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號的塢艙裏可以放置16艘衝鋒舟,每艘衝鋒舟長16米,寬3.2米,吃水0.6米,排水量16噸,載重5.5噸,用柴油機驅動,最大航速為18節,在最高航速下的航程為40-50公裏,而航速為12節時,航程可以達到80公裏,一艘衝鋒舟可以搭載45名士兵,含3名衝鋒舟駕駛員,舟首裝配一挺14.5毫米機槍。一共性可以將超過600名士兵投送上岸,為一個標準的合成營。
和此前華東政*府建造的衝灘式的登陸艦相比,泰山號的兵力投送能力並沒有什麽變化,都是投送一個合成營的兵力,但衝灘式的登陸艦對登陸地點的要求很高,必須是地勢平坦,暗礁不多的海灘,而泰山號是塢艙式登陸,擔任登陸任務的衝鋒舟吃水隻有0.6米,因此在礁石較多,海況複雜的海灘,也能夠實施登陸作戰,作戰的範圍更廣。
而且泰山號的艦體較大,可以給登陸的戰士提供較好的休息空間,自持力也比較強,因此可以進行較遠距離的登陸作戰,而此前的衝灘式登陸艦噸位較小,隻能在近距離活動,在作戰範圍上,也要差得多。可以說泰山號船塢登陸艦的服役,才使海軍陸戰隊俱備了遠海登陸作戰能力,真正成為一支兩棲作戰的軍隊。
其實在這個時代,也隻有人民軍重視兩棲登陸作戰,其他國家,包括傳統的海軍英國,雖然也在海軍中編製了登陸作戰的軍隊,但在登陸作戰方麵,也沒有什麽戰術理論,更不要說是建造專用於登陸作戰的艦隻,一般就是在軍艦上搭載部份陸戰士兵,開到近岸的距離放下軍艦上搭載的救生舟,裝載登陸作戰的士兵,並且由士兵自己劃行到岸邊登陸。
這主要是由於這個時代發生的登陸作戰並不多,雖然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中,日本都曾發動過在敵方的領土上登陸,但都是選擇得在對方守衛鬆懈的海岸,並沒有受到強硬的抵抗,隻有華東政*府參戰之後,才發動了幾次真正的登陸作戰。而在舊時空裏,隻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達達裏昂海峽之戰,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登陸作戰。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登陸作戰這一作戰模式,才廣泛的被各大國重視起來。
但對元老來說,當然知道登陸作戰的重要性,而且也有一套成熟的登陸作戰理論戰術,以及足夠的經驗,當然這些理論、經驗要根據這個時代的實際情況,技術水平進行一定的調整,如模仿長白山艦製造出這艘泰山號船塢登陸艦,但由於技術原因,隻能用衝鋒舟取代了長白山艦上的汽墊登陸艇,而下一步就是摸索這一型軍艦的運用方式。
五天之後,在泰山號上居住的合成營基本都熟悉了軍艦上的生活流程,並且也進行了幾次開艙下水的演練,積累了一些使用經驗。於是海軍陸戰隊決定組織一次正式的登陸訓練,將整個登陸的流程全部都走一遍。
泰山號停泊在距離海岸邊大約10公裏的地方,艦尾對著海岸的方向,其實如果真的登陸作戰,肯定不會從10公裏的距離開始,因為這還在岸炮的射程之內,雖然在發動登陸的時候,都是在岸防火力己經被摧毀了大半之後,但肯定會有一些剩餘的炮火,因此如果是在戰鬥或是演習的時候,至少在距離海岸邊15公裏之外就應該發起登陸作戰了,不過這隻是一般訓練,而且隻是將登陸的流程都走一遍,也就沒有那麽嚴格,就從距離海岸邊10公裏開始。同時岸邊也沒有布置守衛的兵力。
羅嶽等人坐在海灘的觀禮台上觀看,在這裏整個海灘可以盡收眼底,而且借助望遠鏡,也能夠看到許多細節的地方。在這個時代,也隻能有這樣的條件了,雖然現在華東政*府庫存還有幾架攝像無人機,但不可能為這麽一次訓練動用。
各項工作都準備好之,觀禮台上向空中打出三發信號彈,宣布這次登陸訓練開式。在泰山號上,立刻拉起了開始登陸的鈴聲,一個合成營的士兵立刻都從自己的休息室裏出來,在泰山號的後甲板上集合,然後依次下到船艙裏,依次的登上衝鋒舟,這些行動,在這幾天時間裏己演練過了多次,士兵們也都十分熟練了,因此沒用多長時間就己經完成,而且十分順利。
隨後泰山號艦尾的艦門打開,並且放下了滑板。在塢艙裏衝鋒舟以4艘為一排放置,塢艙的地麵是一個斜坡,並且鋪好了軌道,而且衝鋒舟的底部也安裝好了滑輪,因此可以自動滑落下海去,當然現在每排衝鋒舟都有欄杆欄著,並且掛好了鎖練,因此不會滑動。
這時第一排衝鋒舟的鎖練己經解開,而塢艙裏的操作人員立起欄杆,衝鋒舟一起滑出艙門, 進入大海裏,進入海中,各艘衝鋒舟上的駕駛員啟動發動機,操作衝鋒舟向岸邊駛去。而在泰山號的塢艙裏,第二排、第三排、第四排衝鋒舟也都依次滑落下海中。
16艘衝鋒舟全部下海,立刻開始整理隊形,按3個戰鬥連,一個迫擊炮連,排成4條縱隊,每隊4艘衝鋒舟,每條縱隊之間,保持100米左右的距離,向岸邊駛去。
羅嶽等人都在觀禮台上,站起身來,拿起望遠鏡看著,有人交頭結耳,有人搖頭,有人點頭,各種表情都有,當然總體來說,到目前為此,這次的訓練表現得還算正常。
大約10分鍾之後,衝鋒舟進入到距離海岸3公裏內,隊型也開始變化,後麵的衝鋒舟加快了速度,漸漸趕了上來,由4列縱隊變成了一列橫隊,一字排開,並肩駛向海岸。在登陸過程中的隊型變化,是登陸作戰的第一個難點,也是元老們麵臨的一個新問題。
穿越的長白山艦進行登陸作戰,是用配備的是4艘726型野馬氣墊登陸艇,排水量約為150噸,載重量40噸,最高時速可達到60節。可搭載1輛96式主戰坦克,或2輛步兵戰車,或80-100名全副武裝的陸戰隊員。因為隻有4艘登陸艇,也就不用講究什麽隊型,而泰山號搭載的衝鋒舟有16艘,就必須考慮隊型了,不能一窩蜂一樣,白岸邊亂衝。
當然在登陸過程中,到底是采取什麽樣的隊型才是最佳的方案,這個誰都不知道,隻能用訓練、演習來試演,不過華東政*府還有一個選擇,就是可以通過設在青島的數據中心,用計算機進行模擬推演。但這需要先遞交申請,由行政院特批才行,因此現在先按元老的經驗,確定了出艦時以連為單位排成縱隊,靠近海岸邊時變成橫隊的隊型變化,在實踐中來檢驗這個方案行不行。
而就在這時,發生了意外事件,因為在縱隊變橫隊的過程中,後麵三艘衝鋒舟要全部加速趕超,因此在趕超的時候,由於海麵上突然起浪,在一列縱隊中,第三位的衝鋒舟的船首撞到了第二位的衝鋒舟的尾部,而且正好趕上一個大浪,第三位的衝鋒舟頓時發生了大幅側搖,有7、8名士兵沒有抓牢,結果跌落到海中,而第二位的衝鋒舟也沒好到那裏去,尾部被撞,把發動機撞壞,隻能靠士兵劃漿衝岸。
在觀禮台上,不少人搖頭歎惜,羅嶽到是不動聲色,一來是羅嶽現在己是位高權重,居移氣,養移體,也練成了幾分喜怒不形於色的本事;二來畢竟是新戰術、新設備,出事也是正常,不值得大驚小怪。
兩艘衝鋒舟出了意外,其他的衝鋒舟到是再沒有發生什麽意外,其他縱隊也都調整好了隊型,向岸邊衝去,不過縱隊歪歪斜斜,不過這到也無傷大雅。
但在衝灘的時候,又發生了一個意外,在距離海岸邊還有大約100多米時,一艘衝鋒舟被海麵下的暗礁卡住,雖然這一片海灘比較平坦,但還是有一些不大的暗礁,加上這時正處於退潮期,因此有少數暗礁離海麵很近,運氣不好也容易被撞上。
不過這時離岸邊己不遠,因此衝鋒舟上的戰士們當機立斷,紛紛跳下衝鋒舟,其實這時海水也隻是到齊胸高,於是戰士們都涉水上岸。
而其他的衝鋒舟到是都十分順利的衝上海岸,士兵們紛紛跳出衝鋒舟,趟著過膝的海水,向岸上衝去。而在上岸之後,戰士們立刻就按連為單位,進行聚集並展開進攻隊型。
這是登陸作戰中的另一個難點,就是上岸之間,軍隊要迅速的聚隴組織,並且展開進攻,另外在組織軍隊時,還要布置火力掩護。這個過程自然是越快越好,畢竟在正式的戰爭中,海岸邊肯定是會有灘頭陣地和軍隊布防,這個時候也是登陸軍隊的守衛最薄弱的時候,因此登陸軍隊越快組織好,越快展開進攻,就越能減少自己的傷亡。
當然這就是在登岸途中保持隊型的重要性,同一連隊的衝鋒舟要盡可能的靠近,這樣才能確保在衝鋒舟衝上海岸之後,士兵聚積組織的時間才會盡可能減少。
和此前華東政*府建造的衝灘式的登陸艦相比,泰山號的兵力投送能力並沒有什麽變化,都是投送一個合成營的兵力,但衝灘式的登陸艦對登陸地點的要求很高,必須是地勢平坦,暗礁不多的海灘,而泰山號是塢艙式登陸,擔任登陸任務的衝鋒舟吃水隻有0.6米,因此在礁石較多,海況複雜的海灘,也能夠實施登陸作戰,作戰的範圍更廣。
而且泰山號的艦體較大,可以給登陸的戰士提供較好的休息空間,自持力也比較強,因此可以進行較遠距離的登陸作戰,而此前的衝灘式登陸艦噸位較小,隻能在近距離活動,在作戰範圍上,也要差得多。可以說泰山號船塢登陸艦的服役,才使海軍陸戰隊俱備了遠海登陸作戰能力,真正成為一支兩棲作戰的軍隊。
其實在這個時代,也隻有人民軍重視兩棲登陸作戰,其他國家,包括傳統的海軍英國,雖然也在海軍中編製了登陸作戰的軍隊,但在登陸作戰方麵,也沒有什麽戰術理論,更不要說是建造專用於登陸作戰的艦隻,一般就是在軍艦上搭載部份陸戰士兵,開到近岸的距離放下軍艦上搭載的救生舟,裝載登陸作戰的士兵,並且由士兵自己劃行到岸邊登陸。
這主要是由於這個時代發生的登陸作戰並不多,雖然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中,日本都曾發動過在敵方的領土上登陸,但都是選擇得在對方守衛鬆懈的海岸,並沒有受到強硬的抵抗,隻有華東政*府參戰之後,才發動了幾次真正的登陸作戰。而在舊時空裏,隻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達達裏昂海峽之戰,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登陸作戰。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登陸作戰這一作戰模式,才廣泛的被各大國重視起來。
但對元老來說,當然知道登陸作戰的重要性,而且也有一套成熟的登陸作戰理論戰術,以及足夠的經驗,當然這些理論、經驗要根據這個時代的實際情況,技術水平進行一定的調整,如模仿長白山艦製造出這艘泰山號船塢登陸艦,但由於技術原因,隻能用衝鋒舟取代了長白山艦上的汽墊登陸艇,而下一步就是摸索這一型軍艦的運用方式。
五天之後,在泰山號上居住的合成營基本都熟悉了軍艦上的生活流程,並且也進行了幾次開艙下水的演練,積累了一些使用經驗。於是海軍陸戰隊決定組織一次正式的登陸訓練,將整個登陸的流程全部都走一遍。
泰山號停泊在距離海岸邊大約10公裏的地方,艦尾對著海岸的方向,其實如果真的登陸作戰,肯定不會從10公裏的距離開始,因為這還在岸炮的射程之內,雖然在發動登陸的時候,都是在岸防火力己經被摧毀了大半之後,但肯定會有一些剩餘的炮火,因此如果是在戰鬥或是演習的時候,至少在距離海岸邊15公裏之外就應該發起登陸作戰了,不過這隻是一般訓練,而且隻是將登陸的流程都走一遍,也就沒有那麽嚴格,就從距離海岸邊10公裏開始。同時岸邊也沒有布置守衛的兵力。
羅嶽等人坐在海灘的觀禮台上觀看,在這裏整個海灘可以盡收眼底,而且借助望遠鏡,也能夠看到許多細節的地方。在這個時代,也隻能有這樣的條件了,雖然現在華東政*府庫存還有幾架攝像無人機,但不可能為這麽一次訓練動用。
各項工作都準備好之,觀禮台上向空中打出三發信號彈,宣布這次登陸訓練開式。在泰山號上,立刻拉起了開始登陸的鈴聲,一個合成營的士兵立刻都從自己的休息室裏出來,在泰山號的後甲板上集合,然後依次下到船艙裏,依次的登上衝鋒舟,這些行動,在這幾天時間裏己演練過了多次,士兵們也都十分熟練了,因此沒用多長時間就己經完成,而且十分順利。
隨後泰山號艦尾的艦門打開,並且放下了滑板。在塢艙裏衝鋒舟以4艘為一排放置,塢艙的地麵是一個斜坡,並且鋪好了軌道,而且衝鋒舟的底部也安裝好了滑輪,因此可以自動滑落下海去,當然現在每排衝鋒舟都有欄杆欄著,並且掛好了鎖練,因此不會滑動。
這時第一排衝鋒舟的鎖練己經解開,而塢艙裏的操作人員立起欄杆,衝鋒舟一起滑出艙門, 進入大海裏,進入海中,各艘衝鋒舟上的駕駛員啟動發動機,操作衝鋒舟向岸邊駛去。而在泰山號的塢艙裏,第二排、第三排、第四排衝鋒舟也都依次滑落下海中。
16艘衝鋒舟全部下海,立刻開始整理隊形,按3個戰鬥連,一個迫擊炮連,排成4條縱隊,每隊4艘衝鋒舟,每條縱隊之間,保持100米左右的距離,向岸邊駛去。
羅嶽等人都在觀禮台上,站起身來,拿起望遠鏡看著,有人交頭結耳,有人搖頭,有人點頭,各種表情都有,當然總體來說,到目前為此,這次的訓練表現得還算正常。
大約10分鍾之後,衝鋒舟進入到距離海岸3公裏內,隊型也開始變化,後麵的衝鋒舟加快了速度,漸漸趕了上來,由4列縱隊變成了一列橫隊,一字排開,並肩駛向海岸。在登陸過程中的隊型變化,是登陸作戰的第一個難點,也是元老們麵臨的一個新問題。
穿越的長白山艦進行登陸作戰,是用配備的是4艘726型野馬氣墊登陸艇,排水量約為150噸,載重量40噸,最高時速可達到60節。可搭載1輛96式主戰坦克,或2輛步兵戰車,或80-100名全副武裝的陸戰隊員。因為隻有4艘登陸艇,也就不用講究什麽隊型,而泰山號搭載的衝鋒舟有16艘,就必須考慮隊型了,不能一窩蜂一樣,白岸邊亂衝。
當然在登陸過程中,到底是采取什麽樣的隊型才是最佳的方案,這個誰都不知道,隻能用訓練、演習來試演,不過華東政*府還有一個選擇,就是可以通過設在青島的數據中心,用計算機進行模擬推演。但這需要先遞交申請,由行政院特批才行,因此現在先按元老的經驗,確定了出艦時以連為單位排成縱隊,靠近海岸邊時變成橫隊的隊型變化,在實踐中來檢驗這個方案行不行。
而就在這時,發生了意外事件,因為在縱隊變橫隊的過程中,後麵三艘衝鋒舟要全部加速趕超,因此在趕超的時候,由於海麵上突然起浪,在一列縱隊中,第三位的衝鋒舟的船首撞到了第二位的衝鋒舟的尾部,而且正好趕上一個大浪,第三位的衝鋒舟頓時發生了大幅側搖,有7、8名士兵沒有抓牢,結果跌落到海中,而第二位的衝鋒舟也沒好到那裏去,尾部被撞,把發動機撞壞,隻能靠士兵劃漿衝岸。
在觀禮台上,不少人搖頭歎惜,羅嶽到是不動聲色,一來是羅嶽現在己是位高權重,居移氣,養移體,也練成了幾分喜怒不形於色的本事;二來畢竟是新戰術、新設備,出事也是正常,不值得大驚小怪。
兩艘衝鋒舟出了意外,其他的衝鋒舟到是再沒有發生什麽意外,其他縱隊也都調整好了隊型,向岸邊衝去,不過縱隊歪歪斜斜,不過這到也無傷大雅。
但在衝灘的時候,又發生了一個意外,在距離海岸邊還有大約100多米時,一艘衝鋒舟被海麵下的暗礁卡住,雖然這一片海灘比較平坦,但還是有一些不大的暗礁,加上這時正處於退潮期,因此有少數暗礁離海麵很近,運氣不好也容易被撞上。
不過這時離岸邊己不遠,因此衝鋒舟上的戰士們當機立斷,紛紛跳下衝鋒舟,其實這時海水也隻是到齊胸高,於是戰士們都涉水上岸。
而其他的衝鋒舟到是都十分順利的衝上海岸,士兵們紛紛跳出衝鋒舟,趟著過膝的海水,向岸上衝去。而在上岸之後,戰士們立刻就按連為單位,進行聚集並展開進攻隊型。
這是登陸作戰中的另一個難點,就是上岸之間,軍隊要迅速的聚隴組織,並且展開進攻,另外在組織軍隊時,還要布置火力掩護。這個過程自然是越快越好,畢竟在正式的戰爭中,海岸邊肯定是會有灘頭陣地和軍隊布防,這個時候也是登陸軍隊的守衛最薄弱的時候,因此登陸軍隊越快組織好,越快展開進攻,就越能減少自己的傷亡。
當然這就是在登岸途中保持隊型的重要性,同一連隊的衝鋒舟要盡可能的靠近,這樣才能確保在衝鋒舟衝上海岸之後,士兵聚積組織的時間才會盡可能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