卻不想等到了康熙手裏時卻變成了兩隻奄奄一息的死鷹。這令他極為憤怒,認為這是胤禩對自己的詛咒,當即召諸皇子至,責胤禩“係辛者庫賤婦所生,自幼心高陰險。聽相麵人張明德之言,遂大背臣道,覓人謀殺二阿哥,舉國皆知。伊殺害二阿哥,未必念及朕躬也。朕前患病,諸大臣保奏八阿哥,朕甚無奈,將不可冊立之胤礽放出,數載之內,極其鬱悶。胤禩仍望遂其初念,與亂臣賊子結成黨羽,密行險奸,謂朕年已老邁,歲月無多,及至不諱,伊曾為人所保,誰敢爭執?遂自謂可保無虞矣。”康熙終於承認了胤礽的廢而複立是其出無奈之舉,敗招敗招!爾後,康熙說出了更絕情的話:“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次年正月二十九日,康熙諭胤禩“行止卑汙,凡應行走處俱懶惰不赴”,停本人及屬官俸銀俸米、執事人等銀米。
五十五年九月十一日由胤祉上奏滿文奏折中可得知,胤禩於八月底染患傷寒,病勢日益加重,康熙隻批得“勉力醫治”四字[34],殊是無情。九月十七日,再於禦醫奏報胤禩病情的折子上朱批:“本人有生以來好信醫巫,被無賴小人哄騙,吃藥太多,積毒太甚,此一舉發,若幸得病全,乃有造化,倘毒氣不淨再用補劑,似難調治。”口氣更近於譏刺。更有甚者,為避免途經胤禩養病之所,在康熙帝的授意下,諸皇子在皇父及祖母於九月二十八日結束塞外之行迴駐暢春園的前一日,全不顧胤禩已近垂危,將其由鄰近暢春園的別墅移至城內家中。當時隻有九阿哥胤禟予以堅決反對,說“八阿哥今如此病重,若移往家,萬一不測,誰即承當。”而康熙反倒推卸責任的說:“八阿哥病極其沉重,不省人事,若欲移迴,斷不可推諉朕躬令其迴家。”
但即便如此,胤禩在朝臣中仍有較高威信,如深受康熙帝倚信的大學士李光地,在康熙五十六年仍然認為“目下諸王,八王最賢”,可見他仍是大臣中聲譽最高的皇子。卻始終沒再受康熙重用。
新君登位後,更是將他改名“阿其那”,將九阿哥改名“塞思黑”,將十阿哥,十四阿哥調往偏僻處不得返京。八阿哥及九阿哥先後在牢獄中被折磨死。其嫡福晉郭絡羅氏亦被雍正下令被休歸家,逼其自殺,其後被挫骨揚灰。將胤禩開除宗籍。
(五)"四爺黨"
下麵該看一下本文中的重要人物----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禛的情況了。
應該說,胤禛對儲位的渴望是有一個轉變過程的。這個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在康熙四十七年胤礽首次被廢黜前。這時的他還是"太子黨"的人,而且對儲位一點也不熱衷。他隻是想輔佐好太子,盡為臣之道。
第二階段是在康熙四十八年胤礽被複立前後到康熙五十年二次被廢黜之間。這一時期,諸阿哥之間掀起了一個扳倒太子,爭奪儲位的時期。像前文提到的"八爺黨"就是在這個時期內逐漸形成的。這時的胤禛地位很不穩固,也無甚威信。他自知就算太子換人,也輪不到自己。前有胤祉比他年長,後有胤禩比他勢強,而且胤礽能一次被複立,就有可能兩次、三次……被複立。他覺得太子寶座離他太過遙遠,倘若刻意謀取,成功則罷;失敗了的話,那就連親王也做不成了,還會像胤礽一樣被永行圈禁。所以此時的胤禛仍舊處處維護太子,在太子首次被廢後,隻有他敢於為胤礽說好話。與此同時,他還和胤禩等人和平共處,不把關係搞僵。
第三階段是胤礽二度被廢之後。這迴眾阿哥深刻認識到胤礽此次被廢,絕無複立之可能,於是儲位之爭漸呈白熱化。胤禛看到這一點,也蠢蠢欲動,結黨營私,為窺視儲位開始活動起來。隨著胤禔早被圈禁;胤礽的二度被廢;胤祉因勢力太小,羽翼未豐,遂主動退出;這次的儲位之爭,逐漸演變為胤禛與胤禩的"四爺黨"和"八爺黨"之間的較量(至於胤禎,空有兵權,一無門人,二無威望,故不在對儲位的有力爭奪者之列)。
胤禛為了擴大勢力,四處安插家奴,補外省官缺。雖然人數不多,但個個都身居要職。例如:軍事上有年羹堯,他於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任四川巡撫;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任四川總督;六十年(公元1721年)任川陝總督。身為封疆大吏,手握軍政大權,集四川、陝西等地重權於一身。為官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西可扼製胤大軍,東可攜重兵進京逼宮。又如:地方上有戴鐸,曆任福建知府、道員、四川布政使,與年羹堯一文一武,不愧為胤的左膀右臂。再如:另一個胤禛奪儲過程中的重要人物----隆科多,康熙末年時任九門提督。他隻要令京師九門一關,京城內包括康熙誰也甭想出去。除了他們,還有一個人不能不提,這就是十三阿哥胤祥。他早年在古北口練兵,所率部下,後多升任京城防衛部隊中各級指揮官,諸如豐台大營、綠營等京師衛戍部隊皆在他的掌握之中。雖然他在胤礽第一次被廢時受到牽連,一直被囚禁到康熙去世,(現在也有證據表明,他沒有被囚禁。)但其威望尚在,那些老部下也都對他和胤禛忠心耿耿。由此不難看出,胤禛不愧是一名深藏謀略的政治噥,他所委派、安插之人皆出身於家奴,對他絕對忠貞不二。而胤禩呢,他的黨羽中以內閣大臣為主,一無實權,二無兵權,在軍事上他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胤禎的西北大軍上。可胤禎也有當儲君的野心,怎會領著十幾萬大軍為胤禩賣命。再者說了,他若真能在京城生變時領軍進京擒王,年羹堯那關是能那麽容易過的嗎?所以說,胤禩與胤禛相比,已經處在劣勢,對胤禛構不成威脅。
另一方麵,胤禩在早期的儲位之爭中,鋒芒過露,已引起康熙的反感和警惕。而胤禛深得韜晦之邃,加上在康熙年間,幾件大案辦得不錯,深得康熙賞識。因此在取悅聖心這點上,胤禩自然又處在下風。
胤禛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善於處處掩飾自己對儲位的希冀,外弛內張。這一點可以從他龍潛時在雍邸所作《悅心集》一書中看出彌端。該書收錄了胤禛早期的絕大多數詩詞,我有幸見過幾首。詩詞中的確流露出一種恬淡出世的思想。表麵上借此告訴世人,自己隻想做一個與世無爭的皇子,不願過問政事,其實不過以此掩蓋內心的真實想法罷了。
隨著日期的推移,康熙對胤禛的好感與日俱增。在日常政務活動中,常委派他調查皇族案件;或代天子行祭祀大禮。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九,康熙駕崩的前四天,皇上還委派胤禛代自己到天壇行冬至祭天大禮。據筆者分析,大概康熙情知自己時日無多,已決定傳位給胤禛,故派他祭天,好讓上蒼看看這位未來之君罷。
皇子眾多,帝位僅有一個。幾十年的明爭暗鬥,終究和有曲落人散之時。到底康熙本人對皇儲是個什麽態度呢?不難看出,他根本就不想再立太子。他深知,再立太子,眾阿哥的爾詐我虞無時了!唯一的辦法,就隻有在自己彌留之際再行昭示天下了。康熙五十六年冬天,康熙曾經頒布過遺昭,詔書中對繼位者是誰,隻字不提。可以肯定。康熙通過幾年的觀察,已經成竹在胸,剩下的就是時間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