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看完電影正好吃晚餐,迴家也不會太晚了,路西菲爾美美的算計的非常的完美。
路西菲爾挑的電影院裝修還不錯,座位起碼是軟座而不是硬木板,兩人的位置是正中間,不遠不近的,最好的位置。
“放映的什麽?”顧雅螺懶散地坐在椅子上,背靠著椅背輕鬆地問道。
“江湖三女俠,湊合著看吧!”路西菲爾嘿嘿一笑道,“我們是來感受氣氛的,吃過大魚大肉,來感受一下清粥小菜。”
邵氏電影一度是香江電影的代名詞,從1958——1985年,邵氏共生產一千多部電影,他擁有亞洲最大的影城,推出一係列恢弘的古裝宮闈片,黃梅調電影和武俠片,在銀幕上再造一個充滿‘古典印象’的中國夢。因而邵氏能夠長踞東亞和東南亞市場的霸主地位。這一電影王國,是後來香江電影躋身世界影壇的奠基人。
60年代是武俠電影的第一個黃金時代,70——80年代功夫片的“黃金年代”。
說話當中電影開始了,60至80年代香江邵氏公司出品的電影中,無論是古裝黃梅調,抑或民國軼事劇,甚或抗日題材電影,絕大部分都在其清水灣片場流水線完成。
是以,從畫麵質感上來說,無論何種類型,總能找到對應的布景來作為解決方案;從影像質感上來說,則切斷了觀眾通過鏡頭認識真實世界的可能。所有的故事。都天然存在於布景中,銀幕上的中國河山,也隻是一種浮華的想象。
雖然現如今山水是布景搭出來的假的可人是真的。後世山水是真的,可人卻是假的多。
故事很老套,兩人卻看的津津有味兒,沒有那種男女在電影院約會,發生些曖昧的事情。
頂多是路西菲爾抓著顧雅螺的手不放,兩人內心早已不是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再說了年齡擺著呢!所以倒是認真地看電影。
故事講述三姐妹為報仇殺敵。壞人寫得沒那麽笨,詭計和陰謀一個接一個,大姐**美人計反中圈套。二姐是主角機智臥底,潘迎紫小妹一直受傷,玄鐵神劍磁力驚人。
就像張冀說的,都是盛名所累啊。臉上有了劍疤的羅烈一下子就從愣頭青變成大反派了。說是江湖三女俠。最終還是羅烈大戰張冀。兵器很牛。強力大磁鐵。
三女俠,有兩個成寡婦了。劇情頗離奇,隻是有些弱智,最後的竹林之戰不錯。
編劇很有功力劇情頗為曲折,隻是有些近於兒戲。兵刃也夠搞,最後用木石為兵刃居然搞定了玄鐵神劍。中間瑕疵也讓顧雅螺他們一目了然,不知是停機再拍還是修複的膠片斷了,銜接不自然。最後的竹林大戰拍得頗為用心。不過也沒啥想象力。
羅烈演大boss好銷魂,完全蓋過正義一方的魅力。三女俠略蠢……
&*&
江湖三姐妹放映完畢後,中間休息十五分鍾,兩人去了一趟衛生間,影院裏隻有稀稀落落的幾個人,都出去放風了。
兩人迴來坐著閑聊,對於咬甘蔗兩人還真做不出來。所以路西菲爾買了些瓜子,顧雅螺抓了把瓜子,悠閑的坐在椅座上,邊磕邊聊。
瓜子皮扔在空紙袋裏,電影看完後,隨手拿走,扔到垃圾桶裏。
“下麵是放映什麽?”顧雅螺隨口問道。
“梁祝。”
“黃梅調經典,很賣座的影片。”顧雅螺想起來道。
這部神話一般的電影,在台灣上映時,連映數月,賣座記錄據說保持的二十年,有一位老太太甚至看了141遍,猛人!它之所以賣座,是因為去了台灣的大陸人懷念故鄉,多次進電影院,隻是為了熟記歌詞。
“依然是國語片。”顧雅螺輕問道。
“對!”路西菲爾不解道,“我記得這裏不應該是粵語片的天下,我粗略看了一下都是國語片。如有名的《不了情》與《江山美人》都是國語片。”
顧雅螺想了想道,“1950至1960年代香江國語文化流行,兩岸忙於政治、軍事,爭鬥,香江此時卻傳承中國文化。
這段期間內,香江在天時、地利、人和各方麵配合下,因緣際會開創出一段熱鬧多元的中國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起了相當積極的貢獻。
一九四九年後,大陸與台灣剛形成對立,政治意識形態色彩很強,文化也被政治化,如大陸出現宣傳革命和社會主義的新文化形態如樣板戲,台灣則是反共文化泛濫。香江適逢兩岸非政治性文化正處低潮,又由於接收了大批從上海逃出的文化菁英,在此前以上海為中心的文化活動,遂由上海搬到了這裏。
從上海南來的菁英,開始掌香江的文化產業,他們包括:創立明報的查良鏞金庸先生;著名作家:倪匡、劉以鬯、卜少夫、司馬長風;創建‘東方好萊塢’的邵氏電影公司老板邵逸夫及旗下四大導演:拍黃梅調、宮廷戲及風月片的李瀚祥、拍新派武俠片的胡金銓和張徹、拍超現實俠片的楚原)等……”
“就如同國語音樂流行一樣,這一代人都是從大陸過來的。”路西菲爾輕笑道,“哎!螺兒你說百代唱片為什麽沒有搬去台灣。”
國語時代曲製作中心-百代唱片公司,在上海被新政府接收後,也於1952年到香江重張旗鼓。許多海派時代曲名家,如姚敏、陳蝶衣、王福齡、姚莉、張露等也紛紛南下香江。
“也許是這裏的政治環境相對寬鬆吧!”顧雅螺猜測道,接著又道,“總之這些上海文藝界人才的到來,讓這裏從原本以粵劇、粵曲為代表的單一廣東文藝形態,變成了以國語為主的多元文化。不過可惜……”
路西菲爾接著她的話道,“可惜隻是曇花一現,已經開始衰退了。在台灣方麵,六十年代後非政治性的文化創作開始多起來。在香江本身,1967年,以粵語為主的無線電視啟播,為新到來的粵語文化時代開啟了序幕。而明年作為象征的以李小龍為主的功夫電影熱潮,而這些影片大多數都將背景放置在民國初年,內容無非是變種的江湖恩怨、小子學藝,其核心仍舊是對武林,當然是尚未消逝的近代武林的一種想象。和以許冠傑為鼻祖的粵語流行曲的創作熱潮,應時應運而生。與此同時,二次大戰後,出生在香江的第一代本土的年輕人已經長大了,他們開始尋找自己的定位,香江的市民電影開始崛起,讓國語文化失去了地位。”
顧雅螺就事論事地說道,“對新一代觀眾而言,他們已經對深具移民背景的為上一代所癡迷癲狂的黃梅調電影與傳統武俠片產生厭倦,更喜歡十足本土化的電影。反映社會,諷刺現實的電影,這說明隻有代表原生態的本土文化,電影才能成功。
在這些市民電影中,出現了大量香江街頭的真實麵貌:人潮湧動的上班高峰、勞心勞力的建築工地、香江郊區的山地風光,被完整攝入了影片鏡頭。在喜劇外衣下,許氏兄弟一方麵極盡反諷社會心態之能事,另一方麵也落力展現基於香港小市民本身的語言與形體塑造,講的故事都是投機心態、為兩餐工作、活在當下等主題。這比起虛無縹緲的塞外漠北或才子佳人的江南如畫,要來得實際得多。”
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有很多,一是上海文化菁英雖掌控各領域的文化產業業,卻未掌控教育界;港英政府不但取消包括國語在內的非粵方言廣播電視,還阻止學校教“國語”。
造成了新生代都以講粵語為主;許多國語文化的內容離香江人的生活很遠,如電影中常有風雪中的大陸,卻鮮有台風中的香江,難以讓港人同感身受;加上文*革及67年暴動後,港英政府開始積極收納本土菁英,許多新成長起來的菁英們也因文革而不再北望神州,開始認定這裏是我家;一國兩製,港人治港,也給港人渴望一種自我定義。
港人對這段曆史的失憶,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港人刻意選擇性遺忘的結果,在建構新的認同之際,刻意忘掉矛盾的曆史,是常見的現象,這和台灣本土化過程中,在文化上努力去中國化有相似之處。如台灣,九十年代以後很少看見曆史電視劇,多是鄉土氣息濃厚的閩南語,鄉土劇。
說話當中,電影開始了,兩人也結束了聊天,在大時代泥沙傾瀉之下,個人很難改變什麽。
影片的服裝和道具真的很漂亮,做了認真的考據,在畫麵上,片中的季節交替,繚繞煙霧,富有東方美術的特質,影片的色彩始終維持這水墨畫似的淡雅。
如此典雅的中國古典情懷,讓兩人看的津津有味兒,前半部情趣盎然,至於後半部催人淚下,感人肺腑,卻是看不到了。
盯著大銀幕看的興頭正濃顧雅螺突然緊抓著路西菲爾的手,“走!”
察覺顧雅螺的聲音冷入骨髓,路西菲爾也知道有事情發生,反手扣住她的手,抓著她朝外走去,嘴裏低聲說道,“抱歉,借過,讓讓。”(未完待續。。)
ps:感謝sxy1256投的月票!謝謝支持!!
路西菲爾挑的電影院裝修還不錯,座位起碼是軟座而不是硬木板,兩人的位置是正中間,不遠不近的,最好的位置。
“放映的什麽?”顧雅螺懶散地坐在椅子上,背靠著椅背輕鬆地問道。
“江湖三女俠,湊合著看吧!”路西菲爾嘿嘿一笑道,“我們是來感受氣氛的,吃過大魚大肉,來感受一下清粥小菜。”
邵氏電影一度是香江電影的代名詞,從1958——1985年,邵氏共生產一千多部電影,他擁有亞洲最大的影城,推出一係列恢弘的古裝宮闈片,黃梅調電影和武俠片,在銀幕上再造一個充滿‘古典印象’的中國夢。因而邵氏能夠長踞東亞和東南亞市場的霸主地位。這一電影王國,是後來香江電影躋身世界影壇的奠基人。
60年代是武俠電影的第一個黃金時代,70——80年代功夫片的“黃金年代”。
說話當中電影開始了,60至80年代香江邵氏公司出品的電影中,無論是古裝黃梅調,抑或民國軼事劇,甚或抗日題材電影,絕大部分都在其清水灣片場流水線完成。
是以,從畫麵質感上來說,無論何種類型,總能找到對應的布景來作為解決方案;從影像質感上來說,則切斷了觀眾通過鏡頭認識真實世界的可能。所有的故事。都天然存在於布景中,銀幕上的中國河山,也隻是一種浮華的想象。
雖然現如今山水是布景搭出來的假的可人是真的。後世山水是真的,可人卻是假的多。
故事很老套,兩人卻看的津津有味兒,沒有那種男女在電影院約會,發生些曖昧的事情。
頂多是路西菲爾抓著顧雅螺的手不放,兩人內心早已不是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再說了年齡擺著呢!所以倒是認真地看電影。
故事講述三姐妹為報仇殺敵。壞人寫得沒那麽笨,詭計和陰謀一個接一個,大姐**美人計反中圈套。二姐是主角機智臥底,潘迎紫小妹一直受傷,玄鐵神劍磁力驚人。
就像張冀說的,都是盛名所累啊。臉上有了劍疤的羅烈一下子就從愣頭青變成大反派了。說是江湖三女俠。最終還是羅烈大戰張冀。兵器很牛。強力大磁鐵。
三女俠,有兩個成寡婦了。劇情頗離奇,隻是有些弱智,最後的竹林之戰不錯。
編劇很有功力劇情頗為曲折,隻是有些近於兒戲。兵刃也夠搞,最後用木石為兵刃居然搞定了玄鐵神劍。中間瑕疵也讓顧雅螺他們一目了然,不知是停機再拍還是修複的膠片斷了,銜接不自然。最後的竹林大戰拍得頗為用心。不過也沒啥想象力。
羅烈演大boss好銷魂,完全蓋過正義一方的魅力。三女俠略蠢……
&*&
江湖三姐妹放映完畢後,中間休息十五分鍾,兩人去了一趟衛生間,影院裏隻有稀稀落落的幾個人,都出去放風了。
兩人迴來坐著閑聊,對於咬甘蔗兩人還真做不出來。所以路西菲爾買了些瓜子,顧雅螺抓了把瓜子,悠閑的坐在椅座上,邊磕邊聊。
瓜子皮扔在空紙袋裏,電影看完後,隨手拿走,扔到垃圾桶裏。
“下麵是放映什麽?”顧雅螺隨口問道。
“梁祝。”
“黃梅調經典,很賣座的影片。”顧雅螺想起來道。
這部神話一般的電影,在台灣上映時,連映數月,賣座記錄據說保持的二十年,有一位老太太甚至看了141遍,猛人!它之所以賣座,是因為去了台灣的大陸人懷念故鄉,多次進電影院,隻是為了熟記歌詞。
“依然是國語片。”顧雅螺輕問道。
“對!”路西菲爾不解道,“我記得這裏不應該是粵語片的天下,我粗略看了一下都是國語片。如有名的《不了情》與《江山美人》都是國語片。”
顧雅螺想了想道,“1950至1960年代香江國語文化流行,兩岸忙於政治、軍事,爭鬥,香江此時卻傳承中國文化。
這段期間內,香江在天時、地利、人和各方麵配合下,因緣際會開創出一段熱鬧多元的中國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起了相當積極的貢獻。
一九四九年後,大陸與台灣剛形成對立,政治意識形態色彩很強,文化也被政治化,如大陸出現宣傳革命和社會主義的新文化形態如樣板戲,台灣則是反共文化泛濫。香江適逢兩岸非政治性文化正處低潮,又由於接收了大批從上海逃出的文化菁英,在此前以上海為中心的文化活動,遂由上海搬到了這裏。
從上海南來的菁英,開始掌香江的文化產業,他們包括:創立明報的查良鏞金庸先生;著名作家:倪匡、劉以鬯、卜少夫、司馬長風;創建‘東方好萊塢’的邵氏電影公司老板邵逸夫及旗下四大導演:拍黃梅調、宮廷戲及風月片的李瀚祥、拍新派武俠片的胡金銓和張徹、拍超現實俠片的楚原)等……”
“就如同國語音樂流行一樣,這一代人都是從大陸過來的。”路西菲爾輕笑道,“哎!螺兒你說百代唱片為什麽沒有搬去台灣。”
國語時代曲製作中心-百代唱片公司,在上海被新政府接收後,也於1952年到香江重張旗鼓。許多海派時代曲名家,如姚敏、陳蝶衣、王福齡、姚莉、張露等也紛紛南下香江。
“也許是這裏的政治環境相對寬鬆吧!”顧雅螺猜測道,接著又道,“總之這些上海文藝界人才的到來,讓這裏從原本以粵劇、粵曲為代表的單一廣東文藝形態,變成了以國語為主的多元文化。不過可惜……”
路西菲爾接著她的話道,“可惜隻是曇花一現,已經開始衰退了。在台灣方麵,六十年代後非政治性的文化創作開始多起來。在香江本身,1967年,以粵語為主的無線電視啟播,為新到來的粵語文化時代開啟了序幕。而明年作為象征的以李小龍為主的功夫電影熱潮,而這些影片大多數都將背景放置在民國初年,內容無非是變種的江湖恩怨、小子學藝,其核心仍舊是對武林,當然是尚未消逝的近代武林的一種想象。和以許冠傑為鼻祖的粵語流行曲的創作熱潮,應時應運而生。與此同時,二次大戰後,出生在香江的第一代本土的年輕人已經長大了,他們開始尋找自己的定位,香江的市民電影開始崛起,讓國語文化失去了地位。”
顧雅螺就事論事地說道,“對新一代觀眾而言,他們已經對深具移民背景的為上一代所癡迷癲狂的黃梅調電影與傳統武俠片產生厭倦,更喜歡十足本土化的電影。反映社會,諷刺現實的電影,這說明隻有代表原生態的本土文化,電影才能成功。
在這些市民電影中,出現了大量香江街頭的真實麵貌:人潮湧動的上班高峰、勞心勞力的建築工地、香江郊區的山地風光,被完整攝入了影片鏡頭。在喜劇外衣下,許氏兄弟一方麵極盡反諷社會心態之能事,另一方麵也落力展現基於香港小市民本身的語言與形體塑造,講的故事都是投機心態、為兩餐工作、活在當下等主題。這比起虛無縹緲的塞外漠北或才子佳人的江南如畫,要來得實際得多。”
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有很多,一是上海文化菁英雖掌控各領域的文化產業業,卻未掌控教育界;港英政府不但取消包括國語在內的非粵方言廣播電視,還阻止學校教“國語”。
造成了新生代都以講粵語為主;許多國語文化的內容離香江人的生活很遠,如電影中常有風雪中的大陸,卻鮮有台風中的香江,難以讓港人同感身受;加上文*革及67年暴動後,港英政府開始積極收納本土菁英,許多新成長起來的菁英們也因文革而不再北望神州,開始認定這裏是我家;一國兩製,港人治港,也給港人渴望一種自我定義。
港人對這段曆史的失憶,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港人刻意選擇性遺忘的結果,在建構新的認同之際,刻意忘掉矛盾的曆史,是常見的現象,這和台灣本土化過程中,在文化上努力去中國化有相似之處。如台灣,九十年代以後很少看見曆史電視劇,多是鄉土氣息濃厚的閩南語,鄉土劇。
說話當中,電影開始了,兩人也結束了聊天,在大時代泥沙傾瀉之下,個人很難改變什麽。
影片的服裝和道具真的很漂亮,做了認真的考據,在畫麵上,片中的季節交替,繚繞煙霧,富有東方美術的特質,影片的色彩始終維持這水墨畫似的淡雅。
如此典雅的中國古典情懷,讓兩人看的津津有味兒,前半部情趣盎然,至於後半部催人淚下,感人肺腑,卻是看不到了。
盯著大銀幕看的興頭正濃顧雅螺突然緊抓著路西菲爾的手,“走!”
察覺顧雅螺的聲音冷入骨髓,路西菲爾也知道有事情發生,反手扣住她的手,抓著她朝外走去,嘴裏低聲說道,“抱歉,借過,讓讓。”(未完待續。。)
ps:感謝sxy1256投的月票!謝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