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時間:1“伽梵達摩”譯本最早載於《開元釋教錄》(730年),且此時流行已久,故譯經必早於公元730年。“金剛智”(670-741)新譯晚於“伽梵達摩”。“不空”(705-774)譯本則再晚些。以上三種唐譯本,時間稍有先後,但屬同時代。2“法成”(-848-)由漢譯藏本no。691,其咒文直接參考更早的藏文no。697、690兩本,其中no。697與漢文本更接近。“釋迦智”(993-1075)譯藏文no。723再晚些,該本與上述兩藏文本差異較大,而更接近最晚的梵文本,故時間在這二者間。3敦煌抄本多基於“伽梵達摩”經本而修改,一般為唐代抄本;其內容多處於漢譯/藏文no。697、690與藏文no。723間的過渡狀態,故時間即在此中間階段。4其餘多是以上諸本的重譯或整理。至於梵文各抄本則晚於宋代。5故大體時間順序為:1。唐譯本/藏文no。697本;2。藏文no。690本;3。敦煌本;4。藏文no。723本/西夏譯本/明清譯本;5。梵文本。
流傳地域:1“伽梵達摩”為“西印度”人,而其譯經地“於闐”的文化交融與“北印度”關聯較大,其所依經本應反映“西/北印度”的特征;而“不空”、“慈賢”中本與該本有很大關聯。故中略本即是“西/北印度”抄本的反映。2“金剛智”譯本隨其攜帶而來自“南印度”。“不空”從“獅子國”帶來大量經本,又在國內收集大量遺留梵本,其譯本有中廣兩種:中本與“伽梵達摩”譯本相關,應來自國內收集,可溯源於“西/北印度”;其廣本與“金剛智”本相近,即來自“獅子國”等“南印度”一帶。因此“金剛智”、“不空”(廣)本特征應為“南印度”的反映。3西藏經本多是尼泊爾一側傳入:藏文no。723與後期尼泊爾梵本很相近,其地域接近“中/東印度”一帶。藏文no。697、690則與此稍異,故而時間更早或是別地傳入。4敦煌抄本則有些獨特性,其中有與藏文本漢文本一致的,還有處於差異點過渡狀態,乃是時間、地域過渡上的真實寫照。
結論:古印度的經典多通過口誦相傳,而不注重書寫,流傳到後來即發生變化。故時間越早且越接近發源地的版本,才可能是錯誤最少的。佛教中密教部分即率先流行於“南印度”;而於佛典中,該經的宣講地“補陀落迦”也位於“南印度”的一側。因此“南印度”即為該《大悲咒》發源地,“南印度”的版本也應是相對錯誤較少的版本。而結合時間的分析,“金剛智”和“不空”的(廣本)譯本則相對較符合這一特征。而縱使“金剛智”本來源於南印度,但也流傳了幾百年,其中局部也已發生變化;而傳至別處的版本也不一定都會錯,其中也可能還保留了部分原始信息。所以對於一些無法推敲的地方,誰是誰非並無定論。
流傳地域:1“伽梵達摩”為“西印度”人,而其譯經地“於闐”的文化交融與“北印度”關聯較大,其所依經本應反映“西/北印度”的特征;而“不空”、“慈賢”中本與該本有很大關聯。故中略本即是“西/北印度”抄本的反映。2“金剛智”譯本隨其攜帶而來自“南印度”。“不空”從“獅子國”帶來大量經本,又在國內收集大量遺留梵本,其譯本有中廣兩種:中本與“伽梵達摩”譯本相關,應來自國內收集,可溯源於“西/北印度”;其廣本與“金剛智”本相近,即來自“獅子國”等“南印度”一帶。因此“金剛智”、“不空”(廣)本特征應為“南印度”的反映。3西藏經本多是尼泊爾一側傳入:藏文no。723與後期尼泊爾梵本很相近,其地域接近“中/東印度”一帶。藏文no。697、690則與此稍異,故而時間更早或是別地傳入。4敦煌抄本則有些獨特性,其中有與藏文本漢文本一致的,還有處於差異點過渡狀態,乃是時間、地域過渡上的真實寫照。
結論:古印度的經典多通過口誦相傳,而不注重書寫,流傳到後來即發生變化。故時間越早且越接近發源地的版本,才可能是錯誤最少的。佛教中密教部分即率先流行於“南印度”;而於佛典中,該經的宣講地“補陀落迦”也位於“南印度”的一側。因此“南印度”即為該《大悲咒》發源地,“南印度”的版本也應是相對錯誤較少的版本。而結合時間的分析,“金剛智”和“不空”的(廣本)譯本則相對較符合這一特征。而縱使“金剛智”本來源於南印度,但也流傳了幾百年,其中局部也已發生變化;而傳至別處的版本也不一定都會錯,其中也可能還保留了部分原始信息。所以對於一些無法推敲的地方,誰是誰非並無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