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傑道:“德國願意調停,我們當然是歡迎的,但親王閣下,我認為現在並不是調停的最佳時機,我們的條件一直都沒有變,日本、俄國必須做出賠償,才能恢複和平,而這個條件,我想英法兩國是不會接受的,至少在目前是不會接受,因此親王閣下認為,現在調停會有用嗎?”
海因裏希聽了,也苦笑了一聲,其實他也知道現在根本不是調停的最好時機,隻不過這是他的皇兄德皇威廉二世提出的要求,因此也隻能咬著牙向華東政府提出來。
原來魯登道夫寫的報告經由青島傳迴德國,引起了德國參謀總部的高度重視,由其是魯登道夫建議,希望獲得華東政府的無線電技術、動力飛機技術以及裝甲列車技術,在參謀總部也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支持,因為在此前,華東政府和德國軍方有數次技術合作,如給德國陸軍提供75毫米速射炮技術(其實是法國的技術),迫擊炮技術,和德國海軍合作研發蒸汽輪機,綜合火控係統,並幫助德國進行軍艦設計,均取得成功,雖然在這方麵海軍的成果更大一些,但陸軍也對華東政府提供的軍事技術十分滿意,並且認定華東政府肯定還有好東西。
而這一次魯登道夫果然看到了人民軍陸軍的新式武器或技術,其中無線電技術德國正在開發研製中,而動力飛機、裝甲列車,德國參謀總部也能夠想像得到這兩項技術在軍事戰爭中的應用,因此參謀總部也上報威廉二世,建議向華東政府購買這幾項技術。
不過軍人的思想總是直接而簡單,政治家的考慮就要細得多了,首相畢洛就認為軍事技術在那一個國家都是高精尖的技術,不是用錢就能買到。此前德國從華東政府獲得了一些軍事技術,但那是因為華東政府剛剛成立,百廢待興,而且渠道有限,需要德國成熟的技術設備,因此才不得不拿出一些軍事技術進行交換,而現在華東政府雖然還沒有完成初步的工業布局,但可以通過經貿途徑獲得機械設備,自己再進行反向的研製,根本不用拿軍事技術來交換。而德國想獲得這些軍事技術隻有一條路,就是立刻和華東政府結盟,並幫助華東政府應對英法遠征軍,以此為條件換取這些軍事技術。
其實在樸茨茅斯談判之前,德國國內要求和華東政府結盟的唿聲很高,但在英法兩國宣布將組織遠征軍參戰之後,這股唿聲也立刻啞然而止,因為誰都知道在這個時候和華東政府結盟,就等於是和英法兩國為敵,並將立刻進入戰爭狀態,因此這顯然是不符合德國的利益,那怕是可以獲得這些軍事技術,也是得不償失的。
對德國來說最理想的方式是等戰爭結束之後,再和華東政府協商結盟的事宜,不過這樣一來想要獲得這些軍事技術,也就不容易了,這要視戰爭的結果和時局的變化而定,一方麵是看華東政府對德國的需求,另一方麵德國也不能隻為了獲得這些軍事技術,而卷入戰爭或是直接和英法兩國敵對,畢競現在德國和法英兩國雖然不和,但還沒有完全徹底對立,甴其是和英國的關係,還有很大的挽迴餘地。
但威廉二世卻突發奇想,認為如果德國能夠調停華東政府和英法兩國的矛盾,就可以憑調停之功,獲得這些軍事技術。威廉二世從一開始就不看好華東政府,因此在他看來,德國的調停對華東政府來說就是救命稻草,華東政府肯定會接受任何的條件,並且對德國感恩待德,這些軍事技術那還不是雙手奉上。
而對於皇帝習慣性的奇思妙想,首相也隻能苦笑無語。雖然畢洛的政治手腕能力雖不及他的前任俾斯麥,但也是經驗豐富的政治家,當然知道現在調停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由其是華東政府絕不會輕易妥協。但畢洛也知道,皇帝並不是一個聽得進勸告的人,由其是在他自己認為正確的時候,不過就算是調停失敗了,對徳國也沒有多大的實質性影響,因此也就沒有阻攔。隻是讓海因裏希親王丟臉,不過親王畢竟是皇帝的弟弟,替兄長丟一次臉也是應該的。
於是海因裏希站起身來,道:“好吧,華東政府的態度,我會如實的轉告給我國皇帝陛下。打擾委員先生的公事,我先告辭了。”
李三傑道:“親王,先別忙著走,我還有事要和親王協商。”
海因裏希也有些愕然,不過還是又坐了下來,道:“委員先生有什麽事情?”
李三傑道:“本來我想晚一些時候和親王協商這件事情,不過親王閣下這次既然來了,那麽就先說也可以。”
海因裏希聽了,也不由得鄭重起來,道:“我洗耳恭聽。”
李三傑道:“其實我們是很需要德國的調停,不過不是現在,而是在我們和英法遠征軍的戰爭結束之後。”
海因裏希聽了,也有幾分明白了,道:“在戰爭結束之後,需要我們德國進行調停嗎?”
李三傑點了點頭,道:“如果這場戰爭我們輸了,當然什麽都不用再提,但如果是我們贏下了這場戰爭,我們希望德國政府會在適當的時候出麵調停,促使英法俄日荷等參戰的國家接受我們的條件,進行談判。”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而高明的政治家在戰爭開始的時候就想好了如何結束戰爭,因為除非是以滅國為目地,否則任何戰爭都有結束的時候,如何讓自己在獲勝後的利益最大化,在失利時將損失降到最低,在什麽時候結束戰爭,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
華東政府對勝利當然是有充份的信心,但在擊敗了英法遠征軍之後,戰爭就不能再擴大,華東政府就應該考慮和參戰的各國進行談判,在談判桌上拿到最大的利益,而這就需要有一個國家出麵周旋,好聽的叫調停,不好聽就是給失敗者順個梯子下來。
海因裏希當然明白這其中的道理,而且他也認同,戰爭結束的時候,才是德國介入調停的最好時機,隻是令他不理解的是,從李三傑的態度來看,他似乎對這場戰爭的勝利信充滿了信心,這當然也代表著華東政府的態度,但遠征軍的實力,由其是海軍的實力絕不小視,華東政府到底是那來的自信呢?
李三傑又道:“當然,我們也不會讓德國白幫這個忙。我記得在我們占領青島之後,曾和德國簽定協約,其中就有一條內容是在適當的時候,我們會幫助德國在遠東地區獲得一個港口。這次就是我們兌現這個承諾的時候了。”
海因裏希聽了,也不由得心裏一動,當初雙方簽定的協約中確實有這一條,但一沒有約定時間,二沒有約定具體的情況,不過是空口白話,而德國在當時也無力複奪青島,本來就是簽的本來就是城下之盟,加上這一條也不過是有個心理安慰,因此誰都沒有把這一條當迴事,如果李三傑不提,海因裏希連想都不會想起來,
但如果華東政府最終取得與遠征軍戰鬥的勝利,確實可以幫助德國在遠東地區獲得1、2個港口城市,因為德國出麵調停,失敗的一方要感謝德國的調停之功,勢必要向德國表示感謝之意,俄國在遠東地區的位置偏遠,可以不考慮,但日本是個島國、而英法荷三國在遠東地區都有大量的殖民地,因此從這當國家獲得幾個城市是完全有可能的。而在亞洲地區獲得一個港口,一直都是德國夢寐以求的事情,如果海因裏希將這個消息傳迴國內,威廉二世一定會高興得忘記所要的軍事技術。
當然,華東政府請德國出麵調停,並且答應幫助德國在遠東獲得港口,也是有意拉隴德國,在戰後的談判中,給對方施加壓力,以便在談判桌上獲得更多的利益,
不過這一切的前提是華東政府贏得與遠征軍的戰爭,還要是一場全麵的大勝,而且必需戰勝遠征軍的海軍才行,德國總參謀部也不是沒有就這場戰爭進行軍棋推演,得出的結論是華東政府到並不是沒有獲勝的機會,但隻能是利用遠征軍勞師遠征的劣勢,以長期的消耗戰來拖死遠征軍,而根本無法在海戰中擊敗遠征軍海軍,不過消耗戰本身就是兩敗俱傷,因此在戰後的談判中,互相都有籌碼,或是都想盡快結束戰爭,這樣德國的作用就沒有那麽大了。於是問題又迴到了最初的起點,華東政府能夠贏得這場戰爭嗎?
海因裏希沉呤了一會兒,才道:“委員先生,我對您的提議很感興趣,但我希望知道,華東政府對於戰勝遠征軍,到底有多少把握?”
李三傑略一遲疑,道:“我可以告訴親王閣下,我們有十足的把握擊敗遠征軍,但不會給親王閣下任何解釋。不過親王閣下相不相信並不重要,就算是完全不信,我們也能夠理解。最終是可以用事實來證明我們的自信。”
海因裏希苦笑了一聲,因為這話等於是沒說,雖然他個人有些相信,李三傑的態度決不是虛張生勢,但這話沒法對威廉二世說,因此隻好道:“好吧,你們的態度,我會如實的轉告給國內。”
海因裏希聽了,也苦笑了一聲,其實他也知道現在根本不是調停的最好時機,隻不過這是他的皇兄德皇威廉二世提出的要求,因此也隻能咬著牙向華東政府提出來。
原來魯登道夫寫的報告經由青島傳迴德國,引起了德國參謀總部的高度重視,由其是魯登道夫建議,希望獲得華東政府的無線電技術、動力飛機技術以及裝甲列車技術,在參謀總部也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支持,因為在此前,華東政府和德國軍方有數次技術合作,如給德國陸軍提供75毫米速射炮技術(其實是法國的技術),迫擊炮技術,和德國海軍合作研發蒸汽輪機,綜合火控係統,並幫助德國進行軍艦設計,均取得成功,雖然在這方麵海軍的成果更大一些,但陸軍也對華東政府提供的軍事技術十分滿意,並且認定華東政府肯定還有好東西。
而這一次魯登道夫果然看到了人民軍陸軍的新式武器或技術,其中無線電技術德國正在開發研製中,而動力飛機、裝甲列車,德國參謀總部也能夠想像得到這兩項技術在軍事戰爭中的應用,因此參謀總部也上報威廉二世,建議向華東政府購買這幾項技術。
不過軍人的思想總是直接而簡單,政治家的考慮就要細得多了,首相畢洛就認為軍事技術在那一個國家都是高精尖的技術,不是用錢就能買到。此前德國從華東政府獲得了一些軍事技術,但那是因為華東政府剛剛成立,百廢待興,而且渠道有限,需要德國成熟的技術設備,因此才不得不拿出一些軍事技術進行交換,而現在華東政府雖然還沒有完成初步的工業布局,但可以通過經貿途徑獲得機械設備,自己再進行反向的研製,根本不用拿軍事技術來交換。而德國想獲得這些軍事技術隻有一條路,就是立刻和華東政府結盟,並幫助華東政府應對英法遠征軍,以此為條件換取這些軍事技術。
其實在樸茨茅斯談判之前,德國國內要求和華東政府結盟的唿聲很高,但在英法兩國宣布將組織遠征軍參戰之後,這股唿聲也立刻啞然而止,因為誰都知道在這個時候和華東政府結盟,就等於是和英法兩國為敵,並將立刻進入戰爭狀態,因此這顯然是不符合德國的利益,那怕是可以獲得這些軍事技術,也是得不償失的。
對德國來說最理想的方式是等戰爭結束之後,再和華東政府協商結盟的事宜,不過這樣一來想要獲得這些軍事技術,也就不容易了,這要視戰爭的結果和時局的變化而定,一方麵是看華東政府對德國的需求,另一方麵德國也不能隻為了獲得這些軍事技術,而卷入戰爭或是直接和英法兩國敵對,畢競現在德國和法英兩國雖然不和,但還沒有完全徹底對立,甴其是和英國的關係,還有很大的挽迴餘地。
但威廉二世卻突發奇想,認為如果德國能夠調停華東政府和英法兩國的矛盾,就可以憑調停之功,獲得這些軍事技術。威廉二世從一開始就不看好華東政府,因此在他看來,德國的調停對華東政府來說就是救命稻草,華東政府肯定會接受任何的條件,並且對德國感恩待德,這些軍事技術那還不是雙手奉上。
而對於皇帝習慣性的奇思妙想,首相也隻能苦笑無語。雖然畢洛的政治手腕能力雖不及他的前任俾斯麥,但也是經驗豐富的政治家,當然知道現在調停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由其是華東政府絕不會輕易妥協。但畢洛也知道,皇帝並不是一個聽得進勸告的人,由其是在他自己認為正確的時候,不過就算是調停失敗了,對徳國也沒有多大的實質性影響,因此也就沒有阻攔。隻是讓海因裏希親王丟臉,不過親王畢竟是皇帝的弟弟,替兄長丟一次臉也是應該的。
於是海因裏希站起身來,道:“好吧,華東政府的態度,我會如實的轉告給我國皇帝陛下。打擾委員先生的公事,我先告辭了。”
李三傑道:“親王,先別忙著走,我還有事要和親王協商。”
海因裏希也有些愕然,不過還是又坐了下來,道:“委員先生有什麽事情?”
李三傑道:“本來我想晚一些時候和親王協商這件事情,不過親王閣下這次既然來了,那麽就先說也可以。”
海因裏希聽了,也不由得鄭重起來,道:“我洗耳恭聽。”
李三傑道:“其實我們是很需要德國的調停,不過不是現在,而是在我們和英法遠征軍的戰爭結束之後。”
海因裏希聽了,也有幾分明白了,道:“在戰爭結束之後,需要我們德國進行調停嗎?”
李三傑點了點頭,道:“如果這場戰爭我們輸了,當然什麽都不用再提,但如果是我們贏下了這場戰爭,我們希望德國政府會在適當的時候出麵調停,促使英法俄日荷等參戰的國家接受我們的條件,進行談判。”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而高明的政治家在戰爭開始的時候就想好了如何結束戰爭,因為除非是以滅國為目地,否則任何戰爭都有結束的時候,如何讓自己在獲勝後的利益最大化,在失利時將損失降到最低,在什麽時候結束戰爭,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
華東政府對勝利當然是有充份的信心,但在擊敗了英法遠征軍之後,戰爭就不能再擴大,華東政府就應該考慮和參戰的各國進行談判,在談判桌上拿到最大的利益,而這就需要有一個國家出麵周旋,好聽的叫調停,不好聽就是給失敗者順個梯子下來。
海因裏希當然明白這其中的道理,而且他也認同,戰爭結束的時候,才是德國介入調停的最好時機,隻是令他不理解的是,從李三傑的態度來看,他似乎對這場戰爭的勝利信充滿了信心,這當然也代表著華東政府的態度,但遠征軍的實力,由其是海軍的實力絕不小視,華東政府到底是那來的自信呢?
李三傑又道:“當然,我們也不會讓德國白幫這個忙。我記得在我們占領青島之後,曾和德國簽定協約,其中就有一條內容是在適當的時候,我們會幫助德國在遠東地區獲得一個港口。這次就是我們兌現這個承諾的時候了。”
海因裏希聽了,也不由得心裏一動,當初雙方簽定的協約中確實有這一條,但一沒有約定時間,二沒有約定具體的情況,不過是空口白話,而德國在當時也無力複奪青島,本來就是簽的本來就是城下之盟,加上這一條也不過是有個心理安慰,因此誰都沒有把這一條當迴事,如果李三傑不提,海因裏希連想都不會想起來,
但如果華東政府最終取得與遠征軍戰鬥的勝利,確實可以幫助德國在遠東地區獲得1、2個港口城市,因為德國出麵調停,失敗的一方要感謝德國的調停之功,勢必要向德國表示感謝之意,俄國在遠東地區的位置偏遠,可以不考慮,但日本是個島國、而英法荷三國在遠東地區都有大量的殖民地,因此從這當國家獲得幾個城市是完全有可能的。而在亞洲地區獲得一個港口,一直都是德國夢寐以求的事情,如果海因裏希將這個消息傳迴國內,威廉二世一定會高興得忘記所要的軍事技術。
當然,華東政府請德國出麵調停,並且答應幫助德國在遠東獲得港口,也是有意拉隴德國,在戰後的談判中,給對方施加壓力,以便在談判桌上獲得更多的利益,
不過這一切的前提是華東政府贏得與遠征軍的戰爭,還要是一場全麵的大勝,而且必需戰勝遠征軍的海軍才行,德國總參謀部也不是沒有就這場戰爭進行軍棋推演,得出的結論是華東政府到並不是沒有獲勝的機會,但隻能是利用遠征軍勞師遠征的劣勢,以長期的消耗戰來拖死遠征軍,而根本無法在海戰中擊敗遠征軍海軍,不過消耗戰本身就是兩敗俱傷,因此在戰後的談判中,互相都有籌碼,或是都想盡快結束戰爭,這樣德國的作用就沒有那麽大了。於是問題又迴到了最初的起點,華東政府能夠贏得這場戰爭嗎?
海因裏希沉呤了一會兒,才道:“委員先生,我對您的提議很感興趣,但我希望知道,華東政府對於戰勝遠征軍,到底有多少把握?”
李三傑略一遲疑,道:“我可以告訴親王閣下,我們有十足的把握擊敗遠征軍,但不會給親王閣下任何解釋。不過親王閣下相不相信並不重要,就算是完全不信,我們也能夠理解。最終是可以用事實來證明我們的自信。”
海因裏希苦笑了一聲,因為這話等於是沒說,雖然他個人有些相信,李三傑的態度決不是虛張生勢,但這話沒法對威廉二世說,因此隻好道:“好吧,你們的態度,我會如實的轉告給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