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對青州事件的處理結果,當然是不能讓華東政府感到滿意的,雖然清廷正式下詔,認定文瑞造反,也同意將詹天佑派往山東,為華東政府工作。但穿越者的另一個目地是要在山東徹底廢除淸政的官職體係,而清廷不僅沒有取消山東的官職體係,相反仍然將山東地區的官員任免權掌握在自己的手裏,僅僅隻是承諾,按穿越者的推薦人員授與官職。這樣的決議當然不能達到華東政府的目地。


    另外盡管清廷把詹天佑派到山東來了,但仍然耍了一個小花招,就是封給詹天佑一個山東鐵路局總督辦的官職,雖然無論是清廷還是華東政府,都沒有山東鐵路局這樣一個機構,但有了這個官職頭銜,那麽嚴格來說詹天佑仍然是清廷的官員,而且從理論上說,清廷隨時都可以把詹天佑調離山東。


    雖然越穿者的政治手腕或許不如慈禧,但卻比要慈禧多了100餘年的曆史經驗,而且在穿越前的時代,各種政治學和政治理論都己經十分成熟了,何況在舊時空裏,慈禧和清廷的信譽也並不高,因此穿越者根本就不可能相信慈禧或清廷的承諾。


    不過越穿者也沒有和清廷做過多的糾結,畢竟清廷己答應了穿越者的兩個條件,另外現在越穿者也不想馬上和淸廷翻臉,畢竟這樣做對華東政府也是利大於弊的。而且對付清廷派來的地方官員,華東政府還有的是辦法。


    當然華東政府也不打算向清廷推薦什麽地方官員名單,因為那樣做並沒有多大的意義,華東政府仍然還是推行自己的官職體係,並且依就在山東推行去清化的的措施,而如果清廷還想向山東派駐官員那就讓他派去好了,不過以前華東政府釆取的架空清廷的地方官員,到是一個很好的辦法,現在仍然可以繼續釆用,而且還可以再激進一點。


    原來為了照顧清廷官員們的情緒,華東政府對清廷的地方官員還算比較客氣,雖然把他們架空了,但除非是有官員主動來找華東政府的麻煩,否則華東政府一般對山東的地方官員,包括差役吏員都基本采取不聞不問的態度,並且還保留官衙府邸,因此清廷的官員還可以顯示一下自己的存在感。但現在就不同,首先要主動告戒山東的地方官員,老老實實的不要生事,也不要幹涉華東政府的施政;而且直接占領官衙府邸,改成地方政府的辦公地點或是直接拆除,讓官員另尋他處安身,而對差役吏員則釆取整頓、取締、收編的方式,徹底清除幹淨,這樣一來就讓山東的地方官員幾乎失去了所有的存在感,連象征意義都沒有了。


    其實經過了青州事件之後,清廷的官員們都己經將去山東任職視為九死一生的煉獄險途,甚致成為清廷官員進行排除異己,打擊政敵的手段,而被朝廷派往山東的官員也都無不四處找門路、拉關係改任他處,或是寧可辭官不做,也決不到山東去上任,畢竟官雖好當,但也要保住命才行。因此實際到山東上任的地方官員隻有十之一二。


    而原來清廷的山東地方官員也都開始自謀打算,各尋前程,有的努力運作關係,希望能早日調任他方,有的幹脆辭官不做,也要離開這個是非之地,有的官員沒有調任的門路,又駑馬戀棧豆,不想辭官,於是幹脆就在官邸中足不出戶,什麽都不管,隻等著任期滿了,朝廷自然會給自己新的安排;也還有少數的地方官員,大多數差役吏員則是看好華東政府的前景,於是都主動投靠到華東政府的一邊來。


    另一方麵,在青州事件之後,山東的地方勢力、鄉紳們也徹底的斷絕對朝廷的希望,除了少數有條件的鄉紳可以遷移到其他省去之外,其餘的地方勢力、鄉紳們也就隻能選擇服從華東政府的命令,因此在接下來華東政府在山東各地的土改工作也進行得順利多了,基本沒有受到什麽幹擾。


    從總體來看,青州事件所造成的後果,基本都達到了穿越者的預期目標。


    而在青州事件發生了兩周以後,華東政府派駐青州地區的軍隊也到達,是新編第二師的一團。二師是人民軍編製的第二個甲種師,負責駐守青島。而正在組建中的第三師將來負責駐防兗州府。


    原來跟據軍委的防區劃分,山東省的防備分成三個方麵,一是濟南駐軍,防區包括濟南府、武定府、東昌府、臨清州,主要負責山東西北地區的防務;一是兗州駐軍,防區包括兗州府、曹州府、沂州府、濟寧州,主要負責山東西南地區的防務;再就是青島駐軍,防區包括青州府、泰安府、萊州府、登州府,主要負責山東東部的沿海地區及領海的防務。


    與接管青州的軍隊做了交接之後,羅嶽帶領著自己的部隊,離開青州,到濟南去和師部匯合。隨行的還有在青州之亂中陣亡的旗人家屬,大約2500餘戶,7000多人,他們都被安置到濟南去定居,實際就是服役。雖然這一批人員中缺少青壯年男子,不過對華東政府來說,青壯年婦女一樣也是勞動力,何況青壯年婦女還有另外的用途。人民軍中可還有大量的單身戰士。


    經過了10餘天的行軍,羅嶽一行到達濟南,和師部匯合。這時一師進駐濟南己快一個月了。而人民軍的軍營選擇在濟南西北的濼口鎮,這時正在進行營房設施的興建。而軍隊暫時隻能住帳蓬。好在是這時己是6月時節,氣候炎熱,因此住帳蓬到也並不寒冷。而俘虜也都安排在軍區內做事。


    師長張正傑接見了羅嶽,也像羅嶽介紹這段時間以來的情況。原來就在一個多月以前,袁世凱己帶領清軍對直隸、河南、山東一帶的義和團餘部發動進攻。


    這時景賓廷、趙三多、李壯勇等人的聲勢頗為浩大,這時己經攻占大名府、鄣徳府、廣平府三地,共計有18個縣城,控製的人口近200萬,軍隊多達8萬餘人。


    而這次袁世凱出兵,僅僅隻出動了1萬5千餘軍隊,分為兩路進攻,一路由王士珍帶領,5千餘軍隊,由山西太原府出兵,進攻鄣徳府;一路由袁世凱親統領,共7千餘軍隊,由保定府出兵南進,攻擊大名府,兩路鉗製合擊。馮國璋領3千餘炮兵隨後接應。


    其實現在義和團餘眾起義的人數雖多,但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指揮,景賓廷隻是名議上的盟主,實際起義軍分成10餘支相對獨立的武裝力量,隻是在有戰鬥的時候,根據各股武裟勢力的自願而進行組合。不過其中要算景賓廷、趙三多、李壯勇還有夏思痛等人這一支的人數最多,而且戰功也最大,但也隻有1萬餘人,控製著大名府和附近的5個縣城,治下的人口大約60餘萬,也算是各股武裴勢力中實力最強的一支。


    其實以景賓廷部控製的人口,軍隊的規模完全可以再擴大一些,但李壯勇一直都向他們慣輸兵貴精不貴多的道理,景賓廷等人也聽從李壯勇的建議,擴兵基本隻選擇青壯年男子,老弱病幼都不用。


    而李壯勇的部下這時也擴大到了800餘人,同時分為兩部份,一部份為火槍隊,共有各種火槍200餘支,另一部份則仍然使用冷兵器,李壯勇挑人有比較嚴格的選擇,而且訓練水平也比其他隊伍高得多,平時也注重收集武器盔甲等裝備,因此他的隊伍人數雖然不多,但是起義軍中裝配最好,戰鬥力最強的一支軍隊,而且作戰積極,從不為保存實力而消極避戰,可以說景賓廷、趙三多這一股勢力的功績有一半都是李壯勇打下來的。


    夏思痛對李壯勇的練兵之法頗感興趣,因此常和他交談,進而發現李壯勇對海外世界、列國諸強竟然還有一定的了解,也不禁大為意外,李壯勇到也沒有隱瞞,告訴夏思痛,這些知識都是自己在人民軍裏學到的。


    而得知清廷將出兵來進攻自己,景賓廷、趙三多、李壯勇、夏思痛等人商議決定主動出擊,搶先攻占順徳府,這樣就可以在大名府、鄣徳府、廣平府之前,設置一道屏障。並邀請其他武裝勢力一起出兵,不過有不少武裝勢力都為求保存實力而推辭,最終隻有6個武裝勢力願意和景賓廷等人一起出戰,總計兵力約2萬5千餘人。


    不過袁世凱得知起義軍打算搶先攻占順徳府之後,也不敢大意,命段祺瑞先帶1千軍隊,輕裝出發,日夜兼程趕到彰德府去守衛,同時又催促王士珍盡快從山西進軍,合擊起義軍。


    結果段祺瑞率軍急行,終於搶先一天,趕到順德府,並且在城外布置好陣地。起義軍向北洋新軍的陣地連攻了三天,但在北洋新軍兇猛的火力麵前,損兵1500餘人,都沒能攻破北洋新軍的防線,而就在這時王士珍己突進河南省,在一天之力,連續擊敗了三支起義軍,攻占了磁州、邯鄲,不僅切斷了彰德府與順徳府之間的連係,並且還直逼廣平府。


    而景賓廷、趙三多、李壯勇等人也怕自己的後路被北洋新軍截斷,因此隻得從順徳府撤軍,退守到廣平府。結果王士珍、段祺瑞在廣平府城前會合,於是雙方在廣平府前展開了一場激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橫掃晚清的無敵艦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木林森444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木林森444並收藏橫掃晚清的無敵艦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