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七迴
李世民聽罷一下子就瞪起了眼。
他在朝中提出某事讓大家來議論,滿朝文武兩班的老頭子們都會思慮甚多,這也不許那也不行。誰知秦英區區十幾歲的小兒,在泰山封禪之事上沒有半點少年人應有的銳氣莽撞。
……記得她一年前不是彪悍地很嗎?如今忽然收斂起來鋒芒,他還有些不適應。大概是年初的明經科泄題,消磨了她的滿腹心思吧。
李世民可以無視所有官員對於泰山封禪的意見,唯獨不能無視秦英的。因為她擔任著禮部祠部郎中,會是泰山祭祀的重要人物之一。她必須親自做泰山封禪的文案,與其它有關的官署接洽各個環節。
她說泰山封禪需慎,聽到別人耳中便是婉拒的意思。
被她這麽一堵,李世民再是心急如焚,也無法強求此事了,然而終究是不甘心就此罷休,扶著龍榻把手問了一句:“秦郎中此言從何而出?”
秦英垂著眼眸看著桐木地板的花紋兒,從思緒中找出容易讓諸人信服的論點陳述:
“今年正是貞觀七年,陛下一向以仁德治天下,必然不願見泰山封禪傷了民生。首先,陛下東行泰山不能是一人獨去,衛隊朝臣還有當地官員一路前唿後擁,而且東行路途遙遠,要修繕官道以便通達,勞民傷財非為智舉,而且不合自然之道。
“第二,從貞觀元年以來天災人禍連綿不斷。貞觀二年有大霜之災,貞觀三年的旱災,四年又出了蝗災。陛下率領儀仗東行河南道,若恰好遇到了災禍。豈不是證明自己沒有昭告天地、封禪泰山的資格?
“第三,陛下從政七年根基不深,在外舟車勞頓遠離長安,除了路上安全是個大問題,折返的時日太久還不利於治下。”
李世民的臉上布滿了陰霾。他剛剛就不該以為她學了好!此小兒哪裏知道天高地厚,早就無藥可救矣!
此時已經有同為五品的朝臣聽不下去,義憤填膺地捋起了袖子,恨不得膝行到她身邊,拿朝笏拍死秦英,然而最後還是沒有做出格的動作,隻挑著眉朝她怒聲斥了一句:“——黃口小兒怎敢放肆朝議!”
秦英不慌不忙地抬起下巴平視他道:“既然每天朝議之上,有秦某這一席之地,又蒙陛下詢問為何泰山封禪需慎,秦某如何不能敞開了天窗實話實說?”
其實她這不叫實話實說,而是叫當麵痛打所有支持泰山封禪者的臉麵,更是把陛下的臉麵丟在地上胡亂地踩。
李世民沉吟了一會兒終於壓下火氣,心態平和地思索著秦英的意見,覺得所言比較在理,隻是和自己的提議不對盤兒。自己這泰山封禪恐怕有生之年是辦不成了。雖然遺憾但是也沒有法子,長歎了一聲讓秦英退到大殿空地的旁邊,叫魏征上來問話:
“魏秘書覺得此事要如何計較?”
他知道魏征是個固執己見的,若魏征和秦英有分歧,他還能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看看壓在心底半年有餘的事情有無轉圜餘地。
三月時,李世民因偏愛嫡長公主李麗質,給她的的嫁妝給多了,被魏征強烈彈劾一番,李世民的寬懷大量裝不下去了,當場十分著惱,迴了禦書房還揚言要殺總是拂逆自己的魏征,好在長孫皇後及時聽說此事,設法讓陛下不再生氣上火,變相地救了魏征一命。
現在君臣兩個又和好如初了。
魏征端著朝笏正坐下來,俯身施禮慢條斯理地道:“臣讚同秦大人的意見。伊洛以東,至於海岱,煙火尚希,灌莽極目。戶口未複,倉廩尚虛。陛下若執意泰山封禪,無異於崇虛名而受實害。【注】”
秦英驀然心中一哂,她和偶像真是心有靈犀,把陛下的那點小九九壓地死死的。
泰山封禪的初步計劃雖是得到了很多官員的支持,無奈秦英和魏征先後力諫,李世民隻能宣告此事夭折,未來三年之內不會再議。
這其中有一大半的功勞是秦英的。她從背地裏玩弄權術的陰影裏緩步走了出來,開始堂堂皇皇地站在諸人審視的目光之中,做她想要去做的事,擔負起她應有的責任。俗話說無官一身輕,秦英身為五品的禮部官員,注定不得像白丁似的輕鬆自在。
下朝之後秦英被禮部尚書叫到他的廂房,首先是被劈頭蓋臉地訓了一頓。
“什麽叫沒有那個資格?且不論當今陛下的作為如何,就算陛下真是徹底的昏庸之主,你也不能這樣講話!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今天你當眾掀翻了他的龍榻,明天你說不準就再來不了朝議了!”
秦英縮著腦袋,像個禿毛兒鵪鶉似的瑟瑟抖了一下,之後笑嘻嘻地認錯:“秦某下次不敢了。”狡黠的眼眸轉了一圈,打量禮部尚書似乎不太惱了,江山不變、死性不改,腆著張厚度傑出的臉皮,問道:“大人覺得陛下應不應該去泰山封禪?”
“去。”禮部尚書摸著胡子道,“我覺得你所言句句在理,但那三個理由都可以克服。”見秦英露出好奇的神色,他解釋道:
“如今一鬥米不過三四文錢,足以昭顯四海安平民生穩定,陛下若不借著由頭出去東巡,以後可能沒有更好的機會了。記得陛下未登基前四處征戰,看到的都是鮮血傾注的荒涼戰場,未曾見百姓在國土上安居樂業。你今天斷了他的念想,想來他心底是會寂寞的吧?”
秦英彎著眼眸低笑了一下道:“帝王之路稱孤道寡,何時不是寂寞如雪難以忍受?”說罷自己也感覺有些殘忍,摸著袖口的細小補丁又道:
“我不讓陛下去也是為了陛下好。昔年秦始皇手上沾了太多血,死在泰山封禪的歸程。當今陛下手上不僅沾了敵人之血,還沾了兄弟之血……泰山那等神聖清淨地,陛下登上去了還有幾成把握再下來?”
禮部尚書愣了一下居然無話可說。
秦英懶得去迴憶自己上輩子死在李世民手裏,現在不計前嫌地為他盡忠,若他有個好歹出了意外,她不知如何向李承乾交代。
他們畢竟是父子,相處再是不和諧也是血濃於水的父子,有著割剪不斷的血緣關係。
她沒法因為自己的私心去報複陛下,那樣就是將李承乾置於不顧了,既然自己喜歡上了他,就要去學著接受他的親人,無論她和李世民的糾葛多麽深重,都必須一並放下,何況這輩子李世民也沒有待她太虧。
【注】這基本是史書的原話。不過我不知是哪個中的。(未完待續。)
李世民聽罷一下子就瞪起了眼。
他在朝中提出某事讓大家來議論,滿朝文武兩班的老頭子們都會思慮甚多,這也不許那也不行。誰知秦英區區十幾歲的小兒,在泰山封禪之事上沒有半點少年人應有的銳氣莽撞。
……記得她一年前不是彪悍地很嗎?如今忽然收斂起來鋒芒,他還有些不適應。大概是年初的明經科泄題,消磨了她的滿腹心思吧。
李世民可以無視所有官員對於泰山封禪的意見,唯獨不能無視秦英的。因為她擔任著禮部祠部郎中,會是泰山祭祀的重要人物之一。她必須親自做泰山封禪的文案,與其它有關的官署接洽各個環節。
她說泰山封禪需慎,聽到別人耳中便是婉拒的意思。
被她這麽一堵,李世民再是心急如焚,也無法強求此事了,然而終究是不甘心就此罷休,扶著龍榻把手問了一句:“秦郎中此言從何而出?”
秦英垂著眼眸看著桐木地板的花紋兒,從思緒中找出容易讓諸人信服的論點陳述:
“今年正是貞觀七年,陛下一向以仁德治天下,必然不願見泰山封禪傷了民生。首先,陛下東行泰山不能是一人獨去,衛隊朝臣還有當地官員一路前唿後擁,而且東行路途遙遠,要修繕官道以便通達,勞民傷財非為智舉,而且不合自然之道。
“第二,從貞觀元年以來天災人禍連綿不斷。貞觀二年有大霜之災,貞觀三年的旱災,四年又出了蝗災。陛下率領儀仗東行河南道,若恰好遇到了災禍。豈不是證明自己沒有昭告天地、封禪泰山的資格?
“第三,陛下從政七年根基不深,在外舟車勞頓遠離長安,除了路上安全是個大問題,折返的時日太久還不利於治下。”
李世民的臉上布滿了陰霾。他剛剛就不該以為她學了好!此小兒哪裏知道天高地厚,早就無藥可救矣!
此時已經有同為五品的朝臣聽不下去,義憤填膺地捋起了袖子,恨不得膝行到她身邊,拿朝笏拍死秦英,然而最後還是沒有做出格的動作,隻挑著眉朝她怒聲斥了一句:“——黃口小兒怎敢放肆朝議!”
秦英不慌不忙地抬起下巴平視他道:“既然每天朝議之上,有秦某這一席之地,又蒙陛下詢問為何泰山封禪需慎,秦某如何不能敞開了天窗實話實說?”
其實她這不叫實話實說,而是叫當麵痛打所有支持泰山封禪者的臉麵,更是把陛下的臉麵丟在地上胡亂地踩。
李世民沉吟了一會兒終於壓下火氣,心態平和地思索著秦英的意見,覺得所言比較在理,隻是和自己的提議不對盤兒。自己這泰山封禪恐怕有生之年是辦不成了。雖然遺憾但是也沒有法子,長歎了一聲讓秦英退到大殿空地的旁邊,叫魏征上來問話:
“魏秘書覺得此事要如何計較?”
他知道魏征是個固執己見的,若魏征和秦英有分歧,他還能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看看壓在心底半年有餘的事情有無轉圜餘地。
三月時,李世民因偏愛嫡長公主李麗質,給她的的嫁妝給多了,被魏征強烈彈劾一番,李世民的寬懷大量裝不下去了,當場十分著惱,迴了禦書房還揚言要殺總是拂逆自己的魏征,好在長孫皇後及時聽說此事,設法讓陛下不再生氣上火,變相地救了魏征一命。
現在君臣兩個又和好如初了。
魏征端著朝笏正坐下來,俯身施禮慢條斯理地道:“臣讚同秦大人的意見。伊洛以東,至於海岱,煙火尚希,灌莽極目。戶口未複,倉廩尚虛。陛下若執意泰山封禪,無異於崇虛名而受實害。【注】”
秦英驀然心中一哂,她和偶像真是心有靈犀,把陛下的那點小九九壓地死死的。
泰山封禪的初步計劃雖是得到了很多官員的支持,無奈秦英和魏征先後力諫,李世民隻能宣告此事夭折,未來三年之內不會再議。
這其中有一大半的功勞是秦英的。她從背地裏玩弄權術的陰影裏緩步走了出來,開始堂堂皇皇地站在諸人審視的目光之中,做她想要去做的事,擔負起她應有的責任。俗話說無官一身輕,秦英身為五品的禮部官員,注定不得像白丁似的輕鬆自在。
下朝之後秦英被禮部尚書叫到他的廂房,首先是被劈頭蓋臉地訓了一頓。
“什麽叫沒有那個資格?且不論當今陛下的作為如何,就算陛下真是徹底的昏庸之主,你也不能這樣講話!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今天你當眾掀翻了他的龍榻,明天你說不準就再來不了朝議了!”
秦英縮著腦袋,像個禿毛兒鵪鶉似的瑟瑟抖了一下,之後笑嘻嘻地認錯:“秦某下次不敢了。”狡黠的眼眸轉了一圈,打量禮部尚書似乎不太惱了,江山不變、死性不改,腆著張厚度傑出的臉皮,問道:“大人覺得陛下應不應該去泰山封禪?”
“去。”禮部尚書摸著胡子道,“我覺得你所言句句在理,但那三個理由都可以克服。”見秦英露出好奇的神色,他解釋道:
“如今一鬥米不過三四文錢,足以昭顯四海安平民生穩定,陛下若不借著由頭出去東巡,以後可能沒有更好的機會了。記得陛下未登基前四處征戰,看到的都是鮮血傾注的荒涼戰場,未曾見百姓在國土上安居樂業。你今天斷了他的念想,想來他心底是會寂寞的吧?”
秦英彎著眼眸低笑了一下道:“帝王之路稱孤道寡,何時不是寂寞如雪難以忍受?”說罷自己也感覺有些殘忍,摸著袖口的細小補丁又道:
“我不讓陛下去也是為了陛下好。昔年秦始皇手上沾了太多血,死在泰山封禪的歸程。當今陛下手上不僅沾了敵人之血,還沾了兄弟之血……泰山那等神聖清淨地,陛下登上去了還有幾成把握再下來?”
禮部尚書愣了一下居然無話可說。
秦英懶得去迴憶自己上輩子死在李世民手裏,現在不計前嫌地為他盡忠,若他有個好歹出了意外,她不知如何向李承乾交代。
他們畢竟是父子,相處再是不和諧也是血濃於水的父子,有著割剪不斷的血緣關係。
她沒法因為自己的私心去報複陛下,那樣就是將李承乾置於不顧了,既然自己喜歡上了他,就要去學著接受他的親人,無論她和李世民的糾葛多麽深重,都必須一並放下,何況這輩子李世民也沒有待她太虧。
【注】這基本是史書的原話。不過我不知是哪個中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