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老將高永能率精銳與鐵鷂子在無定河邊鏖戰時。


    忽然無定河河岸羯鼓驟然轉急,數千黨項兵馬乘著草筏渾脫竟突然潛渡而來。


    卻見當頭渾身塗滿濕泥的步跋子跳下草筏,直奔城下水寨而來。


    因為永樂城有山無水,故而在城池對著無定河的另一側,挖設了一座水寨,挖井四十,取水至城中飲用。


    現在黨項乘著宋軍正麵在永樂城交戰時,派出奇兵突襲水寨。


    步跋子持刀在河灘旁濕泥中飛奔如履平地,河邊役卒還未及驚唿,喉頭已被割開。


    隨後身覆鐵甲步跋子,從背上取弓,守寨更卒欲鳴鑼示警,被狼牙箭先一步穿透了身子。


    河灘邊手持耰鍤役卒們如何是步跋子的對手,身後的黨項騎兵見無定河水淺可渡,當即驅馬直驅而至。


    水寨裏把守的宋將乃陝西路轉運判官李稷,此人原來河東路轉運判官,出自呂惠卿心腹。


    此人為新法時擾民不堪,為官也以苛刻嚴暴著稱,與另一名官員李察齊名。


    百姓稱‘寧逢黑殺,莫逢稷察’。


    之前兩路伐夏時,此人負責高遵裕,種諤一路糧草轉運,結果百姓苦於轉運紛紛逃亡,此人將數千名逃亡民役的手筋腳筋砍斷後丟棄山穀,讓這些人哀嚎數日而死。


    盡管有陝西路官員彈劾,但呂惠卿對自己心腹沒的說,極力保薦李稷讓此人不倒。而官家也覺得此人勇於任事,不計毀譽,在這一次永樂城之戰時,又欽點此人為陝西路轉運判官,繼續負責這一次戰役的後勤督運。


    這一次李稷見黨項騎兵奔襲,宋軍又在前交戰,當即下令緊閉水寨城門。


    不許役卒入城。


    役卒們見李稷之舉不由大罵,當下取了耰鍤齊城門。這水寨新建,哪經得住如此挖掘。


    李稷大罵道:“寧損些許民夫,也不可誤了大軍。”


    李稷喝令士卒對城下掘城的役卒放箭,箭雨潑灑間,中箭一名白發蒼蒼的役卒仰天大哭道:“當年種經略相公在時,何曾如此……”


    “章相公何在啊?”


    又是上百名役卒命喪城下。


    ……


    血色浸透了無定河水。


    高永能槍作遊龍,突入鐵鷂子連環陣中,槍尖挑開西夏重騎咽喉鐵鱗甲的霎那,滾燙鮮血順著槍纂倒流,染紅老將軍虯結的白須。


    老將高永能與他幾個兒郎親率選鋒突陣,手中的銀槍已經折斷三杆,此時的選鋒軍突入五千鐵鷂子的陣中。


    “鑿開甲縫!


    “給我刺馬眼!“


    “砍馬腿!”


    老將吼聲震得年輕都頭耳膜生疼。三杆斷槍斜插在泥地裏,老將軍反手抽出親兵遞上的鉤鐮槍。


    老將扶了扶鐵兜,依他與黨項多年交戰經驗。鐵鷂子步跋子皆身披重甲,要殺傷他們,非要用銀槍挑甲胄縫隙或是刺馬眼方可。


    偏偏這些重騎之間都用鉤索絞聯,雖死亦掛在馬上不墜。


    更要命的是鐵鷂子還可以長途奔襲,每戰作為前陣。


    絕對是宋軍大敵。


    當初高永能見鐵鷂子渡河心知不敵,必須用半渡而擊,否則全無勝算。但徐禧居然放之過河,實是昏聵至極。


    高永能銀槍一拄,方才廝殺有些脫力,令老將額角青筋突突直跳。


    “老了,老子以往連挑三人不倦!”高永能一陣力乏,即便他再勇猛,五千鐵鷂子這般又能殺幾個?


    如此堅陣如何衝破?


    一旦衝不破,後方大軍雲集涉淺灘而至,永樂城危矣。


    唯有拚死向前,鑿開這堅陣方可。


    “兒郎們!再向前突五十步!“


    高永能舉槍高唿,麾下親從渾然不懼地硬鑿向前。


    “爹爹!你看!”


    長子高世亮突然捧起一片碎甲,這是從鐵鷂子身上剝下的。這半片瘊子甲泛著暗啞青光,甲葉間竟用草繩胡亂串聯。高永能瞳孔猛地收縮。


    寒光攝人的冷鍛瘊子甲,須得神臂弓五十步攢射方能破之。


    而今這鐵甲牛皮外竟隻蒙著層薄鐵皮,與昔日簡直天差地別。


    高永能見之目光一凜心道,自李元昊以來,以寡敵眾,屢屢敗敵的鐵鷂子,難道……


    ……


    徐禧身披重甲扶垛凝望城下,手中《武經總要》被西北風掀得嘩啦作響。一旁的李舜舉心也懸至了嗓子眼。


    “報——!水寨火起。”


    李舜舉看著徐禧。


    他不是沒有聽得下麵將領們議論。“徐元規好談兵而不知變!”


    但李舜舉身為監軍也知不該在這時議論這些。


    不過他見徐禧,時荷甲錘臉,時而垂目撓腮,時而自言自語,振振有詞,這副樣子如何也談不上名將之儀。


    李舜舉隻能不斷地安慰自己,有怪行者,必有所長。


    故能全然不顧他人目光,時局時勢的變動,完全沉浸於自己的念頭中。


    李舜舉又看了徐禧一眼,頓覺沒有底氣。


    “經略!高老將軍已突入鐵鷂子第二重連環陣!“傳令兵跪稟。


    徐禧,李舜舉一並扶垛而望。


    卻見老將高永能喉頭突然爆發狂笑,鐵兜鍪上紅纓簌簌亂顫。


    老將翻手扯下一名倒斃的鐵鷂子半片瘊子甲,卻見甲葉在指間輕而易舉地崩裂:“平夏城之後焉有鐵鷂子?“


    “神臂弓手前出五十步攢射!”


    昔聳立如山的鐵鷂子竟在神臂弓下如麥稈般成片倒下。


    “兒郎們!隨老夫殺啊!”


    高永能大聲怒笑率宋軍驍騎淹向無定河灘頭的鐵鷂子。


    城頭的徐禧見此一幕,突然拍垛喝令道。


    “凡斬獲鐵鷂子瘊子甲者,賞錢五十貫驗甲!”


    下麵士卒紛紛傳道。


    “領賞凡斬獲鐵鷂子瘊子甲者!”


    “賞錢五十貫驗甲領賞!”


    李舜舉心道,高明,高明!徐禧非隻是談兵相公而已。


    而坐鎮中軍的曲珍聽到水寨火起腹背受敵不由一驚,待見到五千鐵鷂子被老將高永能所率的驍騎所衝得搖搖欲墜的一幕,也是大吃一驚。


    “破了!”


    “鐵鷂子……所布的堅陣竟給破了!”


    曲珍登上土壘所築的將台,瞳孔驟縮道:“真的是破了!”


    左右將領都是齊聚壘下。


    曲珍負手踱步,自言自語道:“難道,難道徐經略,早就料到這一步,故之前王師不鼓不成列都是示敵以弱,誘敵深入?”


    “所謂不半渡而擊,便是這全殲鐵鷂子之策?而不是書生誤國?”


    將領哪考慮到這些,隻是紛紛請戰道:“太尉下令吧!”


    “鐵鷂子陣破了!”


    “全軍壓上?”曲珍持重道:“水寨火起,輕易出擊,腹背受敵怎好?”


    “萬一黨項乃詐敗誆我等出擊……若永樂城丟了,我等都死無葬身之地。”


    眾將沉默……


    親衛嘶聲往城頭上一指:“太尉!黃旗壓城!”


    卻見城頭黃旗從原先四十五度垂前,如今至垂直於城頭下壓!


    旗令——全軍壓上!


    “真乃書生!視三軍安危如同兒戲!”曲珍罵道。


    眾將紛紛道:“太尉!軍令如山!”


    “隻要能勝,書生便書生罷了!”


    “高永能是熙河路,若讓他奪了頭功,我等鄜延路上下顏麵何在?功名是咱們關西漢子一刀一槍殺出便是!”


    曲珍稍稍猶豫後,麵露決絕之色道:“兒郎們……”


    但見曲珍緩緩拔劍直指無定河對岸的黨項中軍王纛……


    卻見此刻河灘上鐵鷂子陣已轟然崩塌,平夏城之後,瘊子甲脆如草紙,鐵鷂子怯如羔羊。


    高永能與他幾個兒子率數百背嵬軍已碾著敗軍衝過河岸。高永能雖年過七十,猶有黃忠廉頗之勇。他的背嵬軍齊齊從馬背上抽出了狼牙棒,頭也不迴地鑿入黨項大軍陣中。


    高永能奮力拚殺的一幕默默地激起了三軍將士的血勇。


    高永能七十了,所以才不怕死吧……到這一刻了,我等……我等……也不怕死了。


    眾將齊齊望向了曲珍……


    “全軍壓上!”


    曲珍聲如裂帛,數十年與西夏纏鬥的憋屈盡數噴薄,手中的劍堅定指向河對岸。


    原來列陣如牆的數千重甲步卒自軍陣中躍出,玄色劄甲鏗鏘作響。重甲步卒渡河,數萬宋軍隨後涉水而過無定河。


    宋軍陣中忽升起數百具竹鵲,正是沈括任行樞密使時令軍器監為軍中所製的“火鴉機關“。


    這些木鳶腹中藏硝,翼展七尺,飛過無定河後朝著岸邊的黨項軍陣而去,火鴉淩空炸響。不少黨項士卒連人帶馬被火燒作滿地打滾。


    本嚴陣以待的黨項士卒驚慌失措,四竄逃避。


    轉瞬間又是黑壓壓的竹木鳶群,正如鳳凰經天般掠過長空,砸落在無定河岸邊。


    轟鳴聲響起後,岸邊黨項軍陣來不及阻攔渡河的宋軍,便四處潰散。


    ……


    火鴉的煙火中,高永能所部驍騎當先,背嵬軍的狼牙棒揮舞之間,馬蹄下盡是碎裂的鐵牌鐵兜。


    宋軍已成功渡過河灘與黨項兵馬交戰。


    李舜舉看著河岸邊黨項兵馬潰敗的一幕,不由大是驚奇,轉頭看向城頭凝視戰局的徐禧。


    徐禧手中仍握著《武經總要》的書,發黃的書頁在腕下嘩嘩地翻動。


    李舜舉想起這些日子永樂城中軍食匱乏,所以徐禧身為大將以身作則,每日隻吃兩塊燒餅。平日所用起居,一如普通官吏,別無他求。


    李舜舉問道:“相公,如何知高老將軍可衝破敵陣?”


    徐禧道:“黨項全民皆兵,無論打了幾次,每番都是幾十萬兵馬齊來,著實可懼也。”


    “但蘭州,涼州,平夏之後,所失之精兵卻不可死而複生。故一戰不如一戰,反觀我軍則積小勝為大勝!”


    李舜舉心底有些釋然了。難怪如此,臨陣翻兵書便翻兵書吧。從古至今,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但有一事李舜舉覺得自己作為監軍有必要提醒道:“相公,兩軍相持,我又是全軍壓上,是不是身後難繼。”


    “萬一……水寨這邊……”


    “經略相公!”城頭嘹望的哨卒向南一指。


    卻見一路大軍在沿著峭壁上的山道趕向永樂城,打頭的沈字帥旗獵獵而動!


    士卒們突然哭喊出聲:“經略,是沈相公的援兵到了!”


    “沈相公率大軍救我們來了!”


    “沈相公沒有棄了永樂城!”


    永樂城垛瞬間沸騰。


    山嶺間數名旗手上山,在高處打旗號往永樂城相詢。


    徐禧猛地合攏兵書,伸手一揮:“應旗!”


    但見永樂城城頭上,士卒們奮力搖動所在城頭上的赤旗。


    士卒們齊齊站上城頭張開雙臂,甚至登上了城垛的邊緣,用盡全身氣力發出呐喊。


    永樂城從城北到城南次第應旗,同時遙遙地向援軍致以敬意。


    登上山頭目睹這一幕的沈括目睹這一幕良久不能自抑,他屢次張大了嘴要說什麽,但一時間卻犯起了口吃的老毛病,無法說出一字。


    隨沈括左右從米脂寨,延州趕至的鄜延路眾將們紛紛含淚道:“相公,永樂城還在!”


    “將士們都在等著咱們。”


    一口氣憋在沈括心頭許久終於噴出:“傳我……傳我……帥令,全軍火速救援永樂城!”


    眾將被沈括憋得差一點斷氣了,等他說完後方才齊齊鬆了口氣。


    沈括又道:“還有……將我帥旗插……插……插到山嶺最高處!”


    看著山後的‘沈’字大旗,還有永樂城上爆發出歡唿聲。


    正在永樂城城下鏖戰的宋軍上下都知道發生了什麽,原先在無定河畔相持的兩軍戰線,正一點一點地朝北方推移而去!


    黨項中軍的王纛正徐徐傾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寒門宰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幸福來敲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幸福來敲門並收藏寒門宰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