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琢如今賺錢的門路越發多了起來。梁秦氏瞧見閨女的勁頭,也終究是不再勸說什麽。


    光靠著家裏的五畝地,自然是不成樣子的。梁玉琢跟賈樓的合作,從最開始的銷售小豆和賣食譜,漸漸又發展出了別的門道。單是一道茶碗蒸,就叫她同賈樓玩出了花樣。


    下川村邊上的那座山,空閑了許多地方。梁玉琢找到裏正薛良,得知那座山頭如今皆算在了鍾府名下,便又找了老三,像模像樣的寫了契書,叫老三送去給鍾贛,隻說租了山裏頭多少地,每年多少租金。


    信老三自然是送去了,卻沒等契書寄迴,就帶著府裏頭留守的幾個弟兄,幫著梁玉琢把要租的地先給圈了起來。


    梁玉琢在裏頭養了不少雞,又托了俞家兄弟每月一貫錢,不上山打獵的時候幫忙看顧著那裏頭放養的雞。


    那些雞原先都是在人院子裏圈養的,如今放到了梁玉琢的這個園子裏,倒是很快就活動開了。不過月餘,小雞仔長大了些,大母雞產下的蛋也越發沉了,就連敲了殼落在碗裏的蛋黃,也顯得個圓色濃,好看的緊。


    梁玉琢便拿著這些蛋去了賈樓,同賈樓的掌櫃定了契書,打出了山雞蛋的稱號。


    若非下川村不靠海,梁玉琢還真像打出海鴨蛋的招牌。前世老家的海鴨蛋,一盒就能賣出五六十,賣的就是把鴨子放養在海邊,吃著小魚小蝦的名頭。


    光賣山雞蛋肯定是不夠的。


    梁玉琢又把茶碗蒸的菜譜賣給了賈樓。菜譜上有種食材叫香蕈,掌櫃的原是覺得這味食材太過講究季節,不敢花大錢買張無用的菜譜。


    卻不料,梁玉琢早早就打聽來個消息,說是縣城附近的山裏頭,竟住了位六十餘歲的老翁,無兒無女,養著兩個徒弟,平日裏父子相稱,三人就躲在深山裏嚐試著人工栽培香蕈,一種就是二十餘年。


    人人都道這父子三人是癡傻的,偏生要去種天生地養的東西,哪知到今年還當真就給他成了。可成是成了,卻沒人敢嚐試,生怕一口下去是帶毒的,那就沒了性命。


    梁玉琢原是托了老三打聽誰家有自個兒種香蕈,卻是花了好些功夫才發覺隻那父子三人在試種,旁人的香蕈多是山裏野生的。


    可既要做菜,野生的香蕈自然是不夠。梁玉琢得知此事後,就親自上了趟山。旁的人不敢嚐試這種出來的香蕈,她卻是敢的。嚐過香蕈後,雖然發覺口味和後世的香菇有些許差別,倒也覺得鮮美,梁玉琢便留了契書,商定一年的香蕈供給。


    如此東風,不光令梁玉琢笑逐顏開,賈樓更是喜上眉梢。得了老翁親自送來的香蕈,掌櫃的甚至顧不得先做幾盞嚐試著去賣,就先把食譜給買了下來。


    賣了雞蛋賣食譜,梁玉琢卻沒當即從賈樓離開,將準備盛茶碗蒸的碗瞧了瞧,又給掌櫃的出了幾個主意——不管是碗還是盞,往好看裏尋。


    梁玉琢賣了這個好,方才沒再留著,拿了銀錢給二郎扯布做新衣去了。


    二郎現在在學堂越來越好,平日裏上學身上總帶著一個小荷包,荷包裏塞著各種果脯點心,大多是梁玉琢迴迴進城給帶來的。偶爾也有老三自作主張,幫著指揮使拍未來小舅子馬屁獻上的小點心。


    但二郎最喜歡的,還是他阿姐時不時進灶房做的吃食,往往帶上一小包去學堂分,不光同學分著吃,連帶著聞夷也能蹭到幾塊。時間久了,梁玉琢每迴做點心,都會多做一些,特地讓二郎另外給先生送去。


    這天臨到放學,忽然下起雨來。


    起早出門的時候,梁玉琢把二郎送到學堂就轉身去了縣城。彼時,天色看著不錯,想來是不會下雨的,因此也沒叫二郎帶上傘。


    偏生臨了放學,卻是嘩啦啦地下起大雨。田裏甚至還起了蛙鳴。


    這會兒下起雨來,二郎在學堂廊下站了一會兒,卻不見阿娘送傘,想了想,抱起書匣就準備衝進雨裏。


    聞夷本是從廊下經過,瞧見他這副模樣,忙讓仆役拿了傘,背起二郎送他迴家。


    這一路師生二人倒是有說有笑的,可到了梁家門口。


    敞開的柴門內,卻傳來了陌生的尖銳的聲音。


    「我家夫人念著你家姑娘家底薄,特地叫我送來了這些銀兩,日後吃的用的,也好寬裕一些。等抬了你家姑娘進我們開國侯府做妾,還怕享不了福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琢玉成妻 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畫淺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畫淺眉並收藏琢玉成妻 下最新章節