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馬駐足停步,雙方客套寒暄。如今的朱元璋已經不是那個手下有幾百人就覺得很多的土包子,張雲帶給他的改變正越來越多的體現出來,比如待人接物,比如掛起足夠真實的麵具笑臉迎人。
郭子興原本有些忐忑的心情很快平靜下來,所有一路上設想的麻煩都沒有出現,甚至於眼前這個女婿連一點點的不悅都沒有露出,哪怕是眼神都沒有任何異樣的地方。
郭子興越發放心,隨即便感覺到自己確實很被重視,被尊敬,甚至被奉到了高高在上的位置。這讓這位愛慕虛榮的郭大元帥非常的開心,非常的高興。高興到讓他忘了自己當初是如何想要這個女婿去死的事,忘了自己曾被那個看著像神仙又像魔鬼的人逼著交出數十人的事,忘了自己是被那濠州城中的四個混蛋逼得走投無路才不得不來投奔朱元璋的事。
朱元璋看到了自己老丈人的神情變化,心頭原本微微提起的擔憂也放了下來,他大概能猜到自己這位老丈人是為什麽要來自己這裏了。再一次悄然給徐達下了密令,於是那剛剛已在城中完成了隱蔽的戰備的一萬部隊迅速重新散去,那些剛剛緊張起來的氣氛迅速恢複無形,一切都迴歸了日常狀態。
朱元璋此刻已經不需要再擔心郭子興這撥人馬能攪起什麽風浪,因為他猜出了自己這老丈人如此狼狽地來到自己麵前的真正原因,並且知道自己的猜測與正確答案八九不離十。
心本就不寬的郭子興又怎麽可能忘得了與自己之間的那些事?尤其是後來張大哥那次把他嚇得不輕,這種“羞辱”定也不會忘了。這位落魄的老丈人這一次一定是被那濠州城裏另外四位逼到了極限,不得不以幾乎算是淨身的方式離開濠州,否則又怎麽會選擇來投奔他這個不算近卻也不遠的女婿?
郭子興這批人馬兵甲不全,馬匹極少,大部分還都是下下等的劣馬。將士們一個個神情疲憊而膽怯,眼神中滿是戒備,更多的則是恨意。當然不是對朱元璋的恨,這些將士大部分頂多隻是聽過朱元璋的大名而已。他們恨的是把他們趕出了滁州的那四個大將軍,更恨的是自己所忠於的大元帥居然就那樣被人趕出了濠州城。
這算哪門子的大元帥?郭子興這個大元帥居然就被那四位大將軍合夥輕易架空,而且基本上沒做出什麽有效的抵抗就被趕出了自己的城池。一路上比逃兵還要狼狽三分,就算軍令如山不得不聽,跟著這種元帥想必大多數人也是不可能高興起來的。
郭子興一路上都在飽受著類似質詢甚至是怨恨的眼神,甚至於大部分時候不是暗地裏或者避開他,已經有十餘次在他無意間望去的時候,那些心中懷有怨氣的士兵毫不在意地望著他,表達著自己的心情。
堂堂一個大元帥,一個心氣極高且極愛虛榮的人,被自己的手下,尤其是那些最下麵的小卒用那樣的眼神直視,郭子興心頭的壓抑可想而知。相比之下朱元璋的禮遇和優待讓這位落魄到連盔甲都沒能完整帶出城的郭大元帥冰冷的心中很快火熱一片,隻是依然保有著並且在心頭生暖之後恢複重新加強了的大元帥的“驕傲”讓郭子興實在是無法當著那麽多人開口說出那個“謝”字。
晚宴依然是最高的規格,下足了本錢的朱元璋頻頻給自己這位老丈人敬酒,另一邊被朱元璋特意帶在身邊的馬秀英更是不斷替自己義父布菜。把這位既是義父又是嶽父更是大元帥的郭子興服侍得異常滿意,推杯換盞之間便有一斤多的黃酒灌進了肚裏。
就在眾人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之後,朱元璋順著舌頭都有些大了的老丈人的話頭許諾給郭子興帶來的一萬人馬配齊所有裝備,除此之外還當眾要將自己手下三萬士卒的兵權也交給郭子興這位“真正”的大元帥一齊掌管。
郭子興縱然喝到了麵紅頭昏的狀態,也難免因為朱元璋這句話感覺到心頭一震,酒勁全都醒了過來。
那可是實打實的三萬軍隊啊!而且是朱元璋一手調教出來的精銳之師!這三萬大軍的概念與之前在濠州的那些廢物完全不同,有這三萬軍隊在手,郭子興心想別說什麽打迴濠州重新取迴自己的位置。有這三萬大軍指如臂使,就算那該死的韃子此時還圍著濠州自己也能與其一戰,甚至能夠以少勝多!
可他郭子興之前坑過這個女婿啊,而且是要殺要命往死裏的坑。為什麽這個女婿,這個叫朱元璋的男人能夠如此大度?能夠如此不計前嫌?自己這個女婿絕對不是傻子,否則又怎會連戰連勝最後拉扯出這樣一支強大的隊伍。
端著杯中酒看著眼前人,郭子興翻來覆去地咀嚼著朱元璋那些誠懇話語中的意思。可咀嚼來咀嚼去也沒嚼出什麽可能對自己不利的東西,於是乎琢磨到最後郭子興的心中泛起了一股名為“羞愧”的情緒。
這才是真正的寬容和大度。這是他郭子興始終就沒能擁有過的做為領導者最重要的一種品德。
羞愧不代表就要去嚐試擁有那種“美德”,不過借著酒勁的郭子興終於也讓自己真正大度豪爽了一把。他大笑著拒絕了自家女婿交出兵權的天大好意,更是明明白白地謝過了朱元璋的接待和對於裝備完整他手下那一萬人的許諾。不但擺明了自己的誠意更給足了朱元璋“麵子”,讓那些跟著他郭子興的將領門聽得眼前一亮,算是一舉多得。
當然,對於自己實際上是被另外四個混賬東西趕出來的事郭子興是不會當著所有人的麵說的。他已經決定了要告訴自己的女婿,但那一定是在隻有他們二人的時候,因為除了朱元璋之外,他不想再有更多的人知道這次狼狽離開濠州的真相。
寬容大度很好,豪爽也很痛快,但最終還是麵子大過天!這就是郭子興做人的風格,也是他永遠無法像朱元璋一樣的最大原因。
郭子興原本有些忐忑的心情很快平靜下來,所有一路上設想的麻煩都沒有出現,甚至於眼前這個女婿連一點點的不悅都沒有露出,哪怕是眼神都沒有任何異樣的地方。
郭子興越發放心,隨即便感覺到自己確實很被重視,被尊敬,甚至被奉到了高高在上的位置。這讓這位愛慕虛榮的郭大元帥非常的開心,非常的高興。高興到讓他忘了自己當初是如何想要這個女婿去死的事,忘了自己曾被那個看著像神仙又像魔鬼的人逼著交出數十人的事,忘了自己是被那濠州城中的四個混蛋逼得走投無路才不得不來投奔朱元璋的事。
朱元璋看到了自己老丈人的神情變化,心頭原本微微提起的擔憂也放了下來,他大概能猜到自己這位老丈人是為什麽要來自己這裏了。再一次悄然給徐達下了密令,於是那剛剛已在城中完成了隱蔽的戰備的一萬部隊迅速重新散去,那些剛剛緊張起來的氣氛迅速恢複無形,一切都迴歸了日常狀態。
朱元璋此刻已經不需要再擔心郭子興這撥人馬能攪起什麽風浪,因為他猜出了自己這老丈人如此狼狽地來到自己麵前的真正原因,並且知道自己的猜測與正確答案八九不離十。
心本就不寬的郭子興又怎麽可能忘得了與自己之間的那些事?尤其是後來張大哥那次把他嚇得不輕,這種“羞辱”定也不會忘了。這位落魄的老丈人這一次一定是被那濠州城裏另外四位逼到了極限,不得不以幾乎算是淨身的方式離開濠州,否則又怎麽會選擇來投奔他這個不算近卻也不遠的女婿?
郭子興這批人馬兵甲不全,馬匹極少,大部分還都是下下等的劣馬。將士們一個個神情疲憊而膽怯,眼神中滿是戒備,更多的則是恨意。當然不是對朱元璋的恨,這些將士大部分頂多隻是聽過朱元璋的大名而已。他們恨的是把他們趕出了滁州的那四個大將軍,更恨的是自己所忠於的大元帥居然就那樣被人趕出了濠州城。
這算哪門子的大元帥?郭子興這個大元帥居然就被那四位大將軍合夥輕易架空,而且基本上沒做出什麽有效的抵抗就被趕出了自己的城池。一路上比逃兵還要狼狽三分,就算軍令如山不得不聽,跟著這種元帥想必大多數人也是不可能高興起來的。
郭子興一路上都在飽受著類似質詢甚至是怨恨的眼神,甚至於大部分時候不是暗地裏或者避開他,已經有十餘次在他無意間望去的時候,那些心中懷有怨氣的士兵毫不在意地望著他,表達著自己的心情。
堂堂一個大元帥,一個心氣極高且極愛虛榮的人,被自己的手下,尤其是那些最下麵的小卒用那樣的眼神直視,郭子興心頭的壓抑可想而知。相比之下朱元璋的禮遇和優待讓這位落魄到連盔甲都沒能完整帶出城的郭大元帥冰冷的心中很快火熱一片,隻是依然保有著並且在心頭生暖之後恢複重新加強了的大元帥的“驕傲”讓郭子興實在是無法當著那麽多人開口說出那個“謝”字。
晚宴依然是最高的規格,下足了本錢的朱元璋頻頻給自己這位老丈人敬酒,另一邊被朱元璋特意帶在身邊的馬秀英更是不斷替自己義父布菜。把這位既是義父又是嶽父更是大元帥的郭子興服侍得異常滿意,推杯換盞之間便有一斤多的黃酒灌進了肚裏。
就在眾人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之後,朱元璋順著舌頭都有些大了的老丈人的話頭許諾給郭子興帶來的一萬人馬配齊所有裝備,除此之外還當眾要將自己手下三萬士卒的兵權也交給郭子興這位“真正”的大元帥一齊掌管。
郭子興縱然喝到了麵紅頭昏的狀態,也難免因為朱元璋這句話感覺到心頭一震,酒勁全都醒了過來。
那可是實打實的三萬軍隊啊!而且是朱元璋一手調教出來的精銳之師!這三萬大軍的概念與之前在濠州的那些廢物完全不同,有這三萬軍隊在手,郭子興心想別說什麽打迴濠州重新取迴自己的位置。有這三萬大軍指如臂使,就算那該死的韃子此時還圍著濠州自己也能與其一戰,甚至能夠以少勝多!
可他郭子興之前坑過這個女婿啊,而且是要殺要命往死裏的坑。為什麽這個女婿,這個叫朱元璋的男人能夠如此大度?能夠如此不計前嫌?自己這個女婿絕對不是傻子,否則又怎會連戰連勝最後拉扯出這樣一支強大的隊伍。
端著杯中酒看著眼前人,郭子興翻來覆去地咀嚼著朱元璋那些誠懇話語中的意思。可咀嚼來咀嚼去也沒嚼出什麽可能對自己不利的東西,於是乎琢磨到最後郭子興的心中泛起了一股名為“羞愧”的情緒。
這才是真正的寬容和大度。這是他郭子興始終就沒能擁有過的做為領導者最重要的一種品德。
羞愧不代表就要去嚐試擁有那種“美德”,不過借著酒勁的郭子興終於也讓自己真正大度豪爽了一把。他大笑著拒絕了自家女婿交出兵權的天大好意,更是明明白白地謝過了朱元璋的接待和對於裝備完整他手下那一萬人的許諾。不但擺明了自己的誠意更給足了朱元璋“麵子”,讓那些跟著他郭子興的將領門聽得眼前一亮,算是一舉多得。
當然,對於自己實際上是被另外四個混賬東西趕出來的事郭子興是不會當著所有人的麵說的。他已經決定了要告訴自己的女婿,但那一定是在隻有他們二人的時候,因為除了朱元璋之外,他不想再有更多的人知道這次狼狽離開濠州的真相。
寬容大度很好,豪爽也很痛快,但最終還是麵子大過天!這就是郭子興做人的風格,也是他永遠無法像朱元璋一樣的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