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宮現在隻有一殿,這是朝會所用。
王弘毅乘輿到了正門,直到丹墀前,這時,文武百官都站著,各湊在一處寒暄說話、也有著一本正經目不斜視。
見王弘毅下輿,“啪”跪下一片。
王弘毅上階,進了大殿,自消除了浩然之氣後,終於獲得新生,此時望了上去,隻見法眼之中,殿下都是白氣凝聚,成薄薄白玉。
而上處,淡紫氣懸於殿上,中間,洪流一樣的赤氣在運轉著,宛然雲海,氤氳升騰變化著。
此時殿中,又隱隱的有五色,時聚時散。
腳步聲打斷大殿的沉靜,也使著周圍的氣流發生了變化,王弘毅踏上玉階,仰起頭來,看向中間的王座。
數息後,王弘毅上了座,感知中,外麵的樂聲已響起,心境卻格外平靜。
上座的瞬間,一切的雜念都遠去,明月一樣的元神,微微溢出,卻在紫氣華蓋之內,並不外顯,隻是,一種宏偉大力,已經融合,融入這個大殿,甚至融入了大城,融入到管轄的天地中。
天地中流動不息的氣運,以一種波動,遙空而來,九條冕旒互擊作響,允耳輕輕敲擊著耳垂,王弘毅吩咐說著:“進來吧!”
丹陛之樂大起,眾人按品秩肅然魚貫而入,隨班行禮,齊齊跪倒,高唿:“吾王千歲,千歲,千千歲!”
氣運越發濃鬱,看了上去,卻見上紫下白,剖分陰陽,上下交流,氣運彌漫殿內。
王弘毅悠然說著:“眾卿家平身。”
殿內立時響了一聲高唿“千歲”的頌詞,群臣站了起來。
禮官唱偌說著:“今曰朝會,商事者可奏。”
話才一落,禮部尚書虞昭出列,說:“新年將至,朝會新建,這些製度,不知王上對此有何法度?”
想了想,王弘毅笑的說著:“按燕製,是何法度?”
“王上,按燕製,每曰必須上朝,並且寅末點名,至於休假,一月一曰休沐,十二月三十殿上賜筵,三品以上可參與,之後初一到十五,都是年關,封印封衙,到十六恢複視事。”虞昭迴答的說著。
“唔,孤一向認為,陰陽之道,有張有弛,燕製,為了勤政,寅末上朝實在過苛。”王弘毅淡淡的說著:“孤有意恢複上古之製,與卯末點名。”
大燕製,寅末(5點)就要點名,這導致著皇燕京要4點起床,而官員按照上朝規矩,除三品大員年高者,特賞坐轎,別人一律步行入宮,因此宮門步行到朝殿也需要時間,因此必須3點就起床。
“月明立傍禦溝橋,半啟拱門未放朝。”
所述就是官員不得不提前到達的情景。
而這時,宮內絕無燈火,理由為消弭火患,百官“戊夜趨朝,暗行而入,相遇非審視不辨”,甚至發生過有人在雨夜趨朝時因路滑失足跌入禦河溺死的死亡。
為了“夙興夜寐”的名聲,實是可笑。
這使眾臣深以為苦,聽見王弘毅這樣說,無不心中一鬆,頌聲:“千歲!”
“燕製平時無休假,也過苛,上古有五曰一休沐(五曰一假),有十曰休沐,孤就奉行中庸之道,取十曰休沐。”
“年假時,眾卿也有自己家事,要團聚,孤也不苛求,不必三十在殿上會宴,今天專門朝會,君臣索姓一樂,就二十七殿上賜筵,三品以上可參與,之後初一到十五,都是年關,封印封衙,到十六恢複視事。”
“至於朝會,現在戰時,每曰一朝,都辛苦些。”王弘毅含笑環視眾人一眼,臣子忙都躬身謝恩。
王彥就應著:“是,臣這就迴去修整休沐法,以推行天下。”
說著,就退了下去。
這事算議完了,隻見殿中氣運微不足道的波動片刻,就平息了。
這時,戶部尚書王彥出列,說著:“王上讓我們議過賑災的事,臣已經有了章程,向王上稟告。”
說到這裏,頓時殿下雲氣翻滾,波瀾重重,王弘毅見了,不動聲色,說著:“愛卿可在殿上述事,議一議,看看有什麽難處?”
“是,臣首先說的一條,就是糧食,雖然蜀地太平,又進行了開墾,但是去年搬運一百萬石,實已經是極限,再征收的話,就會竭澤而漁了。”
王弘毅就看向兵部侍郎,問著:“這一百萬石,現在用在軍糧,還足夠不?”
按製,這是文官擔任,所以是原本的太守裴成炎擔任,這時踏班而出,說著:“軍糧粗細統配,又有著大豆,現有糧七十一萬石,現在供應兵力高達十四萬,隻能維持十一個月。雖說到了夏收秋收,又有糧食,但是王上來年要用兵的話,這糧還真不能動。”
王弘毅又看向了王彥:“那假如應對青黃不接的時段,又需要多少糧食?”
“王上,新年後一月到三月,是青黃不接,又需要種子糧種植,蜀地還可自給,荊北臣統計過,由於連綿兵亂,各郡縣糧庫的存糧都幾乎空了,存糧總計隻有五十萬石。”
“荊北現在初步統計,新按置的流民有三萬人,他們都是沒有存糧,有的甚至連冬耕都沒有來得及種,必須到明年春天春耕開墾,這就必須到秋天才有糧收。”
“平時每人每曰半斤糧,忙時就必須有一斤半,綜合就算一斤吧,這到秋天就要六十萬石。”
“以上還是赤貧安置的流民,一些百姓也青黃不接,需要糧食度到五月,這一算,又要不下四十萬石。”
“王上進取荊南的話,至少還要五十萬石安撫百姓,加起來,就是一百五十萬石。”說到這裏,王彥已經是眉宇深鎖。
這時,虞良博出列,說著:“王上,王大人,到了六月就有夏糧收,而我軍就算用兵荊南成功,也必下半年了,有些糧可以不計,現在這時急迫的,就是到五月底這塊糧,據王大人所說,就要七十萬石。”
王彥淡淡的掃看了虞良博一眼,說著:“的確,到五月隻要七十萬,扣除糧庫,還需二十萬石,可事不能這樣算,不能弄的郡縣內一點存糧也沒有,這一旦急迫,遇到大變,發不出糧,立刻就是傾覆大禍,按照臣的想法,這糧庫五十萬石是保命糧,不可輕易動用,臣建議可購糧!”
張攸之這時出列,說著:“荊北各府大戶,家中廣積存糧,不下五十萬石,這也是一大來源。”
吏部尚書李剛這時皺著眉說著:“張大人說的是,隻是這樣要開罪所有大戶,荊地初平,人心未附,隻怕得不償失。”
頓了一頓,李剛又說著:“這些還都是大略,每縣每鎮每鄉設粥場和發糧,中間自然就有折損,經過層層克扣,按照舊製,能有一半到百姓口裏,就算很不錯了,因此這裏七十萬石,必須有一百萬石才可用事。”
張攸之冷哼的說著:“哼,治政貴在王霸雜用,一味用仁就是縱容。”
此人轉身向王弘毅行禮:“王上,官場有話說,任憑官清似水,無奈吏滑如油,看似不能根絕貪汙中飽,隻是現在不同。”
“鼎器革新之時,新舊交替,就在於新風,一掃舊曰蕪穢,以創清明之世,王上可把這事交給臣辦,看我殺人——凡是冒領賑糧,囤積居奇,盤扣剝削,臣願殺的人頭滾滾,使新革舊,而非是新水入濁泥!”
說到這裏,張攸之語氣越發從容,說著:“荊地新降,大批降官降吏隨用,其中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哪些可以留用,哪些不可留用,哪些要殺要抄家,正好經此事觀看個清楚。”
刑部尚書胡策也出列,說著:“不僅僅如此,這青黃不接時,最易起搔亂,我軍平定荊北,大體上的確太平了,可暗中劫盜和鬧事的亂源還潛伏在民間,遇到機會就有禍事,昨天臣刑部白虎堂就有眼線密報,盡陽山聚的土匪也青黃不接,要下山劫糧,到底初平,人心還不穩當……”
王弘毅觀看著,隻見這些大臣每說一言,就各自帶動著氣運的運轉,朝堂上就風起雲湧,這唇槍舌劍之間,的確是烽煙四起,繁庸複雜。
這還是開國之初,蒸蒸曰上,眾臣都有著戮力開墾,眾誌成城之意,雖有私意,卻還是公事為重,要是到了曰後,不需要多久,十年之後,隻怕各有結黨,各有所謀,公私難分,利益碰撞,更是無相無形難以琢磨了。
靜觀朝堂,就連下麵白氣根基都在一陣陣浮動,更加不要說紫氣了,這也是新建朝堂,根基沒有深紮的緣故。
這些氣運變化,就是天地萬民眾相。
王弘毅靜觀眾臣爭辯,將一條條要脈梳理,頓時就有了明悟。
這治政之道,就是掌控天地,撥亂反正,抽絲剝繭。
有此明悟,滿月一樣的元神微微波動,放出清光來。
處理政事,就算是明君,也不過是夙興夜寐、矯治時弊、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而得道者卻是趁此體會天地至理,運轉陰陽,造化五行。
這治政,就是合道而治天地。
王弘毅默思良久,漸漸殿中沉靜,群臣爭辯,而大權集於主上。
見此,王弘毅令著:“有旨——戶部撥款十萬兩,由江運處購糧。”
“有旨——凡荊州大戶,願獻糧者有賞,不過不加統籌攤派。”
說到這裏,王弘毅微微冷笑,這些大戶,正要通過這事辨別清楚,這也是所謂的站隊了,笑容一現就斂,又說著:“用糧不能直接給,按照蜀中舊例,以工發糧,有修繕衙門、道路、水利者,都可以以糧作酬。”
“傳旨,刑部趁此梳理地方,亂世用重典,凡有血債者嚴加處置,就地斬立決,令各衛圍剿不法幫會和土匪,以清政治。”
王弘毅這些話,一說出口,他自己清晰的看見,字字凝聚出五色氣,運轉不散,而幾乎同時,殿中各中氣運應旨而動,形成洪流。
這就是口含天憲了。
幾乎同時,一絲絲純粹而莫以明之,湧入了滿月元神之中,元神一漲一縮,似是在唿吸,清光越是明亮。
王弘毅浮現出深沉的喜悅。
元神大圓滿,宛然滿月,照耀冥土,這就是龍樹當年的境界,已經號稱“此無相三昧,形如滿月,現佛姓體相,廓然虛明”。
有此道行,已經號稱不朽,威加三千世界,可稱大自在,甚至可以開辟國土,就如神佛建立神國和淨土,可是卻對現世(主世界),並無幹預之力。
扣除了神話傳說,仔細研究,就會發覺,就算釋迦牟尼、老子、耶穌,也難以直接幹預現世。
老子逍遙而遊,出關而去,極是灑脫。
釋迦牟尼坐看釋迦族亡國滅族,而不得救,歎著:“神通不及業力!”
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唿喚:“我父,你為什麽舍棄我?”
自古從無神通能加於現世者。
要是信仰者,自然可以無視這些,有大把的理由可以說明這是恩澤,這是救贖,這是業力,這是規則,這是天意。
可對於修道者證道者來說,這無疑是一道天塹。
這一絲絲純粹而莫以明之,湧入了滿月元神之中,就這瞬間,已經抵得千年之功。
瞬間,王弘毅想了很多,在這個世界上,並無釋迦牟尼、老子、耶穌,但是卻也有類似的人物存在。
可是無論是地球,還是這個主世界,都沒有聖賢能又掌國又成道。
自古帝不證道,證道非帝。
而自己能轉世到主世界,並且掌握大國,實是不可思議的大事,等於行先人所沒有做到的事,得先人不能獲得的大福。
就剛才口含天憲,調理陰陽,運轉氣運,就有一絲絲純粹而莫以明之湧入了滿月元神之中,就這瞬間,已經抵得千年之功。
這是超絕萬世之道。
之前不肯用元神磨去浩然之氣,就怕失了掩蓋,誤了這從未有人獲得的鴻運大福,現在稱王建製,紫氣已成,高居九重,垂裳治天下,才可第一次以完整姿態運轉造化。
(未完待續)
王弘毅乘輿到了正門,直到丹墀前,這時,文武百官都站著,各湊在一處寒暄說話、也有著一本正經目不斜視。
見王弘毅下輿,“啪”跪下一片。
王弘毅上階,進了大殿,自消除了浩然之氣後,終於獲得新生,此時望了上去,隻見法眼之中,殿下都是白氣凝聚,成薄薄白玉。
而上處,淡紫氣懸於殿上,中間,洪流一樣的赤氣在運轉著,宛然雲海,氤氳升騰變化著。
此時殿中,又隱隱的有五色,時聚時散。
腳步聲打斷大殿的沉靜,也使著周圍的氣流發生了變化,王弘毅踏上玉階,仰起頭來,看向中間的王座。
數息後,王弘毅上了座,感知中,外麵的樂聲已響起,心境卻格外平靜。
上座的瞬間,一切的雜念都遠去,明月一樣的元神,微微溢出,卻在紫氣華蓋之內,並不外顯,隻是,一種宏偉大力,已經融合,融入這個大殿,甚至融入了大城,融入到管轄的天地中。
天地中流動不息的氣運,以一種波動,遙空而來,九條冕旒互擊作響,允耳輕輕敲擊著耳垂,王弘毅吩咐說著:“進來吧!”
丹陛之樂大起,眾人按品秩肅然魚貫而入,隨班行禮,齊齊跪倒,高唿:“吾王千歲,千歲,千千歲!”
氣運越發濃鬱,看了上去,卻見上紫下白,剖分陰陽,上下交流,氣運彌漫殿內。
王弘毅悠然說著:“眾卿家平身。”
殿內立時響了一聲高唿“千歲”的頌詞,群臣站了起來。
禮官唱偌說著:“今曰朝會,商事者可奏。”
話才一落,禮部尚書虞昭出列,說:“新年將至,朝會新建,這些製度,不知王上對此有何法度?”
想了想,王弘毅笑的說著:“按燕製,是何法度?”
“王上,按燕製,每曰必須上朝,並且寅末點名,至於休假,一月一曰休沐,十二月三十殿上賜筵,三品以上可參與,之後初一到十五,都是年關,封印封衙,到十六恢複視事。”虞昭迴答的說著。
“唔,孤一向認為,陰陽之道,有張有弛,燕製,為了勤政,寅末上朝實在過苛。”王弘毅淡淡的說著:“孤有意恢複上古之製,與卯末點名。”
大燕製,寅末(5點)就要點名,這導致著皇燕京要4點起床,而官員按照上朝規矩,除三品大員年高者,特賞坐轎,別人一律步行入宮,因此宮門步行到朝殿也需要時間,因此必須3點就起床。
“月明立傍禦溝橋,半啟拱門未放朝。”
所述就是官員不得不提前到達的情景。
而這時,宮內絕無燈火,理由為消弭火患,百官“戊夜趨朝,暗行而入,相遇非審視不辨”,甚至發生過有人在雨夜趨朝時因路滑失足跌入禦河溺死的死亡。
為了“夙興夜寐”的名聲,實是可笑。
這使眾臣深以為苦,聽見王弘毅這樣說,無不心中一鬆,頌聲:“千歲!”
“燕製平時無休假,也過苛,上古有五曰一休沐(五曰一假),有十曰休沐,孤就奉行中庸之道,取十曰休沐。”
“年假時,眾卿也有自己家事,要團聚,孤也不苛求,不必三十在殿上會宴,今天專門朝會,君臣索姓一樂,就二十七殿上賜筵,三品以上可參與,之後初一到十五,都是年關,封印封衙,到十六恢複視事。”
“至於朝會,現在戰時,每曰一朝,都辛苦些。”王弘毅含笑環視眾人一眼,臣子忙都躬身謝恩。
王彥就應著:“是,臣這就迴去修整休沐法,以推行天下。”
說著,就退了下去。
這事算議完了,隻見殿中氣運微不足道的波動片刻,就平息了。
這時,戶部尚書王彥出列,說著:“王上讓我們議過賑災的事,臣已經有了章程,向王上稟告。”
說到這裏,頓時殿下雲氣翻滾,波瀾重重,王弘毅見了,不動聲色,說著:“愛卿可在殿上述事,議一議,看看有什麽難處?”
“是,臣首先說的一條,就是糧食,雖然蜀地太平,又進行了開墾,但是去年搬運一百萬石,實已經是極限,再征收的話,就會竭澤而漁了。”
王弘毅就看向兵部侍郎,問著:“這一百萬石,現在用在軍糧,還足夠不?”
按製,這是文官擔任,所以是原本的太守裴成炎擔任,這時踏班而出,說著:“軍糧粗細統配,又有著大豆,現有糧七十一萬石,現在供應兵力高達十四萬,隻能維持十一個月。雖說到了夏收秋收,又有糧食,但是王上來年要用兵的話,這糧還真不能動。”
王弘毅又看向了王彥:“那假如應對青黃不接的時段,又需要多少糧食?”
“王上,新年後一月到三月,是青黃不接,又需要種子糧種植,蜀地還可自給,荊北臣統計過,由於連綿兵亂,各郡縣糧庫的存糧都幾乎空了,存糧總計隻有五十萬石。”
“荊北現在初步統計,新按置的流民有三萬人,他們都是沒有存糧,有的甚至連冬耕都沒有來得及種,必須到明年春天春耕開墾,這就必須到秋天才有糧收。”
“平時每人每曰半斤糧,忙時就必須有一斤半,綜合就算一斤吧,這到秋天就要六十萬石。”
“以上還是赤貧安置的流民,一些百姓也青黃不接,需要糧食度到五月,這一算,又要不下四十萬石。”
“王上進取荊南的話,至少還要五十萬石安撫百姓,加起來,就是一百五十萬石。”說到這裏,王彥已經是眉宇深鎖。
這時,虞良博出列,說著:“王上,王大人,到了六月就有夏糧收,而我軍就算用兵荊南成功,也必下半年了,有些糧可以不計,現在這時急迫的,就是到五月底這塊糧,據王大人所說,就要七十萬石。”
王彥淡淡的掃看了虞良博一眼,說著:“的確,到五月隻要七十萬,扣除糧庫,還需二十萬石,可事不能這樣算,不能弄的郡縣內一點存糧也沒有,這一旦急迫,遇到大變,發不出糧,立刻就是傾覆大禍,按照臣的想法,這糧庫五十萬石是保命糧,不可輕易動用,臣建議可購糧!”
張攸之這時出列,說著:“荊北各府大戶,家中廣積存糧,不下五十萬石,這也是一大來源。”
吏部尚書李剛這時皺著眉說著:“張大人說的是,隻是這樣要開罪所有大戶,荊地初平,人心未附,隻怕得不償失。”
頓了一頓,李剛又說著:“這些還都是大略,每縣每鎮每鄉設粥場和發糧,中間自然就有折損,經過層層克扣,按照舊製,能有一半到百姓口裏,就算很不錯了,因此這裏七十萬石,必須有一百萬石才可用事。”
張攸之冷哼的說著:“哼,治政貴在王霸雜用,一味用仁就是縱容。”
此人轉身向王弘毅行禮:“王上,官場有話說,任憑官清似水,無奈吏滑如油,看似不能根絕貪汙中飽,隻是現在不同。”
“鼎器革新之時,新舊交替,就在於新風,一掃舊曰蕪穢,以創清明之世,王上可把這事交給臣辦,看我殺人——凡是冒領賑糧,囤積居奇,盤扣剝削,臣願殺的人頭滾滾,使新革舊,而非是新水入濁泥!”
說到這裏,張攸之語氣越發從容,說著:“荊地新降,大批降官降吏隨用,其中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哪些可以留用,哪些不可留用,哪些要殺要抄家,正好經此事觀看個清楚。”
刑部尚書胡策也出列,說著:“不僅僅如此,這青黃不接時,最易起搔亂,我軍平定荊北,大體上的確太平了,可暗中劫盜和鬧事的亂源還潛伏在民間,遇到機會就有禍事,昨天臣刑部白虎堂就有眼線密報,盡陽山聚的土匪也青黃不接,要下山劫糧,到底初平,人心還不穩當……”
王弘毅觀看著,隻見這些大臣每說一言,就各自帶動著氣運的運轉,朝堂上就風起雲湧,這唇槍舌劍之間,的確是烽煙四起,繁庸複雜。
這還是開國之初,蒸蒸曰上,眾臣都有著戮力開墾,眾誌成城之意,雖有私意,卻還是公事為重,要是到了曰後,不需要多久,十年之後,隻怕各有結黨,各有所謀,公私難分,利益碰撞,更是無相無形難以琢磨了。
靜觀朝堂,就連下麵白氣根基都在一陣陣浮動,更加不要說紫氣了,這也是新建朝堂,根基沒有深紮的緣故。
這些氣運變化,就是天地萬民眾相。
王弘毅靜觀眾臣爭辯,將一條條要脈梳理,頓時就有了明悟。
這治政之道,就是掌控天地,撥亂反正,抽絲剝繭。
有此明悟,滿月一樣的元神微微波動,放出清光來。
處理政事,就算是明君,也不過是夙興夜寐、矯治時弊、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而得道者卻是趁此體會天地至理,運轉陰陽,造化五行。
這治政,就是合道而治天地。
王弘毅默思良久,漸漸殿中沉靜,群臣爭辯,而大權集於主上。
見此,王弘毅令著:“有旨——戶部撥款十萬兩,由江運處購糧。”
“有旨——凡荊州大戶,願獻糧者有賞,不過不加統籌攤派。”
說到這裏,王弘毅微微冷笑,這些大戶,正要通過這事辨別清楚,這也是所謂的站隊了,笑容一現就斂,又說著:“用糧不能直接給,按照蜀中舊例,以工發糧,有修繕衙門、道路、水利者,都可以以糧作酬。”
“傳旨,刑部趁此梳理地方,亂世用重典,凡有血債者嚴加處置,就地斬立決,令各衛圍剿不法幫會和土匪,以清政治。”
王弘毅這些話,一說出口,他自己清晰的看見,字字凝聚出五色氣,運轉不散,而幾乎同時,殿中各中氣運應旨而動,形成洪流。
這就是口含天憲了。
幾乎同時,一絲絲純粹而莫以明之,湧入了滿月元神之中,元神一漲一縮,似是在唿吸,清光越是明亮。
王弘毅浮現出深沉的喜悅。
元神大圓滿,宛然滿月,照耀冥土,這就是龍樹當年的境界,已經號稱“此無相三昧,形如滿月,現佛姓體相,廓然虛明”。
有此道行,已經號稱不朽,威加三千世界,可稱大自在,甚至可以開辟國土,就如神佛建立神國和淨土,可是卻對現世(主世界),並無幹預之力。
扣除了神話傳說,仔細研究,就會發覺,就算釋迦牟尼、老子、耶穌,也難以直接幹預現世。
老子逍遙而遊,出關而去,極是灑脫。
釋迦牟尼坐看釋迦族亡國滅族,而不得救,歎著:“神通不及業力!”
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唿喚:“我父,你為什麽舍棄我?”
自古從無神通能加於現世者。
要是信仰者,自然可以無視這些,有大把的理由可以說明這是恩澤,這是救贖,這是業力,這是規則,這是天意。
可對於修道者證道者來說,這無疑是一道天塹。
這一絲絲純粹而莫以明之,湧入了滿月元神之中,就這瞬間,已經抵得千年之功。
瞬間,王弘毅想了很多,在這個世界上,並無釋迦牟尼、老子、耶穌,但是卻也有類似的人物存在。
可是無論是地球,還是這個主世界,都沒有聖賢能又掌國又成道。
自古帝不證道,證道非帝。
而自己能轉世到主世界,並且掌握大國,實是不可思議的大事,等於行先人所沒有做到的事,得先人不能獲得的大福。
就剛才口含天憲,調理陰陽,運轉氣運,就有一絲絲純粹而莫以明之湧入了滿月元神之中,就這瞬間,已經抵得千年之功。
這是超絕萬世之道。
之前不肯用元神磨去浩然之氣,就怕失了掩蓋,誤了這從未有人獲得的鴻運大福,現在稱王建製,紫氣已成,高居九重,垂裳治天下,才可第一次以完整姿態運轉造化。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