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大哥,”兩個老院士已被秦百川的報社創意完全吸引,甚至都已經失去了具體的辨別能力,薛詩涵倒是還能保持冷靜,開口道:“我有幾個問題,不知道秦大哥能否解決。若是能夠解決,這創建報社的想法自然可行,但若是解決不了……”
“你說說看。”薛詩涵似乎有些怕秦百川不高興,可秦百川卻擺了擺手,不怕有問題,有問題解決了就是。
“我大概總結了幾點……第一是你們今天談論的重點,也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如果按照秦大哥的說法,必將要投入大批的人力,這些人的薪俸從何處得來。是清風書院,還是官府。”薛詩涵首先問道。
“客觀來說,這件事需要呂大人上報給皇上,唯有皇上下了聖旨才可以支持報紙的合法性……你覺得……讓皇上出銀子給咱們的人,可能嗎。”秦百川反問。
“不太可能。”薛詩涵又道:“那現在問題就來了,秦大哥的意思是說由清風書院承擔薪俸,那我們的收益又從何處得來。秦大哥可要知道……報紙這種文字性的東西可不是尋秦記,大家天天都要吃飯,不需要識字。”
“這的確是個問題。”方子長稍微冷靜了下來,看著秦百川道:“清風書院能從朝廷得到一些資源,在紙張方麵有些補貼,可按照你的規格來說,每一張紙成本可能就需要三文錢,若算上印刷、人力,隻怕賣出一份報紙便要虧一份的錢。不過……有你前麵借讀生和補習班的點子,辦報社的盈利與否,卻也不是那麽重要。”
方子長笑容裏稍微帶著一些奸詐,他甚至都覺得清風書院占四成股份都有些多了,原因就在於……哈,一旦虧損可是要按照比例往裏麵投錢啊。
“老院士,秦某是生意人,隻賠不賺的買賣又豈能去做。”秦百川扯掉因說太多話嘴唇上的一塊白皮,心裏也是頗有些無奈,報紙這種新生形式他有把握在短時間內受到百姓的追捧,可最終還是忽略了現實問題,這時代大多數百姓都不識字。這樣一來,每天發行幾十萬的構想目前不太可能實現。
“看來你有解決的辦法。”方子長滿心期待的問道。
“秦某之前說的的確有些考慮不周,老百姓不識字這是製約報紙影響力的客觀因素,可隻須我們稍微調整一下報紙的針對人群,以及發行途徑,提升報紙的附加價值,也不是沒有辦法解決。”秦百川抬頭說道:“之前我異想天開,想辦綜合報紙,現在倒是不妨將一些特別的板塊提煉出來。比如說,秦某在經商上有些點子已被江陵商賈吸收、模仿、采用,那我不妨每月推出商報,就是所謂的月刊,刊登的都是秦某的一些經典案例、營銷手法,如果我們一份報紙的成本是十個銅板,秦某將價格定在一兩銀子如何。”
“成本十個銅板,定價一兩銀子。”方子長和朱天翼全都哆嗦了一下,我去,要不要這麽黑。
“或許切實可行。”薛詩涵想了想,道:“這樣一來,秦大哥販賣的便不是報紙,而是生財之道……試想,花費一兩銀子說不定便能賺來十兩,二十兩,而且每月才一期,便是物以稀為貴,相信必定被商賈接受,,畢竟,秦大哥的本事在那擺著。”
“好像有些道理……”經薛詩涵這麽一說,方子長也有點茅塞頓開:“那是不是說,薛夫子也可以每七天開設一個詩詞、韻律專刊。那些仰慕咱們清風書院第一才女之名的才子,隻怕要視若珍寶了。若是在報紙上能增加一些薛夫子的畫像,隻怕最終的定價也不會低於一兩。”
老院士這話說得可是有些為老不尊了,薛詩涵頓時鬧了一個大紅臉,可卻找不到借口反駁,因為這也的確是一條賺錢的法子,其形式跟前幾個月洛鳶“菊花已開,靜候君來”有異曲同工之妙。
“對,類似的辦法我們還有很多,到時候再一步步商量。”秦百川滿意的笑出了聲音,道:“老百姓不識字沒關係,我們將服務做的更細致一些,左右也是賠錢,不如綜合報紙定價就是三個銅板,到時候官府出麵,責令茶樓酒肆、商賈大戶每天必須要有人從頭到尾讀完報紙內容,這樣一來,報紙上的信息不就能夠傳遞出去。”
“三個銅板……”朱天翼苦笑道:“三個銅板隻是紙張的價格,這樣一來豈不是如老院士所說,賣一份虧一份。老夫還是想不明白,你自己也說了,隻賠不賺的買賣不會去做,可現在卻又為何如此堅持。”
“因為綜合報紙的贏利方式有兩種途徑,既發行量上賺不到銀子,那就隻能走第二條路子。”秦百川得意的挑眉:“當初秦某在望江樓說書的時候,提出了一個冠名權,幾位應該都聽說過吧。”
“冠名權。”兩個老夫子知道並不是多細致,頗有些疑惑。
“秦大哥很壞呢。”薛詩涵卻是笑道:“當初在望江樓,可能是覺得賺不到銀子,於是他便想出了一個辦法:在關鍵的時候停下,然後看官們讓他繼續說,他便提出冠名權。意思就是誰誰誰,給出多少銀子,他便專門為那人說一段時間。這樣秦大哥賺了銀子,那些出錢看客的虛榮心也多少得到了滿足……”
“這樣啊……”兩個老院士斜著眼看著秦百川,這小子,太壞了。秦百川翻了翻白眼,這是正常的營銷手段,為毛就是壞。
“秦大哥,我大概有些理解了。”薛詩涵不好意思的衝著秦百川一笑,道:“你是想利用同樣的手段,或者是結合驛站馬車的銷售手段,麵對商賈收廣告費用嗎。”
“聰明。”秦百川豎起了大拇指。
“廣告費。”兩個老院士似懂非懂。
“老院士,是這樣……”薛詩涵眉頭舒展,笑道:“秦大哥之所以願意做賠本的買賣,是想拉攏更多的受眾……假設我們的受眾有一萬人,秦大哥的尋秦記在我們報紙上投放廣告,這一萬人當中沒準就有一百人會去尋秦記品嚐美食,那樣的話我們多收一些廣告費,尋秦記去了更多的客人,豈不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兩個老院士麵帶喜色,秦百川也是好奇的看了薛詩涵一眼,嗬嗬笑道:“沒看出來,薛夫子竟還有做廣告的意識,不錯不錯。”
薛詩涵羞澀的一笑,哪裏是她有什麽意識,跟秦百川接觸了這麽長時間,薛詩涵越來越覺得自己跟他的思維不在同一水平線上。或許是出於為了更加了解秦百川的心思,也可能是出於想要培養共同語言的意願,這段時間薛詩涵沒少打聽秦百川做過的事情,將信息采集整理之後,去探索秦百川的思路。現在得到了秦百川的認可和表揚,薛詩涵便覺得自己默默的付出倒也值了。
“其實報紙就是這樣,隻要有一定影響力,可以變著法的收取廣告費。比如說,某某人家有一處房產需要販賣,我們可以為之刊登拍賣廣告;再比如說,哪個人家需要請什麽樣的人才,我們也可以為之刊登招聘廣告……總之,但凡是能幫助旁人,又能賺到錢的形式,我們都可以利用。”跟他們越聊下去秦百川的想法便是越多,最後道:“這樣一來,維持報社運轉的事情便也解決的差不多了,薛夫子,你還有什麽想問。”
“還有最後一個問題。”薛詩涵麵帶凝重之色,試探的道:“秦大哥,咱們的綜合報紙,真的要一天一期。一旦報社成立之後,你想雇傭多少人,每天打算發行多少。”
“一天一期是必須。”第一個問題不容置疑,秦百川點頭道:“一天一期大家固然會辛苦一些,但新聞都具有時效性,昨天發生的事,今天就必然要報道,這樣受眾才會覺得新鮮。若是大家都知道了,咱們再去報道,便成了昨日黃花,沒什麽意思。至於發行量……”
秦百川琢磨了一番,道:“前期咱們為了要影響,可以免費贈送一些日子,那最少要每天三千份,如果可能的話,主城加江陵兩岸,我覺得甚至可以發行五千份,日後輻射到周邊城鎮,不夠再加。反正原則就隻有一條,不怕浪費,就怕沒人。人數方麵,采集、編輯、整理……最多三五十人足夠了,看效果再酌情增減。”
“秦大哥的意思我倒是能夠理解,大家辛苦一些倒也沒什麽,可秦大哥你想過沒有,大家采集信息、編排整理,這都要時間,隻怕將所有的信息整理完畢,至少要到了晚飯時分。”薛詩涵道。
“晚飯之後大家都出來散步,那時候最容易發生熱鬧事兒,所以咱們報紙整理完畢至少要在子時。”秦百川提醒道。
“那就更麻煩了。”薛詩涵向秦百川湊了湊,道:“我算你有五十人,整理完畢之後他們開始抄寫,那麽大一張公文紙,一個時辰最多能抄寫十份,若是達到五千的發行量,豈不是這五十人就要抄寫十個時辰。要知道,這些人白天還要去采集信息,他們真的可以不眠不休嗎。當然了,秦大哥也可以說擴建謄寫隊伍,可那樣豈不是又違背你隻招募三十五人的初衷。”
“抄寫,為何要抄寫。”秦百川大惑不解:“我記得……望江樓發過宣傳單張,完全便是印刷,哪裏用得到人工。”
“你說說看。”薛詩涵似乎有些怕秦百川不高興,可秦百川卻擺了擺手,不怕有問題,有問題解決了就是。
“我大概總結了幾點……第一是你們今天談論的重點,也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如果按照秦大哥的說法,必將要投入大批的人力,這些人的薪俸從何處得來。是清風書院,還是官府。”薛詩涵首先問道。
“客觀來說,這件事需要呂大人上報給皇上,唯有皇上下了聖旨才可以支持報紙的合法性……你覺得……讓皇上出銀子給咱們的人,可能嗎。”秦百川反問。
“不太可能。”薛詩涵又道:“那現在問題就來了,秦大哥的意思是說由清風書院承擔薪俸,那我們的收益又從何處得來。秦大哥可要知道……報紙這種文字性的東西可不是尋秦記,大家天天都要吃飯,不需要識字。”
“這的確是個問題。”方子長稍微冷靜了下來,看著秦百川道:“清風書院能從朝廷得到一些資源,在紙張方麵有些補貼,可按照你的規格來說,每一張紙成本可能就需要三文錢,若算上印刷、人力,隻怕賣出一份報紙便要虧一份的錢。不過……有你前麵借讀生和補習班的點子,辦報社的盈利與否,卻也不是那麽重要。”
方子長笑容裏稍微帶著一些奸詐,他甚至都覺得清風書院占四成股份都有些多了,原因就在於……哈,一旦虧損可是要按照比例往裏麵投錢啊。
“老院士,秦某是生意人,隻賠不賺的買賣又豈能去做。”秦百川扯掉因說太多話嘴唇上的一塊白皮,心裏也是頗有些無奈,報紙這種新生形式他有把握在短時間內受到百姓的追捧,可最終還是忽略了現實問題,這時代大多數百姓都不識字。這樣一來,每天發行幾十萬的構想目前不太可能實現。
“看來你有解決的辦法。”方子長滿心期待的問道。
“秦某之前說的的確有些考慮不周,老百姓不識字這是製約報紙影響力的客觀因素,可隻須我們稍微調整一下報紙的針對人群,以及發行途徑,提升報紙的附加價值,也不是沒有辦法解決。”秦百川抬頭說道:“之前我異想天開,想辦綜合報紙,現在倒是不妨將一些特別的板塊提煉出來。比如說,秦某在經商上有些點子已被江陵商賈吸收、模仿、采用,那我不妨每月推出商報,就是所謂的月刊,刊登的都是秦某的一些經典案例、營銷手法,如果我們一份報紙的成本是十個銅板,秦某將價格定在一兩銀子如何。”
“成本十個銅板,定價一兩銀子。”方子長和朱天翼全都哆嗦了一下,我去,要不要這麽黑。
“或許切實可行。”薛詩涵想了想,道:“這樣一來,秦大哥販賣的便不是報紙,而是生財之道……試想,花費一兩銀子說不定便能賺來十兩,二十兩,而且每月才一期,便是物以稀為貴,相信必定被商賈接受,,畢竟,秦大哥的本事在那擺著。”
“好像有些道理……”經薛詩涵這麽一說,方子長也有點茅塞頓開:“那是不是說,薛夫子也可以每七天開設一個詩詞、韻律專刊。那些仰慕咱們清風書院第一才女之名的才子,隻怕要視若珍寶了。若是在報紙上能增加一些薛夫子的畫像,隻怕最終的定價也不會低於一兩。”
老院士這話說得可是有些為老不尊了,薛詩涵頓時鬧了一個大紅臉,可卻找不到借口反駁,因為這也的確是一條賺錢的法子,其形式跟前幾個月洛鳶“菊花已開,靜候君來”有異曲同工之妙。
“對,類似的辦法我們還有很多,到時候再一步步商量。”秦百川滿意的笑出了聲音,道:“老百姓不識字沒關係,我們將服務做的更細致一些,左右也是賠錢,不如綜合報紙定價就是三個銅板,到時候官府出麵,責令茶樓酒肆、商賈大戶每天必須要有人從頭到尾讀完報紙內容,這樣一來,報紙上的信息不就能夠傳遞出去。”
“三個銅板……”朱天翼苦笑道:“三個銅板隻是紙張的價格,這樣一來豈不是如老院士所說,賣一份虧一份。老夫還是想不明白,你自己也說了,隻賠不賺的買賣不會去做,可現在卻又為何如此堅持。”
“因為綜合報紙的贏利方式有兩種途徑,既發行量上賺不到銀子,那就隻能走第二條路子。”秦百川得意的挑眉:“當初秦某在望江樓說書的時候,提出了一個冠名權,幾位應該都聽說過吧。”
“冠名權。”兩個老夫子知道並不是多細致,頗有些疑惑。
“秦大哥很壞呢。”薛詩涵卻是笑道:“當初在望江樓,可能是覺得賺不到銀子,於是他便想出了一個辦法:在關鍵的時候停下,然後看官們讓他繼續說,他便提出冠名權。意思就是誰誰誰,給出多少銀子,他便專門為那人說一段時間。這樣秦大哥賺了銀子,那些出錢看客的虛榮心也多少得到了滿足……”
“這樣啊……”兩個老院士斜著眼看著秦百川,這小子,太壞了。秦百川翻了翻白眼,這是正常的營銷手段,為毛就是壞。
“秦大哥,我大概有些理解了。”薛詩涵不好意思的衝著秦百川一笑,道:“你是想利用同樣的手段,或者是結合驛站馬車的銷售手段,麵對商賈收廣告費用嗎。”
“聰明。”秦百川豎起了大拇指。
“廣告費。”兩個老院士似懂非懂。
“老院士,是這樣……”薛詩涵眉頭舒展,笑道:“秦大哥之所以願意做賠本的買賣,是想拉攏更多的受眾……假設我們的受眾有一萬人,秦大哥的尋秦記在我們報紙上投放廣告,這一萬人當中沒準就有一百人會去尋秦記品嚐美食,那樣的話我們多收一些廣告費,尋秦記去了更多的客人,豈不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兩個老院士麵帶喜色,秦百川也是好奇的看了薛詩涵一眼,嗬嗬笑道:“沒看出來,薛夫子竟還有做廣告的意識,不錯不錯。”
薛詩涵羞澀的一笑,哪裏是她有什麽意識,跟秦百川接觸了這麽長時間,薛詩涵越來越覺得自己跟他的思維不在同一水平線上。或許是出於為了更加了解秦百川的心思,也可能是出於想要培養共同語言的意願,這段時間薛詩涵沒少打聽秦百川做過的事情,將信息采集整理之後,去探索秦百川的思路。現在得到了秦百川的認可和表揚,薛詩涵便覺得自己默默的付出倒也值了。
“其實報紙就是這樣,隻要有一定影響力,可以變著法的收取廣告費。比如說,某某人家有一處房產需要販賣,我們可以為之刊登拍賣廣告;再比如說,哪個人家需要請什麽樣的人才,我們也可以為之刊登招聘廣告……總之,但凡是能幫助旁人,又能賺到錢的形式,我們都可以利用。”跟他們越聊下去秦百川的想法便是越多,最後道:“這樣一來,維持報社運轉的事情便也解決的差不多了,薛夫子,你還有什麽想問。”
“還有最後一個問題。”薛詩涵麵帶凝重之色,試探的道:“秦大哥,咱們的綜合報紙,真的要一天一期。一旦報社成立之後,你想雇傭多少人,每天打算發行多少。”
“一天一期是必須。”第一個問題不容置疑,秦百川點頭道:“一天一期大家固然會辛苦一些,但新聞都具有時效性,昨天發生的事,今天就必然要報道,這樣受眾才會覺得新鮮。若是大家都知道了,咱們再去報道,便成了昨日黃花,沒什麽意思。至於發行量……”
秦百川琢磨了一番,道:“前期咱們為了要影響,可以免費贈送一些日子,那最少要每天三千份,如果可能的話,主城加江陵兩岸,我覺得甚至可以發行五千份,日後輻射到周邊城鎮,不夠再加。反正原則就隻有一條,不怕浪費,就怕沒人。人數方麵,采集、編輯、整理……最多三五十人足夠了,看效果再酌情增減。”
“秦大哥的意思我倒是能夠理解,大家辛苦一些倒也沒什麽,可秦大哥你想過沒有,大家采集信息、編排整理,這都要時間,隻怕將所有的信息整理完畢,至少要到了晚飯時分。”薛詩涵道。
“晚飯之後大家都出來散步,那時候最容易發生熱鬧事兒,所以咱們報紙整理完畢至少要在子時。”秦百川提醒道。
“那就更麻煩了。”薛詩涵向秦百川湊了湊,道:“我算你有五十人,整理完畢之後他們開始抄寫,那麽大一張公文紙,一個時辰最多能抄寫十份,若是達到五千的發行量,豈不是這五十人就要抄寫十個時辰。要知道,這些人白天還要去采集信息,他們真的可以不眠不休嗎。當然了,秦大哥也可以說擴建謄寫隊伍,可那樣豈不是又違背你隻招募三十五人的初衷。”
“抄寫,為何要抄寫。”秦百川大惑不解:“我記得……望江樓發過宣傳單張,完全便是印刷,哪裏用得到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