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爺放心。”


    盧象升信心十足地說道:“王爺,流寇不過是土雞瓦狗,要不是內地的兵將太飯桶了,早就剿滅了。”


    杜擎也說道:“沒錯,別看他們號稱二十萬,三十萬的,其中老弱婦孺就占了一大半,就算他們是二十萬丁壯,隻要給我一萬,餓不,五千足夠,就能殺一個七進七出,落花流水。”


    敢和趙子龍相比了!


    經曆保安州一戰,杜擎也是信心大增,鬥誌昂揚。


    張恪和欣賞部下積極進取的勁頭,可是他卻不這麽看。


    “你們說的都有道理,流寇的確戰力不行,可是你們也萬萬不能大意。流寇隻是表麵的東西,深層的根源不解決,消滅了十萬流寇,還會冒出二十萬,消滅了二十萬,還會出來四十萬,八十萬,不論多麽強大的軍隊,早晚有一天都會被他們拖垮的。”


    張恪說話從來都是有依據的,把流寇看得這麽高,也不由得大家夥一愣神。倒是張宗衡,他經曆多,見識廣,知道地方情況的糟糕,深以為然點點頭。


    “王爺所言不差,自從秦漢以來,一旦農民揭竿起義,流寇就隻會一波接著一波,聲勢越來越大,殺了陳勝吳廣,就冒出了更難對付的項羽劉邦,很不幸,如今大明又走到了這一步,真是讓人唏噓啊!”


    張恪同樣不輕鬆,他固然看不起李自成,張獻忠這些人,可是他們卻代表著幾千萬被逼到絕境上的百姓。潮水一般的起義巨浪,足以淹沒任何一個王朝,甚至包括他安東王,和義州兵。


    要麽找出解救百姓的辦法。要麽就像滿清一樣,靠著瘋狂屠殺,大量減少人丁,再過幾十年,同樣會有一個“康乾盛世”。可是那能是張恪希望看到的嗎!


    “張中丞,你在地方多年,可有辦法解決流民的問題,讓他們能安身立命,休養生息?”


    張宗衡一愣神,其實他和張恪剛見麵的時候,就提議恢複屯田,這段日子他也推想過,發現恢複屯田或許可行,隻是耗時太久。投入太大,眼下流民四起,這絕非最好的辦法。


    “王爺,屬下鬥膽言之,當下老百姓四處逃難,原因無非是三個,第一田地出產日少,田產兼並日重,第二朝廷盤剝加重,地主爭相增加地租。第三是天災不斷,再加上幾十年來,河工水利投入不足,灌溉溝渠都被填滿了。就拿宣大來說。想要恢複屯田,除了涿鹿一帶,其他的都是不可能。”


    張宗衡說著,大家都聽著,漸漸的臉色都不好看了,的確眼下問題太多。種種弊端糾結在一起,已經成了一個無解的亂麻,想要力挽狂瀾,除了要有超強的智慧,還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和無與倫比的執行能力。


    這時候大家夥都看向了張恪,想要知道他能拿出什麽辦法。


    如果放在往日,張恪或許還有些猶豫,他不想做的太過,可是既然解開了心結,他也就沒什麽顧及了,試問天下,誰又能奈何他呢!


    “張中丞既然說了這幾點,咱們就對症下藥,本王立刻上書朝廷,要求免除宣大的稅賦,並且撥付一百萬石糧食,用於安置湧入宣大流民。再有,曉瑜境內所有地主,要求田租降到一成以下,另外借款年息不得超過一成五,凡是超過的視作高利貸,百姓可以不還!”


    張恪說到這裏,喝了一口水,然後繼續說道:“第三,張中丞說的沒錯,想要恢複灌溉溝渠,花費時間太多,也未必能有成效。把宣大乃至長城以外的土地全都劃分成牧場,組織百姓養殖牛羊,所產羊毛,全數供應紡織作坊之用。”


    “前兩條是減輕百姓負擔,朝廷的壓力我扛著,地方上有人反彈,就一律按照通匪處理,本王不介意血流成河。”


    說著張恪看向了嶽子軒,命令道:“嶽總兵,你安排士兵進入各鄉鎮村莊,有誰敢抵觸法令,一律殺無赦。”


    “遵命!”


    嶽子軒不管別的,他是奴隸出身,最了解百姓的疾苦,而且也不把大明朝放在眼裏,隻聽張恪一個人的命令。按照他的想法,早就應該這麽幹了。


    可是別人可不敢這麽想,尤其是張宗衡,嘴都歪了,愣是不知道說什麽好。


    就張恪這三條,第一條是脅迫朝廷,第二條是向士紳宣戰,挖人家祖墳,斷人家的命根子,不用問,下麵不光是反彈,甚至會大亂起來。


    “王爺,您看是不是……”


    “沒有商量。”張恪果斷說道:“本王心意已決,諸位留給咱們的時間真的不多了。”張恪語重心長說道:“外麵的流民湧入,如果不安排好百姓的生計,接下來宣大本地的百姓也會加入流民行列,到了那時候,咱們再想穩住大局,甚至有所作為,那就難上加難了!”


    吸!


    眾人臉色都是一變,盧象升率先站出來,說道:“王爺深謀遠慮,屬下們一定照辦,隻是光憑著我們還不成,必須有能夠辦事的人才,我提議從遼東調來三百名中下官吏,嚴格執法,把衝擊降到最低。”


    張恪毫不猶豫點頭:“你們放心,要錢有錢,要人有人,本王全力支持。”


    會議迅速結束,下去之後,各個人馬全都開動起來。


    首先是軍隊方麵,張峰率領著騎兵前出長城,進駐西土默特部的駐地,一來是按照當初和巴爾特和哲諾的約定,保護兩個部落,防範林丹汗,同時也是推動貿易,保護漢民出長城一線。


    嶽子軒則是被精力放在了內部,他委派二十把總,率領人馬進駐宣大各個城堡,協助落實政令,彈壓地麵。同時他又安排了車營,騎兵,甚至還有炮兵,隨時待命。畢竟有些大地主大宗族人員眾多,都有自己的私兵,不能不小心應付。


    看到了張恪拉開架勢,要大刀闊斧幹一場,盧象升和張宗衡等人也忍不住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他們先是在各地建立難民營,把流民暫時安頓起來,與此同時,排查宣大一帶的田地,凡是荒廢的田地,能繼續耕種的,就安排流民耕種,如果不能耕種,就按照牧場處理,種植牧草,養殖牛羊。


    好在這些在大寧都司都有過先例,進展飛快,兩個月之後,鄧文通領著一幫人來到大同,竟然有了一絲繁榮景象,不由得嘖嘖稱奇。(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遼東釘子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史盡成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史盡成灰並收藏遼東釘子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