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的心裏雖然有些不大痛快,但這畢竟是在青島密約中就己經確定的事情,海外華人這樣做,也不能說他們不對,最多就是沒有向清廷打一聲招唿就幹了,因此也就沒有多提。
雙方立刻展開了會談,其實天津分治大的原則在靑島密約中都已經確定下來,現在雙方討論的隻是一些細節,主要三個方麵,一是雙方的邊界、區域、執法管理怎樣管控,二是清廷的漕運、官運怎樣管理;三是穿越者控製的開平煤礦和天津新區的聯接。
現在雙方在天津的邊線和控製區域己經在靑島密約中確定好了,到是沒有什麽可爭議的,但怎樣管控,就需要進一步的協商細節,首先是邊線的管控,是否需要修建邊牆並派士兵把守,弄得像國境線一樣;其次人員,以前都是天津人,現在天津實際是分成兩個部份,本地的人員怎樣算,是否允許自甴流通,而外來人員又怎麽算,是否允許自由流通;最後是各自的執法,由其是跨區域執法怎麽處理。
對此李鬆晨早己經有考慮,因此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首先沿雙方協商好的邊線修建一條道路,以示確定各自的控製區域範圍,但無需派遣士兵把守,隻需定期派人巡視就行了;其次是無論是本地人員還是外地人員,都可以自由流通,沒有限製;最後是各自的士兵、警察隻在自己的控製區域內活動、執法,發生事故,按發生地點處置,即在老城發生的事情由清廷處置、在新區發生的事情甴新區處置,如果需要跨區域執法、取證、調查,則需要通知另一方,而另一方需要盡力的配合;另外李鬆晨還建議,在雙方的邊境修建一座執法辦事點,由雙方的執法人員同共管理,發生事件可以直接溝通協商。
袁世凱認真的閱讀了李鬆晨的建議,大體是讚同的,但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不同意見,沿邊線修建一條道路,以示區分,袁世凱是讚同的,但要求在原老城的城牆處,再修建一道低牆,以防盜賊,並且保證牆高不會超過一丈。
而李鬆晨考慮之後,也同意清廷在老城區的範圍外修建一道低牆,但要求不能砌磚牆,而是鐵杆格柵牆,格柵的間距不少於半尺,即15厘米,而且是單層。這還是防止清廷借矮牆為掩護的軍事用途,畢竟一丈高的磚牆,在戰爭中仍然是不錯的掩體,而鐵杆格柵牆就不可能當掩體用了。袁世凱也知道海外華人擔心什麽,但能爭取到這一步己經是很好的結果了,也就沒有再糾結。
對人員自由流通,袁世凱到是沒有異議,但認為應對天津的居民辦理戶籍,跨區域活動時需要登記,並規定時間範圍,超過了時間範圍,可以延期,這樣也便兩邊的利於管理。對外來的人員也同樣的方法處理。李鬆晨想了一想,覺得這樣做也可以接受,就沒有再反對。
而最後兩條,袁世凱基本沒有什麽修改補充的,都接受下來,於是雙方正式簽定了天津治安管理協議,做為以後天津分治的管理依據。
對清廷的漕運、官運物資事項,李鬆晨提出了兩個方案,一是可以免除清廷的漕運、官運的海關、過境費用,但如果使用現在天津新區己有的港口、碼頭、鐵路、倉庫等設置,清廷則需要支付相應的費用,而且必須提前10天將運送的物資、數量、規格通告天津新區,這邊好做相應的運輸或貯存安排;二是由清廷自行在天津新區內修建港口、碼頭、鐵路、倉庫等設置,專項專用,並自行派人管理,相應的管理、運營、維護費用自理,同時還要支付地租費用,天津新區不予幹涉,同時也免除海關、過境費用。
另外,無論是使用天津新區的設施還是清廷自行建設管理,天津新區方麵都需要對漕運、官運的貨物進行嚴格的清查,以防挾私攜帶。在以前走運河漕運的時候,挾帶私貨是常有的事情,因為漕運的船隊是不受沿途的關卡檢查,不用交納沿途的稅費,因此用漕運船隊挾帶私貨就成了常態化。但穿越者雖然可以免除漕運、官運的稅費,但也決不允許有人利用漕運、官運挾帶私貨。
而看到兩個方案,袁世凱也有些麻爪,應該說李鬆晨提出了兩個方案都很合理,袁世凱也提不出什麽更好的方案來,從朝廷的角度是肯定是希望選擇第二個方案,但僅僅隻是為了漕運而修建港口、碼頭、鐵路、倉庫等設置,未免太不劃算了,而且現在朝廷也沒有錢,因此從理智上來說,應該選擇第一個方案,但這就受製於人,袁世凱也拿不定主意,隻好推說要請示朝廷才能決定。對此李鬆晨也表示理解。
最後一個就是開平煤礦和天津新區的聯通,現在開平煤礦和天津新區之間有鐵路相通,但大部份都要通過清廷的控製區,李鬆晨向袁世凱提出,要求清廷維護鐵路及火車的安全,同時在列車上會派士兵隨行護送,但保證士兵在未受到攻擊的情況下,絕不會主動下車。袁世凱考慮了片刻之後,也答應下來。
隻用了半天的時間, 雙方就協商完畢,袁世凱將協商的結果迴報給清廷,要求朝廷確定漕運的方案,或者拿出一個新方案來。三天以後,收到了清廷的迴複,漕運選擇第一個方案。
其實對漕運的選擇,清廷也經過了反複的討論,但問題是現在清廷即沒有錢去修建港口、碼頭、鐵路、倉庫等設置,也拿不出一個更好的方案來,隻能捏著鼻子選擇穿越者提出的第一個方案。而就是這一項,每年至少可以為華東政府帶來近百萬兩白銀的收入。
天津分治就這樣確定下來,李鬆晨下令天津新區的官員撤離天津老城;袁世凱下令趙秉均帶領1千北洋軍,進駐天津老城,和駐守的人民軍辦理交接事務,隻用了一天時間,天津老城的交接手續辦理完畢,清廷總算是又恢複了對天津老城的統治。而袁世凱又和李鬆晨進行會唔,要求海外華人盡快派人到上海,與上海道台餘聯沅協商辦理上海新區的交接,同時也和輪船招商局辦理航行事務。因為隻有把這些事情都辦好了,漕運、官運才能恢複。
李鬆晨當然也不想拖延,上海新區的事情到是和他無關,但航運業務卻是關係到天津的實質利益,因此立刻約見了己確定好的上海新區的負責人楊育新。
楊育新是一艘客滾船上的運營經理,是較早參加工作的穿越者之一,在穿越者占領了天津以後,他出任天津利順德飯店的經理。差不多經營了一年多的時間,而且楊育新頗有經營頭腦,一方麵在利順徳飯店引入現代經營模式,組織現代歌舞表演,並且還改造出了一個電影院,因此使利順徳飯店成為穿越者在天津的一個對外窗口,並且接待了不少名人。
不過楊育新並不僅僅滿足於隻當一個飯店的經理,因為如果是在舊時空裏到也罷了,但在這個時代,機遇絕不僅於此。而且隨著穿越者的統治穩定,官員的數量越來越多,開辦的工廠企業也越來越多,而在相當一段時間內,華東政府基本不會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因此利順德飯店的發展前途就顯得比較有限了。於是楊育新也留心觀察華東政府的動向,為自己尋找新的發展道路。
華東政府正式成立以後,穿越者公開招聘上海新區的負責人,楊育新立刻就意識到機會來了。雖然上海新區的麵積不大,但上海的位置十分特殊,是這個時代中國的經濟中心和對外窗口,而上海新區就是穿越者設在上海的一個據點,這個負責人的地位自然是十分重要的,即使是以後穿越者取得了全國政權,自己至少也能進入上海地方政府的領導班子,舊時空的中國人都知道,在行政級別相同的情況下,上海的地方官員實際都要重要一些。
於是楊育新報名參加了上海新區負責人的競選。結果在六名候選人中, 楊育新脫穎而出,當選為上海新區的負責人。而楊育新能夠成功當選,一方麵是他在利順德飯店經營的成績;另一方麵也是他提出了建設上海新區的思路。
而為了能夠當選上海新區負責人,楊育新確實很花了一番心思研究華東政府的現狀和上海的情況,在他提交的競選大綱中,著重提出了兩個觀點,第一是上海新區的定位經濟功能,主要的作用是協助華東政府發展經濟、工業,增加財政收入,而不是定位在政治方麵和清廷、維新派或是革命派進行論戰,或是組織一些反清的宣傳行動;第二是同時還兼有展示穿越者的文明、現代、文化方麵的風貌,爭取輿論的話語權。由於這個時代的中國整體還是一個封閉社會,開放的地方也就幾個,而上海又是其中最為開放的地方,因此隻要在上海爭取到了輿論的話語權,實際也就爭取到了全國的輿論話語權。
而且楊育新又進一步解釋,自己所說的爭取輿論話語權,並不是要去大張旗鼓宣傳華東政府的政治主張、宣揚自由民主人權什麽的,而是從文化、生活、娛樂等細微方麵入手,淺移默化的影響社會輿論,也就是發揮所謂的軟實力,在這方麵穿越者實際是有極大的優勢的,隻是在以前並未將這方麵的優勢發揮出來。
雙方立刻展開了會談,其實天津分治大的原則在靑島密約中都已經確定下來,現在雙方討論的隻是一些細節,主要三個方麵,一是雙方的邊界、區域、執法管理怎樣管控,二是清廷的漕運、官運怎樣管理;三是穿越者控製的開平煤礦和天津新區的聯接。
現在雙方在天津的邊線和控製區域己經在靑島密約中確定好了,到是沒有什麽可爭議的,但怎樣管控,就需要進一步的協商細節,首先是邊線的管控,是否需要修建邊牆並派士兵把守,弄得像國境線一樣;其次人員,以前都是天津人,現在天津實際是分成兩個部份,本地的人員怎樣算,是否允許自甴流通,而外來人員又怎麽算,是否允許自由流通;最後是各自的執法,由其是跨區域執法怎麽處理。
對此李鬆晨早己經有考慮,因此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首先沿雙方協商好的邊線修建一條道路,以示確定各自的控製區域範圍,但無需派遣士兵把守,隻需定期派人巡視就行了;其次是無論是本地人員還是外地人員,都可以自由流通,沒有限製;最後是各自的士兵、警察隻在自己的控製區域內活動、執法,發生事故,按發生地點處置,即在老城發生的事情由清廷處置、在新區發生的事情甴新區處置,如果需要跨區域執法、取證、調查,則需要通知另一方,而另一方需要盡力的配合;另外李鬆晨還建議,在雙方的邊境修建一座執法辦事點,由雙方的執法人員同共管理,發生事件可以直接溝通協商。
袁世凱認真的閱讀了李鬆晨的建議,大體是讚同的,但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不同意見,沿邊線修建一條道路,以示區分,袁世凱是讚同的,但要求在原老城的城牆處,再修建一道低牆,以防盜賊,並且保證牆高不會超過一丈。
而李鬆晨考慮之後,也同意清廷在老城區的範圍外修建一道低牆,但要求不能砌磚牆,而是鐵杆格柵牆,格柵的間距不少於半尺,即15厘米,而且是單層。這還是防止清廷借矮牆為掩護的軍事用途,畢竟一丈高的磚牆,在戰爭中仍然是不錯的掩體,而鐵杆格柵牆就不可能當掩體用了。袁世凱也知道海外華人擔心什麽,但能爭取到這一步己經是很好的結果了,也就沒有再糾結。
對人員自由流通,袁世凱到是沒有異議,但認為應對天津的居民辦理戶籍,跨區域活動時需要登記,並規定時間範圍,超過了時間範圍,可以延期,這樣也便兩邊的利於管理。對外來的人員也同樣的方法處理。李鬆晨想了一想,覺得這樣做也可以接受,就沒有再反對。
而最後兩條,袁世凱基本沒有什麽修改補充的,都接受下來,於是雙方正式簽定了天津治安管理協議,做為以後天津分治的管理依據。
對清廷的漕運、官運物資事項,李鬆晨提出了兩個方案,一是可以免除清廷的漕運、官運的海關、過境費用,但如果使用現在天津新區己有的港口、碼頭、鐵路、倉庫等設置,清廷則需要支付相應的費用,而且必須提前10天將運送的物資、數量、規格通告天津新區,這邊好做相應的運輸或貯存安排;二是由清廷自行在天津新區內修建港口、碼頭、鐵路、倉庫等設置,專項專用,並自行派人管理,相應的管理、運營、維護費用自理,同時還要支付地租費用,天津新區不予幹涉,同時也免除海關、過境費用。
另外,無論是使用天津新區的設施還是清廷自行建設管理,天津新區方麵都需要對漕運、官運的貨物進行嚴格的清查,以防挾私攜帶。在以前走運河漕運的時候,挾帶私貨是常有的事情,因為漕運的船隊是不受沿途的關卡檢查,不用交納沿途的稅費,因此用漕運船隊挾帶私貨就成了常態化。但穿越者雖然可以免除漕運、官運的稅費,但也決不允許有人利用漕運、官運挾帶私貨。
而看到兩個方案,袁世凱也有些麻爪,應該說李鬆晨提出了兩個方案都很合理,袁世凱也提不出什麽更好的方案來,從朝廷的角度是肯定是希望選擇第二個方案,但僅僅隻是為了漕運而修建港口、碼頭、鐵路、倉庫等設置,未免太不劃算了,而且現在朝廷也沒有錢,因此從理智上來說,應該選擇第一個方案,但這就受製於人,袁世凱也拿不定主意,隻好推說要請示朝廷才能決定。對此李鬆晨也表示理解。
最後一個就是開平煤礦和天津新區的聯通,現在開平煤礦和天津新區之間有鐵路相通,但大部份都要通過清廷的控製區,李鬆晨向袁世凱提出,要求清廷維護鐵路及火車的安全,同時在列車上會派士兵隨行護送,但保證士兵在未受到攻擊的情況下,絕不會主動下車。袁世凱考慮了片刻之後,也答應下來。
隻用了半天的時間, 雙方就協商完畢,袁世凱將協商的結果迴報給清廷,要求朝廷確定漕運的方案,或者拿出一個新方案來。三天以後,收到了清廷的迴複,漕運選擇第一個方案。
其實對漕運的選擇,清廷也經過了反複的討論,但問題是現在清廷即沒有錢去修建港口、碼頭、鐵路、倉庫等設置,也拿不出一個更好的方案來,隻能捏著鼻子選擇穿越者提出的第一個方案。而就是這一項,每年至少可以為華東政府帶來近百萬兩白銀的收入。
天津分治就這樣確定下來,李鬆晨下令天津新區的官員撤離天津老城;袁世凱下令趙秉均帶領1千北洋軍,進駐天津老城,和駐守的人民軍辦理交接事務,隻用了一天時間,天津老城的交接手續辦理完畢,清廷總算是又恢複了對天津老城的統治。而袁世凱又和李鬆晨進行會唔,要求海外華人盡快派人到上海,與上海道台餘聯沅協商辦理上海新區的交接,同時也和輪船招商局辦理航行事務。因為隻有把這些事情都辦好了,漕運、官運才能恢複。
李鬆晨當然也不想拖延,上海新區的事情到是和他無關,但航運業務卻是關係到天津的實質利益,因此立刻約見了己確定好的上海新區的負責人楊育新。
楊育新是一艘客滾船上的運營經理,是較早參加工作的穿越者之一,在穿越者占領了天津以後,他出任天津利順德飯店的經理。差不多經營了一年多的時間,而且楊育新頗有經營頭腦,一方麵在利順徳飯店引入現代經營模式,組織現代歌舞表演,並且還改造出了一個電影院,因此使利順徳飯店成為穿越者在天津的一個對外窗口,並且接待了不少名人。
不過楊育新並不僅僅滿足於隻當一個飯店的經理,因為如果是在舊時空裏到也罷了,但在這個時代,機遇絕不僅於此。而且隨著穿越者的統治穩定,官員的數量越來越多,開辦的工廠企業也越來越多,而在相當一段時間內,華東政府基本不會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因此利順德飯店的發展前途就顯得比較有限了。於是楊育新也留心觀察華東政府的動向,為自己尋找新的發展道路。
華東政府正式成立以後,穿越者公開招聘上海新區的負責人,楊育新立刻就意識到機會來了。雖然上海新區的麵積不大,但上海的位置十分特殊,是這個時代中國的經濟中心和對外窗口,而上海新區就是穿越者設在上海的一個據點,這個負責人的地位自然是十分重要的,即使是以後穿越者取得了全國政權,自己至少也能進入上海地方政府的領導班子,舊時空的中國人都知道,在行政級別相同的情況下,上海的地方官員實際都要重要一些。
於是楊育新報名參加了上海新區負責人的競選。結果在六名候選人中, 楊育新脫穎而出,當選為上海新區的負責人。而楊育新能夠成功當選,一方麵是他在利順德飯店經營的成績;另一方麵也是他提出了建設上海新區的思路。
而為了能夠當選上海新區負責人,楊育新確實很花了一番心思研究華東政府的現狀和上海的情況,在他提交的競選大綱中,著重提出了兩個觀點,第一是上海新區的定位經濟功能,主要的作用是協助華東政府發展經濟、工業,增加財政收入,而不是定位在政治方麵和清廷、維新派或是革命派進行論戰,或是組織一些反清的宣傳行動;第二是同時還兼有展示穿越者的文明、現代、文化方麵的風貌,爭取輿論的話語權。由於這個時代的中國整體還是一個封閉社會,開放的地方也就幾個,而上海又是其中最為開放的地方,因此隻要在上海爭取到了輿論的話語權,實際也就爭取到了全國的輿論話語權。
而且楊育新又進一步解釋,自己所說的爭取輿論話語權,並不是要去大張旗鼓宣傳華東政府的政治主張、宣揚自由民主人權什麽的,而是從文化、生活、娛樂等細微方麵入手,淺移默化的影響社會輿論,也就是發揮所謂的軟實力,在這方麵穿越者實際是有極大的優勢的,隻是在以前並未將這方麵的優勢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