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國虎安山大部族公子瞫夢龍、舟師主將荼天尺都相當明白,如果不是形勢十萬火急,八公子巴遠安不會下令圍剿妖怪正在關鍵時刻的虎安山舟師以最快的速度前去增援。
可是,這兩人此時還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麽情況。趁瞫夢龍、荼天尺在路上,補敘一下發生的重大事情。
公元前362年,是一個多事之年。
是年,衛聲公去世,其子衛速即位為衛成侯;燕桓公去世,其子即位為燕文公;韓昭侯即位。
是年,秦獻公去世,其子即位為秦孝公,這是中國曆史上的更大的一件事情,戰國最著名的操盤手商鞅因之而走上前台,並將改變曆史。
是年,魏相公叔痤大敗趙軍、韓軍於澮水北岸,並且俘獲了趙將樂祚,占領了趙國的皮牟(今山西省翼城東北)。
當年,魏國又向趙國的腹地進攻,取列人(今河北省肥鄉東北)、肥(今河北省肥鄉西)等城邑,逼趙都邯鄲。
還是這一年,魏國以公叔痤為統帥,討伐秦國,終於碰到了硬骨頭,秦魏兩國在少梁激戰,魏軍大敗。
戰國時期,天下混亂,死心踏地的盟友能有幾個?他國之間紛爭越激烈,於己則越有利。
此時,楚軍夷城主將養明已經成為楚國對外擴張策略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經過多年的準備,養明認為,伐巴大事,萬事俱備,隻欠動手,於是在幾個月前就上表楚宣王,力主伐巴。
可是,當時魏與韓、趙、秦的戰事還在進行之中,楚宣王想看看情形再說。
近兩個月前,養明探到巴國丹涪水出了妖怪,在當時的人們看來,國中出妖,是大不祥之事,甚至有亡國之兆,於是養明再次上表楚宣王,主張伐巴機不可失。
此時,魏與韓、趙、秦幾個大國之間的戰事,或者已經結束,或者接近尾聲,楚宣王想看的戲已經看完了,他認為自己這個地域最寬的大國之君應該粉墨登場了,於是同意向夷城增兵,向巴國烏江流域發起一輪勢在必得的進攻,並將親自到夷城坐鎮。
楚軍兵分兩路,一路由楚軍夷城主將養明、勇將鬥鷹出七戳山(齊嶽山)、都亭山(今湖北利川境內);一路由夷城新任副帥屈容進攻巴國筱關(今曉關,位於今湖北宣恩縣境)。
這個屈容,不是別人,正是在古丈(今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縣)大戰之中,敗於巴國名將巴秀的楚將屈容。
屈容此人,前麵已經提到過。此人後來成為烏江巴人比養明更加可怕的敵手,不妨補充說一說他。
屈容,係古庸國君室後人,自小聰明,武功出類,智力拔萃。少時,其父見楚國已經強大,複故國之夢比摘月亮還難,於是改名換姓,攜子屈容投靠了楚武王之子屈暇一脈的大族屈氏。
屈容拜師苦讀兵書, 以頭懸梁、錐刺股的精神,數年便大成。
其父死後,屈氏將他薦與楚王,為用裨將。數年征戰下來,多有戰功,卻因各種原因遷升十分緩慢,突然想到小時就發過的一個血誓,既然複國無望,不如把當年庸國布下秘密軍隊和兩片虎符之事作為升遷發達之路,於是向楚王添油加醋報告。
楚王半信半疑,但仍感其對楚國之忠,也知其武功、兵學都不錯,於是升他為中柱國,也就是將軍。
他覺得楚王對自己的信任還不足夠,於是多方尋找虎符實物,以求讓楚王親眼見到那件寶物,必然更加信任和重用。
當他通過調查史料、分析等手段,發現巫貞(即巫城、如煙之父)手上可能有一半庸國虎符之後,專程拜見巫貞,說服他獻出虎符,共求發達,不料一則巫貞堅守世代血誓,不願以出賣故國絕秘來換取富貴,二則屈容對不出當年留下的一句暗語,巫貞懷疑他的動機和他的身份,至少敢肯定他不是手中有虎符的庸國君室後人,於是矢口否認手上有庸國虎符。
屈容懷恨,也想借楚王之威逼巫貞就範,向楚王誣陷巫貞,致使巫貞離開楚國,進了巴國,後被巴人打入了丹涪水的第一險地天坑——此是前話(事見本書第56章《背井離鄉》)。
此次巴楚開戰再次大戰,因屈容多次向楚王提出過討伐巴國的方略,楚王令他到夷城協助養明破巴。包括名臣昭奚恤在內的楚國君臣認為,兩個“巴國通”的合作,巴國的事情就容易解決得多了。
巴國高層,鑒於當年的天下形勢,對於楚國的大規模進攻,有思想準備,緊緊張張中度過了大半年,楚國人卻一點動靜也沒有,眼看入冬,以為怕冷的楚國人今年不會再來了,思想有所鬆懈。
探到楚國兩路大軍光臨,巴國主下令由八公子巴遠安率眾禦敵,江州虎賁師參戰,全國各部族緊急增援。
對於楚國的兩路大軍,巴軍主帥、八公子巴遠安和中將軍巴秀等經過緊急商議,認為養明、鬥鷹這一對強強聯手的帥將組合,一定是楚軍的主攻方向,且都亭山同樣是兵家必爭之地,而敗軍之將屈容被貶到夷城來擔任養明的副手,其進攻筱關、直接威脅鬱水鹽泉的目的是為了牽製巴軍主力。
基於上述判斷,巴軍主將巴遠安、中將軍巴秀提大軍進都亭山與楚軍決戰;已經晉升為巴國中將軍的石城軍營主將、鬱侯次子巴蓬率眾對付敗軍之將屈容。
巴軍主力剛剛到達都亭山,楚軍趁巴軍立足未穩,立即展開了一場大戰,殺得血肉橫飛。
這一場大戰,後世稱為“都亭山之戰”。
都亭山,是一座名山,更是巴人的是一座聖山,但不是因為曾經發生過這次巴楚大戰,而是因為巴國史上最偉大的英雄、也是唯一一個在史籍上記載名字的英雄巴蔓子埋在這座山上,《明一統誌》有記載:“蔓子自刎,以頭授楚,巴國葬其身於都亭山。”清光緒年間的《利川縣誌》稱:“巴國將軍蔓子自刎,葬其身於都亭山”。
後世名將石達開、劉伯承均在此山激戰、駐紮過,足見此山為兵爭要地,其南蒲雄關及附近的銅鑼關、三陽關均是巴(蜀)楚道上的有名險關,兵家必爭之地。
都亭山之戰中,麵對血性十足的巴人,兵力處於絕對優勢的楚軍並沒有占到明顯的便宜,隨後又戰了幾場,各有勝負,轉為相持。
不過,鑒於雙方綜合實力的巨大差距,在沒有占據到明顯地形優勢的前提下,兩軍正麵相持,弊大於利的,屬於巴人。
正在八公子巴遠安、中將軍巴秀苦思速戰速決的對策之際,鬱侯次子、石城主將巴蓬的信使火速趕來,報告了一個巴軍高層對自己的誤判後悔得吐血的消息。
可是,這兩人此時還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麽情況。趁瞫夢龍、荼天尺在路上,補敘一下發生的重大事情。
公元前362年,是一個多事之年。
是年,衛聲公去世,其子衛速即位為衛成侯;燕桓公去世,其子即位為燕文公;韓昭侯即位。
是年,秦獻公去世,其子即位為秦孝公,這是中國曆史上的更大的一件事情,戰國最著名的操盤手商鞅因之而走上前台,並將改變曆史。
是年,魏相公叔痤大敗趙軍、韓軍於澮水北岸,並且俘獲了趙將樂祚,占領了趙國的皮牟(今山西省翼城東北)。
當年,魏國又向趙國的腹地進攻,取列人(今河北省肥鄉東北)、肥(今河北省肥鄉西)等城邑,逼趙都邯鄲。
還是這一年,魏國以公叔痤為統帥,討伐秦國,終於碰到了硬骨頭,秦魏兩國在少梁激戰,魏軍大敗。
戰國時期,天下混亂,死心踏地的盟友能有幾個?他國之間紛爭越激烈,於己則越有利。
此時,楚軍夷城主將養明已經成為楚國對外擴張策略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經過多年的準備,養明認為,伐巴大事,萬事俱備,隻欠動手,於是在幾個月前就上表楚宣王,力主伐巴。
可是,當時魏與韓、趙、秦的戰事還在進行之中,楚宣王想看看情形再說。
近兩個月前,養明探到巴國丹涪水出了妖怪,在當時的人們看來,國中出妖,是大不祥之事,甚至有亡國之兆,於是養明再次上表楚宣王,主張伐巴機不可失。
此時,魏與韓、趙、秦幾個大國之間的戰事,或者已經結束,或者接近尾聲,楚宣王想看的戲已經看完了,他認為自己這個地域最寬的大國之君應該粉墨登場了,於是同意向夷城增兵,向巴國烏江流域發起一輪勢在必得的進攻,並將親自到夷城坐鎮。
楚軍兵分兩路,一路由楚軍夷城主將養明、勇將鬥鷹出七戳山(齊嶽山)、都亭山(今湖北利川境內);一路由夷城新任副帥屈容進攻巴國筱關(今曉關,位於今湖北宣恩縣境)。
這個屈容,不是別人,正是在古丈(今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縣)大戰之中,敗於巴國名將巴秀的楚將屈容。
屈容此人,前麵已經提到過。此人後來成為烏江巴人比養明更加可怕的敵手,不妨補充說一說他。
屈容,係古庸國君室後人,自小聰明,武功出類,智力拔萃。少時,其父見楚國已經強大,複故國之夢比摘月亮還難,於是改名換姓,攜子屈容投靠了楚武王之子屈暇一脈的大族屈氏。
屈容拜師苦讀兵書, 以頭懸梁、錐刺股的精神,數年便大成。
其父死後,屈氏將他薦與楚王,為用裨將。數年征戰下來,多有戰功,卻因各種原因遷升十分緩慢,突然想到小時就發過的一個血誓,既然複國無望,不如把當年庸國布下秘密軍隊和兩片虎符之事作為升遷發達之路,於是向楚王添油加醋報告。
楚王半信半疑,但仍感其對楚國之忠,也知其武功、兵學都不錯,於是升他為中柱國,也就是將軍。
他覺得楚王對自己的信任還不足夠,於是多方尋找虎符實物,以求讓楚王親眼見到那件寶物,必然更加信任和重用。
當他通過調查史料、分析等手段,發現巫貞(即巫城、如煙之父)手上可能有一半庸國虎符之後,專程拜見巫貞,說服他獻出虎符,共求發達,不料一則巫貞堅守世代血誓,不願以出賣故國絕秘來換取富貴,二則屈容對不出當年留下的一句暗語,巫貞懷疑他的動機和他的身份,至少敢肯定他不是手中有虎符的庸國君室後人,於是矢口否認手上有庸國虎符。
屈容懷恨,也想借楚王之威逼巫貞就範,向楚王誣陷巫貞,致使巫貞離開楚國,進了巴國,後被巴人打入了丹涪水的第一險地天坑——此是前話(事見本書第56章《背井離鄉》)。
此次巴楚開戰再次大戰,因屈容多次向楚王提出過討伐巴國的方略,楚王令他到夷城協助養明破巴。包括名臣昭奚恤在內的楚國君臣認為,兩個“巴國通”的合作,巴國的事情就容易解決得多了。
巴國高層,鑒於當年的天下形勢,對於楚國的大規模進攻,有思想準備,緊緊張張中度過了大半年,楚國人卻一點動靜也沒有,眼看入冬,以為怕冷的楚國人今年不會再來了,思想有所鬆懈。
探到楚國兩路大軍光臨,巴國主下令由八公子巴遠安率眾禦敵,江州虎賁師參戰,全國各部族緊急增援。
對於楚國的兩路大軍,巴軍主帥、八公子巴遠安和中將軍巴秀等經過緊急商議,認為養明、鬥鷹這一對強強聯手的帥將組合,一定是楚軍的主攻方向,且都亭山同樣是兵家必爭之地,而敗軍之將屈容被貶到夷城來擔任養明的副手,其進攻筱關、直接威脅鬱水鹽泉的目的是為了牽製巴軍主力。
基於上述判斷,巴軍主將巴遠安、中將軍巴秀提大軍進都亭山與楚軍決戰;已經晉升為巴國中將軍的石城軍營主將、鬱侯次子巴蓬率眾對付敗軍之將屈容。
巴軍主力剛剛到達都亭山,楚軍趁巴軍立足未穩,立即展開了一場大戰,殺得血肉橫飛。
這一場大戰,後世稱為“都亭山之戰”。
都亭山,是一座名山,更是巴人的是一座聖山,但不是因為曾經發生過這次巴楚大戰,而是因為巴國史上最偉大的英雄、也是唯一一個在史籍上記載名字的英雄巴蔓子埋在這座山上,《明一統誌》有記載:“蔓子自刎,以頭授楚,巴國葬其身於都亭山。”清光緒年間的《利川縣誌》稱:“巴國將軍蔓子自刎,葬其身於都亭山”。
後世名將石達開、劉伯承均在此山激戰、駐紮過,足見此山為兵爭要地,其南蒲雄關及附近的銅鑼關、三陽關均是巴(蜀)楚道上的有名險關,兵家必爭之地。
都亭山之戰中,麵對血性十足的巴人,兵力處於絕對優勢的楚軍並沒有占到明顯的便宜,隨後又戰了幾場,各有勝負,轉為相持。
不過,鑒於雙方綜合實力的巨大差距,在沒有占據到明顯地形優勢的前提下,兩軍正麵相持,弊大於利的,屬於巴人。
正在八公子巴遠安、中將軍巴秀苦思速戰速決的對策之際,鬱侯次子、石城主將巴蓬的信使火速趕來,報告了一個巴軍高層對自己的誤判後悔得吐血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