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魯之藩惶惶若喪家之犬時,李信大軍此時此刻已經兵進大同,並沒有急於南下,因為他就在前一天接到了田複珍派人快馬送來的消息。圖爾格大軍襲破寧武關不過是他安排中的關鍵一節,所謂誘敵深入,也要給他一點點甜頭。
相信很快他就能得到三衛軍太原新軍旗開得勝的好消息。由此,李信決定坐鎮大同,在此處安撫百姓收攏被韃子擊潰逃散的各部衛所兵,大同府除了三衛與渾源州一帶,並不是他傳統意義上的地盤。
這一處表麵上由王樸等人控製,實際上卻是朝中大佬通過大同總兵與各家晉商牟利的地方。如今韃子將此地的官場生態徹底破壞掉,李信正好一舉收拾殘局,使之徹底成為山西總兵府的勢力範圍。
那麽他就需要一個臨時之人選來掌控大同,選來選去此人非毛維張莫屬。但又怕他獨木難支,便又以錢泰輔之。盡管已經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但到了大同城以後他還是被眼前的慘況所深深震撼了。昔日大同重鎮不說有多麽繁華,但城牆巍峨嚴陣以待,全然是一副天下雄關的模樣,卻不料不過區區數月的時間,當初的雄關巍城今日竟然隻剩下了殘垣斷壁。
守將大同鎮總兵王樸卻早就不知所蹤,包括屏蕃於此的代王也在戰爭中流離失所。經過一番詳細的打探,李信基本可以確定,在圖爾格屠城的名單裏並不包括代王一家。在韃子大軍破城之前,他們一家便已經離開了大同城。現在正雨大同城以西的平川衛避難。
得知代王一家並沒有罹難,李信的心裏總算有幾許安慰,雖然代王也不是什麽好鳥,但他畢竟是一地的藩王,如果落到韃子手裏對明朝的臉麵,和明軍的士氣都將是不小的打擊。
毛維張建議李信親自去雲川衛迎迴代王一家,但是這個提議卻被他斷然拒絕。對此毛維張大惑不解,他雖然也不齒代王的為人,但迎迴此地藩王的舉動卻是一種昭示,以此證明局勢已經被三衛軍所徹底掌控。
“現在還不是迎迴代王的時候,如果所料不差,大同在圖爾格破城之前已經徹底淪為一座不設防的空城。”
毛維張一陣心驚,“如何?難道,他們,他們竟然連抵抗不做,就徹底放棄了防備在大同府首屈一指的……”
大同城的防備在大同府無出其右,在山西也僅僅次於太原而已,如果據城死守,韃子就算破城也未必那麽容易,那麽快。李信立馬橫貫東西的台河河畔,指著不遠處殘垣斷壁的大同城。
“你看看,這城牆雖然殘破不堪,卻沒有久戰之後的痕跡,甚至連屍體都沒有幾具,倒像足了直接扁你被焚燒搗毀一般,如果他們曾經殊死抵抗,大炮的彈坑與滾木礌石必然布滿城下,但是城下卻幹淨無比,隻有那些坍塌了的城牆包磚於其下被翻起的夯土……”
種種跡象都表明了這座被焚毀的大成雖然表麵上慘極了,但實際上卻是未經過任何大戰。對此,毛維張幾乎難以想象。
“據下官所知,大同鎮總兵王樸也算是有勇有謀,怎麽也會,怎麽會不戰而逃?”
李信嘴角泛起冷笑,王樸是什麽德行他曾在高陽一戰時便已經有了深刻的認識,這貨和曆史上的名聲幾乎相差無幾,不戰而逃,貪財膽小這些詞匯幾乎就是為他量身打造的。
種種跡象都表明了,代王也好總兵王樸也罷,都是在韃子圍城之前便大舉逃離開去的。也就是說大同府原本的官僚係統幾乎都還在,隻不過一舉都遷徙到了雲川衛而已,如果將他們在此時此刻都接了迴來,無異於為三衛軍徒然增加掣肘。
“代王的事就不要考慮了,咱們不去接他,他得知了消息也必然會派人來。咱們現在分秒必爭,必須盡快迴複大同哥衛所,將已經逃散的軍戶們都重新召集起來,依照三衛的新模式進行重新整合。”
李信的用意不言自明,毛維張便也不再去提及接迴代王的事。隻不過,他不再提,那代王卻果真如李信所猜測的一樣,在聽說了三衛軍抵達大同城以後,便派來了使者要求李信派兵保護代王以及大同各級官吏返迴大同城。
毛維張對此頗為氣憤,這個代王還真是如大將軍所言,大難臨頭之時便帶著整個城中的官僚係統大舉西逃,而拱手將如此一座雄偉的關城相讓於韃子,最終導致了明朝經營二百餘年從未陷落過的九邊重鎮毀於一旦。
前來求援的是太原府的通判,名叫周瑾。按照級別,此人是太原知府的屬官,屬於文官序列,無論品級還是地位都要遠高於自己一個武官鎮撫,若是擱在以往,他斷然是沒有拒絕的資本,隻有無條件服從的份。但眼下有大將軍李信的撐腰,他又氣憤這些人至朝廷安危於不顧,隻顧個人逃命,於是便拒見此人,至令人將其好生安頓,然後便不再理會。
隻是這周瑾似乎並不是省油的燈,四出散布他與大將軍曾是舊相識的消息,也算頗有些交情,試圖以此迫使毛維張盡快的見他們。毛維張對李信的過去並不甚了解,而李信對來三衛任職前的經曆也是絕口不提。因此,三衛軍體係中即便是像毛維張這等核心人物也不了解大將軍此前的經曆以及與之相關的各級官員。
但毛維張畢竟浸淫明朝官場多年,不會簡單的對其置之不理,便遣了人私下裏打聽消息。卻也是多有巧合,軍卒們在大同城周邊找到了一位陝西行都司指揮使司的一位經曆,此人姓曾名敢據說與李信也是舊相識,便從他的口中證實了那代王使者所言的真實性。
對於陝西行都司指揮使司經曆曾敢的來曆,毛維張不甚了解,但是輔助其收攏大同衛所潰兵的錢泰卻頗為了解。
“毛鎮撫,這個曾敢的確與大將軍有舊,當初兩人是道來三衛赴任的。”
“如此說,這曾敢也算是大將軍的故人了?”
錢泰冷笑,迴應毛維張。
“算是故人,也算仇人!”
於是又將曾敢在與李信一同到任何的諸多掣肘行為簡明扼要的向毛維張做了介紹。這些隱秘事在三衛幾乎沒有流傳,很多人甚至連曾敢其人都沒聽說過,若不是前台曾與其共事過,恐怕也是不甚了了。
“既然與大將軍有舊,你我還是將其報與大將軍知曉,由大將軍決斷便是。”
本來錢泰是想對此事不予理會,但毛維張的建議顯然更為周全,便點頭讚同。兩人都是正五品的鎮撫,也都是李信到任之後破格提拔起來的,都算是李信一係的心腹,兩人第一次配合起來竟頗有些一見如故的默契。
果然,李信在聽說找到了曾敢的下落之後,立即命毛維張將此人送往他的大將軍行營。但是對那個代王使者,太原府通判周瑾卻置之不理,甚至還下令對此人嚴加監視,不可令其輕易離開。
毛維張從李信厚此薄彼上,敏銳的意識到了其中所隱含的相同與不同之處,看來這周瑾與曾敢二人都曾與大將軍為敵,所不同的是大將軍對前者顯然更為提防,這並不是出於個人成見,而是因為前者的能力應當更勝後者。
這讓毛維張大為驚醒,當即增派了人手,將代王使者周瑾嚴加監管起來。此人畢竟曾是大同府的通判,若是唐他趁機攪亂了局麵,便有負大將軍重托。
大同城外大將軍行營內,李信剛剛得到了陸九送來的消息,魯之藩被驅趕至渾源州以後果然深受刺激,並且已經失信於部下,而且陸九也按照此前的計劃並沒有對這股殘敵進行抓捕,而是一路監視尾隨他們南下去尋圖爾格。
李信放下了手中的信箋,魯之藩的遭遇讓他為之唏噓不已。曾幾何時,此人也算是一心為了大明朝廷而挺身戰鬥的大明官員,視死之決心不可謂不大,戰鬥意誌不可謂不強,但在經曆了失敗與被俘之後便投降了滿清,他們前半生所接觸的忠君報國、華夷大防就像是一張窗戶紙便被輕易的捅破了。
這不單單是魯之藩身上的個例,在大明朝廷上下裏,像魯之藩這種有能力的,有忠心的大臣絕對不在少數,但是在人生走入絕境後能夠視死如歸的卻少之又少。
李信對此百思不得其解,如果說他們能夠在某個瞬間就能顛覆畢生所求索的價值觀,那麽所謂儒家理學,所謂三綱五常在他們眼裏不過是個可以任意拋棄的抹布而已。
這些所謂的文官最終在意的還是自己,他們不可能不怕死,但卻怕如此窩囊而又無所事事的死去,所以他們寧可背負漢奸的罵名嗎?李信試圖從各種方向來解讀這個時代的漢奸,但人性是複雜的,他越想解讀,所得到的結論便越多,有時甚至是自相矛盾的。
就在這個時候曾敢來了,李信心道,這個曾敢雖然偏狹魯莽,卻至少不是個當漢奸的料子,不知該慶幸還是……
相信很快他就能得到三衛軍太原新軍旗開得勝的好消息。由此,李信決定坐鎮大同,在此處安撫百姓收攏被韃子擊潰逃散的各部衛所兵,大同府除了三衛與渾源州一帶,並不是他傳統意義上的地盤。
這一處表麵上由王樸等人控製,實際上卻是朝中大佬通過大同總兵與各家晉商牟利的地方。如今韃子將此地的官場生態徹底破壞掉,李信正好一舉收拾殘局,使之徹底成為山西總兵府的勢力範圍。
那麽他就需要一個臨時之人選來掌控大同,選來選去此人非毛維張莫屬。但又怕他獨木難支,便又以錢泰輔之。盡管已經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但到了大同城以後他還是被眼前的慘況所深深震撼了。昔日大同重鎮不說有多麽繁華,但城牆巍峨嚴陣以待,全然是一副天下雄關的模樣,卻不料不過區區數月的時間,當初的雄關巍城今日竟然隻剩下了殘垣斷壁。
守將大同鎮總兵王樸卻早就不知所蹤,包括屏蕃於此的代王也在戰爭中流離失所。經過一番詳細的打探,李信基本可以確定,在圖爾格屠城的名單裏並不包括代王一家。在韃子大軍破城之前,他們一家便已經離開了大同城。現在正雨大同城以西的平川衛避難。
得知代王一家並沒有罹難,李信的心裏總算有幾許安慰,雖然代王也不是什麽好鳥,但他畢竟是一地的藩王,如果落到韃子手裏對明朝的臉麵,和明軍的士氣都將是不小的打擊。
毛維張建議李信親自去雲川衛迎迴代王一家,但是這個提議卻被他斷然拒絕。對此毛維張大惑不解,他雖然也不齒代王的為人,但迎迴此地藩王的舉動卻是一種昭示,以此證明局勢已經被三衛軍所徹底掌控。
“現在還不是迎迴代王的時候,如果所料不差,大同在圖爾格破城之前已經徹底淪為一座不設防的空城。”
毛維張一陣心驚,“如何?難道,他們,他們竟然連抵抗不做,就徹底放棄了防備在大同府首屈一指的……”
大同城的防備在大同府無出其右,在山西也僅僅次於太原而已,如果據城死守,韃子就算破城也未必那麽容易,那麽快。李信立馬橫貫東西的台河河畔,指著不遠處殘垣斷壁的大同城。
“你看看,這城牆雖然殘破不堪,卻沒有久戰之後的痕跡,甚至連屍體都沒有幾具,倒像足了直接扁你被焚燒搗毀一般,如果他們曾經殊死抵抗,大炮的彈坑與滾木礌石必然布滿城下,但是城下卻幹淨無比,隻有那些坍塌了的城牆包磚於其下被翻起的夯土……”
種種跡象都表明了這座被焚毀的大成雖然表麵上慘極了,但實際上卻是未經過任何大戰。對此,毛維張幾乎難以想象。
“據下官所知,大同鎮總兵王樸也算是有勇有謀,怎麽也會,怎麽會不戰而逃?”
李信嘴角泛起冷笑,王樸是什麽德行他曾在高陽一戰時便已經有了深刻的認識,這貨和曆史上的名聲幾乎相差無幾,不戰而逃,貪財膽小這些詞匯幾乎就是為他量身打造的。
種種跡象都表明了,代王也好總兵王樸也罷,都是在韃子圍城之前便大舉逃離開去的。也就是說大同府原本的官僚係統幾乎都還在,隻不過一舉都遷徙到了雲川衛而已,如果將他們在此時此刻都接了迴來,無異於為三衛軍徒然增加掣肘。
“代王的事就不要考慮了,咱們不去接他,他得知了消息也必然會派人來。咱們現在分秒必爭,必須盡快迴複大同哥衛所,將已經逃散的軍戶們都重新召集起來,依照三衛的新模式進行重新整合。”
李信的用意不言自明,毛維張便也不再去提及接迴代王的事。隻不過,他不再提,那代王卻果真如李信所猜測的一樣,在聽說了三衛軍抵達大同城以後,便派來了使者要求李信派兵保護代王以及大同各級官吏返迴大同城。
毛維張對此頗為氣憤,這個代王還真是如大將軍所言,大難臨頭之時便帶著整個城中的官僚係統大舉西逃,而拱手將如此一座雄偉的關城相讓於韃子,最終導致了明朝經營二百餘年從未陷落過的九邊重鎮毀於一旦。
前來求援的是太原府的通判,名叫周瑾。按照級別,此人是太原知府的屬官,屬於文官序列,無論品級還是地位都要遠高於自己一個武官鎮撫,若是擱在以往,他斷然是沒有拒絕的資本,隻有無條件服從的份。但眼下有大將軍李信的撐腰,他又氣憤這些人至朝廷安危於不顧,隻顧個人逃命,於是便拒見此人,至令人將其好生安頓,然後便不再理會。
隻是這周瑾似乎並不是省油的燈,四出散布他與大將軍曾是舊相識的消息,也算頗有些交情,試圖以此迫使毛維張盡快的見他們。毛維張對李信的過去並不甚了解,而李信對來三衛任職前的經曆也是絕口不提。因此,三衛軍體係中即便是像毛維張這等核心人物也不了解大將軍此前的經曆以及與之相關的各級官員。
但毛維張畢竟浸淫明朝官場多年,不會簡單的對其置之不理,便遣了人私下裏打聽消息。卻也是多有巧合,軍卒們在大同城周邊找到了一位陝西行都司指揮使司的一位經曆,此人姓曾名敢據說與李信也是舊相識,便從他的口中證實了那代王使者所言的真實性。
對於陝西行都司指揮使司經曆曾敢的來曆,毛維張不甚了解,但是輔助其收攏大同衛所潰兵的錢泰卻頗為了解。
“毛鎮撫,這個曾敢的確與大將軍有舊,當初兩人是道來三衛赴任的。”
“如此說,這曾敢也算是大將軍的故人了?”
錢泰冷笑,迴應毛維張。
“算是故人,也算仇人!”
於是又將曾敢在與李信一同到任何的諸多掣肘行為簡明扼要的向毛維張做了介紹。這些隱秘事在三衛幾乎沒有流傳,很多人甚至連曾敢其人都沒聽說過,若不是前台曾與其共事過,恐怕也是不甚了了。
“既然與大將軍有舊,你我還是將其報與大將軍知曉,由大將軍決斷便是。”
本來錢泰是想對此事不予理會,但毛維張的建議顯然更為周全,便點頭讚同。兩人都是正五品的鎮撫,也都是李信到任之後破格提拔起來的,都算是李信一係的心腹,兩人第一次配合起來竟頗有些一見如故的默契。
果然,李信在聽說找到了曾敢的下落之後,立即命毛維張將此人送往他的大將軍行營。但是對那個代王使者,太原府通判周瑾卻置之不理,甚至還下令對此人嚴加監視,不可令其輕易離開。
毛維張從李信厚此薄彼上,敏銳的意識到了其中所隱含的相同與不同之處,看來這周瑾與曾敢二人都曾與大將軍為敵,所不同的是大將軍對前者顯然更為提防,這並不是出於個人成見,而是因為前者的能力應當更勝後者。
這讓毛維張大為驚醒,當即增派了人手,將代王使者周瑾嚴加監管起來。此人畢竟曾是大同府的通判,若是唐他趁機攪亂了局麵,便有負大將軍重托。
大同城外大將軍行營內,李信剛剛得到了陸九送來的消息,魯之藩被驅趕至渾源州以後果然深受刺激,並且已經失信於部下,而且陸九也按照此前的計劃並沒有對這股殘敵進行抓捕,而是一路監視尾隨他們南下去尋圖爾格。
李信放下了手中的信箋,魯之藩的遭遇讓他為之唏噓不已。曾幾何時,此人也算是一心為了大明朝廷而挺身戰鬥的大明官員,視死之決心不可謂不大,戰鬥意誌不可謂不強,但在經曆了失敗與被俘之後便投降了滿清,他們前半生所接觸的忠君報國、華夷大防就像是一張窗戶紙便被輕易的捅破了。
這不單單是魯之藩身上的個例,在大明朝廷上下裏,像魯之藩這種有能力的,有忠心的大臣絕對不在少數,但是在人生走入絕境後能夠視死如歸的卻少之又少。
李信對此百思不得其解,如果說他們能夠在某個瞬間就能顛覆畢生所求索的價值觀,那麽所謂儒家理學,所謂三綱五常在他們眼裏不過是個可以任意拋棄的抹布而已。
這些所謂的文官最終在意的還是自己,他們不可能不怕死,但卻怕如此窩囊而又無所事事的死去,所以他們寧可背負漢奸的罵名嗎?李信試圖從各種方向來解讀這個時代的漢奸,但人性是複雜的,他越想解讀,所得到的結論便越多,有時甚至是自相矛盾的。
就在這個時候曾敢來了,李信心道,這個曾敢雖然偏狹魯莽,卻至少不是個當漢奸的料子,不知該慶幸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