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呈秀苦笑著搖搖頭:“永貞兄,其實這些事情九千歲心裏有數,可是他也不好管啊!”
“我看不是不好管,而是不想管!”張恪輕蔑地一笑,他已經想明白了,其實魏忠賢也想天啟能有皇,哪怕天啟,皇年幼,他依然可以挾天以令諸侯,繼續做他的九千歲,說不定權勢還會膨脹。
對於魏忠賢的想法,張恪隻想送給他兩個字:愚蠢!
且不說天啟身體越來越差,蝌蚪質量也不行了,能不能誕下皇。就算真的有了小皇,也如願繼位,他還能有如今的權勢嗎?
別忘了一朝天一朝監,老魏能有如今的強勢,還多虧了天啟的支持,如果換上一個小皇帝,沒有自己的主見,憑著老魏自己,能鬥得過滿朝武?簡直就是笑話!
其實不光張恪看出來了,崔呈秀也看得明白,隻是人在高位上時間長了,就容易唯舞獨尊,自我膨脹,老魏如今也聽不進去逆耳←忠言了。
崔呈秀沉默了半晌,歎道:“永貞兄,來之前我麵君過,聖上眼袋青紫,臉上薑黃,渾身瘦的就像是骨架,說話的還要大喘氣,哪裏像個二十出頭的人啊!偏偏還有人亂獻虎狼之藥,聖體恐怕也就是一兩年的功夫了!”
“聖上若是有個萬一,多半就是信王繼位,對了,永貞兄,你知道信王嗎?”
亡國之君,我難能不知道啊!
張恪歎口氣,笑道:“聽說他頗具賢名。很受士人稱讚。”
“嗨,還不是那些人說好就好,信王借著求的名義,身邊聚攏不少清流。如果他繼位,一定會對魏公公下手,而我們這些人也肯定被當做閹黨,徹底鏟除!”崔呈秀說到這裏,滿臉的淒苦,手指不停地顫抖著。
“永貞兄,心而論。哪裏有什麽閹黨,不過是大家夥聚集在魏公公的手下,去反對東林邪黨而已!驅逐了東林黨,不敢說吏治清明,國泰民安,至少朝廷能做事了。中原的災害撫恤了,九邊的將士有了糧餉,如今更是了遼東,大明國勢日盛。若是東林黨再死灰複燃。隻怕大好的局勢就會毀於一旦。當然了,那時候崔某說不定都看不到了,已經身首異處!”
崔呈秀越說越傷心,竟然伏在桌案上放聲大哭。一點不顧一大員的臉麵。
張恪在他的對麵,默默坐著,緩緩端起茶杯,茶卻是涼的。
“崔兄。你想張某做什麽呢?”
崔呈秀擦了擦眼淚,挺直了腰杆,誠懇地說道:“永貞兄。你光複遼東,那是大明第一大功臣,手上更是握著最強的軍隊,隻要你願意,就能幫上忙!”
“哈哈哈!”張恪突然搖搖頭,站在了在地上走了幾圈,笑道:“崔兄,這是你的意思,還是魏公公的想法?”
“這個……”崔呈秀一下頓住了,含混道:“我沒有告訴魏公公,可是想來他也是這個意思。”
“我是領兵的,你讓我清君側,難道要輔佐魏公公登基嗎?別忘了,他可是一個監!”
一句話,問住了崔呈秀。
別看魏忠賢權傾天下,但是大家心裏都明白,他的權力都是來自天啟的授予,如果沒了皇權支持,他就是一個身體殘缺不全的廢人,根本一點屁用沒有!
遠有劉瑾,近有馮保,論起勢力,都不在魏忠賢之下,不過就是一道旨意,就乖乖束手待斃,本朝根本不會給宦官造反的機會。
崔呈秀愕然半晌,突然用力一拍腦門,又嚎啕大哭起來。
“永貞兄,難道你就眼看著老崔一步步邁向萬丈深淵,你就忍心不救我嗎!”
說著崔呈秀雙膝一軟,就要下跪。張恪一看,急忙伸手,好歹兩個人並肩敵,他又是欽差,哪能讓他下跪。
“崔兄,有事好商量,還沒有到那個地步。”
崔呈秀坐迴位置上,擦了擦眼淚,說道:“永貞兄,我看是不會遠了,你可要拿出主意才是。”
“崔兄,你韜武略,向我討主意,豈不是緣木求魚,捧著金碗要飯嗎!”
“哎呦,我的永貞兄,你就別拿我開心了!”崔呈秀突然皺起眉頭,怎麽張恪話裏有話。
“永貞兄,你的意思是?”
“嗬嗬嗬,如今遼東光複,朝廷總要派遣個官吧!若是崔兄願意,我可以保舉你出任遼東經略。”
崔呈秀一聽,頓時眼前一亮,以往遼東是個萬丈深淵,如今建奴完蛋了,就是避禍最好的地方。
若是成了遼東經略,手上握有兵權,加上張恪這個大靠山,就算京裏怎麽折騰,火也燒不到自己身上。
簡直是妙了!
“多謝永貞兄大恩,倘若老崔能當上這個經略,一定惟命是從。如違此誓,天打雷劈!”……
送走了千恩萬謝的崔呈秀,張恪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京城局勢真的到了這個地步?
一旦天啟駕崩,崇禎繼位,東林卷土重來,大明朝隻怕連一點救都沒有了。就算建奴的問題解決了,可是中原各地起義不斷,雖然都及時撲滅,誰也說不準什麽時候就會爆發出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起義。
以遼東如今的情況,除了遼西等地好一些之外,其餘的當真是千裏無雞鳴,裏無人煙。當務之急就是趕快恢複遼東元氣,大量移民,精煉士兵,囤積糧草,等待時機。
朱明王朝已經維係了二多年,也到了壽終正寢的時候,隻要不是建奴搶走,落到自己的手裏,說不定會更好!
野心家不是一開始就有的,而是時勢造英雄,天與不取反受其咎!
整整一夜,張恪都坐在椅上,一動不動,思考著下一步的行動,如何才能把握住敏感的時機……
就在崔呈秀他們到遼東的十天之後,京城又派出了第二波的欽差,帶著天啟的聖旨,一狂奔到了奉集堡。
“恭喜國公爺,賀喜國公爺,聖上下旨意,加封您為,還請國公……額不,是王爺,趕快接旨吧!”
崔呈秀滿麵春風地前來送信,可是四下一看,張恪卻不在了。(未完待續。。)
“我看不是不好管,而是不想管!”張恪輕蔑地一笑,他已經想明白了,其實魏忠賢也想天啟能有皇,哪怕天啟,皇年幼,他依然可以挾天以令諸侯,繼續做他的九千歲,說不定權勢還會膨脹。
對於魏忠賢的想法,張恪隻想送給他兩個字:愚蠢!
且不說天啟身體越來越差,蝌蚪質量也不行了,能不能誕下皇。就算真的有了小皇,也如願繼位,他還能有如今的權勢嗎?
別忘了一朝天一朝監,老魏能有如今的強勢,還多虧了天啟的支持,如果換上一個小皇帝,沒有自己的主見,憑著老魏自己,能鬥得過滿朝武?簡直就是笑話!
其實不光張恪看出來了,崔呈秀也看得明白,隻是人在高位上時間長了,就容易唯舞獨尊,自我膨脹,老魏如今也聽不進去逆耳←忠言了。
崔呈秀沉默了半晌,歎道:“永貞兄,來之前我麵君過,聖上眼袋青紫,臉上薑黃,渾身瘦的就像是骨架,說話的還要大喘氣,哪裏像個二十出頭的人啊!偏偏還有人亂獻虎狼之藥,聖體恐怕也就是一兩年的功夫了!”
“聖上若是有個萬一,多半就是信王繼位,對了,永貞兄,你知道信王嗎?”
亡國之君,我難能不知道啊!
張恪歎口氣,笑道:“聽說他頗具賢名。很受士人稱讚。”
“嗨,還不是那些人說好就好,信王借著求的名義,身邊聚攏不少清流。如果他繼位,一定會對魏公公下手,而我們這些人也肯定被當做閹黨,徹底鏟除!”崔呈秀說到這裏,滿臉的淒苦,手指不停地顫抖著。
“永貞兄,心而論。哪裏有什麽閹黨,不過是大家夥聚集在魏公公的手下,去反對東林邪黨而已!驅逐了東林黨,不敢說吏治清明,國泰民安,至少朝廷能做事了。中原的災害撫恤了,九邊的將士有了糧餉,如今更是了遼東,大明國勢日盛。若是東林黨再死灰複燃。隻怕大好的局勢就會毀於一旦。當然了,那時候崔某說不定都看不到了,已經身首異處!”
崔呈秀越說越傷心,竟然伏在桌案上放聲大哭。一點不顧一大員的臉麵。
張恪在他的對麵,默默坐著,緩緩端起茶杯,茶卻是涼的。
“崔兄。你想張某做什麽呢?”
崔呈秀擦了擦眼淚,挺直了腰杆,誠懇地說道:“永貞兄。你光複遼東,那是大明第一大功臣,手上更是握著最強的軍隊,隻要你願意,就能幫上忙!”
“哈哈哈!”張恪突然搖搖頭,站在了在地上走了幾圈,笑道:“崔兄,這是你的意思,還是魏公公的想法?”
“這個……”崔呈秀一下頓住了,含混道:“我沒有告訴魏公公,可是想來他也是這個意思。”
“我是領兵的,你讓我清君側,難道要輔佐魏公公登基嗎?別忘了,他可是一個監!”
一句話,問住了崔呈秀。
別看魏忠賢權傾天下,但是大家心裏都明白,他的權力都是來自天啟的授予,如果沒了皇權支持,他就是一個身體殘缺不全的廢人,根本一點屁用沒有!
遠有劉瑾,近有馮保,論起勢力,都不在魏忠賢之下,不過就是一道旨意,就乖乖束手待斃,本朝根本不會給宦官造反的機會。
崔呈秀愕然半晌,突然用力一拍腦門,又嚎啕大哭起來。
“永貞兄,難道你就眼看著老崔一步步邁向萬丈深淵,你就忍心不救我嗎!”
說著崔呈秀雙膝一軟,就要下跪。張恪一看,急忙伸手,好歹兩個人並肩敵,他又是欽差,哪能讓他下跪。
“崔兄,有事好商量,還沒有到那個地步。”
崔呈秀坐迴位置上,擦了擦眼淚,說道:“永貞兄,我看是不會遠了,你可要拿出主意才是。”
“崔兄,你韜武略,向我討主意,豈不是緣木求魚,捧著金碗要飯嗎!”
“哎呦,我的永貞兄,你就別拿我開心了!”崔呈秀突然皺起眉頭,怎麽張恪話裏有話。
“永貞兄,你的意思是?”
“嗬嗬嗬,如今遼東光複,朝廷總要派遣個官吧!若是崔兄願意,我可以保舉你出任遼東經略。”
崔呈秀一聽,頓時眼前一亮,以往遼東是個萬丈深淵,如今建奴完蛋了,就是避禍最好的地方。
若是成了遼東經略,手上握有兵權,加上張恪這個大靠山,就算京裏怎麽折騰,火也燒不到自己身上。
簡直是妙了!
“多謝永貞兄大恩,倘若老崔能當上這個經略,一定惟命是從。如違此誓,天打雷劈!”……
送走了千恩萬謝的崔呈秀,張恪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京城局勢真的到了這個地步?
一旦天啟駕崩,崇禎繼位,東林卷土重來,大明朝隻怕連一點救都沒有了。就算建奴的問題解決了,可是中原各地起義不斷,雖然都及時撲滅,誰也說不準什麽時候就會爆發出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起義。
以遼東如今的情況,除了遼西等地好一些之外,其餘的當真是千裏無雞鳴,裏無人煙。當務之急就是趕快恢複遼東元氣,大量移民,精煉士兵,囤積糧草,等待時機。
朱明王朝已經維係了二多年,也到了壽終正寢的時候,隻要不是建奴搶走,落到自己的手裏,說不定會更好!
野心家不是一開始就有的,而是時勢造英雄,天與不取反受其咎!
整整一夜,張恪都坐在椅上,一動不動,思考著下一步的行動,如何才能把握住敏感的時機……
就在崔呈秀他們到遼東的十天之後,京城又派出了第二波的欽差,帶著天啟的聖旨,一狂奔到了奉集堡。
“恭喜國公爺,賀喜國公爺,聖上下旨意,加封您為,還請國公……額不,是王爺,趕快接旨吧!”
崔呈秀滿麵春風地前來送信,可是四下一看,張恪卻不在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