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周繼愈被提拔為故裏公社不脫產(隻記工分不發工資)的團委書記,他是在故裏公社所在地的古城大隊插隊鍛煉的北京知識青年。公社幹部就得駐隊,他挑選了鬆柏峪大隊。
周繼愈一到鬆柏峪,行李撂在泰山廟嘴大隊部,就迫不及待地要求大隊團委書記牛歲旺陪同自己重走長征路。兩人首先登上牡丹嘴。時值深秋,地裏的莊稼已經收割完畢,地埂上隻有一簇一簇的牡丹樹光著身子,立在那裏,能掛住鐮刀的柴草早被割得一根不剩。掛不住鐮刀的柴火雖然已經幹枯,也未能幸免,一個過了參加集體勞動年齡的老漢揮動手中的鐵鍁,鍁起草落,隻要露出地麵的柴草一根不剩,被歸攏在一起填進背篼,鏟過處的地埂像被狗舔過似的。周繼愈熱情地問:“大爺,鏟這些有什麽用呢?”
“焼唄!”不用問,又是個吃閑飯不管事的,老漢頭也不抬地說:“地裏長的不夠焼就焼地埂上長的!”
“地埂上長的也鏟光呢?”周書記問。
“那就用不著我操這心了。”老漢又忙他的了。
周繼愈看著一簇簇光身子的牡丹枝問牛歲旺,“牡丹花是多層的還是單瓣的?”
“多層的。”
“噢,這說明牡丹是移栽的!”
“早期的泰山廟建在這裏,傳說這些牡丹樹是泰山爺栽的,沒人損害。實行合作醫療以後,牡丹籽和丹皮是合作醫療站的經費來源,受到保護。”
“這裏的文化積澱不錯,以後可以請人考證考證。”
從牡丹嘴向北望去,隴山餘脈中山梁一直向故裏古城方向延伸而去,從中山梁分出的鬆柏坡直奔鬆柏峪而來,故裏河拐了個彎,流向牡丹嘴這邊。周書記被眼前奇特的鬆柏坡所吸引,“你看,鬆柏坡多像一匹奔騰而來的駿馬!”
“周書記也這樣說。難怪早年有人就說我們莊的主山像一匹飛奔而來的駿馬!”
兩位書記走下牡丹嘴,來到故裏河。河水已經幹涸,河床裏隻剩下大大小小的被河水衝刷掉棱角的石頭。
“怎麽不見河水呢?”周繼愈問。
“我上小學時,河水還挺多的,也就是三五年的時間,河水一下子減少,去年,上遊修了水庫,斷流了。”
“下遊人的吃水問題如何解決?”
“牽扯到兩個縣的地界,官司打到省裏,省上也沒有方子。下麵催得急了,派人放一放《龍江頌》電影就完事了,哪有江水英,一個個都是李新田,還不是近水樓台先得月!”
“這裏應該有座小橋的!”周繼愈指著東西大道和南北大道的交匯處說。
“有的,有的!我上小學時小橋還在。”說到小橋,牛歲旺的眼睛閃著光亮,不無惋惜地說:“一場百年不遇的大暴雨衝垮了小橋,以後再也沒有修起。”
“這座土堡叫什麽來著?”兩人來到世昌堡前,土堡牆上大“用”字的輪廓還在,由於風雨的侵蝕,已經不見紅色。
“世昌堡。是大地主俞世昌家的堡子,躲土匪用的。”
“噢!噢!”周繼愈仔細端詳著這座土堡,若有所思地點著頭。
泰山廟院的蜀葵花已過盛花期,莖杆東倒西歪,葉子幹枯,花籽從綻開的裹皮中崩出來,灑落得遍地。如果不是忌諱泰山廟院的東西,早被人割去當柴火燒了。幾株低矮的花莖上仍有幾朵開放著的蜀葵花,零零星星成不了氣候,不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泰山廟已經被拆除,七級台階上屹立著一座氣勢恢宏的忠字碑,碑頂采用鬥拱飛簷的形式,碑麵上原來的畫麵被《七律.長征》詩代替。
周繼愈望著忠字碑,“這裏原是一座廟吧!”
“周書記好眼力!這裏原是泰山爺廟。神像是五十年代末期破除迷信時拆掉的,我那時隱隱約約已能記事了。廟一直到破“四舊”時拆除,那時我已經是個大娃娃了。”說起這段往事,牛書記如數家珍。
“可惜呀,拆掉一座古跡容易,再建一座就難了。尤其是像這種具有紀念意義的古跡。”公社團委書記有點惋惜。
“不就是一座破廟嗎,有啥值得紀念的?”大隊團委書記卻不以為然。
周繼愈一下子健談起來:“這裏在曆史上是邊關地帶,這裏的人們飽受戰爭帶來的災難,供奉黃飛虎趨吉避兇,是情理中的事。我說它有紀念意義,不是因為它供奉泰山爺,也不是說泰山爺有多感應,而是因為這座廟曾經住過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領導人!”
牛歲旺如夢初醒。
“1935年8月,紅二十五軍為了迎接北上的毛主席、黨中央,揮師西進,攻占秦安,在鬆柏峪稍事休整後,又翻過六盤山,截斷西蘭公路,直逼平涼城,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紅軍的行動。吳煥先同誌在汭河邊上與敵遭遇時壯烈犧牲,年僅二十八歲。你說,按照古人的做法,是不是也夠得上修廟供奉的資格?”
“周書記對這段曆史太了解了!怪不得一來就要重走長征路呢!”牛歲旺激動地說。
他們爬上了鬆柏坡。蜿蜒在坡上的羊腸小道已經加寬多次,足以行走汽車了,因為天旱少雨,路上的塵土足有一寸厚。迎麵駛來一輛手扶拖拉機,“突突突”地喘著粗氣,攪得塵土飛揚。兩位書記來不及躲避,頭發、眉毛落上塵土,鞋子、褲腳沾滿塵土。路旁的一排老柳樹,大半樹葉已經脫落,幾個小孩仍不放過剩下的一絲半點,用手中的枝條奮力抽打著,看樣子要打得一片不剩,背迴家去燒炕。
二人來到鬆柏梁官堡前,土堡大門已經塌陷的麵目全非,牆上的大“忠”字看不清眉目。周繼愈麵向北方佇立良久,深秋的天氣,晴空萬裏,天際處群山簇擁著的六盤山,頂天立地,高處已經白雪皚皚。他好像是對牛歲旺,又好像是自言自語地說,“當年有個小紅軍就是被老鄉們一路送行到這兒才灑淚而別的。”
“周書記剛到,咋知道這事兒呢? ”歲旺有些驚訝地看著這位新上任的公社團委書記。
“啊,”繼愈收住話頭,“我也是在公社聽同誌們講的。”
“周書記,當年是有個名叫周忠武的小紅軍鬧肚子疼留在我們莊上,被俞世昌認作兒子,改名俞忠武,打發在私塾念了幾個月書。後來,地下黨派老道人接走了他。”
“我們應該感謝鬆柏峪的父老鄉親呀!牛書記,咱鬆柏峪參加匯演的節目你是怎麽考慮的?”周繼愈這才迴到此行的主題上。周書記上任伊始,建議全公社舉辦一次文藝調演和農民賽事會,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四十周年。公社黨委批準了他的建議,委托團委牽頭實施。
“曹鬆柏峪是周書記親自抓的典型,一定要奪個第一!”
“你說得不錯,應該這樣!”
“我考慮上大合唱《長征組歌》,再安排幾個詩歌朗誦,參加農民賽詩會。”
“大合唱氣勢恢宏,也切合會演的主題,這個主意不錯!男女領唱人選物色好了沒有?”
“兩個小學各出一個教師,應該沒有問題。”
“賽詩準備得怎麽樣了?”
“參詩的詩歌由高梁小學教師俞致祥創作,他是故裏中學的拔尖學生,功底不錯,詩歌寫得也好。朗誦者在青年農民中挑選,如果由小學教師朗誦,全公社的人都互相認識的,會影響比賽名次。”
“對,應該由地地道道的農民朗誦,沒必要冒名頂替。”
“我的想法,詩歌由俞惠萍朗誦,她是當年收留小紅軍的俞世昌的獨孫女。”
“其他方麵呢?”
“初中畢業,擔任過故裏公社‘階級教育展覽’解說員,膽量、台風都不成問題,缺陷是方言重。”
“方言應該說沒什麽問題。”
歲旺早就盤算著拉周書記一個順差,聽他這麽一說,趕緊來了個順勢下坡,“這就得靠你這個北京人了!”
“好說,好說,我在鬆柏峪大隊抓點,有的是時間,再說呢,也有這個義務。”
周繼愈被提拔為故裏公社不脫產(隻記工分不發工資)的團委書記,他是在故裏公社所在地的古城大隊插隊鍛煉的北京知識青年。公社幹部就得駐隊,他挑選了鬆柏峪大隊。
周繼愈一到鬆柏峪,行李撂在泰山廟嘴大隊部,就迫不及待地要求大隊團委書記牛歲旺陪同自己重走長征路。兩人首先登上牡丹嘴。時值深秋,地裏的莊稼已經收割完畢,地埂上隻有一簇一簇的牡丹樹光著身子,立在那裏,能掛住鐮刀的柴草早被割得一根不剩。掛不住鐮刀的柴火雖然已經幹枯,也未能幸免,一個過了參加集體勞動年齡的老漢揮動手中的鐵鍁,鍁起草落,隻要露出地麵的柴草一根不剩,被歸攏在一起填進背篼,鏟過處的地埂像被狗舔過似的。周繼愈熱情地問:“大爺,鏟這些有什麽用呢?”
“焼唄!”不用問,又是個吃閑飯不管事的,老漢頭也不抬地說:“地裏長的不夠焼就焼地埂上長的!”
“地埂上長的也鏟光呢?”周書記問。
“那就用不著我操這心了。”老漢又忙他的了。
周繼愈看著一簇簇光身子的牡丹枝問牛歲旺,“牡丹花是多層的還是單瓣的?”
“多層的。”
“噢,這說明牡丹是移栽的!”
“早期的泰山廟建在這裏,傳說這些牡丹樹是泰山爺栽的,沒人損害。實行合作醫療以後,牡丹籽和丹皮是合作醫療站的經費來源,受到保護。”
“這裏的文化積澱不錯,以後可以請人考證考證。”
從牡丹嘴向北望去,隴山餘脈中山梁一直向故裏古城方向延伸而去,從中山梁分出的鬆柏坡直奔鬆柏峪而來,故裏河拐了個彎,流向牡丹嘴這邊。周書記被眼前奇特的鬆柏坡所吸引,“你看,鬆柏坡多像一匹奔騰而來的駿馬!”
“周書記也這樣說。難怪早年有人就說我們莊的主山像一匹飛奔而來的駿馬!”
兩位書記走下牡丹嘴,來到故裏河。河水已經幹涸,河床裏隻剩下大大小小的被河水衝刷掉棱角的石頭。
“怎麽不見河水呢?”周繼愈問。
“我上小學時,河水還挺多的,也就是三五年的時間,河水一下子減少,去年,上遊修了水庫,斷流了。”
“下遊人的吃水問題如何解決?”
“牽扯到兩個縣的地界,官司打到省裏,省上也沒有方子。下麵催得急了,派人放一放《龍江頌》電影就完事了,哪有江水英,一個個都是李新田,還不是近水樓台先得月!”
“這裏應該有座小橋的!”周繼愈指著東西大道和南北大道的交匯處說。
“有的,有的!我上小學時小橋還在。”說到小橋,牛歲旺的眼睛閃著光亮,不無惋惜地說:“一場百年不遇的大暴雨衝垮了小橋,以後再也沒有修起。”
“這座土堡叫什麽來著?”兩人來到世昌堡前,土堡牆上大“用”字的輪廓還在,由於風雨的侵蝕,已經不見紅色。
“世昌堡。是大地主俞世昌家的堡子,躲土匪用的。”
“噢!噢!”周繼愈仔細端詳著這座土堡,若有所思地點著頭。
泰山廟院的蜀葵花已過盛花期,莖杆東倒西歪,葉子幹枯,花籽從綻開的裹皮中崩出來,灑落得遍地。如果不是忌諱泰山廟院的東西,早被人割去當柴火燒了。幾株低矮的花莖上仍有幾朵開放著的蜀葵花,零零星星成不了氣候,不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泰山廟已經被拆除,七級台階上屹立著一座氣勢恢宏的忠字碑,碑頂采用鬥拱飛簷的形式,碑麵上原來的畫麵被《七律.長征》詩代替。
周繼愈望著忠字碑,“這裏原是一座廟吧!”
“周書記好眼力!這裏原是泰山爺廟。神像是五十年代末期破除迷信時拆掉的,我那時隱隱約約已能記事了。廟一直到破“四舊”時拆除,那時我已經是個大娃娃了。”說起這段往事,牛書記如數家珍。
“可惜呀,拆掉一座古跡容易,再建一座就難了。尤其是像這種具有紀念意義的古跡。”公社團委書記有點惋惜。
“不就是一座破廟嗎,有啥值得紀念的?”大隊團委書記卻不以為然。
周繼愈一下子健談起來:“這裏在曆史上是邊關地帶,這裏的人們飽受戰爭帶來的災難,供奉黃飛虎趨吉避兇,是情理中的事。我說它有紀念意義,不是因為它供奉泰山爺,也不是說泰山爺有多感應,而是因為這座廟曾經住過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領導人!”
牛歲旺如夢初醒。
“1935年8月,紅二十五軍為了迎接北上的毛主席、黨中央,揮師西進,攻占秦安,在鬆柏峪稍事休整後,又翻過六盤山,截斷西蘭公路,直逼平涼城,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紅軍的行動。吳煥先同誌在汭河邊上與敵遭遇時壯烈犧牲,年僅二十八歲。你說,按照古人的做法,是不是也夠得上修廟供奉的資格?”
“周書記對這段曆史太了解了!怪不得一來就要重走長征路呢!”牛歲旺激動地說。
他們爬上了鬆柏坡。蜿蜒在坡上的羊腸小道已經加寬多次,足以行走汽車了,因為天旱少雨,路上的塵土足有一寸厚。迎麵駛來一輛手扶拖拉機,“突突突”地喘著粗氣,攪得塵土飛揚。兩位書記來不及躲避,頭發、眉毛落上塵土,鞋子、褲腳沾滿塵土。路旁的一排老柳樹,大半樹葉已經脫落,幾個小孩仍不放過剩下的一絲半點,用手中的枝條奮力抽打著,看樣子要打得一片不剩,背迴家去燒炕。
二人來到鬆柏梁官堡前,土堡大門已經塌陷的麵目全非,牆上的大“忠”字看不清眉目。周繼愈麵向北方佇立良久,深秋的天氣,晴空萬裏,天際處群山簇擁著的六盤山,頂天立地,高處已經白雪皚皚。他好像是對牛歲旺,又好像是自言自語地說,“當年有個小紅軍就是被老鄉們一路送行到這兒才灑淚而別的。”
“周書記剛到,咋知道這事兒呢? ”歲旺有些驚訝地看著這位新上任的公社團委書記。
“啊,”繼愈收住話頭,“我也是在公社聽同誌們講的。”
“周書記,當年是有個名叫周忠武的小紅軍鬧肚子疼留在我們莊上,被俞世昌認作兒子,改名俞忠武,打發在私塾念了幾個月書。後來,地下黨派老道人接走了他。”
“我們應該感謝鬆柏峪的父老鄉親呀!牛書記,咱鬆柏峪參加匯演的節目你是怎麽考慮的?”周繼愈這才迴到此行的主題上。周書記上任伊始,建議全公社舉辦一次文藝調演和農民賽事會,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四十周年。公社黨委批準了他的建議,委托團委牽頭實施。
“曹鬆柏峪是周書記親自抓的典型,一定要奪個第一!”
“你說得不錯,應該這樣!”
“我考慮上大合唱《長征組歌》,再安排幾個詩歌朗誦,參加農民賽詩會。”
“大合唱氣勢恢宏,也切合會演的主題,這個主意不錯!男女領唱人選物色好了沒有?”
“兩個小學各出一個教師,應該沒有問題。”
“賽詩準備得怎麽樣了?”
“參詩的詩歌由高梁小學教師俞致祥創作,他是故裏中學的拔尖學生,功底不錯,詩歌寫得也好。朗誦者在青年農民中挑選,如果由小學教師朗誦,全公社的人都互相認識的,會影響比賽名次。”
“對,應該由地地道道的農民朗誦,沒必要冒名頂替。”
“我的想法,詩歌由俞惠萍朗誦,她是當年收留小紅軍的俞世昌的獨孫女。”
“其他方麵呢?”
“初中畢業,擔任過故裏公社‘階級教育展覽’解說員,膽量、台風都不成問題,缺陷是方言重。”
“方言應該說沒什麽問題。”
歲旺早就盤算著拉周書記一個順差,聽他這麽一說,趕緊來了個順勢下坡,“這就得靠你這個北京人了!”
“好說,好說,我在鬆柏峪大隊抓點,有的是時間,再說呢,也有這個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