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們一定要不惜一切代價,讓自身隨時隨地都要處在有可能激發內心潛能的氣氛和環境裏。我們內心的力量就如一個奔騰不息的大瀑布,那滔天駭浪,需要我們找到並加之利用,否則,那就毫無意義。
就如之前我講的那些普通人之中的超凡之者,比如一個人失去了聽力,竟然成為一代樂聖,這個偉人內心的偉大力量究竟有多麽強大,那曲折離奇的故事多麽感人肺腑?那正是他抱著積極樂觀的態度來麵對悲慘的生活,逼迫自己達到心中偉大的目標,堅持不懈的他終於成為影響幾十代人的頂尖者。
人們常常會自我設限,他們自認為平凡,認為自己不是個幹大事之人,正是因為這種消極思想,讓他們直到老死都是默默無聞,成為一個毫不起眼的過客。他們不明白,其實,他們可以拯救世界,造福天下蒼生,隻需要他們相信自己。
現在,根據我們現在自身的情況來看,管理、投資、營銷方麵的巨著我們就不探討了,我們現在來簡單的談談思想,第一本巨著《論語》。
《論語》中的做人之道,一,正直磊落。二,重視仁德。三,重■◇,視修養的全麵發展。
人格塑造——一,君子不器。二,君子要重視自我修養。三,君子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四,君子要重義避利,追求道義。
這本巨著我們簡單知道就行。因為下麵我們要學習的是融合了儒、道、釋三家思想的巨著《菜根譚》,這個書名包含了兩個含義。一,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二,曆練清苦貧寒,培固超逸品格之旨,在洞察世情之餘,點化人間無數。
在講解這個之前,你們要明白,這又是一個文化背景不同的時代,這些偉人的觀點和說法既有和之前那些大師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你們也放下心來,我會逐一給你們解說。
人情反複,世路崎嶇。行不去處,須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處,務加讓三分之功。
在我之前生活的國家某個時期,這是一種唯心主義的哲學觀點論,名為中庸,指的是不偏不倚。以折中的態度來處世,講的是三個物體,天、地、人之間的關係。
人世間的人情冷暖是變化無常的,人生的道路是崎嶇不平的。因此當你遇到困難走不通時,必須明白退一步的為人之道;當你事業一帆風順時,一定要有謙讓三分與人的胸襟和美德。
這裏有許多版本。我們依照這個版本來解說。
第001句:“棲守道德,毋阿權貴。”全文——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淒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後之身,守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淒涼。
這裏指的是,一個堅守道德規範的人,雖然有時會遭受短暫的冷落;可那些依附權勢的人,卻會遭受永久的淒涼。大凡一個胸襟開闊的聰明人,能重視物質以外的精神價值,並且又能顧及到死後的名譽問題。所以他們寧願承受一時的冷落,也不願遭受永久的淒涼。
第002句:“抱樸守拙,涉世之道。” 全文——涉世淺,點染亦淺;曆事深,機械亦深。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
一個剛踏入塵世的青年人閱曆雖然很短淺,但是所受各種社會不良習慣的感染也比較少;一個飽經事故而閱曆很廣的人,各種惡習也隨著增加。所以一個有修養的君子,與其講究做事的圓滑,倒不如保持樸實的個性;與其事事小心謹慎委曲求全,倒不如豁達一點才不會喪失純真的本性。
第003句:“心事宜明,才華須韞。” 全文——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華,玉韞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一個有高深修養的君子,他的心地像青天白日一般光明,沒有一點不可告人之事;一個有高深修養的君子,他的才學像珍珠美玉一般珍藏,絕對不輕易讓人知道。
第004句:“出汙泥而不染,明機巧而不用。”全文——勢力紛華,不近者為潔,近之而不染者尤潔;智械機巧,不知者為高,知而不用者為尤高。
權利和財勢,以不接近這些的人為清白,接近而不受汙染就更為清白;權謀術數,以不知道才算高明,知道而不使用就更為高明了。
第005句:“澹泊明誌,肥甘喪節。”全文——蔾口莧腸者,多冰清玉潔;袞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顏。蓋誌以澹泊明,而節從肥甘喪也。
能夠忍受吃粗茶淡飯的人,他們的操守多半都像冰一般清,純玉一般沌白;而講求穿華美衣服、吃山珍海味的人,他們大多都甘願作出卑躬屈膝的奴才麵孔。因為一個人的誌氣要在清心寡欲的狀態下才能表現出來,而一個人的節操都在貪圖物欲享受中喪失怠盡。
……
第028句:“驕矜無功,懺悔滅罪。”全文——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彌天罪過,當不過一個悔字。
即使有世間最偉大的豐功偉績,也承受不了一個驕矜的“矜”字所起的抵消作用;即使犯了滔天大罪,隻要能作到一個懊悔的“悔”字,就能贖迴以前的過錯。
第029句:“淨從穢生,明從暗出。”全文——糞蟲至穢,變為蟬而飲露於秋風;腐草無光,化為螢而躍彩於夏月。因知潔常自汙出,明每從晦生也。
糞土裏所生的蟲是最髒的,可一旦化為蟬卻隻飲秋天潔淨的露水;腐敗的野草本不發光,可一旦孕育成螢火蟲以後,卻可在夏天的夜空中發出耀眼的光彩。由此而知,潔淨的東西常常從汙穢中產生,明亮的事物常常在黑暗中出現。
第039句:“無過便是功,無怨便是德。”全文—— 處世不必邀功,無過便是功;與人不求感德,無怨便是德。
人生在世不必勉強去爭取功勞,其實隻要沒有過錯就算功勞;救助人不必希望對方感恩圖報,隻要對方不怨恨自己就算知恩圖報了。
第048句:“伏魔先伏自心,馭橫先平此氣。” 全文——降魔者先降自心,心伏則群魔退聽;馭橫者先馭此氣,氣平則外橫不侵。
要想製服邪惡必須先製服自己內心的邪惡,自己內心之惡製服之後,一切其他邪惡自然都不起作用。要想控製不合理的橫逆事件,必須先控製自己容易浮動的情緒,這樣所有外來的橫逆之事自然不會侵入。
第056句:“不流於濃豔,不陷於枯寂。”全文——念頭濃者,自待厚待人亦厚,處處皆濃;念頭淡者,自待薄待人亦薄,事事皆淡。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濃豔,亦不宜太枯寂。
一個心胸豁達的人,不但要求自己的生活豐足,對待別人也要講究豐足,因此他凡事都講究氣派豪華。一個【欲】望淡泊的人,不但自己過著清苦的生活,就是對待別人也很淡薄,因此他凡事都表現得冷漠無情。所以一個真正有修養的人,日常的愛好,既不過分奢侈,也不過分刻薄吝嗇。
第068句:“善人和氣一團,惡人殺氣騰騰。”全文——吉人無論作用安詳,即夢寐神魂無非和氣;兇人無論行事狼戾,即聲音唉語渾是殺機。
一個心地善良的人,不論言行舉止都極鎮定安詳,甚至就連睡夢的神情也都洋溢著一團和氣;反之一個性情兇暴的人,不論做什麽事都手段殘忍狠毒,甚至就連在談笑之間也充滿了恐怖的殺氣。
第079句:“勿羨貴顯,勿慮饑餓。”全文——人知名位為樂,不知無名無位之樂為最真;人知饑寒為慮,不知不饑不寒之慮更為甚。
一般人都隻知道名譽與官職是人生的一大樂事,卻不知沒有名聲沒有官職才是人生真正的樂趣。一般人都隻知道饑餓跟寒冷是最痛苦的事,卻不知那些不愁衣食的達官貴人,他們的患得患失的精神折磨才是最痛苦的。
第085句:“厚德載物,雅量容人。”全文——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汙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
一塊肮髒汙穢的土地,才是長植物的好地方;一條清澈見底的河流,往往沒有魚蝦生活。所以一個有高深修養的君子,應具有接納庸俗的氣度和寬恕他人的雅量,絕不可自命清高,不跟任何人來往而陷入孤獨狀態。
第089句:“一念私貪,萬劫不複。”人隻一念私貪,便銷剛為柔、塞智為昏、變恩為慘、染潔為汙,壞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貪為寶,所以度越一世。
一個人隻要心中出現一點貪婪或偏私的念頭,那他原本剛直的性格就會變得懦弱,原本聰明的頭腦就會被蒙蔽得很昏庸,原本慈悲的心腸會變得很殘酷,原本純潔的人格會變得很汙濁,結果就等於毀了他一輩子的品德。所以古聖先賢一致認為,做人要以“不貪”為修身之寶,這樣才能超脫物欲度過一生。(未完待續。。)
就如之前我講的那些普通人之中的超凡之者,比如一個人失去了聽力,竟然成為一代樂聖,這個偉人內心的偉大力量究竟有多麽強大,那曲折離奇的故事多麽感人肺腑?那正是他抱著積極樂觀的態度來麵對悲慘的生活,逼迫自己達到心中偉大的目標,堅持不懈的他終於成為影響幾十代人的頂尖者。
人們常常會自我設限,他們自認為平凡,認為自己不是個幹大事之人,正是因為這種消極思想,讓他們直到老死都是默默無聞,成為一個毫不起眼的過客。他們不明白,其實,他們可以拯救世界,造福天下蒼生,隻需要他們相信自己。
現在,根據我們現在自身的情況來看,管理、投資、營銷方麵的巨著我們就不探討了,我們現在來簡單的談談思想,第一本巨著《論語》。
《論語》中的做人之道,一,正直磊落。二,重視仁德。三,重■◇,視修養的全麵發展。
人格塑造——一,君子不器。二,君子要重視自我修養。三,君子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四,君子要重義避利,追求道義。
這本巨著我們簡單知道就行。因為下麵我們要學習的是融合了儒、道、釋三家思想的巨著《菜根譚》,這個書名包含了兩個含義。一,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二,曆練清苦貧寒,培固超逸品格之旨,在洞察世情之餘,點化人間無數。
在講解這個之前,你們要明白,這又是一個文化背景不同的時代,這些偉人的觀點和說法既有和之前那些大師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你們也放下心來,我會逐一給你們解說。
人情反複,世路崎嶇。行不去處,須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處,務加讓三分之功。
在我之前生活的國家某個時期,這是一種唯心主義的哲學觀點論,名為中庸,指的是不偏不倚。以折中的態度來處世,講的是三個物體,天、地、人之間的關係。
人世間的人情冷暖是變化無常的,人生的道路是崎嶇不平的。因此當你遇到困難走不通時,必須明白退一步的為人之道;當你事業一帆風順時,一定要有謙讓三分與人的胸襟和美德。
這裏有許多版本。我們依照這個版本來解說。
第001句:“棲守道德,毋阿權貴。”全文——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淒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後之身,守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淒涼。
這裏指的是,一個堅守道德規範的人,雖然有時會遭受短暫的冷落;可那些依附權勢的人,卻會遭受永久的淒涼。大凡一個胸襟開闊的聰明人,能重視物質以外的精神價值,並且又能顧及到死後的名譽問題。所以他們寧願承受一時的冷落,也不願遭受永久的淒涼。
第002句:“抱樸守拙,涉世之道。” 全文——涉世淺,點染亦淺;曆事深,機械亦深。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
一個剛踏入塵世的青年人閱曆雖然很短淺,但是所受各種社會不良習慣的感染也比較少;一個飽經事故而閱曆很廣的人,各種惡習也隨著增加。所以一個有修養的君子,與其講究做事的圓滑,倒不如保持樸實的個性;與其事事小心謹慎委曲求全,倒不如豁達一點才不會喪失純真的本性。
第003句:“心事宜明,才華須韞。” 全文——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華,玉韞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一個有高深修養的君子,他的心地像青天白日一般光明,沒有一點不可告人之事;一個有高深修養的君子,他的才學像珍珠美玉一般珍藏,絕對不輕易讓人知道。
第004句:“出汙泥而不染,明機巧而不用。”全文——勢力紛華,不近者為潔,近之而不染者尤潔;智械機巧,不知者為高,知而不用者為尤高。
權利和財勢,以不接近這些的人為清白,接近而不受汙染就更為清白;權謀術數,以不知道才算高明,知道而不使用就更為高明了。
第005句:“澹泊明誌,肥甘喪節。”全文——蔾口莧腸者,多冰清玉潔;袞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顏。蓋誌以澹泊明,而節從肥甘喪也。
能夠忍受吃粗茶淡飯的人,他們的操守多半都像冰一般清,純玉一般沌白;而講求穿華美衣服、吃山珍海味的人,他們大多都甘願作出卑躬屈膝的奴才麵孔。因為一個人的誌氣要在清心寡欲的狀態下才能表現出來,而一個人的節操都在貪圖物欲享受中喪失怠盡。
……
第028句:“驕矜無功,懺悔滅罪。”全文——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彌天罪過,當不過一個悔字。
即使有世間最偉大的豐功偉績,也承受不了一個驕矜的“矜”字所起的抵消作用;即使犯了滔天大罪,隻要能作到一個懊悔的“悔”字,就能贖迴以前的過錯。
第029句:“淨從穢生,明從暗出。”全文——糞蟲至穢,變為蟬而飲露於秋風;腐草無光,化為螢而躍彩於夏月。因知潔常自汙出,明每從晦生也。
糞土裏所生的蟲是最髒的,可一旦化為蟬卻隻飲秋天潔淨的露水;腐敗的野草本不發光,可一旦孕育成螢火蟲以後,卻可在夏天的夜空中發出耀眼的光彩。由此而知,潔淨的東西常常從汙穢中產生,明亮的事物常常在黑暗中出現。
第039句:“無過便是功,無怨便是德。”全文—— 處世不必邀功,無過便是功;與人不求感德,無怨便是德。
人生在世不必勉強去爭取功勞,其實隻要沒有過錯就算功勞;救助人不必希望對方感恩圖報,隻要對方不怨恨自己就算知恩圖報了。
第048句:“伏魔先伏自心,馭橫先平此氣。” 全文——降魔者先降自心,心伏則群魔退聽;馭橫者先馭此氣,氣平則外橫不侵。
要想製服邪惡必須先製服自己內心的邪惡,自己內心之惡製服之後,一切其他邪惡自然都不起作用。要想控製不合理的橫逆事件,必須先控製自己容易浮動的情緒,這樣所有外來的橫逆之事自然不會侵入。
第056句:“不流於濃豔,不陷於枯寂。”全文——念頭濃者,自待厚待人亦厚,處處皆濃;念頭淡者,自待薄待人亦薄,事事皆淡。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濃豔,亦不宜太枯寂。
一個心胸豁達的人,不但要求自己的生活豐足,對待別人也要講究豐足,因此他凡事都講究氣派豪華。一個【欲】望淡泊的人,不但自己過著清苦的生活,就是對待別人也很淡薄,因此他凡事都表現得冷漠無情。所以一個真正有修養的人,日常的愛好,既不過分奢侈,也不過分刻薄吝嗇。
第068句:“善人和氣一團,惡人殺氣騰騰。”全文——吉人無論作用安詳,即夢寐神魂無非和氣;兇人無論行事狼戾,即聲音唉語渾是殺機。
一個心地善良的人,不論言行舉止都極鎮定安詳,甚至就連睡夢的神情也都洋溢著一團和氣;反之一個性情兇暴的人,不論做什麽事都手段殘忍狠毒,甚至就連在談笑之間也充滿了恐怖的殺氣。
第079句:“勿羨貴顯,勿慮饑餓。”全文——人知名位為樂,不知無名無位之樂為最真;人知饑寒為慮,不知不饑不寒之慮更為甚。
一般人都隻知道名譽與官職是人生的一大樂事,卻不知沒有名聲沒有官職才是人生真正的樂趣。一般人都隻知道饑餓跟寒冷是最痛苦的事,卻不知那些不愁衣食的達官貴人,他們的患得患失的精神折磨才是最痛苦的。
第085句:“厚德載物,雅量容人。”全文——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汙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
一塊肮髒汙穢的土地,才是長植物的好地方;一條清澈見底的河流,往往沒有魚蝦生活。所以一個有高深修養的君子,應具有接納庸俗的氣度和寬恕他人的雅量,絕不可自命清高,不跟任何人來往而陷入孤獨狀態。
第089句:“一念私貪,萬劫不複。”人隻一念私貪,便銷剛為柔、塞智為昏、變恩為慘、染潔為汙,壞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貪為寶,所以度越一世。
一個人隻要心中出現一點貪婪或偏私的念頭,那他原本剛直的性格就會變得懦弱,原本聰明的頭腦就會被蒙蔽得很昏庸,原本慈悲的心腸會變得很殘酷,原本純潔的人格會變得很汙濁,結果就等於毀了他一輩子的品德。所以古聖先賢一致認為,做人要以“不貪”為修身之寶,這樣才能超脫物欲度過一生。(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