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將懷中紙袋往韓厲身前遞,強調道:「還熱著呢,特意等了好一會兒,買的剛出爐的。」


    裝傻嘛,誰不會呀,都是千年的狐狸,大家一起玩聊齋。


    「你收著吧,我對這些沒興趣。」韓厲盯著她,似笑非笑道,「杏花姑娘看上去玩的好吃的好,今日晚膳可以省了吧。」


    紀心言眨眨眼,難道這就是懲罰?


    一頓晚飯而已,她早就吃飽了。


    她笑嗬嗬道:「大人,我中午吃的很飽,什麽都吃不下了。」


    她撫著肚子,特別認真地說:「朋滿座的酥魚,大人有機會一定要去嚐嚐!」


    「好啊。」韓厲從善如流,「就聽杏花姑娘安排,等案子了了,一定去嚐嚐。」


    兩人相視一笑,隱有刀光劍影,半點曖昧也無。


    插曲過去,韓厲重迴三堂。


    俞岩正在翻看卷宗。


    堂下候著一名仆婦,是上次石主簿來府衙時派去灑掃房間的。


    今日一早,俞岩便依韓厲要求,將府中所有見過石主簿的人叫來三堂,一一問過話。


    自趙知府上任那天起,石主簿就常來淮安府,光是近半年就來了兩趟,府衙內幾乎個個都見過他。


    去掉僅有一麵之緣的,也還有將近二十多人曾與石主簿有過對話。


    將這些人七嘴八舌的話拚湊起來。


    石主簿似乎是想從縣衙調來府衙,但後來不知趙至衍收了他多少好處,竟幫著聯係上了京城大人物,直接將人叫去了京城。


    提到這個好處,有人懷疑石主簿送了美女,這美女就是指杏花。但也有熟悉情況的下人表示,杏花是來了兩次,但一直候在偏廳並未與趙大人說過話,而且同行也有其它婢女,不覺得杏花有何大不同。


    將這些全部問詢完,用了大半天。之後就是青鬆匆忙折返說與杏花姑娘走散了,再然後原野帶著杏花迴府衙。


    幾件事一聯係,俞岩便明白了,韓厲這是想在石主簿與趙至衍中間找到關聯。


    他揮手讓仆婦離開,轉而對韓厲疑惑道:「不過一小丫鬟,何勞大人如此費心?」


    韓厲道:「據下官所查,這位杏花姑娘在石主簿出事前後性子差別頗大,難免讓人懷疑石主簿的死或有其它內情。當然是否與血書案有關尚待查證,但皇上對此事甚為關注,韓某自然要更加謹慎。」


    俞岩點點頭,又道:「府衙內見過石主簿的人今日都已到了。以俞某之見,石主簿確是個善於鑽營之輩,與趙知府私交頗深,能上京述職應是靠趙知府從中穿針引線。其行為雖可恥,卻似乎與血書案並無明顯關聯。」


    韓厲笑道:「便是與血書案無關,也可以與其它案有關,韓某習慣使然,若驚擾大人,還請見諒。」


    俞岩一下子就聽懂他話裏的意思。血書案要查,但查它的過程中也可以順便揪出點別的來。


    炎武司在他們這些清流看來實屬一個卑鄙無恥又陰狠詭測的機構。他們總是無中生有小事化大,借皇帝之威鏟除有權勢的臣子,其中不乏忠臣名將。


    炎武司的地位就是在一批批倒下的冤魂中越來越高。


    俞岩自問行得正坐得端不怕人查,也就懶得應付炎武司的人,更沒興趣打聽韓厲盯上了誰。


    他肅正神色道:「俞某隻求盡快破獲血書案,還臨淮百姓安定生活,對其它事無甚興趣。」


    韓厲道:「既然如此,那韓某便直言了,前工部尚書已退太子太保畢長林可是住在臨淮省。」


    俞岩神情微變,歎了口氣:「看來大人又與俞某想到一處了。兇犯應是為當年的魚池案而來。」


    十二年前,宣武六年,先皇在位期間,當時的工部尚書江仕仁與數位門生在家中魚池邊說話,言「若孝宗在,應如是」。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此話被其一門生密告至大理寺,皇帝震怒,將此案交給炎武司審理。


    這告密的門生就是趙至衍。他因舉報有功,三年內從八品國子監學正升為正六品都察院都事,又過了六七年,升為富庶之地淮安城知府,官至從四品。


    趙至衍此人無才無德,他的升遷之路就是踩在自己老師的冤屈與血肉上。


    而魚池案最大受益人,便是接替江仕仁出任工部尚書的畢長林。他於去年告老還鄉,受封太子太保,定居臨淮省同孝縣。


    他也是趙至衍多年官路的背後倚靠,趙能來淮安做知府正是得了此人助力。


    「俞大人幾時想到的?」韓厲問。


    「這事不難猜。」俞岩道,「自太祖建元起,與‘八千’一數相關的事件不過兩件。這六起案子,輕易便可去掉四起偽造,另外兩起皆為魚池案受益人,且俱是舉報過江仕仁之輩。」


    他迴憶著說:「第一起案子裏的死者,章浦縣司務李秉冒是江仕仁的學生,他因怕受牽連,主動來大理寺揭發江仕仁其它違逆言論,這才能逃過一死,被貶為從九品司務,終生不得再往上。」


    說到這,俞岩頓了頓,問出自己的疑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盤個酒坊養反派 卷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連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連天並收藏盤個酒坊養反派 卷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