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再一次如約而至。
巴國舊都枳,雖然還有初春的寒意,但人們的心裏,已經開始淡忘了冬天的滋味。
巴國中卿鄂仁緊急來見六公子巴平安,原因是巴蜀邊界分屬兩國的兩個部族,發生糾紛,大打出手,蜀族部落被蠻不講理的巴人打死打傷二十餘人。
喜劇的是,這兩個部族發生糾紛的原因,居然與春秋時期楚國與吳國邊界因兩個女子爭桑而誘發的一場戰爭,同出一轍。其實,不足為怪 ,因為蜀地是蠶桑的發源地,這一帶數次出現類似事件,隻不過這一次引發了更嚴重的後果。
蜀人部族向駐守當地的本國邊將求援,蜀將率兵掃蕩了那個巴人部族,幸得巴人聞風而逃,死傷人數不多,但被搶走未及搬走的全部糧食、畜禽。
蜀邊將預料到,巴人部族吃了虧,也一定會向駐守在當地的巴國邊將求援,與其坐等巴將提兵上門來討說法,不如一不做二不休,還可借此機會報複上年兵敗之辱。
於是,蜀國那員邊將,不顧內部的激烈爭論和反對,突然從有“巴蜀要塞”之稱的中江(今四川省內江境內),沿沱江夜襲巴國邊境重鎮。
兵至城下,多次立有軍功、驕傲自大的巴軍守將資迪,惱羞成怒,再加輕敵,不聽部將苦言相勸,執意出城迎敵,一戰失守,其部鳥散。
資迪逃脫,欲憑與四公子巴東安多年的老關係,迴都城江州搬兵奪迴城池。
其心腹讒言道:“自從上年大敗蜀國、破了充國都城閬中,四公子巴東安被吹捧上了天,已不是以前的四公子了,豈能容忍他所部在此時吃一場大敗仗?”
資迪猛醒,畏罪投了蜀國。
這一下,都城江州如炸開了鍋,比戰敗失城的消息還要讓巴東安大為惱怒,欲起大兵,再次教訓蜀國。
可是,巴國上卿相尚、上將軍巴無疾等要人卻認為,上年才與蜀國打了一場大仗,雖然取勝,但耗費巨大,此時不宜再興大軍;而且還認為,這次事件,屬於偶然事件,隻需令一名將,率精銳奪迴失地,然後找蜀國賠禮道歉、賠償損失,若蜀國不賠償,再名正言順興兵,方為上策。
六公子巴平安的支持者們,看到上卿相尚這位巴東安立儲君的支持者,這一次也反對出兵伐蜀,頓時又高調起來。
由此,引發了都城江州上層的激烈爭執,巴國主及其四子巴東安因此遲疑不決。
話頭迴到枳都。
聽了巴平安介紹的這個情況,鄂仁道:“六公子,你想,將軍資迪,是四公子巴東安的愛將,因輕敵導致失城,並懼罪投了蜀國,君上難道不震怒?”
“公父肯定震怒。”
“在我大巴國,戰敗猶可恕,投敵必不饒,四公子愛將出了這件大醜事,君上一定怪他治軍不嚴。”
巴平安感覺他話中有話,道:“有話直言。”
“我之意是:機會,是此消彼長的,這件事,對四公子是一件大壞事,對六公子你,卻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巴平安想要點頭,又沒點出來,道:“總之,都不能說是好事。不過,既然有機可用,可再去江洲活動。”
“正當如此。除此之外,六公子應抓住機會,再有所作為,則君上或許會迴心轉意。說齊天,杵齊地,六公子,你才是君上唯一僅存的嫡子。”
巴平安終於點了點因虎安宮美人之事弄得灰頭土臉不太自信的頭,道:“言之有理。”
二人正在商議,駐石城的巴國八公子的急信到,巴平安粗略看了內容,麵色凝重,然後將秘信遞給鄂仁。
鄂仁快速瀏覽過秘信,笑道:“六公子,我們此時需要的,正是一場勝利。楚軍既然不請自來,我看是天賜良機。”
“請將軍巴秀、瞫弼,大夫鄭桓來議事。”鄂仁這話正中巴平安心意,巴平安對一侍從道。
中將軍巴秀已經知道蜀國與巴國又在交惡,再聽了八公子巴遠安傳來的秘信消息,思索一會兒,道:“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楚將養明到了夷城,訓練士卒,囤積糧草,加固城牆,正是想在有機可乘之機,以較小之代價,進攻我筱關,步步逼進鬱水鹽泉。
“楚國人一定在後悔上年我與蜀國大戰之時,沒有趁機起兵,策應蜀國。此時,我與蜀國,再起齷齪,楚國人巴不得我蜀雙方,打得頭破血流。
“因之,楚將養明有所行動,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內。水來土掩,兵來將擋,他既然來了,不須多說,立即應對便是。”
巴平安道:“此是正理。可是,這一次,我欲更主動一些。”
巴秀立即明白巴平安的意圖,道:“進攻,當然也是一種防守,甚至於是更好的防守。問題是,從何處進攻,如何進攻?勝算又有幾成?”他想讓平庸的巴平安知難而退。
大夫鄭桓道:“依臣愚見:蜀國數次挑釁,我數次迎敵,雙方消耗均不小,除了曆來地盤之爭的舊怨,也經常是楚國人出的幺蛾子,意在坐收與漁翁之利。他楚國人能施計,我為何不能?
“秦國乃七強之其一,最近兩三年,曾兩次打敗趙國,其中石門一戰斬趙人首級六萬,天子還派人祝賀。
“我國與秦國結盟,本有先例。當年,那處之戰後,為徹底擺脫楚人,趁城濮之戰晉文公聯絡秦、齊、宋等諸國大敗楚成王之機,我國派使與秦國通好,巧妙借秦之力,削弱楚國。
“後因楚、秦複好,巴、楚也便緩和。今我在夾縫之中, 若能傍上秦國這顆大樹,於我多有利。應上表君上,多備厚禮,聯絡秦國,讓他們進攻蜀國,我則趁勢相攻,雖不能滅了蜀國,也可把他打痛,長點記性。
“隨後,再糾集兵力,全力對鹽水楚軍一戰,收複鹽水(注:即夷水,今清江),至少收複鹽城(注:即夷城,今湖北恩施),扼住鹽水咽喉,免得鬱水鹽泉及丹涪水當麵受敵,窮於應付。”
老將瞫弼不以為然道:“鄭大夫你說得輕巧,持根燈草,遠水不解近渴。探子報說楚國人就要行事,或許此時已然走到半道了,應當先考慮迎敵。”
鄂仁道:“兩位所言,均在理上。鄭大夫所論,是大處、遠處;瞫將軍所論,是近處、急處。”
巴秀道:“此時此際,狡詐的楚國人很有可能去鼓動愚蠢的蜀國人把事情搞大,於中取利。因之,我以為,當迅速傳令:死守險關要道;若楚兵至,不準出關迎戰,待巴蜀局勢稍明,再作打算。”
巴平安道:“你們不必再爭。聽你們言語,似未明白我的意圖。”
幾人恭敬道:“請六公子明示。”
未等巴平安說出來,鄂仁先道:“公子之意,是要一場局部勝利。”
瞫弼道:“此是何意?”
巴平安道:“一時不明白,慢慢去想。想好了,明日一早再來議。”
鄂仁、鄭桓、瞫弼告辭,獨巴秀原地不動,巴平安道:“上將軍還有事嗎?”巴秀爵同上將軍,比巴國(江洲)上將軍低一等,但因是一個方麵的主要將領,比一般的中將軍地位要高,因此人們常尊稱其為上將軍。
巴秀此時方道:“公子,臣有一言,不得不說。兵者,國之大事,不可意氣用事,更不可作為籌碼。”
“上將軍誤會了。我與楚,勢難共存,我們不主動擊去,他遲早要來。我巴國也是講禮數的,總不能每次都等楚國人主動來作客,我們也當該迴訪迴訪了。”
“不然,巴與楚力量之對比,就像貓兒與狂犬,要是硬鬥,貓兒永遠不是對手,隻能智取,一旦不力,爬到樹上。而我們的幾處險關,就是那顆救命的大樹。硬要到樹下與犬爭,結果就不妙了。”
“難道貓兒就隻有永遠在樹上?”
“當然不是,臣隻是打個比方。公子,臣再次懇請:堅守不出,以觀其變!”
巴平安口出一言,巴秀語塞。
巴國舊都枳,雖然還有初春的寒意,但人們的心裏,已經開始淡忘了冬天的滋味。
巴國中卿鄂仁緊急來見六公子巴平安,原因是巴蜀邊界分屬兩國的兩個部族,發生糾紛,大打出手,蜀族部落被蠻不講理的巴人打死打傷二十餘人。
喜劇的是,這兩個部族發生糾紛的原因,居然與春秋時期楚國與吳國邊界因兩個女子爭桑而誘發的一場戰爭,同出一轍。其實,不足為怪 ,因為蜀地是蠶桑的發源地,這一帶數次出現類似事件,隻不過這一次引發了更嚴重的後果。
蜀人部族向駐守當地的本國邊將求援,蜀將率兵掃蕩了那個巴人部族,幸得巴人聞風而逃,死傷人數不多,但被搶走未及搬走的全部糧食、畜禽。
蜀邊將預料到,巴人部族吃了虧,也一定會向駐守在當地的巴國邊將求援,與其坐等巴將提兵上門來討說法,不如一不做二不休,還可借此機會報複上年兵敗之辱。
於是,蜀國那員邊將,不顧內部的激烈爭論和反對,突然從有“巴蜀要塞”之稱的中江(今四川省內江境內),沿沱江夜襲巴國邊境重鎮。
兵至城下,多次立有軍功、驕傲自大的巴軍守將資迪,惱羞成怒,再加輕敵,不聽部將苦言相勸,執意出城迎敵,一戰失守,其部鳥散。
資迪逃脫,欲憑與四公子巴東安多年的老關係,迴都城江州搬兵奪迴城池。
其心腹讒言道:“自從上年大敗蜀國、破了充國都城閬中,四公子巴東安被吹捧上了天,已不是以前的四公子了,豈能容忍他所部在此時吃一場大敗仗?”
資迪猛醒,畏罪投了蜀國。
這一下,都城江州如炸開了鍋,比戰敗失城的消息還要讓巴東安大為惱怒,欲起大兵,再次教訓蜀國。
可是,巴國上卿相尚、上將軍巴無疾等要人卻認為,上年才與蜀國打了一場大仗,雖然取勝,但耗費巨大,此時不宜再興大軍;而且還認為,這次事件,屬於偶然事件,隻需令一名將,率精銳奪迴失地,然後找蜀國賠禮道歉、賠償損失,若蜀國不賠償,再名正言順興兵,方為上策。
六公子巴平安的支持者們,看到上卿相尚這位巴東安立儲君的支持者,這一次也反對出兵伐蜀,頓時又高調起來。
由此,引發了都城江州上層的激烈爭執,巴國主及其四子巴東安因此遲疑不決。
話頭迴到枳都。
聽了巴平安介紹的這個情況,鄂仁道:“六公子,你想,將軍資迪,是四公子巴東安的愛將,因輕敵導致失城,並懼罪投了蜀國,君上難道不震怒?”
“公父肯定震怒。”
“在我大巴國,戰敗猶可恕,投敵必不饒,四公子愛將出了這件大醜事,君上一定怪他治軍不嚴。”
巴平安感覺他話中有話,道:“有話直言。”
“我之意是:機會,是此消彼長的,這件事,對四公子是一件大壞事,對六公子你,卻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巴平安想要點頭,又沒點出來,道:“總之,都不能說是好事。不過,既然有機可用,可再去江洲活動。”
“正當如此。除此之外,六公子應抓住機會,再有所作為,則君上或許會迴心轉意。說齊天,杵齊地,六公子,你才是君上唯一僅存的嫡子。”
巴平安終於點了點因虎安宮美人之事弄得灰頭土臉不太自信的頭,道:“言之有理。”
二人正在商議,駐石城的巴國八公子的急信到,巴平安粗略看了內容,麵色凝重,然後將秘信遞給鄂仁。
鄂仁快速瀏覽過秘信,笑道:“六公子,我們此時需要的,正是一場勝利。楚軍既然不請自來,我看是天賜良機。”
“請將軍巴秀、瞫弼,大夫鄭桓來議事。”鄂仁這話正中巴平安心意,巴平安對一侍從道。
中將軍巴秀已經知道蜀國與巴國又在交惡,再聽了八公子巴遠安傳來的秘信消息,思索一會兒,道:“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楚將養明到了夷城,訓練士卒,囤積糧草,加固城牆,正是想在有機可乘之機,以較小之代價,進攻我筱關,步步逼進鬱水鹽泉。
“楚國人一定在後悔上年我與蜀國大戰之時,沒有趁機起兵,策應蜀國。此時,我與蜀國,再起齷齪,楚國人巴不得我蜀雙方,打得頭破血流。
“因之,楚將養明有所行動,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內。水來土掩,兵來將擋,他既然來了,不須多說,立即應對便是。”
巴平安道:“此是正理。可是,這一次,我欲更主動一些。”
巴秀立即明白巴平安的意圖,道:“進攻,當然也是一種防守,甚至於是更好的防守。問題是,從何處進攻,如何進攻?勝算又有幾成?”他想讓平庸的巴平安知難而退。
大夫鄭桓道:“依臣愚見:蜀國數次挑釁,我數次迎敵,雙方消耗均不小,除了曆來地盤之爭的舊怨,也經常是楚國人出的幺蛾子,意在坐收與漁翁之利。他楚國人能施計,我為何不能?
“秦國乃七強之其一,最近兩三年,曾兩次打敗趙國,其中石門一戰斬趙人首級六萬,天子還派人祝賀。
“我國與秦國結盟,本有先例。當年,那處之戰後,為徹底擺脫楚人,趁城濮之戰晉文公聯絡秦、齊、宋等諸國大敗楚成王之機,我國派使與秦國通好,巧妙借秦之力,削弱楚國。
“後因楚、秦複好,巴、楚也便緩和。今我在夾縫之中, 若能傍上秦國這顆大樹,於我多有利。應上表君上,多備厚禮,聯絡秦國,讓他們進攻蜀國,我則趁勢相攻,雖不能滅了蜀國,也可把他打痛,長點記性。
“隨後,再糾集兵力,全力對鹽水楚軍一戰,收複鹽水(注:即夷水,今清江),至少收複鹽城(注:即夷城,今湖北恩施),扼住鹽水咽喉,免得鬱水鹽泉及丹涪水當麵受敵,窮於應付。”
老將瞫弼不以為然道:“鄭大夫你說得輕巧,持根燈草,遠水不解近渴。探子報說楚國人就要行事,或許此時已然走到半道了,應當先考慮迎敵。”
鄂仁道:“兩位所言,均在理上。鄭大夫所論,是大處、遠處;瞫將軍所論,是近處、急處。”
巴秀道:“此時此際,狡詐的楚國人很有可能去鼓動愚蠢的蜀國人把事情搞大,於中取利。因之,我以為,當迅速傳令:死守險關要道;若楚兵至,不準出關迎戰,待巴蜀局勢稍明,再作打算。”
巴平安道:“你們不必再爭。聽你們言語,似未明白我的意圖。”
幾人恭敬道:“請六公子明示。”
未等巴平安說出來,鄂仁先道:“公子之意,是要一場局部勝利。”
瞫弼道:“此是何意?”
巴平安道:“一時不明白,慢慢去想。想好了,明日一早再來議。”
鄂仁、鄭桓、瞫弼告辭,獨巴秀原地不動,巴平安道:“上將軍還有事嗎?”巴秀爵同上將軍,比巴國(江洲)上將軍低一等,但因是一個方麵的主要將領,比一般的中將軍地位要高,因此人們常尊稱其為上將軍。
巴秀此時方道:“公子,臣有一言,不得不說。兵者,國之大事,不可意氣用事,更不可作為籌碼。”
“上將軍誤會了。我與楚,勢難共存,我們不主動擊去,他遲早要來。我巴國也是講禮數的,總不能每次都等楚國人主動來作客,我們也當該迴訪迴訪了。”
“不然,巴與楚力量之對比,就像貓兒與狂犬,要是硬鬥,貓兒永遠不是對手,隻能智取,一旦不力,爬到樹上。而我們的幾處險關,就是那顆救命的大樹。硬要到樹下與犬爭,結果就不妙了。”
“難道貓兒就隻有永遠在樹上?”
“當然不是,臣隻是打個比方。公子,臣再次懇請:堅守不出,以觀其變!”
巴平安口出一言,巴秀語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